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

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

摘要

本发明涉及拉弯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包括:外框架;动力组件,动力组件上设有内框架以及转动设置于内框架上的引申油缸,内框架可转动的设置在外框架上,引申油缸上固定设有第一定位块,内框架上活动设有与第一定位块相互嵌套的第二定位块;当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相互抵顶时,能够带动引申油缸转动到预设位置。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之间的相互抵顶带动引申油缸转动,实现了引申油缸的自动复位,并且内框架相对于外框架的转动设置也能够使内框架带动引申油缸绕着竖直方向转动到预设位置,完成引申油缸在竖直方向的复位。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483323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时利和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210422651.4

  • 发明设计人 张子轩;孙陈波;

    申请日2022-04-21

  • 分类号B21D11/00(2006.01);B21D11/22(2006.01);

  • 代理机构浙江中桓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 代理人贺珠平

  • 地址 315800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春晓观海路78号3幢01号1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6:14:2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8-1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21D11/00 专利申请号:2022104226514 申请日:20220421

    实质审查的生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拉弯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

背景技术

三维弯弧机可对型材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加工,使用时两端夹紧缸夹紧型材两端,拉伸缸动作进行预拉伸,使其消除弹性变形,进入塑性变形状态、然后摆臂缸动作利用模具进行弯曲,达到所要求的形状,对于一些型材要求较高,比如两端有较大的翘弧和扭曲,直接利用模具成型比较困难,就需要三维弯弧机上的引申机构、旋转机构和倾斜机构才能满足客户要求。三维拉弯机的引申机构是把传统固定的油缸直线拉伸改为可以灵活转动的自由拉伸活动,可以使产品加工工艺改进。现有三维拉弯机的引申机构的复位是由一支薄型气缸完成的,伸出时顶住引申缸复位,其每次推动引申缸复位的位置都不一样,还需工作人员手动复位,其存在着复位不精确,操作费时费力,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出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包括:

外框架;

动力组件,所述动力组件上设有内框架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内框架上的引申油缸,所述内框架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外框架上,所述引申油缸上固定设有第一定位块,所述内框架上活动设有与所述第一定位块相互嵌套的第二定位块;

当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块相互抵顶时,能够带动所述引申油缸转动到预设位置。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第一定位块的前端设有定位凹部,所述第二定位块的前端设有定位凸部,当所述第一定位块与所述第二定位块相互抵靠时,所述定位凸部能够固定在所述定位凹部的中间位置。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定位凸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所述定位凹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所述第一斜面与第二斜面之间的夹角等于所述第三斜面与第四斜面之间的夹角,且所述定位凹部的宽度要大于所述定位凸部的宽度。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内框架向外延伸形成固定台,所述固定台上设有双头气缸,所述第二定位块连接在所述双头气缸的一端且可移动的设置于所述固定台上,所述双头气缸的另一端活动设有第一锁止块,所述引申油缸上设有第二锁止块,当所述引申油缸转动到预设位置时,所述双头气缸驱动所述第一锁止块与所述第二锁止块相互抵顶从而固定所述引申油缸。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第一锁止块上设有弧形固定面,所述第二锁止块上设有弧形凸台,当所述第一锁止块与所述第二锁止块相互抵顶时,所述弧形固定面与所述弧形凸台相互嵌合。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外框架上插设有转动块以及驱动所述转动块转动的第一驱动件,所述转动块的另一端固设在所述内框架上,当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转动块转动时能够带动所述内框架绕着所述转动块的轴线方向转动。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转动块之间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上设有第一限位面,所述外框架上设有第二限位面,所述第一限位面与所述第二限位面活动抵靠。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动力组件包括:

活动型芯,其连接在所述引申油缸的输出端;

夹持件,所述夹持件上设有固定定位座与活动定位座,所述活动定位座能够与所述固定定位座相互靠近或远离,当所述固定定位座与所述活动定位座相互抵靠时,在所述夹持件上形成夹持工件的夹持空间,所述夹持空间用于放置待拉弯的工件的端部,且所述活动型芯穿插于所述夹持空间内;

固定套,其连接在所述引申油缸的前端;

电机,其设置在所述固定套的侧方,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有蜗杆,所述夹持件靠近所述引申油缸的一侧设有涡轮,所述涡轮与所述蜗杆相互啮合。

在上述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所述夹持件包括:

转动座,其连接在所述涡轮上,所述固定定位座与所述活动定位座均设置于所述转动座上,所述转动座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与所述夹持空间连通;

