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

一种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包括留置导管及套设在留置导管外的套囊,所述套囊与留置导管滑动连接,所述套囊靠近留置导管的出液口一端设有供液体流出的出液部,且套囊上设置进液部,所述进液部及留置导管的进液端均连接有肝素帽。本发明提供的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能防止留置导管开口部、血管壁损伤处形成血栓,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还能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应性调整肝素帽的推注速度,提升血栓的防治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5590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111118513.9

  • 发明设计人 牟秋霖;

    申请日2021-09-24

  • 分类号A61M5/14(20060101);A61M25/10(20130101);A61M5/168(20060101);

  • 代理机构51289 成都明涛智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伍丽娟

  • 地址 646000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大山坪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30:5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

背景技术

中心静脉导管是目前大静脉输注的重要器材之一,而医院中需要进行大静脉输注的患者极多,如大手术患者、无法建立外周静脉患者、需长期静脉营养输注或长期液体输注患者等。在进行大静脉输注时,均需要进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长期保留后,容易刺激人体凝血系统,导致在导管开口部、血管壁损伤处出现静脉血栓,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能防止留置导管开口部、血管壁损伤处形成血栓,减轻患者的痛苦。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包括留置导管及套设在留置导管外的套囊,所述套囊与留置导管滑动连接,所述套囊靠近留置导管的出液口一端设有供液体流出的出液部,且套囊上设置进液部,所述进液部及留置导管的进液端均连接有肝素帽。

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液部包括若干贯穿套囊的出液孔或出液缝。

更进一步地,所述进液部为与套囊内侧连通的辅助进液管。

更进一步地,所述套囊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储液部及出液部,所述连接部与留置导管紧贴,所述储液部的内径大于留置导管的外径,所述辅助进液管与储液部相连。

更进一步地,所述留置导管上设置有沿留置导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刻度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肝素帽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储液腔、位于壳体上端的进液端头及位于壳体下端的连接头,所述连接头与留置导管/进液部连通,所述储液腔内设置有弹性气囊,所述壳体的壁上设置有与弹性气囊连通的第一气体通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调节第一气体通道气体流速的调节部件。

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外侧开设有安装槽,所述调节部件包括与安装槽底部相连的固定盘、与固定盘相贴的活动盘及带动活动盘转动的连接杆,所述固定盘上开设有与第一气体通道相对的第一通孔,所述活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连接杆带动活动盘转动调节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的相对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包括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活动盘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段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段的直径,所述安装槽内设置有一定位片,所述定位片一端与第一连接段相抵,所述第二连接段贯穿定位片并与定位片转动连接,所述定位片与第一连接段、活动盘及安装槽的槽壁之间形成环形过渡腔,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连通外界与环形过渡腔的第二气体通道。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段延伸至安装槽外一端连接的拨动盘,所述拨动盘与活动盘同轴设置,且拨动盘上设置有与第二通孔位置相对的第三通孔,所述定位片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位置相对的定位标记或凹槽。

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上盖体与下盖体,所述第一气体通道设置在下盖体上,所述弹性气囊设置为环形,且弹性气囊上设置有一与下盖体密封连接的连接口,所述第一气体通道与连接口连通,所述连接头为与下盖体中部,所述下盖体中部设置有一连接槽,所述下盖体内侧均布有若干自边缘延伸至连接槽内的引流槽,所述连接槽底部设置有与连接部连通的出液通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能有效防止血管壁及血管与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开口接触处形成血栓,减少患者的痛苦;

2.能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套囊插入伤口的深度,从而使出液部能准确插入中心静脉导管与伤口之间,并到达血管壁损伤处,再通过肝素帽缓慢将肝素钠等药液注入套囊及留置导管内,然后推注至血管壁损伤处及留置导管的尖端与血管接触处,防止血管壁损伤处形成血栓;

3.在使用结束后,需要拔出中心静脉导管时,直接拔出留置导管,即可同时使套囊随之一同拔出,使用极为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中心静脉导管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中心静脉导管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中心静脉导管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4是肝素帽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圈A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固定盘结构示意图;

图7是拨动盘结构示意图;

