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

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该方法包括1、几何特征相似的腕臂进行归类,对每一类腕臂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与提炼;2、按照几何特征归类结果对每一类腕臂中所使用的装配尺寸进行参数化,进行整理设置参数;3、根据几何特征和设计要求,在模型参数设置中加入几何计算,建立参数化模型。本发明提供一种将装配尺寸高度参数化,模型能根据尺寸参数变化,易于重复使用和扩展的一种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84994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新疆子畅软件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1301674.1

  • 发明设计人 卓子扬;

    申请日2021-11-04

  • 分类号G06F30/17(20200101);G06F30/20(20200101);G06F111/04(20200101);G06F119/14(20200101);

  • 代理机构44335 深圳市舜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侯艺

  • 地址 830026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天鹅湖路2号1幢22层2201号房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3:26:1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化电路接触网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发展以及向铁路建设领域的延伸,三维信息模型越来越多的用于电气化铁路工程的施工与管理过程。其中腕臂安装工程因腕臂结构具有器具材料成套安装、约束参数繁多、腕臂之间几何形状相似但是参数各不相同等特点特别适合利用三维信息模型进行几何参数的承载和交互,对提高铁路工程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极大意义。本发明就是运用Revit软件针对腕臂三维信息模型提出的一套准确高效的模型建立方法。

目前在接触网腕臂的建模常见做法是先建立腕臂各项配件模型,然后再按照腕臂安装图将这些零件按照给定的预设装配尺寸组合起来形成腕臂模型,这些模型虽然对于腕臂配件的几何外形表达的较为细致,组合出的腕臂模型也能体现不同腕臂结构的区别。然而腕臂安装图上的预设装配尺寸主要起示意作用,代表的是一类腕臂的模拟设计结果,但是在实际工程中即便是同一类设计下的每一套腕臂的装配尺寸均有所不同,这些模型没有将装配尺寸充分参数化,无法在模型中体现这些尺寸的异同。

另外,接触网工程的特点要求腕臂的接触线与承力索必须严格遵从设计尺寸进行定位,但是在实际的工程实践当中,每一处腕臂的架设条件都有差异,因此在腕臂在设计时即考虑到了通过装配参数的调整确保接触线与承力索位置不变。这同时也要求腕臂的模型应具备相同特点,需要模型能根据装配尺寸的变化进行相应变化,并准确的控制接触线与承力索位置。

综上,直接按照预设装配尺寸组装起来的腕臂模型显然无法满足使用要求。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810048067.7,申请日是:2008年06月18日,公开日是:2008年12月24日,专利名称为:高速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腕臂计算及安装方法,该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腕臂计算及安装方法,包括:平腕臂长度计算,斜腕臂管长度计算,斜腕臂上定位环安装位置计算,腕臂计算,预配腕臂,腕臂安装。属于铁路交通机电领域,尤其属于高速铁路接触网上安装平斜腕臂的一种施工方法。本发明方法解决了平、斜式腕臂在安装过程中定位复杂,在施工过程中要占用大量的线路时间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施工方法。较大地利用非封闭点时间,对腕臂进行精准的计算和预制,减少了大量的现场调整时间和铁路占用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上述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电气化接触网腕臂计算及安装方法,但是该方法不适于对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该电气化接触网腕臂计算方法功能不够全面,无法使设计人员进行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不能满足接触网设计人员的设计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上述建模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种将装配尺寸高度参数化,模型能根据尺寸参数变化,易于重复使用和扩展的一种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几何特征相似的腕臂进行归类,对每一类腕臂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与提炼;

步骤2、按照几何特征归类结果对每一类腕臂中所使用的装配尺寸进行参数化,进行整理设置参数;

步骤3、根据几何特征和设计要求,在模型参数设置中加入几何计算,建立参数化模型。

所述步骤1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腕臂安装图进行几何特征分析,得出腕臂具有四套几何特征,确定需要建立四个腕臂基础模型;

步骤2)、将腕臂的四套几何特征进行进一步抽象分析,取平腕臂与斜腕臂的指向方向形成平面,以腕臂支柱与地面的交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所述步骤1)建立四个腕臂基础模型包括正定位模型、反定位模型、锚支定位模型、弯型定位模型。

所述步骤2中整理设置参数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根据图纸对影响控制点坐标的参数进行整理与分组:

