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

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包括直立挡墙;所述直立挡墙位于桥梁主体结构下方,并通过支撑柱固定于河面,所述直立挡墙的顶部高于设计河床标高,所述直立挡墙沿水流纵向设置;所述直立挡墙顶部两侧均设有多个景观柱,多个所述景观柱沿所述直立挡墙的纵向依次间隔均布;位于所述直立挡墙顶部任意一侧,相邻两个景观柱之间均设有可透视材料。采用本方案,通过将直立挡墙、景观柱和可透视材料合围形成下沉式走廊,能在保证步游道连续贯通、满足游人行走赏水的同时,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达到合理开发大跨度桥梁下部空间的效果。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9-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29/063 专利申请号:2022105981446 申请日:20220530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步游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步游道建设总体上形成“三道一带”的空间范围,即以安全为前提,依托堤防等防洪工程,构建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以生态保护与修复为核心,以河道管理范围为主题,依托水域、岸边带及周边陆域绿地、农田、山林等构建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以滨水游径为载体,串联临水的城镇街区和乡村居民点、景区景点等,带动水系沿线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和公共文化休闲设施建设,打造连续贯通、蓝绿融合的滨水公共空间;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为河湖水系注入多元功能,系统带动河湖水域周边产业发展,引领形成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

由于步游道一般沿堤防线性布设,属于“带状”工程,会不可避免地与既有跨河市政桥梁产生交集。因此,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来保证步游道的全线贯通。现有技术中,当步游道与跨河桥梁交叉时,由于桥面高程往往高于步游道高程,常规做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一:将步游道顺坡或通过梯步衔接至桥面,步游道在桥梁位置断开;

方法二:将步游道绕开桥梁,通过侧面迂回以避开桥梁,从而保证上、下游步游道的贯通。

以上两种方法具有以下缺陷:

①通行体验感差:步游道被桥梁生硬隔断,游人无法畅享休闲漫道;且衔接段一般坡面较陡,上行吃力导致体验感不良;

②占地空间较多:若采用迂回避让桥梁方式建设步游道,则会占用过多城市用地空间。一般而言,城市建成区建筑物密集,用地空间较为局促,且受制于相关上位规划,难以征拆建设用地以满足步游道的绕行;

③景观效果不佳:步游道多为彩色沥青路面,当被混凝土桥面生硬隔断后,空间感受、色彩效果、视觉景观等均受到削弱,无法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连续性和丰富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弥补以上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采用本方案,通过将直立挡墙、景观柱和可透视材料组合形成下沉式走廊,能在供游人行走赏水的同时,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达到合理开发大跨度桥梁的下部空间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包括直立挡墙;

所述直立挡墙位于桥梁主体结构下方,并固定于河面,所述直立挡墙的顶部高于设计河床标高,所述直立挡墙沿水流方向纵向设置;

所述直立挡墙顶部两侧均设有多个景观柱,多个所述景观柱沿所述直立挡墙的纵向依次间隔均布;

位于所述直立挡墙顶部任意一侧,相邻两个景观柱之间均设有可透视材料。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游人无法畅游休闲漫道,且会占用过多的城市用地空间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主要适用于单跨跨径≥20m的桥梁。该结构充分利用现状桥下空间,于河道内部建设下沉式走廊,走廊主体结构包括有直立挡墙,其底部通过多根支撑柱固定墙身,顶部位于设计河床标高之上;在直立挡墙的顶部两侧还设有多个景观柱,景观柱沿直立挡墙的纵向以一定间距均匀布置,相邻柱体中心间距优选为1至2m,并在相邻景观柱之间设置有可透视材料。可透视材料镶嵌于景观柱上,此时两侧的景观柱、可透视材料以及直立挡墙的顶部合围形成游人步行通道,并通过可透视材料满足游人赏水需求,保证了游人的舒适体验;两侧的景观柱和可透视材料还能对游人进行防护。为确保下沉式走廊结构稳定,直立挡墙的基础须具有较高的防冲能力,即在一定流速的水流冲击下,不发生损毁。因此直立挡墙的基础埋深应满足抗冲刷深度,抗冲刷深度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相关规定计算。