图8是下盖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留置导管,2-套囊,3-进液部,4-出液部,5-储液部,6-连接部,7-肝素帽,11-上盖体,12-下盖体,13-进液端头,14连接头,15-弹性气囊,16-连接槽,17-出液通道,18-第一气体通道,19-连接口,20-固定盘,21-第一通孔,22-第二通孔,23-活动盘,24-定位片,25-环形过渡腔,26-连接杆,27-拨动盘,28-第二气体通道,30-拨动片,31-第三通孔,32-引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通,也可以是可拆卸连通,或一体地连通;可以是机械连通,也可以是电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血栓中心静脉导管,请参见图1所示,其中,留置导管1与平时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结构一致,其出液口插入血管内,以进行输液,所述套囊2与留置导管1滑动连接,即套囊2内壁与留置导管1的外壁相贴,且能推动套囊2沿着留置导管1往复移动,所述套囊2靠近留置导管1的出液口一端设有供液体流出的出液部4,且套囊2上设置有进液部3,所述进液部3及留置导管1的进液端均连接有肝素帽7,通过肝素帽7将肝素钠等药液按照一定速度送入套囊2、留置导管1内,然后进入人体,其中,套囊2与留置导管1均可以采用与现目前中心静脉导管相同的材质进行制备,例如聚乙烯。

在使用时,留置导管1的进液口,即尖端开口插入血管内,以进行输液,而在留置导管1插好后,推动套囊2,使得套囊2的出液部4抵达血管壁处,即出液部4插入留置导管1与留置导管1插入时留下的伤口之间,在输液结束后,可以在套囊2及留置导管1位于患者体外一端连接肝素帽7,通过肝素帽7朝着留置导管1及套囊2内推注肝素钠溶液,此时,留置导管1内的肝素钠溶液被推注至留置导管1的尖端开口与血管之间,而套囊2内的肝素钠溶液则通过出液部4慢慢渗漏至血管壁损伤处,从而有效避免在血管壁损伤处及留置导管1与血管接触处形成血栓,减轻使用留置针管的副作用,而在拔出留置导管1使,不需要对套囊2进行额外操作,套囊2便会随着留置导管1一起退出伤口,操作也极为方便。

作为进液部3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进液部3为与套囊2内侧连通的辅助进液管,当然进液部3也可以包括设置在套囊2一侧的接口及与接口连接的辅助进液管,这样将辅助进液管通过外接的方式来进行连接,结构会相对将套囊2与辅助进液管直接一体成型进行制作而更为复杂,因此本实施例选择使套囊2与辅助进液管一体成型,通过辅助进液管来连接肝素帽7等物来缓慢推注防凝血的肝素钠溶液即可防止血管壁损伤处形成血栓,当然为了提升操作的便捷性,还可以将辅助进液管通过胶带、卡扣或其它方式与留置导管1固定在一起,这样不论从哪个位置取出留置导管1,都可以使套囊随着留置导管一起拔出。另外,进液部3也可以直接为一个设置在套囊2一侧的接口,直接通过该接口来连接肝素帽7即可,但是这样的方式不方便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固定。

作为出液部4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1、图2所示,所述出液部4包括若干贯穿套囊2的出液孔或出液缝,当然出液孔及出液缝均最好设置为微孔,以使药液缓慢渗出至伤口。另外出液部4也可以为固定在套囊2上的其它具备渗透能力的医用材料,只是这样便无法直接与套囊2进行一体成型,制作相对而言步骤会需要增加。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请参见图3所示,所述套囊2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部6、储液部5及出液部4,所述连接部6与留置导管1紧贴,所述储液部5的内径大于留置导管1的外径,辅助进液管与储液部5连接,将肝素钠溶液送入储液部5,提升进液的方便性,再使储液部5的液体通过出液部4渗出至伤口,当然最好连接部6是与留置导管1紧贴的。同时可以使所述储液部5的直径由中间朝着两端逐渐减小,且出液部4的内径稍微大于留置导管1的外径,更为方便液体渗出,同时也能使得储液部5与连接部6、出液部4进行圆滑过渡,提升使用的安全性。

而为了使出液部4能较好地到达血管壁处,所述出液部4的长度最好≥0.5cm,当然,经过实际使用发现,1cm左右的长度更为合适,基本能满足大多数静脉输液的要求。

另外,所述留置导管1上设置有沿留置导管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刻度线,通过该刻度线即可对留置导管1插入伤口的深度及套囊2进入伤口的深度进行较好地把握。

肝素帽7可以使用现有的肝素帽7,但是为了对肝素钠等溶液的推注速度进行控制,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正压肝素帽7,请参见图4所示,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内的储液腔、位于壳体上端的进液端头13及位于壳体下端的连接头14,进液端头13与现有的肝素帽7一样,方便密封或者将药液推注到储液腔内,其与留置管道或进液部3连通,所述储液腔内设置有弹性气囊15,所述壳体的壁上设置有与弹性气囊15连通的第一气体通道18,其中,弹性气囊15可以为能自动恢复形变的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调节第一气体通道18气体流速的调节部件,通过调节部件可以调节进入第一气体通道18内的气体流速,从而控制弹性气囊15的恢复速度,以对储液腔内的药液的推注速度进行控制,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

