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

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底维修用躺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其包括躺板,躺板的一端开设有两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开口处设置有支撑板,所述躺板位于两个容纳槽之间的区域为平躺区,所述支撑板靠近于平躺区的一侧与躺板铰接,容纳槽内设置有驱动支撑板向上转动的驱动机构。本申请具有降低维修人员手臂举起引起劳累的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1494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容大智造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143072.8

  • 发明设计人 陈雷;王小林;王祖光;

    申请日2021-09-28

  • 分类号B25H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508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邵郑军

  • 地址 3111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赛银国际商务中心12幢1101-1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48:08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12-09

    授权

    发明专利权授予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底维修用躺板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

背景技术

躺板车用于在车辆的维修中,在使用时,躺板车放置在地面上,然后维修人员躺在躺板车上,维修人员可以从车辆的一侧移动到车辆底部,躺板车使工作人员能够比较方便地移动,同时为维修人员提供比较舒适的维修环境。

授权公告号为CN205852762U的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汽车修理用躺板车,包括底板和人体撑板,所述底板的底部四个角外均设置有一滚轮;所述人体撑板包括下身撑板、上身撑板和头部撑板,下身撑板和上身撑板相铰接,头部撑板固定连接于上身撑板一端,下身撑板远离上身撑板的一侧相铰接,底板与上身撑板靠近头部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撑气缸,底板与下身撑板靠近上身撑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支撑气缸。通过第一支撑气缸和下第二支撑气缸能够调节人体撑板的高度和倾斜角度。

但是上述结构中发明人认为,维修人员在修理时对于两个手臂向上抬起,使维修过程比较劳累。

发明内容

为了降低维修人员手臂举起引起的劳累,本申请提供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

本申请提供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包括躺板,躺板的一端开设有两个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开口处设置有支撑板,所述躺板位于两个容纳槽之间的区域为平躺区,所述支撑板靠近于平躺区的一侧与躺板铰接,容纳槽内设置有驱动支撑板向上转动的驱动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躺板的中部位置的平躺区的位置用于维修人员的平躺,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时,支撑板靠近于平躺区的一侧与躺板铰链,另一端能够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转动,从而支撑板向维修人员的手臂的位置靠近,以便维修人员能够把手臂放置到支撑板上,同时支撑板处于倾斜的位置,维修人员能够比较方便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手臂位置,使维修人员在维修时可降低手臂举起引起的劳累;同时维修人员还可以躺在一个支撑板上,使维修人员的身体可以侧着进行维修,并且能够随着支撑板的倾斜角度进行多角度调整。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气囊和气泵,所述气囊设置在容纳槽内,气囊与气泵之间通过出气管连接,并且出气管上设置有阀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囊位于容纳槽内,气泵通过出气管连接在气囊上,打开阀门通过气泵向气囊内充气能够使气囊膨胀对支撑板进行顶起,进而方便操作支撑板的转动角度。

优选的,所述平躺区设置有可伸长的背部支撑装置,所述背部支撑装置有两个,背部支撑装置的一侧铰接在躺板上且靠近一个支撑板的位置,另一侧延伸到另一个支撑板的位置且背部支撑装置伸长后用于抵接在支撑板的上表面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躺区上设置背部支撑装置,当维修人员需要进行侧身时,将背部支撑装置伸长到支撑板的上表面位置,当支撑板向上抬起时,背部支撑装置能够绕着与躺板铰接的位置转动,进而使背部支撑装置能够对维修人员的背部进行支撑,为维修人员侧身提供方便。

优选的,所述背部支撑装置包括内杆和外套杆,外套杆有多根且平行间隔设置;所述内杆的一端插接在外套杆内,外套杆远离于内杆的一端铰接在躺板上且靠近于一个支撑板的位置,内杆的端部连接有连接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杆的一端插接在外套杆上,内杆可相对于外套杆滑动,并连接有连接杆,从而维修人员推拉连接杆使多个内杆同时向支撑板的方向移动,而且多个外套杆能够延伸到维修人员的背部,进而使维修人员能够绕着一侧的手臂位置侧身。

优选的,两个所述背部支撑装置中的外套杆交替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个背部支撑装置的外套杆交替设置,使两个背部支撑装置的外套杆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在维修人员的背部位置,从面使两个支撑装置均能够更好地对维修人员的背部进行支撑。

优选的,所述躺板上位置平躺区的位置开设有多条用于放置外套杆的放置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放置槽开设在平躺区的位置,当外套杆平行于躺板放置在放置槽内时,外套杆对放置槽进行填堵,进而在维修人员平躺时提高平躺区的平整性。

优选的,所述躺板的下方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平行于躺板设置,并且底板的下方设置有滚轮,所述躺板与底板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平行于躺板设置,并且在底板与躺板之间设置升降装置,通过升降装置能够调节躺板的高度,进而使维修人员更容易接触到维修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为气缸,所述气缸设置有四个且分别处于底板的四个角的位置,四个气缸通过连接管串联,并且连接管的一端连接在气泵上,所述连接管靠近气泵的一端安装有进气阀,远离气泵的一端安装有排气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设置在底板四个角的位置,并且通过连接管串联于气泵上,从而四个气缸在气泵的作用下能够同步升降,进而使躺板高度调节比较容易控制。