第二驱动件,其设置在所述转动座上并处于所述固定定位座的侧方,所述活动定位座连接于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定位块与第二定位块之间的相互抵顶带动引申油缸转动,实现了引申油缸的自动复位,并且内框架相对于外框架的转动设置也能够使内框架带动引申油缸绕着竖直方向转动到预设位置,完成引申油缸在竖直方向的复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的立体图;

图2是图1隐藏外框架时的立体图;

图3是第一锁止块的立体图;

图4是第二锁止块的立体图;

图5是内框架安装在外框架内的立体图;

图6是外框架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驱动件、连接块与转动块安装时的立体图;

图8是图1中另一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9是活动型芯安装在引申油缸上的立体图;

图10是涡轮安装在电机的输出端且与涡轮相互啮合时的立体图;

图11是第二定位块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一定位块的立体图;

图中,1、外框架;2、内框架;3、引申油缸;4、第一定位块;5、第二定位块;6、定位凹部;7、定位凸部;8、固定台;9、双头气缸;10、第一锁止块;11、第二锁止块;12、弧形固定面;13、弧形凸台;14、第一驱动件;15、转动块;16、连接块;17、第一限位面;18、第二限位面;19、活动型芯;20、固定定位座;21、活动定位座;22、固定套;23、电机;24、蜗杆;25、涡轮;26、转动座;27、定位孔;28、第二驱动件;29、第一斜面;30、第二斜面;31、第三斜面;32、第四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用于三维拉弯机的自复位引申机构,包括:外框架1;动力组件,动力组件上设有内框架2以及转动设置于内框架2上的引申油缸3,内框架2可转动的设置在外框架1上,引申油缸3上固定设有第一定位块4,内框架2上活动设有与第一定位块4相互嵌套的第二定位块5;当第一定位块4与第二定位块5相互抵顶时,能够带动引申油缸3转动到预设位置。

外框架1用于连接本方案中的自复位引申机构与拉弯机上的转动装置,工作时,将引申机构设置在待拉弯工件的两端,而转动装置通过带动引申机构转动而实现工件的三维拉弯操作,待工件拉完操作完成之后,内框架2上设置的第二定位块5插入第一定位块4当中,通过第二定位块5与第一定位块4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带动引申油缸3在内框架2上转动,直至将引申油缸3转动到预设位置,进而实现引申油缸3的复位,相较于传统的手工复位,本方案中,通过第一定位块4与第二定位块5之间的相互抵顶带动引申油缸3转动,实现了引申油缸3的自动复位,并且内框架2相对于外框架1的转动设置也能够使内框架2带动引申油缸3绕着竖直方向转动到预设位置,完成引申油缸3在竖直方向的复位。

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定位块4的前端设有定位凹部6,第二定位块5的前端设有定位凸部7,当第一定位块4与第二定位块5相互抵靠时,定位凸部7能够固定在定位凹部6的中间位置。

在第一定位块4与第二定位块5相互抵靠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定位块4是固定不动的,定位凸部7沿着定位凹部6的内壁滑动的同时能够带动第二定位块5转动,而第二定位块5转动时能够带动引申油缸3在水平方向上转动,当定位凸部7移动到定位凹部6的中间位置之后,定位凹部6能够对定位凸部7进行固定,进而能够使引申油缸3转动到预设位置之后不再转动。

如图11与图12所示,定位凸部7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斜面29与第二斜面30,定位凹部6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斜面31与第四斜面32,第一斜面29与第二斜面30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三斜面31与第四斜面32之间的夹角,且定位凹部6的宽度要大于定位凸部7的宽度。

如图1所示,当第二定位块5向着第一移动块4的方向移动时,第一斜面29首先与第三斜面31接触,第一斜面29与第三斜面31接触之后,第一定位块4对第二定位块5的反作用力使得第二定位块沿图1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直至第一斜面29与第三斜面31相互叠合,第二斜面30与第四斜面32相互贴合,且由于第一斜面29与第二斜面30之间的夹角等于第三斜面31与第四斜面32之间的夹角,第一斜面29与第三斜面31相互贴合以及第二斜面30与第四斜面32相互贴合之后,第二定位块5不再移动,而引申油缸3转动到预设位置。

