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

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计算设备的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冷却系统、余热利用系统;所述余热利用系统与所述冷却系统连接,用于在所述冷却系统输出的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经过所述余热利用系统时,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本发明还相应提供一种余热利用方法。本发明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能够将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回收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而且绿色环保。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6729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210469056.6

  • 发明设计人 郭良银;陈亚梯;甘绍朋;胡强;

    申请日2022-04-29

  • 分类号H05K7/20(2006.01);G06F1/20(2006.01);F01K25/10(2006.01);F01K27/02(2006.01);F01D15/10(2006.01);H02K7/18(2006.01);H02N11/00(2006.01);

  • 代理机构深圳市慧实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80;

  • 代理人李莉

  • 地址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清湖社区清湖村宝能科技园7栋7层B座GHIJKLM单位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20:4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2-30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H05K 7/20 专利申请号:2022104690566 登记生效日:20221219 变更事项:申请人 变更前权利人:深圳市瀚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深圳市瀚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变更事项:地址 变更前权利人: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清湖社区清湖村宝能科技园7栋7层B座GHIJKLM单位 变更后权利人: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龙华街道清湖社区清湖村宝能科技园7栋7层B座GHIJKLM单位 变更事项:申请人 变更前权利人:贵州瀚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变更后权利人: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设备的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设备的运算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是其功耗急剧增加,使得产生大量的热量,而这部分热量通常都是直接排放到环境当中,造成严重的能源浪费,并影响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能够将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回收利用,从而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而且绿色环保。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冷却系统、余热利用系统,其中,所述冷却系统用于提供冷却液以冷却计算设备,并输出升温后的冷却液;所述余热利用系统与所述冷却系统连接,用于在所述冷却系统输出的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经过所述余热利用系统时,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余热利用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冷却液冷却计算设备后输出升温后的冷却液;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及余热利用方法,能够将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实现对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而且绿色环保。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的发电机组的组成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的余热利用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的冷却系统的组成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应当理解,当在本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时,术语“包括”和“包含”指示所描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和/或组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素、组件和/或其集合的存在或添加。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发明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发明。如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

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发明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例如“A和/或B”,包括A,B,以及A和B这几种组合。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的组成示意图。

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包括冷却系统1及余热利用系统2。

所述冷却系统1用于提供冷却液以冷却计算设备,并输出升温后的冷却液。

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与所述冷却系统1连接,用于在所述冷却系统1输出的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经过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时,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其中,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包括余热发电设备21和储能设备22,所述余热发电设备21用于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并将至少一部分电能输入至所述电网200,和/或将至少一部分电能储存于所述储能设备22中。

因此,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通过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将在所述冷却系统1中冷却所述计算设备产生的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实现对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而且绿色环保。

其中,所述冷却液包括防冻液、油、水等具有良好吸热能力的介质,所述冷却液冷却所述计算设备后由于吸热得到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

所述冷却液在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中工作的过程中一般为液态。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余热发电设备21包括发电机组211及第一转换模块212,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连接于所述发电机组211与电网200之间,所述发电机组211用于获取所述冷却系统冷却所述计算设备后输出的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并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用于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并将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输入至电网200中。

因此,在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中,通过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中所述余热发电设备21的所述发电机组211将在所述冷却系统1中冷却所述计算设备产生的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以及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并将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输入至电网200中,实现对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而且绿色环保。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转换得到的电能为交流电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转换得到的电能为直流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211利用ORC(Organ ic Rankine Cyc le,有机朗肯循环)原理发电。请参阅图2,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的发电机组211的组成示意图。所述发电机组211中包括蒸发器2111、汽轮发电机2112、冷凝器2113及循环泵2114,所述蒸发器2111与所述冷却系统1通过相应的管道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冷却系统1输出的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所述汽轮发电机2112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及所述储能设备22连接,所述汽轮发电机2112用于发电并将产生的电能输送至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及所述储能设备22,所述汽轮发电机2112还与所述蒸发器2111连接,所述冷凝器2113与所述汽轮发电机2112连接,所述循环泵2114与所述冷凝器2113连接,同时所述蒸发器2111与所述循环泵2114连接,从而形成一个环,其中,所述汽轮发电机2112与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连接。进而,所述发电机组211通过利用所述蒸发器2111中的升温后的冷却液加热一低沸点工质(包括但不限于异丁烷)而产生蒸汽,所述蒸汽进入所述汽轮发电机2112,所述汽轮发电机2112利用所述蒸汽进行发电,经过发电后的所述蒸汽中的所述低沸点工质继而经过所述冷凝器2113进行冷却并输出至所述循环泵2114,所述循环泵2114将所述低沸点工质输出至所述蒸发器2111,以便输送至所述蒸发器2111的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对所述低沸点工质进行新一轮的加热,以进行新一轮的发电,从而完成一次发电循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211可包括热电偶结构。所述发电机组211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包括:通过所述发电机组211中的热电偶,将热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具体的,设置所述热电偶的一端可靠近所述热水,另一端远离所述热水,从而,两端产生温度差,而通过热电效应将温度差转换为所述热电偶两端的电势差,而产生直流电。其中,热电偶可包括多个,或者热电偶的体积较大,从而能够产生满足需要大小的直流电。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211可包括特定的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热电转换结构,例如,所述发电机组包括六面体铁块,以及位于立方体铁块的六个面上的六块加热块,以及分别位于其中四个面上的四块加热块上的四块永久磁铁,通过在另两个面上接上两根导线,这样,当加热所述加热块时,一方面铁块的原子的外电子在热能加到一定程度时,会不受原子核束缚且在磁场的作用下,沿导线方向作直线运动,从而产生电压;另一方面铁原子在加热的情况下会加速运动,从而切割磁场,产生沿导线方向的电流。其中,每一加热块与所述冷却系统1中冷却所述计算设备产生并传送过来的热水热传导连接。因此,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直流电能,包括:所述发电机组211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热电转换结构将热能转换为直流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包括逆变设备,所述逆变设备用于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并将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输入至电网200中。其中,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为相应频率和大小的交流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可包括: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通过所述逆变设备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一部分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包括: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通过所述逆变设备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全部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