步骤b、对控制点参数进行分析计算。

所述步骤a控制点坐标的参数包括定测参数、配件尺寸参数、装配尺寸参数。

所述步骤b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计算几何特征中可以采用相同算式的控制点坐标参数;

步骤2)、计算几何特征中各自特有的控制点坐标参数。

所述步骤1)计算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接触线悬挂点坐标参数、承力索中心点坐标参数、腕臂上底座安装点坐标参数、平棒瓷起点坐标参数、平腕臂起点坐标参数、支撑管卡子安装点坐标参数、斜腕臂定位点坐标参数、腕臂下底座安装点坐标参数、斜棒瓷起点坐标参数、斜腕臂起点坐标参数、支撑管卡子安装点坐标参数;

所述接触线悬挂点包括X1点、Y1点;所述X1点、Y1点计算公式为:

X1=侧面限界+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拉出值*cos(-轨面角度)

Y1=接触线悬挂高度*cos(-轨面角度)+拉出值*sin(-轨面角度)

所述承力索中心点包括X2点、Y2点;所述X2点、Y2点计算公式为:

其中,X2=X1,Y2=承力索中心高度;

所述腕臂上底座安装点包括X3点、Y3点;所述X3点、Y3点计算公式为:

X3=上底座安装高度*sin(-支柱斜角)+腕臂支座*cos(支柱斜角)

Y3=上底座安装高度*cos(-支柱斜角)+腕臂支座*sin(支柱斜角)

所述平棒瓷起点包括X4点、Y4点;所述X4点、Y4点计算公式为:

X4=X3+腕臂底座l*cos(支柱斜角)

Y4=Y3+腕臂底座l*sin(支柱斜角)

所述平腕臂起点包括X5点、Y5点;所述X5点、Y5点计算公式为:

X5=X4+cos(平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Y5=Y4-sin(平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所述支撑管卡子安装点包括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一点和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二点;

所述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一点包括X6点、Y6点,所述X6点、Y6点计算公式为:

X6=X4+cos(平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平棒瓷距离)

Y6=Y4-sin(平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平棒瓷距离)

所述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二点包括X11点、Y11点;所述X11点、Y11点计算公式为:

X11=X9+cos(斜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斜棒瓷距离)

Y11=Y9+sin(斜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斜棒瓷距离);

所述斜腕臂定位点包括X7点、Y7点;所述X7点、Y7点计算公式为:

X7=X2-sin(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h-cos(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到斜腕臂连接件距离-sin(平腕臂角度)*斜腕臂连接件h

Y7=Y2-cos(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h+sin(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到斜腕臂连接件距离-cos(平腕臂角度)*斜腕臂连接件h;

所述腕臂下底座安装点包括X8点、Y8点;所述X8点、Y8点计算公式为:

X8=下底座安装高度*sin(-支柱斜角)+腕臂支座*cos(支柱斜角)

Y8=下底座安装高度*cos(-支柱斜角)+腕臂支座*sin(支柱斜角);

所述斜棒瓷起点包括X9点、Y9点;所述X9点、Y9点计算公式为:

X9=X8+腕臂底座l*cos(支柱斜角)

Y9=Y8+腕臂底座l*sin(支柱斜角);

所述斜腕臂起点包括X10点、Y10点;所述X10点、Y10点计算公式为:

X10=X9+cos(斜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Y10=Y9+sin(斜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所述步骤2)特有的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反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锚支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

所述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和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分别包括第一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第二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所述反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所述锚支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

所述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一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Y9)*(X7-X9))/(Y7-Y9))+X9+sin(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

Y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

所述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二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3点、Y13点;所述X13点、Y13点计算公式为:

X13=X1-定位器组宽度-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

Y13=Y12+(X1-X12-定位器组宽度-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tan(斜腕臂角度);

所述反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X1+定位器组宽度

Y12=Y1+定位器组高度;

所述锚支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X1+定位器组宽度

Y12=Y1+定位器组高度;

所述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一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Y9)*(X7-X9))/(Y7-Y9))+X9+sin(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

Y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

所述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二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3点、Y13点;所述X13点、Y13点计算公式为:

X13=X5+(X1-X14+定位器组宽度)/cos(平腕臂角度)+平腕臂高度*tan(平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X13=Y12。

所述步骤3建立参数化模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打开Revit族编辑器,按定位形式不同分别建立四个公制族;

