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

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

摘要

本发明属于护理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包括诊疗机器人总成,所述诊疗机器人总成包括有固定组件、移动组件、减速组件、控制组件、驱动组件、触发组件、伸缩组件和返回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的一端下侧安装有所述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的前后两侧安装有所述减速组件,所述减速组件的一端安装有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的一端外侧安装有所述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安装有所述触发组件,所述减速组件的下侧安装有所述伸缩组件,通过设置的诊疗机器人总成,可以对使用者进行简单的腰椎盘诊断,同时可以对使用者进行腰椎盘突出的拉伸治疗,该诊疗机器人总成可以对使用者进行拉伸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以自动将结束拉伸治疗。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94838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深圳百岁欢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773953.6

  • 发明设计人 姜山;

    申请日2022-07-01

  • 分类号A61F5/042(2006.01);

  • 代理机构成都初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305;

  • 代理人曹树鹏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桂园街道人民桥社区和平路3001号鸿隆世纪广场B座33C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33:2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F 5/042 专利申请号:2022107739536 申请日:202207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护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

背景技术

对于腰椎盘突出的患者,一般情况下,都需要去医院进行治疗工作,目前比较安全的治疗方法是拉伸治疗法,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由于家里没有治疗条件,所以一般都是在医院里进行。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具有可以对使用者进行简单的腰椎盘诊断,同时可以对使用者进行腰椎盘突出的拉伸治疗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包括诊疗机器人总成,所述诊疗机器人总成包括有固定组件、移动组件、减速组件、控制组件、驱动组件、触发组件、伸缩组件和返回组件;