优选的,所述躺板的下方设置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轮架和轮子,轮架固定在躺板上,轮子转动连接在轮架上,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轮架上且用于带动轮子转动,所述底板上开设有对应于驱动装置的让位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轮架固定在躺板上,并且轮子转动连接在轮架上,从而当躺板向上升起时,躺板带着轮子与地面脱离,避免维修人员误操作使底板移动,躺板升高至较高的位置时,容易使躺板在移动时给维修人员造成危险。

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刹车装置,所述刹车装置包括刹车杆和弹簧,刹车杆的中部铰接在底板上,刹车杆的一端用于抵接在地面上,另一端朝向于轮架的方向延伸,所述弹簧竖直设置有轮架与刹车杆之间,并且弹簧的下端固定在轮架上,弹簧的上端固定在刹车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底板上设置刹车杆,刹车杆的一端对应于轮架的位置,另一端靠近地面,当轮架向上升高时,轮架通过弹簧使刹车杆朝向地面的一端抵接在地面上,同时弹簧能够便于躺板位置向上继续移动,减少躺板在较高位置时发生移动。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通过维修人员进行维修时,支撑板靠近于平躺区的一侧与躺板铰链,另一端能够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向上转动,从而支撑板向维修人员的手臂的位置靠近,以便维修人员能够把手臂放置到支撑板上,使维修人员在维修时可降低手臂举起引起的劳累;

2.通过背部支撑装置伸长到支撑板的上表面位置,当支撑板向上抬起时,背部支撑装置能够绕着与躺板铰接的位置转动,进而使背部支撑装置能够对维修人员的背部进行支撑,为维修人员侧身提供方便;

3.通过刹车杆的一端对应于轮架的位置,另一端靠近地面,当轮架向上升高时,轮架通过弹簧使刹车杆朝向地面的一端抵接在地面上,减少躺板在较高位置时发生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气泵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驱动装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底板;11、滚轮;12、让位孔;2、躺板;21、容纳槽;22、平躺区;23、台阶;24、放置槽;3、升降装置;4、支撑板;51、气囊;52、气泵;53、出气管;54、阀门;55、连接管;56、进气阀;57、排气阀;6、背部支撑装置;61、外套杆;62、内杆;63、连接杆;7、驱动装置;71、轮架;72、轮子;73、驱动电机;8、刹车装置;81、刹车杆;82、托架;83、弹簧;9、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便于维修者在车底多角度维修的检修装置。参考图1和图2,多功能躺板2车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下方设置有多个滚轮11,滚轮11用于支撑底板1,滚轮11安装在底板1的下表面上。在底板1的上方设置有躺板2,躺板2平行于底板1设置,躺板2与底板1之间设置有升降装置3,升降装置3竖直设置且升降装置3的下端固定在底板1的上表面,升降装置3的上端固定在躺板2的下表面,从而通过升降装置3的伸长或缩短能够调节躺板2的高度。

参考图1,位于躺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容纳槽21,容纳槽21的开口处设置有两个支撑板4,支撑板4用于盖合于容纳槽21的开口位置,两个支撑板4分别位于躺板2的一端且对称布置在躺板2的两侧,两个支撑板4之间的躺板2上表面为平躺区22。维修人员在使用时,维修人员的上身处于平躺区22的位置,两个支撑板4处于正对于维修人员手臂的位置。

参考图1,支撑板4靠近于平躺区22的一侧铰接在躺板2车上,使支撑板4远离于平躺区22的一侧能够向上转动,位于容纳槽21的内部放置有气囊51,气囊51充气时,气囊51对支撑板4进行支撑,使支撑板4转动,进而支撑板4能够形成由躺板2的中部向侧部逐渐向上倾斜的状态,因此维修人员能够根据维修位置的需要随意选择比较合适的放置位置,使维修人员的手臂通过支撑板4进行支撑,同时还能够根据气囊51内所充入的气体量调节支撑板4的转动角度,进一步提高维修人员的使用方便性。

参考图1,容纳槽21的开口处设置有台阶23,台阶23用于对支撑板4进行支撑,当支撑板4处于盖在容纳槽21的开口处时,支撑板4处于平行的状态,且支撑板4抵接在台阶23上。支撑板4的上表面与躺板2的上表面留有间隙。在平躺区22内设置有背部支撑装置6,支撑板4的上表面与躺板2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等于背部支撑装置6的厚度。背部支撑装置6能够在维修人员需要侧身维修对维修人员的背部进行支撑,减少维修人员维持自身平衡的劳累。