进一步优化,所述可透视材料和相邻两个所述景观柱密封连接,所述可透视材料、景观柱和直立挡墙合围形成不透水密封空间结构;用于保证游人可在其中顺畅通行。

进一步优化,所述直立挡墙顺水流方向具有坡度i,所述坡度2%≤i≤3%;用于防止走廊内部积水。

进一步优化,所述直立挡墙的下游端部设有集水井,通过收集走廊内部雨水,并配合水泵抽排至河道;用于保证走廊内部干燥、清洁。

进一步优化,所述直立挡墙基础的两侧均设有防冲槽,所述防冲槽沿所述直立挡墙的纵向设置,并位于设计河床标高以下,其内部可采用大块石等材料回填压实;用于增加下沉式走廊的防冲安全。

进一步优化,所述直立挡墙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均设有步游道,所述直立挡墙的端部通过上行梯步和所述步游道连接;用于保证行人通行,并增加通行体验。

进一步优化,所述步游道的两侧设有栏杆;用于保证行人在步游道的通行安全。

进一步优化,所述直立挡墙和上行梯步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景观柱,且相邻两个景观柱之间均设有可透视材料;用于保证行人在梯步的通行安全。

进一步优化,所述直立挡墙、步游道和上行梯步通过多个支撑柱固定于河床,所述支撑柱的下端深入河床地基持力层;支撑柱主要对上部结构起支撑作用,支撑柱须进入地基持力层一定埋深以满足上部承载力要求。

进一步优化,所述景观柱和所述可透视材料的顶部均高于校核洪水位+安全加高值之和;用于满足河道防洪要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采用本方案,通过将直立挡墙、景观柱和可透视材料组合形成下沉式走廊,能在供游人行走赏水的同时,充分利用桥下空间,达到合理开发大跨度桥梁的下部空间的效果;并可最大程度地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无需另外征地,可降低工程总投资。

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采用本方案,其行洪安全性高,下沉式走廊建设前须取得行洪许可及批复,确保防洪安全。同时走廊主体结构总高应满足规划防洪要求,不同水位工况时洪水均不漫顶进入廊内:其中在常水位、设计洪水位时可供游人亲水、通行;校核洪水位时封锁通道,保证人员及行洪安全。

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采用本方案,其通行体验感好,步游道在与桥梁交叉处不被隔断,游人在桥下亦可通行,保证了步游道的连续贯通及舒畅体验。

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采用本方案,其景观效果较佳,能合理组合水流、绿化、栏杆、光线及步游道色彩等要素,充分发挥美学与生态价值,通过将游憩系统与当地水环境深度融合,营造出碧水泛波、层峦叠嶂的多层次视觉效果,以景观的多样性满足各类人群的休闲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的三维轴侧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的平面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的M-M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的N-N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的P-P剖面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桥梁主体结构,2-桥墩,3-栏杆,4-步游道,5-直立挡墙,6-景观柱,7-可透视材料,8-防冲槽,9-上行梯步,10-支撑柱,11-河道堤防,12-集水井。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包括直立挡墙5;所述直立挡墙5位于桥梁主体结构1下方,并固定于河面,所述直立挡墙5的顶部高于设计河床标高,所述直立挡墙5的长度方向沿水流纵向设置;

所述直立挡墙5顶部两侧均设有多个景观柱6,多个所述景观柱6沿所述直立挡墙5的纵向依次间隔均布;