即,所述逆变设备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可包括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部分或全部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为交流电能,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包括AC/AC(交流转交流)转换模块。由于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交流电能的频率及大小/振幅一般与电网200的频率及大小/幅值不同,因而需要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对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交流电能进行转换,将其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200的具有相应频率和大小/幅值的交流电能。,所述AC/AC转换模块即用于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交流电能的频率及幅值转换为与电网200相同的频率及幅值,即,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200的具有相应频率和幅值的交流电能。

请继续参阅图1,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还包括第二转换模块23,所述第二转换模块23连接于所述发电机组211与所述储能设备22之间,用于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储存于所述储能设备22中的电能,并存储于所述储能设备22中。其中,所述适用于储能的电能为相应大小的直流电能。

因此,在所述发电机组211将在所述冷却系统1中冷却所述计算设备产生的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之后,还可通过所述储能设备22储存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实现对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并进行能量存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为交流电能,所述第二转换模块23包括AC/DC(交流转直流)转换模块。由于所述储能设备22储存的电能为直流电能,显然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交流电能不能直接用于储存,因而需要所述第二转换模块23对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交流电能进行转换,将其转换为适用于储能的具有相应大小的直流电能,所述AC/DC转换模块用于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交流电能转换为具有相应大小的直流电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为直流电能,所述第二转换模块23包括DC/DC(直流转直流)转换模块。由于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虽然为直流电能,但不一定符合适用于储能的直流电能的大小,因而仍然需要所述第二转换模块23对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直流电能进行转换,将其转换为适用于储能的具有相应大小的直流电能,从而,通过所述DC/DC转换模块,可将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直流电能转换为适用于储能的具有相应大小的直流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储能设备22还可能与所述电网200连接,在用电低谷时,所述储能设备22还可储存一部分来自所述电网200的低价电能,在用电高峰期时,所述储能设备22给计算设备供电,节省用电高峰期时所述电网200供电的电费,从而能够节约电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余热发电设备21还包括一控制开关213,所述控制开关213设置连接于所述发电机组211和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之间,所述控制开关213用于在一些电网200供电充足的情况下控制断开所述发电机组211和所述第一转换模块212之间的连接,从而此时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全部用于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22。

因此,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所述控制开关213的通断,可使得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全部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22,或者使得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部分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2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储能设备22与所述计算设备连接,所述储能设备22还用于在满足预设条件时向所述计算设备供电。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1包括所述计算设备。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的余热利用系统2的组成示意图。

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还包括控制器24、充电开关25和放电开关26,所述充电开关25连接于所述发电机组211与所述第二转换模块23之间,所述放电开关26连接于所述储能设备22与所述计算设备之间,所述控制器24在当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放电开关26导通,以使得所述储能设备22向所述计算设备供电,所述控制器24并在当前不满足所述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充电开关25导通,以使得所述发电机组211对所述储能设备22进行充电储能。

其中,所述控制器24在控制所述放电开关26导通时,可同时控制所述充电开关25断开或者导通,以及在控制所述充电开关25导通时,也可同时控制所述放电开关26断开或者导通。从而,所述储能设备22在进行放电或充电时,可仅进行放电或充电,或者还可以同时进行充电或放电。