所述固定组件的一端下侧安装有所述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的前后两侧安装有所述减速组件,所述减速组件的一端安装有所述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的一端外侧安装有所述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一端安装有所述触发组件,所述减速组件的下侧安装有所述伸缩组件,所述固定组件的一端安装有所述返回组件。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有平躺板、腋窝架和魔术粘绑带,所述平躺板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腋窝架,所述平躺板的一端上侧固定连接有可将患者腹部包裹的所述魔术粘绑带。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移动组件包括有第一固定支架、滑动双杆、第一滑动块、第一转轴、上皮带轮、上齿轮、上齿条、从动皮带、下皮带轮、摩擦轮、第二转轴、下齿轮、转轴支架和下齿条,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支架的顶端外侧分别对称固定连接在所述平躺板底部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支架之间并排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滑动双杆,所述滑动双杆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有所述第一滑动块,所述第一滑动块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上皮带轮,所述第一转轴的一端外侧还固定连接有所述上齿轮,所述上齿轮的顶端外侧啮合连接有所述上齿条,所述上齿条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平躺板的底端外侧,所述上皮带轮的一端外侧转动连接有所述从动皮带,所述从动皮带的底端外侧转动连接有所述下皮带轮,所述下皮带轮的一端内侧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摩擦轮,所述摩擦轮的一端外端面固定连接有所述下齿轮,所述第二转轴的两端外侧均转动连接有所述转轴支架,所述下齿轮的右端外侧啮合连接有所述下齿条。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减速组件包括有固定轴、固定圆柱、转动外套、刹车片和第一压缩弹簧,两个所述固定轴的一端外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动块的前后两端外侧,所述固定轴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圆柱,所述固定圆柱的一端外侧转动连接有所述转动外套,所述转动外套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所述刹车片,所述刹车片的平面位置处和所述转动外套的一端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压缩弹簧。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有滑动限位块、直卡条、第二压缩弹簧、无弹软绳、收卷轮和长转轴,所述滑动限位块滑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外套的一端内侧,所述滑动限位块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直卡条,所述直卡条的端部卡合连接在所述固定圆柱的一端内侧,所述滑动限位块的另一端外侧和所述转动外套的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压缩弹簧,所述第二压缩弹簧的内侧套设有所述无弹软绳,所述无弹软绳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动限位块的一端外侧,所述无弹软绳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收卷轮,所述收卷轮的一端内侧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所述长转轴,所述长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外套的左端内侧。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有外部齿轮、加宽齿板、双滑动杆、第二滑动块、第一弹簧座和回位弹簧,所述外部齿轮的一端内侧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在所述长转轴的伸出部分外侧从,所述外部齿轮的顶端外侧啮合连接有所述加宽齿板,所述加宽齿板的顶端外侧并排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双滑动杆,所述双滑动杆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有所述第二滑动块,所述第二滑动块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外套的一端外侧,所述双滑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弹簧座,所述第一弹簧座的一端外侧和所述第二滑动块的一端外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回位弹簧。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触发组件包括有触发杆、接触转轮、内弧触发板和外弧形触发板,两个所述触发杆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宽齿板的左右两端外侧,所述触发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所述接触转轮,所述平躺板的左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在所述平躺板竖直状态下能与所述接触转轮接触的所述内弧触发板,所述平躺板的右端下侧固定连接有能与所述接触转轮接触的所述外弧形触发板。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伸缩组件包括有固定底板、伸缩外壳、工字形支架、第三压缩弹簧、单斜面卡条、第二弹簧座和拉伸弹簧,所述固定底板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伸缩外壳,所述伸缩外壳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所述工字形支架,所述工字形支架的底端外侧和所述伸缩外壳的底端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三压缩弹簧,所述伸缩外壳的右端内侧与所述下齿条的右端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工字形支架的右端内侧与所述转轴支架的左端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工字形支架的顶端外侧与所述转动外套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外壳的后端内侧滑动连接有两个所述单斜面卡条,其中上侧的所述单斜面卡条设置在所述伸缩外壳顶端内侧并与所述工字形支架的后端内侧卡合连接,位于下侧的所述单斜面卡条滑动连接在所述伸缩外壳的底端内侧并可与所述工字形支架卡合连接,且上下两侧的所述单斜面卡条的斜面相邻设置,所述单斜面卡条的后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弹簧座,所述第二弹簧座的前端外侧与所述伸缩外壳的后端外侧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座的后端前侧与所述伸缩外壳的后端外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拉伸弹簧。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返回组件包括有空气压缩机、高压软管、气动伸缩杆和斜面推头,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底板的顶端外侧,所述空气压缩机的出气端固定连通有所述高压软管,所述高压软管的另一侧末端固定连通有所述气动伸缩杆,所述气动伸缩杆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底板的顶端外侧,所述气动伸缩杆的伸缩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所述斜面推头。

作为本发明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优选的,所述返回组件还包括有第二固定支架、检测外壳、硬质管、回流外壳、光杆、漂浮头、第一磁铁、固定外框、第四压缩弹簧、第二磁铁、密封板、第一流通孔、双边密封件和第二流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平躺板的底端外侧,所述第二固定支架的一端内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检测外壳,所述检测外壳的顶部内侧固定连通有呈四十五度弯曲的所述硬质管,所述硬质管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所述回流外壳,所述检测外壳的一端内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光杆,所述光杆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有所述漂浮头,所述漂浮头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磁铁,所述检测外壳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外框,所述固定外框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所述第二磁铁,所述第二磁铁的顶部外侧和所述固定外框的顶部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四压缩弹簧,所述第二磁铁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密封板,所述密封板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在所述高压软管的一端内侧,所述高压软管的一端外侧与所述固定外框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板的一端两侧滑动密封有所述双边密封件,所述双边密封件固定连接在所述高压软管的一端内壁面上,所述密封板的一端开设有所述第一流通孔,所述双边密封件的一端开设有所述第二流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的诊疗机器人总成,可以对使用者进行简单的腰椎盘诊断,同时可以对使用者进行腰椎盘突出的拉伸治疗,该诊疗机器人总成可以对使用者进行拉伸治疗一段时间后,可以自动将结束拉伸治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平躺板的连接结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第一固定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图4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第二固定支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图6的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转动外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中图8的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转动外套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中图10的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中伸缩外壳的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13为本发明中图12的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中单斜面卡条的安装结构右视图;