在中心静脉导管输液结束后,可以将用于防血栓等的药液,例如肝素钠溶液通过进液端头13送入储液腔内,此时弹性气囊15处于压缩变形状态,然后通过调节部件调节第一气体通道18的气体流速,随后,在弹性气囊15的恢复力下,外界气体缓慢通过第一气体通道18进入弹性气囊15内,使得弹性气囊15缓慢恢复原状,从而以一定的速度缓慢将储液腔内的液体,通过套囊2/留置导管1推注到患者体内。

作为第一调节装置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5、图6所示,所述壳体外侧设有安装槽,所述调节部件包括与安装槽底部相连的固定盘20、与固定盘20相贴的活动盘23及带动活动盘23转动的连接杆26,其中固定盘20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在安装槽上,而活动盘23紧贴在固定盘20外侧,并可以在安装槽内转动,所述固定盘20上开设有与第一气体通道18相对的第一通孔21,所述活动盘23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1配合的第二通孔22,即气体只有通过第二通孔22后才能进入第一通孔21,因此需要活动盘23与固定盘20之间较好地贴合,所述连接杆26带动活动盘23转动调节第一通孔21与第二通孔22的相对位置,其中,连接杆26端部可以延伸至安装槽外,以便拨动连接杆26带动活动盘23转动,调节第一通孔21与第二通孔22的相对位置,从而调节第一气体通道18的进气速度。当然对于活动盘23的位置限制,可以是在活动盘23下方设置与安装槽壁粘接的定位片24,利用定位片24来对活动盘23的位置进行限制,当然也可以是其它形状或结构的部件,只要固定在活动盘23下方对活动盘23的位置进行限制,而又不会影响活动盘23转动即可。其中,为了便于外界的气体能到达第二通孔22,第二通孔22出来的气体能顺利排出至外界,可以使连接杆26包括第一连接段与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一连接段与活动盘23固定连接,且第一连接段的直径大于第二连接段的直径,所述定位片24一端与第一连接段相抵,所述第二连接段贯穿定位片24并与定位片24转动连接,所述定位片24与第一连接段、活动盘23及安装槽的槽壁之间形成环形过渡腔25,所述连接杆26上开设有连通外界与环形过渡腔25的第二气体通道28,从而使得其能较好地进出,而活动盘23及连接杆26的位置也能得到较好的限制。

而为了方便转动连接杆26进行调节,请参见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段延伸至安装槽外一端连接的拨动盘27,所述拨动盘27圆周上设置有一外凸的锥形拨动片30,即可以使拨动盘27与拨动片30之间形成水滴状的盘体,勾住拨动片30即可带动拨动盘27转动,从而使得调节更为方便。当然为了更直观地看到第一通孔21与第二通孔22的位置情况,进行更好地调节,可以使所述拨动盘27与活动盘23同轴设置,且拨动盘27上设置有与第二通孔22位置相对的第三通孔31,所述定位片24上设置有与第一通孔21位置相对的定位标记或凹槽,定位标记或凹槽当然与第一通孔21的形状位置适配,在调节时,直接通过第三通孔31及定位标记或凹槽,就可以看出第一通孔21与第二通孔22配合的情况。

作为壳体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请参见图8所示,所述壳体包括密封连接的上盖体11与下盖体12,胶粘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均可,所述第一气体通道18设置在下盖体12上,所述弹性气囊15设置为环形,且弹性气囊15上设置有一与下盖体12密封连接的连接口19,即连接口19突出弹性气囊15外,可以在下盖体12内侧设置一环形的槽体,将连接口19的边壁插入槽体内,通过胶粘等方式固定在下盖体12上,所述第一气体通道18与连接口19连通,所述连接头14为与下盖体12中部,所述下盖体12中部设置有一连接槽16,所述下盖体12内侧均布有若干自边缘延伸至连接槽16内的引流槽32,所述连接槽16底部设置有与连接头14连通的出液通道17,当然环形气囊的中部的空腔与连接槽16相对,引流槽32将储液腔内的液体有效引入连接槽16内,并通过弹性气囊15将液体压出,通过套囊2/留置导管1进入患者体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发明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