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

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包括档案数据源模块、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第三方集成模块和档案利用模块,所述档案数据源模块用于从多种渠道收集获取关于中医药名人档案这种医学档案数据,所述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用于对收集到的档案数据进行归纳存储管理,所述第三方集成模块用于提供标准的归档接口以供第三方系统进行医学档案的归档交换,所述档案利用模块用于提供一站式的档案检索入口给档案利用者进行档案的调取利用,所述档案数据源模块与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三方集成模块与档案利用模块电连接,本发明,具有数字化管理和方便存储利用的特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6403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浦英豪;

    申请/专利号CN202210624922.4

  • 发明设计人 浦英豪;

    申请日2022-06-02

  • 分类号G16H10/60(2018.01);G16H50/70(2018.01);G06F16/11(2019.01);

  • 代理机构

  • 代理人

  •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旺倪桥路443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6:00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16H10/60 专利申请号:2022106249224 申请日:202206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22-08-05

    公开

    发明专利申请公布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档案管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

背景技术

中医药名人档案作为重要的一种医学档案,是指中医医生在临床工作或其参加他社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多形式、多载体的历史记录,是世代传承中国无比的宝贵的社会财富,我们除了要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更要对其有效的开发利用,充分发挥中医药名人档案在中医药事业甚至是医疗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这种医学档案的管理形式主要分为两种:电子医疗档案和纸质医疗档案,大多数医疗档案管理的存储模式仍停留在传统纸质医疗档案管理的形式上,常规的纸质医疗档案存储、分类以及管理,使医疗档案馆对物理存储空间的需求越来越紧张,与此同时繁重的医疗档案整理工作不仅给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带来不便,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量,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善档案资料的利用率。因此,设计数字化和方便存储利用的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包括档案数据源模块、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第三方集成模块和档案利用模块,所述档案数据源模块用于从多种渠道收集获取关于中医药名人档案这种医学档案数据,所述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用于对收集到的档案数据进行归纳存储管理,所述第三方集成模块用于提供标准的归档接口以供第三方系统进行医学档案的归档交换,所述档案利用模块用于提供一站式的档案检索入口给档案利用者进行档案的调取利用,所述档案数据源模块与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电连,所述第三方集成模块与档案利用模块电连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档案数据源模块包括定期归档源模块、旧系统引用模块和实时更新录入模块,所述定期归档源模块、旧系统引用模块与实时更新录入模块电连接,所述定期归档源模块用于从设定的定期医学档案收集归档处进行原始中医名人档案的获取,所述旧系统引用模块用于从已存在的一些包含有该类医学档案的旧系统中进行档案内容的获取,所述实时更新录入模块用于获取本数字化系统中设置的档案利用者可实时更新添加的档案数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医学档案管理模块包括载体数据库模块、分类库的管理模块和存储管理模块,所述载体数据库模块与分类库的管理模块电连接,所述分类库的管理模块与存储管理模块电连接;

所述载体数据库模块用于搭建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对应存储的数据库,所述分类库的管理模块用于对分类搭建的数据库进行医学档案数据的增删改查管理操作,所述存储管理模块用于将操作管理好的分类数据库载体进行存储以供利用者查找使用;

所述载体数据库模块包括目录索引数据库和人物专题数据库,所述目录索引数据库与人物专题数据库电连接,所述目录索引数据库用于建立中医药名人个人信息目录索引数据库,所述人物专题数据库用于将中医药名人医学档案中相关的不同种类医学内容进行专题数据库建立。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三方集成模块包括归档接口模块和组织架构自动同步模块,所述归档接口模块与组织架构自动同步模块电连接,所述归档接口模块用于第三方系统通过调用标准归档接口传递的格式数据进行档案的归档交换处理,所述组织架构自动同步模块用于系统通过标准的同步接口对档案利用者和组织架构进行自动同步管理;