步骤2)、根据定位形式不同分别将分析提炼的参数创建到族模型中;

步骤3)将控制点参数创建到族模型中并将整理设置参数中相应的计算公式设置到对应参数中;

步骤4)、将腕臂配件模型按照控制点计算结果进行组装,并以控制点的计算结果对配件进行约束;

步骤5)按照接触网安装图中的腕臂功能对模型进行加工。

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利用Revit软件进行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设计,不仅设计更加准确而且能够快速完成设计,大大节约了修改设计方案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本发明设计方法功能更加全面,操作更加灵活,使用更加方便,能够满足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设计人员的需要;

3)、本发明设计应用范围广泛,适于普遍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流程图;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

参照图1,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一种基于Revit的电气化铁路接触网腕臂参数化建模方法,包括数据输入模块,数据预处理模块,数据库,数据分析处理模块,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开始;

步骤S200、几何特征相似的腕臂进行归类,对每一类腕臂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与提炼;;

步骤S300、按照几何特征归类结果对每一类腕臂中所使用的装配尺寸进行参数化,进行整理设置参数;

步骤S400、根据几何特征和设计要求,在模型参数设置中加入几何计算,建立参数化模型;

步骤S500、结束。

本实施例,步骤步骤S200实际上就是根据安装图归纳腕臂的结构特征,将一套安装图中几何特征相似的腕臂进行归类,对每一类腕臂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与提炼;

本实施例,步骤S300实际上就是按照几何特征归类结果对每一类腕臂中所使用的装配尺寸进行参数化,整理出在装配过程中影响几何关系的尺寸,并将它们创建为模型所能使用的参数;

本实施例,步骤S400实际上就是根据几何特征和设计要求,在模型参数设置中加入几何计算,使用建立表达一类腕臂几何特征的模型(一级模型),实现尺寸参数的承载与模型参数化控制功能。

本实施例,优选地,结合不同腕臂的功能将一级模型进行加工,产生具备工程意义的腕臂模型(二级模型),实现对抽象模型实际功能的赋予;

本实施例,当进行项目级运用时,根据平面布置图与安装图对二级模型进行扩充,得到最终使用在项目中的腕臂模型。

本发明所使用的建模软件均为Autodesk Revit;建模中采用的配件模型、支架模型均是现有方法建模中所用到的模型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步骤1的几何特征进行分析提炼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根据腕臂安装图进行几何特征分析,由正定位安装图、反定位安装图、转换柱安装图分析得出腕臂具有四套几何特征,确定需要建立四个腕臂基础模型;

步骤2)、将腕臂的四套几何特征进行进一步抽象分析,取平腕臂与斜腕臂的指向方向形成平面,以腕臂支柱与地面的交点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1)建立四个腕臂基础模型包括正定位模型、反定位模型、锚支定位模型、弯型定位模型。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整理设置参数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根据图纸对影响控制点坐标的参数进行整理与分组:

步骤b、对控制点参数进行分析计算。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a控制点坐标的参数包括定测参数、配件尺寸参数、装配尺寸参数。

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定测参数包括:

1、侧面限界参数;

2、轨面角度参数:由atan(0.5*超高/轨心距)求得;

3、上底座安装高度参数;

4、下底座安装高度参数;

5、拉出值参数;

6、支柱斜角参数;

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配件尺寸参数包括:

1、腕臂支座参数:该腕臂支座参数包括腕臂支座的宽度;

2、第一腕臂底座参数:该第一腕臂底座参数包括腕臂底座固定件的厚度;

3、棒瓷参数L:所述棒瓷参数L包括棒瓷绝缘子的长度;

4、棒瓷参数h:所述棒瓷参数h包括棒瓷绝缘子连接腕臂的承口长度;

5、承力索座参数h:所述承力索座参数h包括承力索座高度;

6、抱箍定位环参数h:所述抱箍定位环参数h抱箍定位环高度;

7、定位器组宽度参数:所述定位器组宽度参数包括定位支座、限位定位器、定位线夹组成的定位装置的固定宽度;

8、定位器组高度参数:所述定位器组高度参数包括定位支座、限位定位器、定位线夹组成的定位装置的固定高度;

本实施例中,更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装配尺寸参数包括:

1、接触线悬挂高度参数;

2、承力索中心高度参数;

3、结构高度参数;

4、斜腕臂连接件参数h;

