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板对板连接器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以及具有其的板对板连接器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和一种板对板连接器以及一种与所述插头连接器连接以电连接一对板的插座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基座,包括沿一底部的彼此相对的两侧边界突出的一对侧壁部、沿底部的彼此相对的另外的侧边界突出并与所述一对侧壁部连接的另一对侧壁部、从底部的中央突出的一中央突部以及形成在一对侧壁部、另一对侧壁部及中央突部之间的一连接凹部;多个插座端子,沿一对侧壁部内侧连结,各插座端子与插头连接器的端子通过单个接触点接触;以及一插座金属壳体,包括连结于另一对侧壁部的安装钉部、沿中央突部从安装钉部延伸的以在彼此相对的两侧上将插座端子分隔开并阻止串扰的串扰阻止部以及连结于一对侧壁部的外表面以阻止外部噪声的噪声阻止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3028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2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莫列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80009117.X

  • 发明设计人 金锡民;张真燮;

    申请日2020-01-10

  • 分类号H01R13/24(20060101);H01R2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72003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韩旭;黄艳

  • 地址 美国伊利诺伊州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19:35

说明书

相关申请

本申请主张于2019年1月15日申请的韩国申请第10-2019-0005169号的优先权,其公开内容通过援引整体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气及电子行业的发展,作为一种用于将两个以上部件电连接的手段,在电气及电子行业领域的通常使用的连接器日益加大。

特别地,当将板彼此连接时,采用一对通过焊接等与各自的板连接的电连接器,并且这些连接器彼此连接,由此将这些板电连接。一对连接器中的第一连接器可以是插座连接器而第二连接器可以是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均可以通过将端子布置在绝缘材料的模具形成部分来形成,并且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彼此连接,以形成电连接器组件。

根据最近电子设备小型化的趋势,连接器小型化,而根据电子设备的多样化功能,需要能够快速传输大量信息的连接器。然而,小型化的连接器可能在接触端子之间具有小的间隙,这在接触端子之间引起串扰,并且串扰可能会干扰高频信号传输。另外,为了实现高速传输,要求连接器有效地阻止在连接器内部和外部产生的异常信号(噪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通过防止在接触端子之间产生串扰而能够实现高速传输。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通过阻止在连接器的内部和外部产生的异常信号而能够实现高速传输。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所述板对板连接器增强了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之间的连接的可靠性,并且通过最小化接触端子之间的信号传输路径而实现高速传输。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座连接器,其与一插头连接器连接以将一对板电连接,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基座,包括:一对侧壁部,沿一底部彼此相对的两侧边界突出;另一对侧壁部,沿所述底部的彼此相对的另外的侧边界突出,并与所述一对侧壁部连接;一中央突部,从所述底部的中央突出;一连接凹部,形成在所述一对侧壁部、所述另一对侧壁部与所述中央突部之间;多个插座端子,沿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内侧连结,各插座端子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端子通过单个接触点接触;以及一插座金属壳体,包括:安装钉部。连结于所述另一对侧壁部;串扰阻止部,沿所述中央突部从所述安装钉部延伸,以将彼此相对的两侧上的插座端子分隔开并阻止串扰;以及噪声阻止部,连结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表面以阻止外部噪声。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其与一插座连接器连接以将一对板电连接,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一插头基座,包括:一对侧壁部,沿一底部的彼此相对的两侧边界突出;另一对侧壁部,沿所述底部的彼此相对的另外的侧边界突出,并与所述一对侧壁部连接;以及一连接凹部,形成在所述一对侧壁部和所述另一对侧壁部之间;多个插头端子,沿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内侧连结,各插头端子与所述插座连接器的端子通过单个接触点接触;以及一插头金属壳体,包括:安装钉部,连结与另一对侧壁部;串扰阻止部,沿所述连接凹部从所述安装钉部延伸,以将彼此相对的两侧上的插头端子分隔开并阻止串扰;以及噪声阻止部,连结于所述一对侧壁部的外表面以阻止外部噪声。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通过一插座连接器和一插头连接器连结以电连接一第一板和一第二板。所述插座连接器可包括:一插座基座,包括:第一侧壁部,沿一第一底部的彼此相对的两侧边界突出;第二侧壁部,沿所述第一底部的彼此相对的另外的侧边界突出,并与所述第一侧壁部连接;一中央突部,从所述第一底部的中央突出并具有形成在其中央的一板插入凹槽;以及一第一连接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一侧壁部、所述第二侧壁部和所述中央突部之间;一插座金属壳体,焊接于所述第一板以将所述插座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一板;以及一插座端子,连结于在所述插座基座上形成的一插座端子孔。所述插头连接器可包括:一插头基座,包括:第三侧壁部,沿一第二底部的彼此相对的两测边界突出;第四侧壁部,沿所述第二底部的彼此相对的另外的侧边界突出并与所述第三侧壁部连接;以及一第二连接凹部,形成在所述第三侧壁部和所述第四侧壁部之间;一插头金属壳体,焊接于所述第二板以将所述插头基座固定于所述第二板,并且具有形成为插入到所述板插入凹槽中的一第一串扰阻止部;以及一插头端子,连结于所述插头基座。当所述插座连接器和所述插头连接器彼此连结时,所述第一串扰阻止部防止布置成彼此相对的接触端子之间的串扰。

