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

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池塘面积在500m2~2000m2之间,使用前先培育透明度保持在30cm~50cm的硅藻和绿藻的藻类混合物,同时培育密度为2个/mL~3个/mL的SS型轮虫,池塘内水体盐度保持在25%~41%之间,溶解氧在6mg/L以上,按初孵仔鱼密度为2000~4000尾/m2投放至池塘中进行培育。步骤二:赤点石斑鱼培育40天后,开始人工投喂丰年虫薄片。步骤三:培育60天后投喂市场上销售的日清颗粒饲料,同时混合放养全长4cm~5cm的南美白对虾,南美白对虾以赤点石斑鱼的残饵、排泄物和藻类为食,不需要投喂。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5420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德市鼎诚水产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321138.8

  • 申请日2021-11-09

  • 分类号A01K61/10(20170101);A01K61/13(20170101);A01K61/59(20170101);

  • 代理机构51357 成都海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庞启成

  • 地址 352199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天湖花园南区31号二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30:5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

背景技术

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是石斑鱼科、石斑鱼属鱼类。为暖温性中下层鱼类,多生活在近海水深55m以内岩礁底质的底层海域,常栖息于沿海岛屿附近的岩礁间、珊瑚礁的岩穴或缝隙中,幼鱼一般生活在水深10m以内。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青睐,在水产养殖中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品种之一。长期来,赤点石斑鱼养殖苗种主要依靠天然采捕,因被过度捕捞,迅速减少,野生资源和养殖规模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虽然国内外学者已在人工苗的获取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目前育苗成活率仅为10~30%之间。同时,目前我国石斑鱼养殖主要以网箱养殖模式为主,但在养殖过程中易发生病虫害,导致养殖成活率较低,一般只达到40%。

为了解决赤点石斑鱼的人工苗种繁育以及人工养成的技术问题,本次发明了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生态育苗和混合养成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目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藻水培育:在池塘内首先培育透硅藻和绿藻的藻类混合物,同时培育SS型轮虫,所述池塘内水体盐度保持在25%~41%之间,溶解氧在6mg/L以上,步骤二初卵仔鱼培育:在所述池塘内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至步骤一得到的水体内进行培育,培育40天后,开始人工投喂丰年虫薄片。

步骤三南美白对虾投放:在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培育60天后,投放南美白对虾,在投放南美白对虾后,开始投喂日清颗粒饲料,并且喂养至捕捞。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池塘面积在500m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在步骤一池塘内加入硅藻和绿藻的藻类混合物培育至藻水透明度达到30cm~50cm,调整池塘水体透明度以达到适合赤点石斑鱼生长环境。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一中,SS型轮虫的培育密度达到2个/mL~3个/mL时,再进行步骤二,所述SS型轮虫以硅藻为饲料,所述SS型轮虫的投放时间需要与所述藻水的透明度进行配合,时所述SS型轮虫的密度与所述藻水的透明度达到设定要求。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初卵仔鱼投放密度为2000~4000尾/m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二中,人工投喂丰年虫冰片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2%~5%,丰年虫薄片为赤点石斑鱼的饲料,投放重量少于鱼体体重的2%或查过鱼体体重的5%都会影响赤点石斑鱼的最终产量。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所述步骤三中,所述日清颗粒饲料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1%~3%,日清颗粒饲料为赤点石斑鱼的饲料,投放重量少于鱼体体重的2%或查过鱼体体重的5%都会影响赤点石斑鱼的最终产量。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南美白对虾在投入之后所述南美白对虾进行蜕壳时所产生的壳以及病虾可以被赤点石斑鱼摄食,为所述赤点石斑鱼提供虾青素而提高所述赤点石斑鱼的抵抗力,从而防止所述赤点石斑鱼感染虹彩病毒的机会。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三中,所述南美白对虾的全长为4cm~5cm,在所述南美白对虾投入至池塘时间为所述赤点石斑鱼成长至3cm左右的时间,需要确保所述南美白对虾已经成长至4cm~5cm的长度,如果所述南美白对虾过小,所述赤点石斑鱼会对所述南美白对虾进行摄食,反之所述南美白对虾大于5cm,所述南美白对虾会对所述赤点石斑鱼进行摄食,最终都会对所述赤点石斑鱼和所述南美白对虾的最终成活率造成影响。

作为本申请优先的技术方案,在所述步骤三中,南美白对虾的密度为2只/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的方案中,采用本发明混养方法可以有效的提高整体赤点石斑鱼与南美白对虾的养成成活率,所述赤点石斑鱼在喂养的过程中时常由感染病毒的问题导致影响所述赤点石斑鱼的最终成活率,通过所述赤点石斑鱼和所述南美白对虾进行混养的过程中所述南美白对虾进行蜕壳时产生的壳以及感染病毒的病虾可以被所述赤点石斑鱼进行摄食,所述南美白对虾壳体自身携带的虾青素可以提高所述赤点石斑鱼的免疫力,进一步的提高所述赤点石斑鱼的抵抗力,可以有效的提高所述赤点石斑鱼的成活率,并且所述南美白对虾在投放初期发生感染病毒的情况下感染病毒的病虾会被所述赤点石斑鱼进行摄食,防止了所述南美白对虾出现传染性迸发,同时南美白对虾以赤点石斑鱼的残饵、排泄物和藻类为食,不需要单独的投喂,进一步的减少了养殖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中其中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的步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类术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藻水培育:在池塘内首先培育透硅藻和绿藻的藻类混合物,同时培育SS型轮虫,所述池塘内水体盐度保持在25%~41%之间,溶解氧在6mg/L以上。