图15为本发明中检测外壳的垂直状态内部结构剖视图;

图16为本发明中图15的F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中图15的G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诊疗机器人总成;

2、固定组件;21、平躺板;22、腋窝架;23、魔术粘绑带;

3、移动组件;31、第一固定支架;32、滑动双杆;33、第一滑动块;34、第一转轴;35、上皮带轮;36、上齿轮;37、上齿条;38、从动皮带;39、下皮带轮;391、摩擦轮;392、第二转轴;393、下齿轮;394、转轴支架;395、下齿条;

4、减速组件;41、固定轴;42、固定圆柱;43、转动外套;44、刹车片;45、第一压缩弹簧;

5、控制组件;51、滑动限位块;52、直卡条;53、第二压缩弹簧;54、无弹软绳;55、收卷轮;56、长转轴;

6、驱动组件;61、外部齿轮;62、加宽齿板;63、双滑动杆;64、第二滑动块;65、第一弹簧座;66、回位弹簧;

7、触发组件;71、触发杆;72、接触转轮;73、内弧触发板;74、外弧形触发板;

8、伸缩组件;81、固定底板;82、伸缩外壳;83、工字形支架;84、第三压缩弹簧;85、单斜面卡条;86、第二弹簧座;87、拉伸弹簧;

9、返回组件;91、空气压缩机;92、高压软管;93、气动伸缩杆;94、斜面推头;95、第二固定支架;96、检测外壳;97、硬质管;98、回流外壳;99、光杆;991、漂浮头;992、第一磁铁;993、固定外框;994、第四压缩弹簧;995、第二磁铁;996、密封板;997、第一流通孔;998、双边密封件;999、第二流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17所示:

一种居家护理智能诊疗机器人,包括诊疗机器人总成1,所述诊疗机器人总成1包括有固定组件2、移动组件3、减速组件4、控制组件5、驱动组件6、触发组件7、伸缩组件8和返回组件9;

所述固定组件2的一端下侧安装有所述移动组件3,所述移动组件3的前后两侧安装有所述减速组件4,所述减速组件4的一端安装有所述控制组件5,所述控制组件5的一端外侧安装有所述驱动组件6,所述驱动组件6的一端安装有所述触发组件7,所述减速组件4的下侧安装有所述伸缩组件8,所述固定组件2的一端安装有所述返回组件9。