5、承力索座到斜腕臂连接件距离参数;

6、支撑管卡子到斜棒瓷距离参数;

7、支撑管卡子到平棒瓷距离参数;

8、平腕臂角度参数:所述平腕臂角度参数根据设计要求取0°;

本实施例,所述斜腕臂角度:由atan[(Y7–Y9)/(X7–X9)]求得;

本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步骤b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计算几何特征中可以采用相同算式的控制点坐标参数;

步骤2)、计算几何特征中各自特有的控制点坐标参数。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1)计算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接触线悬挂点坐标参数、承力索中心点坐标参数、腕臂上底座安装点坐标参数、平棒瓷起点坐标参数、平腕臂起点坐标参数、支撑管卡子安装点坐标参数、斜腕臂定位点坐标参数、腕臂下底座安装点坐标参数、斜棒瓷起点坐标参数、斜腕臂起点坐标参数、支撑管卡子安装点坐标参数;

所述接触线悬挂点包括X1点、Y1点;所述X1点、Y1点计算公式为:

X1=侧面限界+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拉出值*cos(-轨面角度)

Y1=接触线悬挂高度*cos(-轨面角度)+拉出值*sin(-轨面角度)

所述承力索中心点包括X2点、Y2点;所述X2点、Y2点计算公式为:

其中,X2=X1,Y2=承力索中心高度;

所述腕臂上底座安装点包括X3点、Y3点;所述X3点、Y3点计算公式为:

X3=上底座安装高度*sin(-支柱斜角)+腕臂支座*cos(支柱斜角)

Y3=上底座安装高度*cos(-支柱斜角)+腕臂支座*sin(支柱斜角)

所述平棒瓷起点包括X4点、Y4点;所述X4点、Y4点计算公式为:

X4=X3+腕臂底座l*cos(支柱斜角)

Y4=Y3+腕臂底座l*sin(支柱斜角)

所述平腕臂起点包括X5点、Y5点;所述X5点、Y5点计算公式为:

X5=X4+cos(平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Y5=Y4-sin(平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所述支撑管卡子安装点包括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一点和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二点;

所述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一点包括X6点、Y6点,所述X6点、Y6点计算公式为:

X6=X4+cos(平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平棒瓷距离)

Y6=Y4-sin(平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平棒瓷距离)

所述支撑管卡子安装第二点包括X11点、Y11点;所述X11点、Y11点计算公式为:

X11=X9+cos(斜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斜棒瓷距离)

Y11=Y9+sin(斜腕臂角度)*(棒瓷L+支撑管卡子到斜棒瓷距离);

所述斜腕臂定位点包括X7点、Y7点;所述X7点、Y7点计算公式为:

X7=X2-sin(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h-cos(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到斜腕臂连接件距离-sin(平腕臂角度)*斜腕臂连接件h

Y7=Y2-cos(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h+sin(平腕臂角度)*承力索座到斜腕臂连接件距离-cos(平腕臂角度)*斜腕臂连接件h;

所述腕臂下底座安装点包括X8点、Y8点;所述X8点、Y8点计算公式为:

X8=下底座安装高度*sin(-支柱斜角)+腕臂支座*cos(支柱斜角)

Y8=下底座安装高度*cos(-支柱斜角)+腕臂支座*sin(支柱斜角);

所述斜棒瓷起点包括X9点、Y9点;所述X9点、Y9点计算公式为:

X9=X8+腕臂底座l*cos(支柱斜角)

Y9=Y8+腕臂底座l*sin(支柱斜角);

所述斜腕臂起点包括X10点、Y10点;所述X10点、Y10点计算公式为:

X10=X9+cos(斜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Y10=Y9+sin(斜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本实施例中,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步骤2)特有的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反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锚支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

所述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和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分别包括第一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第二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所述反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所述锚支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包括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

所述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一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Y9)*(X7-X9))/(Y7-Y9))+X9+sin(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

Y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

所述正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二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3点、Y13点;所述X13点、Y13点计算公式为:

X13=X1-定位器组宽度-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

Y13=Y12+(X1-X12-定位器组宽度-接触线悬挂高度*sin(-轨面角度))*tan(斜腕臂角度);

所述反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X1+定位器组宽度

Y12=Y1+定位器组高度;

所述锚支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平腕臂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X1+定位器组宽度

Y12=Y1+定位器组高度;