如图1与图2所示,内框架2向外延伸形成固定台8,固定台8上设有双头气缸9,第二定位块5连接在双头气缸9的一端且可移动的设置于固定台8上,双头气缸9的另一端活动设有第一锁止块10,引申油缸3上设有第二锁止块11,当引申油缸3转动到预设位置时,双头气缸9驱动第一锁止块10与第二锁止块11相互抵顶从而固定引申油缸3。

第二定位块5能够被双头气缸9带动在固定台8上移动,进而能够带动第二定位块5与第一定位块4之间相互抵靠或远离,双头气缸9另一端的第一锁止块10以及引申油缸3上的第二锁止块11,能够在引申油缸3转动到预设位置之后将引申油缸3进行锁定,从而防止引申油缸3在拉伸工件之前在内框架2内转动。

如图3与图4所示,第一锁止块10上设有弧形固定面12,第二锁止块11上设有弧形凸台13,当第一锁止块10与第二锁止块11相互抵顶时,弧形固定面12与弧形凸台13相互嵌合,弧形固定面12与胡定凸台的设置能够实现第一锁止块10与第二锁止块11之间的锁定,进而能够实现引申油缸3的锁定。

如图5至图7所示,外框架1上插设有转动块15以及驱动转动块15转动的第一驱动件14,转动块15的另一端固设在内框架2上,当第一驱动件14驱动转动块15转动时能够带动内框架2绕着转动块15的轴线方向转动。

第一驱动件14能够带动转动块15绕着其自身的轴线在外框架1上转动,转动块15转动时能够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内框架2沿着转动块15的轴线方向转动,内框架2转动时能够带动引申油缸3在竖直方向上转动至预设位置,进而完成引申油缸3在竖直方向的复位,优选的,可以优选气缸、油缸或者电磁铁作为第一驱动件14使用。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第一驱动件14与转动块15之间设置有连接块16,连接块16上设有第一限位面17,外框架1上设有第二限位面18,第一限位面17与第二限位面18活动抵靠。

连接块16上设置的第一限位面17与外框架1上设置的第二限位面18能够在内框架2转动到预设位置之后相互抵靠,进而使内框架2能够在转动到正确的位置之后停止转动,从而最终实现引申油缸3位置的正确复位。

如图8至图10所示,动力组件包括:活动型芯19,其连接在引申油缸3的输出端;夹持件,夹持件上设有固定定位座20与活动定位座21,活动定位座21能够与固定定位座20相互靠近或远离,当固定定位座20与活动定位座21相互抵靠时,在夹持件上形成夹持工件的夹持空间,夹持空间用于放置待拉弯的工件的端部,且活动型芯19穿插于夹持空间内;固定套22,其连接在引申油缸3的前端;电机23,其设置在固定套22的侧方,电机23的输出端连接有蜗杆24,夹持件靠近引申油缸3的一侧设有涡轮25,涡轮25与蜗杆24相互啮合。

工作时,活动定位座21向着固定定位座20的方向移动至与固定定位座20相互抵靠,将待拉弯的工件的端部固定在夹持空间内,然后引申油缸3驱动活动型芯19插入到工件内部并抵顶在工件的内壁上,进而能够防止工件拉弯时在端部产生形变,在工件拉弯操作完成之后,活动型芯19退出工件内部并回移到初始位置,活动定位座21与固定定位座20分离松开对工件的夹持,从而方便拉弯完成的工件能够顺利取出,在工件拉弯过程中,固定套22用于固定电机23的同时,还能够起到防止灰尘堆积在蜗轮蜗杆24上的作用,工作时,电机23带动蜗杆24正反转而带动涡轮25绕着主体框架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进而最终带动夹持件相对于引申油缸3转动,引申油缸3前端设置的固定套22与电机23能够随着工件拉弯的方向适当的调整夹持件与引申油缸3之间的角度,用以防止工件端部在拉弯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弯折。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方案,夹持件包括:转动座26,其连接在涡轮25上,固定定位座20与活动定位座21均设置于转动座26上,转动座26的中间位置设置有定位孔27,定位孔27与夹持空间连通;第二驱动件28,其设置在转动座26上并处于固定定位座20的侧方,活动定位座21连接于第二驱动件28的输出端。

工作时,第二驱动件28能够驱动活动定位座21与固定定位座20相互靠近或远离,从而实现工件端部的夹紧与放松,转动座26中间设置的与夹持空间连通的定位孔27能够方便活动型芯19穿过,优选的,第二驱动件28也可以是油缸、气缸或者电磁铁。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一”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所定义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