进一步而言;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组件2包括有平躺板21、腋窝架22和魔术粘绑带23,所述平躺板21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腋窝架22,所述平躺板21的一端上侧固定连接有可将患者腹部包裹的所述魔术粘绑带23。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3包括有第一固定支架31、滑动双杆32、第一滑动块33、第一转轴34、上皮带轮35、上齿轮36、上齿条37、从动皮带38、下皮带轮39、摩擦轮391、第二转轴392、下齿轮393、转轴支架394和下齿条395,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1的顶端外侧分别对称固定连接在所述平躺板21底部的外侧,两个所述第一固定支架31之间并排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滑动双杆32,所述滑动双杆32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有所述第一滑动块33,所述第一滑动块33的顶端内侧转动连接有所述第一转轴34,所述第一转轴34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上皮带轮35,所述第一转轴34的一端外侧还固定连接有所述上齿轮36,所述上齿轮36的顶端外侧啮合连接有所述上齿条37,所述上齿条37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平躺板21的底端外侧,所述上皮带轮35的一端外侧转动连接有所述从动皮带38,所述从动皮带38的底端外侧转动连接有所述下皮带轮39,所述下皮带轮39的一端内侧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转轴392,所述第二转轴392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摩擦轮391,所述摩擦轮391的一端外端面固定连接有所述下齿轮393,所述第二转轴392的两端外侧均转动连接有所述转轴支架394,所述下齿轮393的右端外侧啮合连接有所述下齿条395。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减速组件4包括有固定轴41、固定圆柱42、转动外套43、刹车片44和第一压缩弹簧45,两个所述固定轴41的一端外侧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动块33的前后两端外侧,所述固定轴41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圆柱42,所述固定圆柱42的一端外侧转动连接有所述转动外套43,所述转动外套43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所述刹车片44,所述刹车片44的平面位置处和所述转动外套43的一端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压缩弹簧45。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组件5包括有滑动限位块51、直卡条52、第二压缩弹簧53、无弹软绳54、收卷轮55和长转轴56,所述滑动限位块51滑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外套43的一端内侧,所述滑动限位块51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直卡条52,所述直卡条52的端部卡合连接在所述固定圆柱42的一端内侧,所述滑动限位块51的另一端外侧和所述转动外套43的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压缩弹簧53,所述第二压缩弹簧53的内侧套设有所述无弹软绳54,所述无弹软绳54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动限位块51的一端外侧,所述无弹软绳54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所述收卷轮55,所述收卷轮55的一端内侧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有所述长转轴56,所述长转轴56转动连接在所述转动外套43的左端内侧。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6包括有外部齿轮61、加宽齿板62、双滑动杆63、第二滑动块64、第一弹簧座65和回位弹簧66,所述外部齿轮61的一端内侧中央位置处固定连接在所述长转轴56的伸出部分外侧从,所述外部齿轮61的顶端外侧啮合连接有所述加宽齿板62,所述加宽齿板62的顶端外侧并排固定连接有两个所述双滑动杆63,所述双滑动杆63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有所述第二滑动块64,所述第二滑动块64的一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转动外套43的一端外侧,所述双滑动杆6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弹簧座65,所述第一弹簧座65的一端外侧和所述第二滑动块64的一端外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回位弹簧66。