参考图1和图2,背部支撑装置6包括多条外套杆61和内杆62,外套杆61的横截面为矩形,躺板2上表面的平躺区22上开设有多个平行的放置槽24,放置槽24的长度方向与支撑板4相较于底板1转动的转动轴线垂直,外套杆61配合放置于放置槽24内。多条外套杆61平行间隔设置,并且在平躺区22设置有两个背部支撑装置6,两个背部支撑装置6中的多条外套杆61交替设置。当两个背部支撑装置6中的外套杆61均水平嵌入在放置槽24内时,外套杆61的上表面与躺板2的上表面平齐,使平躺区22维修人员的背部支撑较好。同一个背部支撑装置6中的多条外套杆61的同一端与躺板2转动连接且转动轴线平行于支撑板4相较于躺板2转动的转动轴线,外套杆61与躺板2转动连接的一端处于放置槽24靠近一个支撑板4的位置,外套杆61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内杆62,内杆62的一端插入到外套杆61内,并且内杆62能够滑动连接于外套杆61,在同一个背部支撑装置6中的所有内杆62上连接一个连接杆63,通过连接杆63将多个内杆62固定连接,连接杆63处于另一个支撑板4的位置。

使用时,维修人员根据需要侧身的方向选择对应的背部支撑装置6,将对应背部支撑装置6上的连接杆63向支撑板4的上方拉动,使内杆62从外套杆61内伸出,并且由于连接杆63抵接在支撑板4远离与支撑板4相对于躺板2铰接的位置,对支撑板4下方的气囊51充气,使支撑板4向上转动,进而内杆62带动外套杆61向上转动,由于维修人员的背部躺在外套杆61上,使内杆62与外套杆61之间形成挤压力,进而内杆62与外套杆61之间受到摩擦而不会收缩,因此能够比较方便地将维修人员进行侧身,并保持对维修人员的背部支撑,并且工作人员可根据侧身的程度需要通过调节气囊51的高度以实现外套杆61不同的倾斜角度。

参考图2和图3,在底板1上固定设置有气泵52,气泵52上连接有出气管53,出气管53上设置有阀门54,阀门54选择电磁阀。阀门54与设置在底板 1两侧的开关9连接,或者采用无线遥控的方式对阀门54进行控制。通过阀门54控制出气管53的通断。出气管53远离于气泵52的一端与气囊51连通,通过气泵52向气囊51内充气,进而使气囊51在气泵52的作用下充气。升降装置3为气缸,气缸有四个且布置在底板1的四个角的位置,四个气缸通过连接管55串联,并且连接管55连接至气泵52上,在连接管55靠近气泵52的一端设置有进气阀56,连接管55远离气泵52的一端设置有排气阀57,通过打开进气阀56能够使气泵52内的气体进入到四个气缸内,进而将躺板2相对于底板1竖直向上移动;当打开排气阀57时,四个气缸同时收缩,使躺板2向下移动。

参考图4,在躺板2的下表面上固定设置有驱动装置7。驱动装置7用于对底板1进行驱动,使底板1带着维修人员移动,驱动装置7包括轮架71、轮子72和驱动电机73,轮架71固定在躺板2的下表面上,轮子72转动连接在轮架71上,驱动电机73固定在轮架71上,并且驱动电机73的输出轴与轮子72同轴固定设置,通过驱动电机73能够带动轮子72转动。底板1上正对于驱动装置7的位置开设有让位孔12,轮子72从让位孔12的位置伸出,当躺板2向下移动的最低的位置时,轮子72与地面的抵接,进而在驱动电机73的作用下能够带动底板1移动;当升降装置3将躺板2升高时,轮子72在轮架71上随着躺板2同时向上移动,进而轮子72与地面脱离,防止躺板2在较高位置时维修人员误启动驱动电机73造成底板1移动,从而减少维修人员可能与车辆的底部发生碰撞。

参考图4,在底板1上安装有刹车装置8,刹车装置8包括刹车杆81,刹车杆81的中部转动连接在底板1上,刹车杆81的一端向下弯曲朝向于地面,刹车杆81的另一端向上靠向于轮架71倾斜设置,在轮架71上设置有托架82,托架82固定在轮架71上,托架82位于刹车杆81上端的下方位置,刹车杆81与托架82之间设置有竖直的弹簧83,弹簧83的上端固定在刹车杆81上,弹簧83的下端固定在托架82上。当轮架71向下移动到最低点的位置时,刹车杆81靠近地面的一端与地面脱离;当轮架71向上移动使刹车杆81转动时,刹车杆81靠近地面的一端抵接在地面上,并且弹簧83受到压缩,使刹车杆81与地面之间产生挤压力,进而能够减少底板1移动,同时当躺板2向上继续移动时,刹车杆81不转动,托架82与刹车杆81之间通过弹簧83的变形以实现相对运动。

本实施例的使用过程:

先通过驱动装置7将底板1移动到车辆的下方,然后向上升起躺板2,进而使刹车杆81抵接在地面上刹车,减少底板1的移动,再通过气囊51将支撑板4抬起可以对维修人员的手臂进行支撑;当需要侧身维修时,支撑板4平放,将对应的背部支撑装置6的内杆62向支撑板4的位置拉动,然后再将支撑板4升起,同时内杆62带动外套杆61向上转动,使外套杆61能够对维修人员的背部进行支撑。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