步骤二初卵仔鱼培育:在所述池塘内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至步骤一得到的水体内进行培育,培育40天后,开始人工投喂丰年虫薄片。

步骤三南美白对虾投放:在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培育60天后,投放南美白对虾,在投放南美白对虾后,开始投喂日清颗粒饲料。

池塘面积为500m

硅藻和绿藻等藻类混合物透明度保持在30cm。

SS型轮虫的培育密度为2个/mL。

初卵仔鱼投放密度为2000尾/m

人工投喂丰年虫冰片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2%~5%。

所述日清颗粒饲料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1%~3%。

所述南美白对虾的全长为4cm。

南美白对虾的密度为2只/m

对比例一:

对比例一与实施例一相比,区别在于:在相同水质的条件下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单独池塘内进行培育,同时增加南美白对虾的饲料。

统计本发明实施例以及对比例收获赤点石斑鱼和南美白对虾的情况,结果如下:

赤点石斑鱼与南美白对虾的养成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藻水培育:在池塘内首先培育透硅藻和绿藻的藻类混合物,同时培育SS型轮虫,所述池塘内水体盐度保持在25%~41%之间,溶解氧在6mg/L以上。

步骤二初卵仔鱼培育:在所述池塘内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至步骤一得到的水体内进行培育,培育40天后,开始人工投喂丰年虫薄片。

步骤三南美白对虾投放:在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培育60天后,投放南美白对虾,在投放南美白对虾后,开始投喂日清颗粒饲料。

池塘面积为1000m

硅藻和绿藻等藻类混合物透明度保持在30cm。

SS型轮虫的培育密度为3个/mL。

初卵仔鱼投放密度为3000尾/m

人工投喂丰年虫冰片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2%~5%。

所述日清颗粒饲料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1%~3%。

所述南美白对虾的全长为4cm。

南美白对虾的密度为3只/m

对比例二:

对比例二与实施例二相比,区别在于:在相同水质的条件下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单独池塘内进行培育,同时增加南美白对虾的饲料。

赤点石斑鱼与南美白对虾的养成效果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赤点石斑鱼规模化苗种生态混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藻水培育:在池塘内首先培育透硅藻和绿藻的藻类混合物,同时培育SS型轮虫,所述池塘内水体盐度保持在25%~41%之间,溶解氧在6mg/L以上。

步骤二初卵仔鱼培育:在所述池塘内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至步骤一得到的水体内进行培育,培育40天后,开始人工投喂丰年虫薄片。

步骤三南美白对虾投放:在投放赤点石斑鱼的初卵仔鱼培育60天后,投放南美白对虾,在投放南美白对虾后,开始投喂日清颗粒饲料。

池塘面积为2000m

硅藻和绿藻等藻类混合物透明度保持在30cm。

SS型轮虫的培育密度为3个/mL。

初卵仔鱼投放密度为4000尾/m

人工投喂丰年虫冰片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2%~5%。

所述日清颗粒饲料的投喂量为鱼体体重的1%~3%。

所述南美白对虾的全长为5cm。

南美白对虾的密度为2只/m

对比例三:

对比例三与实施例三相比,区别在于:在相同水质的条件下对南美白对虾进行单独池塘内进行培育,同时增加南美白对虾的饲料。

赤点石斑鱼与南美白对虾的养成效果

上述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3养殖获得南北白对虾和石斑鱼成活率高,并且尚未发现养殖病害与养殖畸形,在培育过程中投放南美白对虾的时间点尤为重要,赤点石斑鱼在养殖过程中时常发生感染病毒而导致赤点石斑鱼的养殖成活率不高的问题,在通过所述赤点石斑鱼与所述南美白对虾的混养可以有效地提高所述赤点石斑鱼和所述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在养殖过程中投入所述南美白对虾的时间点尤为重要,在所述赤点石斑鱼为初卵仔鱼的状态时投入所述南美白对虾,会因为所述赤点石斑鱼和所述南美白对虾的成长周期不一致,其中赤点石斑鱼或者南美白对虾成长速度过快,有可能导致成长过快的物种对其他物种进行过度摄食,无法实现最初提高赤点石斑鱼和南美白对虾成活率的目的,通过各个阶段的实验总结得出所述赤点石斑鱼在成长至3cm时投入已经成长至体长4cm~5cm的南美白对虾可以实现最初提高成活率的目的,在所述赤点石斑鱼成长值3cm时为所述赤点石斑鱼容易感染虹彩病毒时期,在此时通过投入所述南美白对虾,因为所述赤点石斑鱼已经成长至3cm左右,所述赤点石斑鱼的游动性强,不易被所述南美白对虾捕食,并且所述南美白对虾在成长过程中进行蜕壳产生的壳体和病虾可以成为所述赤点石斑鱼的饲料,并且所述壳体与病虾可以为所述赤点石斑鱼提供虾青素,从而提高所述赤点石斑鱼的抵抗力,不易感染病毒,进一步的提高了所述赤点石斑鱼的最终成活率,同时所述南美白对虾以赤点石斑鱼的残饵、排泄物和藻类为食,不需要单独的投喂,进一步的减少了养殖成本。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