所述档案利用模块包括资源共享服务模块、一站式档案检索模块和新媒体传播模块,所述资源共享服务模块、一站式档案检索模块与新媒体传播模块电连接,所述资源共享服务模块用于系统搭建中医药名人档案资源和服务的全网共享,所述一站式档案检索模块用于系统在客户端和移动端提供一站式医学档案全文检索入口供利用者进行全网检索,所述新媒体传播模块用于利用自有媒体人使用的多新媒体渠道进行医学档案的推广传播。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智慧医疗系统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界定收集整合的中医药名人档案范围,进行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的获取;

步骤S2:利用获取的档案数据搭建存储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的数据库;

步骤S3:采用C/S和B/S两种架构相结合,从中医药档案管理人员和调取利用的档案利用者两个角度,进行中医药医学档案数字化的需求管理;

步骤S4: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标准的归档接口,供第三系统进行归档,同时提供标准的档案利用者和组织架构同步视图,进行档案利用者和组织架构的自动同步;

步骤S5:在客户端和移动端提供一站式全文搜索入口,档案利用者通过检索入口进行所需中医药名人档案的查看下载;

步骤S6:中医药名人档案系统设置档案利用反馈渠道,档案利用者利用平台参与意见和建议的反馈,系统根据反馈信息和实时更新补录的档案进行系统的迭代完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1中,中医药名人档案的收集获取渠道有:从已存在的包含有该类医学档案的旧医学档案系统中进行中医药名人档案的获取,以及从设定的定期医学档案收集归档网站处进行原始中医名人档案的获取。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利用收集整合的档案数据搭建存储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的数据库;

步骤S22:建立中医药名人人名目录索引数据库;

步骤S23:建立中医药名人档案照片数据库;

步骤S24:在建立专题数据库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第一种类型:将少数民族医药名人的档案和汉族医药名人档案建立的专题数据库,第二种类型是将不同种类的病症名称作为一种专题数据库。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3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通过采用C/S和B/S两种架构相结合,对中医药名人档案进行数字化需求管理;

步骤S32:使用C/S端的中医药名人档案室管理人员对分类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按需求类型进行分类管理;

步骤S33:数据类型管理主要包含了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类型的增、删、改、查功能,系统管理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数据类型管理中新增数据类型或者修改数据类型的类型名称、类型分类。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31中,利用局域网部署的C/S端用于中医药名人档案室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编、组卷、入库操作,利用局域网结合公网部署的B/S端用于档案利用者对入库的中医药名人档案,通过各种组合条件进行查阅利用,包括电子档案的在线浏览、下载。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步骤S6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档案利用者通过检索入口进行所需中医药名人档案的查看下载后,搭建档案利用者的反馈建议整合渠道,将利用者的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再整合利用;

步骤S62:利用新媒体渠道将有关中医药名人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发布至多新媒体平台中进行介绍宣传,增加关于中医药内容的知识传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置有档案数据源模块、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第三方集成模块和档案利用模块,搭建完善的数字化中医药名人档案管理系统,深入挖掘中医药名人的各种档案材料,有效开发这些内容,将开发成果应用于实践,既能方便对杂乱的中医药名人纸质档案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也能通过优化档案资料的检索算法,提高该医学档案的利用率,不仅使医学档案管理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还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名人档案实践工作的快速向前发展。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模块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医学档案存储、调取和交换管理的智慧医疗系统,包括档案数据源模块、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第三方集成模块和档案利用模块,档案数据源模块用于从多种渠道收集获取关于中医药名人档案这种医学档案数据,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用于对收集到的档案数据进行归纳存储管理,第三方集成模块用于提供标准的归档接口以供第三方系统进行医学档案的归档交换,档案利用模块用于提供一站式的档案检索入口给档案利用者进行档案的调取利用,档案数据源模块与医学档案管理模块电连,第三方集成模块与档案利用模块电连接,搭建完善的数字化中医药名人档案管理系统,深入挖掘中医药名人的各种档案材料,有效开发这些内容,将开发成果应用于实践,既能方便对杂乱的中医药名人纸质档案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和利用,也能通过优化档案资料的检索算法,提高该医学档案的利用率,不仅使医学档案管理员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还有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中医药名人档案实践工作的快速向前发展。