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触发组件7包括有触发杆71、接触转轮72、内弧触发板73和外弧形触发板74,两个所述触发杆71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加宽齿板62的左右两端外侧,所述触发杆71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所述接触转轮72,所述平躺板21的左端外侧固定连接有在所述平躺板21竖直状态下能与所述接触转轮72接触的所述内弧触发板73,所述平躺板21的右端下侧固定连接有能与所述接触转轮72接触的所述外弧形触发板74。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伸缩组件8包括有固定底板81、伸缩外壳82、工字形支架83、第三压缩弹簧84、单斜面卡条85、第二弹簧座86和拉伸弹簧87,所述固定底板81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伸缩外壳82,所述伸缩外壳82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所述工字形支架83,所述工字形支架83的底端外侧和所述伸缩外壳82的底端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三压缩弹簧84,所述伸缩外壳82的右端内侧与所述下齿条395的右端内侧固定连接,所述工字形支架83的右端内侧与所述转轴支架394的左端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工字形支架83的顶端外侧与所述转动外套43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所述伸缩外壳82的后端内侧滑动连接有两个所述单斜面卡条85,其中上侧的所述单斜面卡条85设置在所述伸缩外壳82顶端内侧并与所述工字形支架83的后端内侧卡合连接,位于下侧的所述单斜面卡条85滑动连接在所述伸缩外壳82的底端内侧并可与所述工字形支架83卡合连接,且上下两侧的所述单斜面卡条85的斜面相邻设置,所述单斜面卡条85的后端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弹簧座86,所述第二弹簧座86的前端外侧与所述伸缩外壳82的后端外侧接触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座86的后端前侧与所述伸缩外壳82的后端外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拉伸弹簧87。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返回组件9包括有空气压缩机91、高压软管92、气动伸缩杆93和斜面推头94,所述空气压缩机91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底板81的顶端外侧,所述空气压缩机91的出气端固定连通有所述高压软管92,所述高压软管92的另一侧末端固定连通有所述气动伸缩杆93,所述气动伸缩杆93的底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固定底板81的顶端外侧,所述气动伸缩杆93的伸缩主轴末端固定连接有所述斜面推头94。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返回组件9还包括有第二固定支架95、检测外壳96、硬质管97、回流外壳98、光杆99、漂浮头991、第一磁铁992、固定外框993、第四压缩弹簧994、第二磁铁995、密封板996、第一流通孔997、双边密封件998和第二流通孔999,所述第二固定支架95的顶端外侧固定连接在所述平躺板21的底端外侧,所述第二固定支架95的一端内侧固定连接有所述检测外壳96,所述检测外壳96的顶部内侧固定连通有呈四十五度弯曲的所述硬质管97,所述硬质管97的另一端固定连通有所述回流外壳98,所述检测外壳96的一端内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光杆99,所述光杆99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有所述漂浮头991,所述漂浮头991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磁铁992,所述检测外壳96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固定外框993,所述固定外框993的一端内侧滑动连接有所述第二磁铁995,所述第二磁铁995的顶部外侧和所述固定外框993的顶部内侧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第四压缩弹簧994,所述第二磁铁995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有所述密封板996,所述密封板996的一端外侧滑动连接在所述高压软管92的一端内侧,所述高压软管92的一端外侧与所述固定外框993的顶部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密封板996的一端两侧滑动密封有所述双边密封件998,所述双边密封件998固定连接在所述高压软管92的一端内壁面上,所述密封板996的一端开设有所述第一流通孔997,所述双边密封件998的一端开设有所述第二流通孔999。