其中,所述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当所述控制器24确定当前时间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时,或者接收到操作人员的储能指令时,等等。即,所述控制器24在确定当前时间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时,或者接收到操作人员的储能指令时,控制所述放电开关26导通。

其中,所述用电高峰时间段可为操作人员根据当地的用电情况确定出来的当地的用电较多的时间段,并存储至所述控制器24中。由于在用电高峰时间段电网可能会供电不足,此时通过控制所述放电开关26导通,可以使得储能设备22对所述计算设备提供部分电,从而可以保证所有计算设备的正常供电。其中,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还可连接互联网,所述控制器24可从互联网获取当前时间,并确定当前时间是否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或者,所述余热利用系统2还可包括时钟单元(图中未示),所述控制器24可从所述时钟单元获取当前时间,并确定当前时间是否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

其中,所述储能设备22的输出端可作为备用电源输出端,所述输出端通过相应的电源线与对应的计算设备的电源接口连接而为对应的计算设备供电。从而,在用电高峰时间段,可将部分计算设备的电源接口通过电源线连接至该储能设备22的输出端,由储能设备22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还包括若干分叉式电源线,每一分叉式电源线包括第一连接端以及两个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对应的一计算设备的电源接口连接,其中一个第二连接端可与市电适配器连接,以连接市电插座,其中,前述的电网为通过市电插座为计算设备供电。其中,另一个第二连接端可连接至储能设备22的输出端,且在所述电源线中,设置有一个单刀双掷开关,所述单刀双掷开关的静触点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两个动触点分别与所述两个第二连接端连接,通过控制所述单刀双掷开关而可选择第一连接端与其中的一个第二连接端连接,从而选择储能设备22为所述计算设备供电,或者选择电网为所述计算设备供电。其中,所述单刀双掷开关可为数控开关或者机械开关。从而,在需要时,可通过控制该单刀双掷开关即可快速选择储能设备22或者电网为对应的计算设备供能。

其中,所述余热发电设备21还包括前述的控制开关213时,所述控制器24还与所述控制开关213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控制开关213的通断,而使得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全部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22,或者使得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部分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24也可根据操作人员输入的相应指令,而控制所述控制开关213导通或断开,或者,所述控制器24确定当前时间是否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时,控制所述控制开关213导通或断开。例如,当所述控制器24确定当前时间并非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由于非用电高峰时间段时,则可控制所述控制开关213断开,此时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全部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22。由于非用电高峰时间段时,电网的供电基本已经满足要求,因此,所述发电机组211转换得到的电能可全部用于存储。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100的冷却系统1的组成示意图。

所述冷却系统1包括液冷机柜11、输送泵12及若干段管道(图中未示)。

所述输送泵12连接一冷却液提供源(图中未示)。

所述液冷机柜11中包括至少一个计算设备,所述液冷机柜11用于液冷所述液冷机柜11中的计算设备;其中,所述液冷机柜11包括一第一入口a及一第一出口b,所述液冷机柜11的所述第一入口a与所述输送泵12通过对应的管道(图中未示)连接,所述液冷机柜11的所述第一出口b与所述余热发电设备21中的所述发电机组211通过对应的管道(图中未示)连接,进而,所述液冷机柜11在通过所述第一入口a接收到来自所述输送泵12的冷却液后,利用所述冷却液冷却所述液冷机柜11中的计算设备,并通过所述第一出口b将冷却所述液冷机柜11中的计算设备得到的升温后的冷却液输出至所述余热发电设备21中的所述发电机组2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冷却液提供源包括冷却液箱13,所述冷却液箱13包括第二出口d和第二入口c,所述冷却液箱13的所述第二出口d与所述输送泵12通过对应的管道(图中未示)连接,所述冷却液箱13的所述第二入口c与所述发电机组211连接,进而所述发电机组211中完成热能转换后的冷却液通过所述第二入口c流入所述冷却液箱13中。

其中,所述冷却液提供源可为所述冷却系统1中的结构,也可为所述冷却系统1外接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液冷机柜11中冷却计算设备得到的升温后的冷却液在经过所述余热发电机组211完成热能转换后变成仍有些余温的冷却液,由于所述仍有些余温的冷却液的冷却效果不及所述冷却液的冷却效果,为使冷却系统1的冷却效果更佳,如图4所示,所述冷却系统1还包括冷却塔14,所述冷却塔14与所述发电机组211及冷却液箱13分别通过对应的管道(图中未示)连接,流过所述发电机组211中的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在完成热能转换后,进一步在所述冷却塔14中继续冷却后,通过所述冷却液箱13的所述第二入口c流入所述冷却液箱13中。进而,在所述余热发电机组211完成热能转换后的仍有些余温的冷却液在经过所述冷却塔14后重新变回冷却后的冷却液,并流入所述冷却液箱13,以使所述液冷机柜11在冷却所述计算设备时达到更好的冷却效果。即,所述发电机组211中的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在完成热能转换后流至所述冷却塔14中,所述冷却塔14是用于对完成热能转换后的冷却液进行进一步冷却,使得冷却液冷却,而得到冷却后的冷却液,然后再输出至所述冷却液箱13中。其中,冷却后的冷却液的温度满足用于冷却所述液冷机柜11中的计算设备的需求,例如,低于10℃、15℃等较低的温度。