档案数据源模块包括定期归档源模块、旧系统引用模块和实时更新录入模块,定期归档源模块、旧系统引用模块与实时更新录入模块电连接,定期归档源模块用于从设定的定期医学档案收集归档处进行原始中医名人档案的获取,旧系统引用模块用于从已存在的一些包含有该类医学档案的旧系统中进行档案内容的获取,实时更新录入模块用于获取本数字化系统中设置的档案利用者可实时更新添加的档案数据。

医学档案管理模块包括载体数据库模块、分类库的管理模块和存储管理模块,载体数据库模块与分类库的管理模块电连接,分类库的管理模块与存储管理模块电连接;

载体数据库模块用于搭建不同类型的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对应存储的数据库,分类库的管理模块用于对分类搭建的数据库进行医学档案数据的增删改查管理操作,存储管理模块用于将操作管理好的分类数据库载体进行存储以供利用者查找使用;

载体数据库模块包括目录索引数据库和人物专题数据库,目录索引数据库与人物专题数据库电连接,目录索引数据库用于建立中医药名人个人信息目录索引数据库,人物专题数据库用于将中医药名人医学档案中相关的不同种类医学内容进行专题数据库建立,由中医药名人档案的特点可知,中医药名人档案的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数量庞大,同时,中医临床分科也有很多种类,每一位中医药名人擅长的种类以及方法各自不同但又有相似之处,针对这些复杂的内容就需要由一个系统清晰的数据库来进行分类,以便公众进行获取利用。

第三方集成模块包括归档接口模块和组织架构自动同步模块,归档接口模块与组织架构自动同步模块电连接,归档接口模块用于第三方系统通过调用标准归档接口传递的格式数据进行档案的归档交换处理,组织架构自动同步模块用于系统通过标准的同步接口对档案利用者和组织架构进行自动同步管理;

档案利用模块包括资源共享服务模块、一站式档案检索模块和新媒体传播模块,资源共享服务模块、一站式档案检索模块与新媒体传播模块电连接,资源共享服务模块用于系统搭建中医药名人档案资源和服务的全网共享,一站式档案检索模块用于系统在客户端和移动端提供一站式医学档案全文检索入口供利用者进行全网检索,新媒体传播模块用于利用自有媒体人使用的多新媒体渠道进行医学档案的推广传播。

智慧医疗系统的运行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界定收集整合的中医药名人档案范围,进行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的获取,因为中医药名人档案具有来源的分散性和形成的跨时代性,杂乱零散的分布在多个渠道中,因此需要界定建立的中医药名人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中需要的档案范围,根据范围进行中医药名人档案的收集获取,并将其整合运用;

步骤S2:利用获取的档案数据搭建存储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的数据库;

步骤S3:采用C/S和B/S两种架构相结合,从中医药档案管理人员和调取利用的档案利用者两个角度,进行中医药医学档案数字化的需求管理;

步骤S4: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提供标准的归档接口,供第三系统进行归档,同时提供标准的档案利用者和组织架构同步视图,进行档案利用者和组织架构的自动同步;

步骤S5:在客户端和移动端提供一站式全文搜索入口,档案利用者通过检索入口进行所需中医药名人档案的查看下载;

步骤S6:中医药名人档案系统设置档案利用反馈渠道,档案利用者利用平台参与意见和建议的反馈,系统根据反馈信息和实时更新补录的档案进行系统的迭代完善。

步骤S1中,中医药名人档案的收集获取渠道有:从已存在的包含有该类医学档案的旧医学档案系统中进行中医药名人档案的获取,以及从设定的定期医学档案收集归档网站处进行原始中医名人档案的获取。

步骤S2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21:利用收集整合的档案数据搭建存储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的数据库,由中医药名人档案的特点可知,中医药名人档案的内容繁杂,载体形式多种多样,而且数量庞大,同时中医临床分科也有很多种类,每一位中医药名人擅长的种类以及方法各自不同但又有相似之处,针对这些复杂的内容就需要由一个系统清晰的数据库,用以包含多个分类子数据库来进行档案的分类存储,方便档案管理者后期对中医药名人档案的迭代更新,更方便公众的调取利用;