本实施例中:在使用前,需要给空气压缩机91进行通电,使空气压缩机91的空气罐中存入足够的压缩气体,当患者需要使用诊疗机器人总成1进行诊治的时候,需要先躺在诊疗机器人总成1的平躺板21上,然后使胳膊夹住腋窝架22,使患者的腋窝和腋窝架22接触,然后使用魔术粘绑带23将患者的肚子或者胸部进行捆绑,躺好之后,通过他人的帮助将上侧的单斜面卡条85向后侧拉出,该单斜面卡条85会带动第二弹簧座86克服拉伸弹簧87的弹力移动,使上侧的单斜面卡条85向后移动与工字形支架83分离,此时的工字形支架83没有单斜面卡条85的卡合限制会受重力向下移动,工字形支架83向下移动会克服第三压缩弹簧84的弹力进行移动,工字形支架83向下移动时会带动转轴支架394向下移动,转轴支架394会带动第二转轴392从而带动下齿轮393向下移动,由于下齿轮393向下移动时会与下齿条395啮合,从而使下齿轮393向下移动时逆时针转动,下齿轮393逆时针转动会带动摩擦轮391逆时针转动,由于最终只是实现平躺板21的水平移动,所以驱动的阻力不会很大,摩擦轮391在该转动方向上会带动第二转轴392逆时针转动,第二转轴392会带动下皮带轮39逆时针转动,从而使下皮带轮39会带动从动皮带38从而带动上皮带轮35逆时针转动,上皮带轮35逆时针转动会带动第一转轴34从而带动上齿轮36逆时针转动,上齿轮36逆时针转动会电动上齿条37从右向左移动,从而实现上齿条37带动平躺板21从右向左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工字形支架83向下移动到最大行程处后,工字形支架83会与下侧的单斜面卡条85卡合连接,从而使工字形支架83无法向上移动,在平躺板21从右向左移动的过程中,平躺板21会带动第一固定支架31从而带动滑动双杆32一起移动,由于第一滑动块33固定在固定轴41上,固定轴41通过固定圆柱42进而通过转动外套43固定在工字形支架83上,所以第一滑动块33的左右位置不会发生改变,当平躺板21移动到左侧最大行程处后,平躺板21会带动外弧形触发板74移动首先与右侧的接触转轮72接触并推动接触转轮72移动,直至接触转轮72被推动到足够的行程,在接触转轮72被推动向左移动的时候,接触转轮72会带动触发杆71从而带动加宽齿板62一起移动,加宽齿板62会带动双滑动杆63在第二滑动块64内侧滑动,双滑动杆63会带动第一弹簧座65克服回位弹簧66的弹力进行移动,加宽齿板62移动会带动外部齿轮61转动,外部齿轮61转动会带动长转轴56转动,长转轴56转动会带动收卷轮55转动,收卷轮55转动会将无弹软绳54进行缠绕收卷,无弹软绳54收卷会带动滑动限位块51被迫移动,使滑动限位块51克服第二压缩弹簧53的弹力进行移动,滑动限位块51会带动直卡条52移动不与固定圆柱42进行卡合,此时的固定圆柱42可以在转动外套43的内侧进行转动,由于平躺板21从右向左移动后会改变转动中心的位置,使原本左侧的转动中心移动至平躺板21的右侧位置处,所以在平躺板21从右向左移动后,并且没有直卡条52的卡合使固定圆柱42可以转动时,平躺板21会受重力进行转动,平躺板21会逆时针转动,使平躺板21带动人腿朝下、头朝上竖直设置,在平躺板21转动的过程中,平躺板21会带动第一固定支架31从而带动滑动双杆32转动,滑动双杆32会带动第一滑动块33转动,第一滑动块33会带动固定轴41从而带动固定圆柱42在转动外套43的内侧转动,为了避免转动速度过快给患者带来不适,通过降低固定圆柱42的转动速度可以实现,在固定圆柱42转动的时候,会受到刹车片44的阻力,第一压缩弹簧45会给刹车片44施加推力,使刹车片44紧贴在固定圆柱42的外侧,使固定圆柱42转动的时候需要克服刹车片44带来的摩擦力进行转动,从而实现降低固定圆柱42的转动速度,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滑动块33在转动之后,会导致从动皮带38发生弯曲,通过在第一滑动块33开设预留从动皮带38弯曲活动的异形槽(未标号,如图5所示)可以避免从动皮带38被过度拉长,即使存在从动皮带38被拉长,也只是微量的被拉长,可以通过从动皮带38自身的微量弹性实现从动皮带38的延伸,另外,平躺板21转动至垂直状态后,按照上述原理平躺板21会带动固定圆柱42转动,固定圆柱42转动九十度后会再次与直卡条52卡合,实现平躺板21固定在竖直状态上不会继续发生转动,通过设置的外弧形触发板74,目的在平躺板21转动的时候,主要是刚转动的时候,通过增加外弧形触发板74与接触转轮72的接触时间,可以防止固定圆柱42刚转动又被卡死的情况,可以实现固定圆柱42转动后卡合位置完全与直卡条52错开,当卡合位置与直卡条52错开后,回位弹簧66会带动第一弹簧座65从而带动双滑动杆63移动返回原位,双滑动杆63会带动加宽齿板62返回原位,加宽齿板62会带动外部齿轮61转动返回原位,按照上述的原理,最终会使滑动限位块51不受到无弹软绳54的牵引力,此时的滑动限位块51只会受到第二压缩弹簧53的弹力,使第二压缩弹簧