因此,在冷却系统1中,所述输送泵12输出的冷却液流入至所述液冷机柜11并用于冷却所述液冷机柜11中的计算设备,冷却所述计算设备后得到的升温后的冷却液在所述余热发电机组211中完成热能转换后得到冷却后的冷却液或者仍有些余温的冷却液,而完成热能转换后得到的所述仍有些余温的冷却液通过所述冷却塔14得到冷却液并最终汇入所述冷却液箱13中,而所述冷却液箱13中的冷却液又可以通过所述输送泵12输出至所述液冷机柜11以冷却所述液冷机柜11中的计算设备,从而完成一轮冷却循环,所述冷却循环可以节约冷却液资源,减少冷却液资源浪费。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余热利用方法,请参阅图5,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501、提供冷却液冷却计算设备后输出升温后的冷却液,其中,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为相对冷却计算设备之前的冷却液更高温的冷却液。

502、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503、将至少一部分电能输入至所述电网,和/或将至少一部分电能储存于所述储能设备中。

其中,所述余热利用方法应用于一种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包括冷却系统及余热利用系统,并通过所述冷却系统提供冷却液冷却计算设备后输出升温后的冷却液,通过所述余热利用系统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并将至少一部分电能输入至所述电网,和/或将至少一部分电能储存于所述储能设备中。

因此,所述余热利用方法通过将冷却所述计算设备产生的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实现对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而且绿色环保。

其中,所述冷却液包括防冻液、油、水等具有良好吸热能力的介质,所述冷却液冷却所述计算设备后由于吸热得到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

所述冷却液在冷却所述计算设备的工作过程中一般为液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至少一部分电能输入至所述电网”包括:将转换得到的所述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并将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输入至电网中。

因此,所述余热利用方法通过将冷却所述计算设备产生的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进而将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并将转换得到的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输入至电网中,实现对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够有效利用能源,而且绿色环保。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由热能转换得到的电能为交流电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由热能转换得到的电能为直流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电能”,包括:利用ORC(Organ icRankine Cyc le,有机朗肯循环)原理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电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电能”,包括:利用热电偶原理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电能。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电能”,包括: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将所述热能转换为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转换得到的所述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包括:将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一部分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转换得到的所述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包括:将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全部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其中,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为相应频率和大小的交流电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计算设备冷却及余热利用系统包括所述储能设备。所述“将至少一部分电能储存于所述储能设备中”包括:将转换得到的所述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转换为适用于储能的电能,并将所述适用于储能的电能储存于储能设备中。

因此,所述余热利用方法中,在冷却所述计算设备产生的升温后的冷却液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之后,还可通过所述储能设备储存转换得到的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实现对所述计算设备运行时产生的热量的回收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电网供电充足时,转换得到的电能并不用于转换为所述适用于输入至电网的电能并输入至电网中,而是全部用于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换得到的电能的部分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当电网供电充足时,转换得到的电能全部储存至所述储能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将转换得到的所述电能中的至少一部分储存于储能设备中”包括:将转换得到的所述电能转换为适用于储能的电能,并存储于所述储能设备中。其中,所述适用于储能的电能为相应大小的直流电能。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利用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601、提供冷却液冷却计算设备后输出升温后的冷却液,其中,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为相对冷却计算设备之前的冷却液更高温的冷却液。

602、将所述升温后的冷却液的热能转换为电能。

603、将至少一部分电能输入至所述电网,和/或将至少一部分电能储存于所述储能设备中。

604、在满足预设条件时利用所述储能设备储存的所述电能向所述计算设备供电。

其中,所述满足预设条件包括:当相应的控制器确定当前时间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时,或者接收到操作人员的储能指令时,等等。即,所述相应的控制器在确定当前时间位于用电高峰时间段时,或者接收到操作人员的储能指令时,控制所述储能设备向所述计算设备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用电低谷期时,所述储能设备还可储存一部分来自所述电网的低价电能,在用电高峰期时,所述储能设备给计算设备供电,节省用电高峰期时所述电网供电的电费,从而能够节约电费。

其中,本申请的图5-图6所示的方法步骤,与前述的系统的功能相互对应,更具体的内容可参见前述系统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