所述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一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2点、Y12点;所述X12点、Y12点计算公式为:

X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Y9)*(X7-X9))/(Y7-Y9))+X9+sin(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

Y12=Y1+定位器组高度+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cos(斜腕臂角度)*抱箍定位环h

所述弯型定位特有控制点坐标参数的第二定位管端点坐标参数包括X13点、Y13点;所述X13点、Y13点计算公式为:

X13=X5+(X1-X14+定位器组宽度)/cos(平腕臂角度)+平腕臂高度*tan(平腕臂角度)-(棒瓷L-棒瓷h)

X13=Y12。

本实施例,优选地,所述步骤3建立参数化模型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打开Revit族编辑器,按定位形式不同分别建立四个公制族;

步骤2)、根据定位形式不同分别将分析提炼的参数创建到族模型中;

步骤3)、将控制点参数创建到族模型中并将整理设置参数中相应的计算公式设置到对应参数中;

步骤4)、将腕臂配件模型按照控制点计算结果进行组装,并以控制点的计算结果对配件进行约束;

步骤5)、按照接触网安装图中的腕臂功能对模型进行加工。

上述步骤1)、打开Revit族编辑器,按定位形式不同分别建立四个公制族,该长度单位为毫米(mm),角度单位为度(°);

上述步骤2)、实际上就是根据定位形式不同分别将上述步骤1)中的参数创建到族模型中;

上述步骤3)、实际上就是将控制点参数创建到族模型中并将上述步骤2)中相应的计算公式设置到对应参数中;

上述步骤4)、实际上就是将腕臂配件模型按照控制点计算结果进行组装,并以控制点的计算结果对配件进行约束,此时完成的模型即为一级模型,分别命名为“正定位模板”,“反定位模板”,“锚支定位模板”,“弯型定位模板”。其特征为表达同类几何特征的腕臂形态,配件模型由计算结果进行约束,做为模型进行进一步扩展的模板进行使用;

步骤5)、实际上就是按照接触网安装图中的腕臂功能对一级模型进行进一步加工,根据功能对其进行模型维度的扩展和二次组装,该方法如下;

步骤a)、将正定位模板和反定位模板增加双槽承力索座配件模型,与单槽承力索座配件模型形成互换,使模型满足中间柱与中心锚节柱两种功能,将这样加工后的模型命名为“中间柱正定位腕臂”“中间柱反定位腕臂”。

步骤b)、将四种模板按照锚段关节腕臂安装图组装到双支腕臂支架模型中,将模板模型中的参数同名关联到支架模型中,每一支腕臂都需要形成四种模板的模型互换,经过这样加工后的模型具备了表达锚段关节腕臂功能的作用,将此模型命名为“锚段关节转换柱腕臂”;此模型与上述步骤a)中建立的模型共同组成二级模型。

上述所述的结合不同腕臂的功能将一级模型进行加工,产生具备工程意义的腕臂模型(二级模型),实现对抽象模型实际功能的赋予实际上就根据接触网工程项目中的腕臂安装图与腕臂平面布置图得出在当前项目中所采用的腕臂的类型名称与安装图图号,通过类型名称获取腕臂功能信息,按照多对一的关系向二级模型进行映射,找到每一种腕臂所对应的二级模型。以二级模型为基础,安装图模型为参数来源,按照每一张安装图对应一份安装图模型的方式进行二级模型的参数扩展,得益于腕臂配件由计算参数进行约束的方法,每一份安装图特有的参数输入到对应的二级模型中都能得到与安装图相符的模型;

此时这些模型便具备了在项目中进行使用的条件,将这些模型按照安装图的名称进行命名,便得到了可在项目中使用的腕臂模型。

本发明所述接触网腕臂悬挂系统由于工程现场的各种条件制约,不可能保证前道工序的施工结果(限界、支柱斜率等)与设计中的理想情况完全一致。

作为阐述悬挂系统结构特征的安装图不能表达施工过程中每一套接触网悬挂系统在尺寸上的差异。并且安装图由于是纸面图纸信息,也不具备承载数据以及参数化修改的能力。接入施工深化数据和定测参数后设计资料就与施工所采用的资料断开,不再能满足工程中对于模型的使用需求。

若采用本发明方法制作的参数化模型那么只要修改参数即可同时生成调整后的腕臂模型,大大的减少了信息传递和更新所需要的时间,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率,并提高了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