53推动滑动限位块51从而带动直卡条52随时与另一个卡合位置相互卡合,在平躺板21从水平状态改变成竖直状态后,患者的腿悬空并受重力会将腰椎进行拉伸,如果拉伸的过程中,且是在刚开始拉伸的时候,腰椎出现了刺痛感,则有较大可能性患有腰椎盘突出,或者腰椎盘膨出,可以去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由于平躺板21从水平状态变成竖直状态,平躺板21会带动第二固定支架95一起移动,第二固定支架95会带动检测外壳96一起移动,使检测外壳96从原本的水平状态改变成竖直状态,在检测外壳96是水平状态的时候,由于回流外壳98的位置低于检测外壳96的位置,所以检测外壳96内侧的液体会通过硬质管97流入到回流外壳98的内侧(该液体可以是水、油液、防腐液甚至是水银),使检测外壳96的内侧为空置的状态,但是当检测外壳96从水平状态变成竖直状态的时候,检测外壳96的位置则低于回流外壳98的位置,所以此时回流外壳98内侧的液体则会通过硬质管97流入到检测外壳96的内侧,需要说明的是,检测外壳96和回流外壳98内侧的液体总量应当是正好可以将检测外壳96内侧存满的,通过设置的硬质管97,可以将硬质管97设置的较细,使液体穿过硬质管97的时间较慢,实现回流外壳98内侧的液体进入检测外壳96内侧并装满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该时间正好等于或者接近一个腰椎拉伸时长,当检测外壳96内侧的液体装满后,漂浮头991受到液体的浮力也会上升,漂浮头991会带动第一磁铁992向上移动至最大行程处,此时的第一磁铁992最靠近第二磁铁995,第一磁铁992和第二磁铁995相邻的一面磁极相同,所以当第一磁铁992靠近第二磁铁995的时候,第二磁铁995会受到磁力的斥力影响向上移动,第二磁铁995会克服第四压缩弹簧994的弹力带动密封板996向上移动,在密封板996没有移动之前,密封板996上的第一流通孔997和双边密封件998上的第二流通孔999相互错开,所以高压软管92内侧的高压气体无法穿过双边密封件998进入高压软管92的另一侧,但是当密封板996向上移动后,密封板996会带动第一流通孔997移动与双边密封件998上的第二流通孔999重合,从而使空气压缩机91内侧的高压气体通过高压软管92可以进入到气动伸缩杆93内侧,气动伸缩杆93内侧通入高压气体后会伸长,气动伸缩杆93会带动斜面推头94一起向上移动,由于此时的平躺板21无法转动,所以受到斜面推头94推力会使平躺板21向上移动,平躺板21在向上移动的时候会间接带动滑动双杆32在第一滑动块33内侧滑动,最终会导致平躺板21带动上齿条37移动,上齿条37会带动上齿轮36顺时针转动,按照上述原理,最终通过从动皮带38的传动会带动下皮带轮39顺时针转动,由于此时工字形支架83被下侧的单斜面卡条85卡合连接无法向上移动,所以此时下齿条395也是为固定状态不会移动,但是此时的下皮带轮39顺时针转动会带动第二转轴392转动,第二转轴392会带动摩擦轮391转动,由于此时下齿轮393的转动阻力太大,所以摩擦轮391则无法继续带动下齿轮393继续转动,直至平躺板21向上移动至最大行程处后,由于此时的平躺板21为竖直状态,所以原本的内弧触发板73也会跟随者旋转九十度,而触发杆71仍然为水平状态,随着平躺板21的向上移动会带动内弧触发板73一起向上移动,内弧触发板73的内壁面会与左侧的接触转轮72接触,然后接触转轮72会受到内弧触发板73形状的挤压逐渐向有进行移动,从而使左侧的接触转轮72带动左侧的触发杆71向右移动,按照上述原理,触发杆71向右移动也会带动收卷轮55从而将无弹软绳54缠绕收卷,最终会使直卡条52收缩不与固定圆柱42接触,使固定圆柱42可以再次进行旋转,又因为推动平躺板21向上移动的斜面推头94具有一个斜面,并且该斜面具有推动平躺板21顺时针转动的力,不仅如此,在平躺板21向上移动后,平躺板21的转动中心再次发生偏移,使转动中心靠近水平防止时平躺板21的左侧位置,从而实现此时的平躺板21具有顺时针转动的优势,在斜面推头94的推动下,平躺板21则可以进行旋转,在旋转的过程中,平躺板21不会与斜面推头94接触,所以平躺板21受到重力影响会出现向左侧滑动的力,从而实现平躺板21在转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向左的移动,从而实现左侧的接触转轮72与内弧触发板73发生分离,由于在平躺板21出现滑动的情况下有重力的因素具有较大的阻力,所以摩擦轮391无论朝哪个方向转动都无法带动下齿轮393转动,当平躺板21转动至水平位置后,平躺板21直卡条52会在于固定圆柱42进行卡合,从而实现将平躺板21限制在水平角度上,患者从平躺板21上下来后,可以将下侧的单斜面卡条85向后拔出,从而使工字形支架83受到第三压缩弹簧84的弹力向上移动返回原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