步骤S22:建立中医药名人人名目录索引数据库;因为中医药名人档案具有跨时代性和个体特殊性的特点,在数量庞大的中医药名人中难免有同名或者同一领域的,档案利用者在查找档案时会极其不便,建立此数据库能够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让利用者快速准确的查找到相关信息,对所查找的信息一目了然,及时获取信息,由此而见,建立中医药名人档案人名目录索引数据库,是将每位中医药名人全宗放在一起,这个全宗里有本体的各种记录,不仅仅是琐碎信息,方便利用者查找和利用;

步骤S23:建立中医药名人档案照片数据库;因为中医药名人档案具有内容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生活中和工作时一定会留有照片,那么将这些照片进行分类整理,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档案利用者在利用这个数据库时,可以对中医药名人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此外,这些档案包含着纸质档案或者实物档案等,有一些档案并不方便拿出来为人们提供利用服务,此时,就需要将一些实物档案诸如奖杯、奖状、荣誉证书等通过扫面拍摄等方式记录下来,传入数据库,这样不仅方便利用者查找档案,更能直观了解中医药名人的工作能力;

步骤S24:在建立专题数据库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第一种类型:将少数民族医药名人的档案和汉族医药名人档案建立的专题数据库,第二种类型是将不同种类的病症名称作为一种专题数据库,少数民族医药有其特有的诊疗方式,因为汉族和少数民族的诊疗方式有不同之处,将不同的少数民族医药名人档案放在一起,方便对少数民族医药信息进行比较,挖掘出更珍贵的档案信息,把与之对应的中医药名人档案归入其中,有助于收集珍贵的中医药方,方便收集不同中医药人对同一病症的不同经验方法,有利于深入整合信息,将不同中医药名人的信息相加,有利于档案利用者根据所需要查找的病症快速查找中医药名人对此病症的解决办法。

步骤S3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通过采用C/S和B/S两种架构相结合,对中医药名人档案进行数字化需求管理;

步骤S32:使用C/S端的中医药名人档案室管理人员对分类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按需求类型进行分类管理,分类管理为档案员根据工作安排分别对数据库中的不同主题类型的中医药名人归档档案数据进行整编组卷,给档案分配档案号(或库管号)、密级(公开、秘密、机密)、保管期限(短期、长期、永久)的属性,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目录层次结构;

步骤S33:数据类型管理主要包含了中医药名人档案数据类型的增、删、改、查功能,系统管理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在数据类型管理中新增数据类型或者修改数据类型的类型名称、类型分类。

步骤S31中,利用局域网部署的C/S端用于中医药名人档案室管理人员对档案进行整编、组卷、入库操作,利用局域网结合公网部署的B/S端用于档案利用者对入库的中医药名人档案,通过各种组合条件进行查阅利用,包括电子档案的在线浏览、下载,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要坚持高安全性原则,档案室管理人员使用的C/S端是用局域网部署,确保不会受到外网攻击,档案利用者使用的B/S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域网部署或公网部署,只有在使用公网部署时,才需要使用HTTPS协议,可以更好的确保整个数字化医学档案系统的安全性和易维护性。

步骤S6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61:档案利用者通过检索入口进行所需中医药名人档案的查看下载后,搭建档案利用者的反馈建议整合渠道,将利用者的反馈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再整合利用,让利用者在查询档案以后能够在当下及时反馈利用开发成果的感受和开发成果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使档案利用者及时参与到档案开发工作的过程中,提高了档案利用者和各个机构之间的互动,还能使档案开发工作者及时调整问题,完善开发系统;

步骤S62:利用新媒体渠道将有关中医药名人的内容制作成视频发布至多新媒体平台中进行介绍宣传,增加关于中医药内容的知识传播,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及时性、便捷性、个性化等特点,这种高效的传播模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受众越多,更有利于档案开发价值的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