位于所述直立挡墙5顶部任意一侧,相邻两个景观柱6之间均设有可透视材料7。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游人无法畅游休闲漫道,且会占用过多的城市用地空间的问题,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下沉式桥下走廊结构,主要适用于单跨跨径≥20m的桥梁。该结构充分利用现状桥下空间,于河道内部建设下沉式走廊,走廊主体结构包括有直立挡墙5,其底部通过多根支撑柱10固定墙身,顶部位于设计河床标高之上;在直立挡墙5的顶部两侧还设有多个景观柱6,景观柱6沿直立挡墙5的纵向以一定间距均匀布置,相邻柱体中心间距优选为1至2m,并在相邻景观柱6之间设置有可透视材料7。可透视材料7镶嵌于景观柱6上,此时两侧的景观柱6、可透视材料7以及直立挡墙5的顶部合围形成游人步行通道,并通过可透视材料7满足游人赏水需求,保证了游人的舒适体验;两侧的景观柱6和可透视材料7还能对游人进行防护。直立挡墙5的基础须具有较高的防冲能力,即在一定流速的水流冲击下,不发生损毁。因此直立挡墙5的基础埋深应满足抗冲刷深度,抗冲刷深度根据《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相关规定计算。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透视材料7和相邻两个所述景观柱6密封连接,所述可透视材料7、景观柱6和直立挡墙5合围形成不透水密封空间结构;本方案中,可透视材料7可选用航空玻璃等材质,在选材时必须满足以下要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内外部的交替水动力荷载等;必须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在水体中和景观柱6联合形成不透水通道空间;具备可靠性、耐久性,并满足结构合理使用年限。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立挡墙5顺水流方向具有坡度i,所述坡度2%≤i≤3%;为防止走廊内部积水,本方案中,从直立挡墙5的上游到下游方向,具有向下的坡度,此时走廊内部的积水能流向下游区域。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立挡墙5的下游端部设有集水井12;为收集走廊内部雨水,本方案中,在走廊的下游端处设置集水井12,并在集水井12处配置抽水泵,在雨季配合水泵进行降水抽排,防止走廊内部积水不利通行和廊道清洁。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立挡墙5基础两侧均设有防冲槽8,所述防冲槽8沿所述直立挡墙5的纵向设置,并位于设计河床标高以下;为保证下沉式走廊的防冲安全,本方案中,在直立挡墙5的基础两侧均设置有防冲槽8,其中防冲槽8能增强抗水流淘刷能力;防冲槽8位于设计河床标高以下,其高度H2须满足设计冲刷要求,内部可采用大块石等材料回填压实。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立挡墙5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均设有步游道4,所述直立挡墙5的端部通过上行梯步9和所述步游道4连接;为保证行人通行,本方案中,直立挡墙5的上游端和下游端均通过上行梯步9实现到步游道4的高差衔接,其中上行梯步9和步游道4的宽度为2至3米左右,此时步游道4未被桥梁隔断,也未占用过多用地空间,可提高行人的漫游体验度,并满足城市滨水景观的连续性和丰富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游道4的两侧设有栏杆3;用于保证行人在步游道的通行安全。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立挡墙5和上行梯步9的两侧均设有多个景观柱6,且相邻两个景观柱6之间均设有可透视材料7;在上行梯步9上也设置景观柱6和可透视材料7,在保证行人在梯步通行安全的同时,还能防止河水从直立挡墙5的上游端和下游端进入;其中栏杆3和可透视材质7既要保证游人通行安全,其选材亦应兼顾区域自然条件,保证其风格、样式尽量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立挡墙5、步游道4和上行梯步9通过多个支撑柱10固定,所述支撑柱10的下端深入河床地基持力层;其中支撑柱10主要对上部结构起支撑作用,支撑柱10须进入地基持力层一定埋深以满足上部承载力要求。

本实施例中,所述景观柱6和所述可透视材料7的顶部均高于校核洪水位+安全加高值之和;为提高行洪安全,本方案中,由于下沉式走廊会局部占用河道行洪面积,建设前须进行行洪论证及审查,在确保行洪安全和取得行洪许可及批复基础上再实施工程;并且,下沉式走廊主体结构的总高H1既要满足结构抗滑、抗倾稳定和基底应力要求,又要满足校核洪水位加一定安全加高值之和。在桥梁范围内,河水被桥墩2及下沉式走廊分隔,水流被约束在构筑物内侧而不漫过廊顶。在常水位及设计洪水位工况时,游人可在走廊通行并欣赏碧波粼粼的河景;校核洪水位工况时,虽河水亦无法溢入廊内,但由于该工况河水流速、流量均较大,须封锁步游道4禁止游人进入,并同步设立下河警示牌以保证人员安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