在此,所述插座金属壳体可包括:第一安装钉部,连结于所述第二侧壁部以压抵所述第二侧壁部,以及第一噪声阻止部,从所述第一安装钉部的两侧延伸以连结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所述插座端子所处的区域。所述插头金属壳体可包括:第二安装钉部,第四侧壁部以压抵第四侧壁部,以及第二噪声阻止部,从所述第二安装钉部的两侧延伸以连结与所述第三侧壁部的所述插头端子所处的区域。

此外,当所述插座连接器和所述插头连接器彼此连结时,所述第一噪声阻止部和所述第二噪声阻止部可彼此接触。

此外,一第一接触突起形成在所述第一噪声阻止部或所述第二噪声阻止部中的任一个相对的表面上。

此外,在所述第一噪声阻止部或所述第二噪声阻止部中的另一个的相对的表面上可形成有收容所述第一接触突起的一接触凹槽。

此外,所述插座金属壳体还可包括一第二串扰阻止部,当所述插座连接器和所述插头连接器彼此连结时,所述第二串扰阻止部与所述第一串扰阻止部相面对。

此外,当所述插座连接器和所述插头连接器彼此连结时,所述第一串扰阻止部和所述第二串扰阻止部可彼此接触。

此外,一第二接触突起可形成在所述第一串扰阻止部或第二串扰阻止部中的任一个的相对的表面上。

此外,所述插座金属壳体和所述插头金属壳体可设置为在长度方向上彼此相对并且彼此可分离的一对可分离的部分。

此外,所述插座端子可包括与所述第一板接触的一第一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一连接部弯曲并延伸的一第一接触部。所述插头端子可包括与所述第二板接触的一第二连接部以及从所述第二连接部弯曲并延伸的一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可通过单个接触点彼此接触以形成线性信号传输路径。

本发明的连接器防止在长度方向布置并相互面对的接触端子之间产生串扰,因此有利于高频信号的高速传输。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能减小相互面对的接触端子之间的间隙,且有利于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连接器阻止来自外部的噪声,从而能够稳定地实现高频信号传输。

另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用于阻止串扰和噪声的多个屏蔽板形成双重结构并且通过多个接触端子电连接,从而可以阻止串扰并且可以快速且有效地释放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图2是示出图1的一插座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图3是示出图1的一插头连接器的一分解图。

图4是示出图1的一金属壳体的一分解图。

图5是示出图4的金属壳体的连接状态的一俯视图。

图6和图7A及图7B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一剖视图。

图8是示出图1的金属壳体的另一示例的一分解图。

图9是示出应用图8的金属壳体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一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另一实施示例的一分解图。

图11是示出图10的一金属壳体的一分解图。

图12是示出图10的金属壳体的连接状态的一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图10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下面将说明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实现的本发明以及技术目的将更清楚。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一分解图,图2和图3是示出图1的一插座连接器和一插头连接器的一分解图,图4和图5是表示图1的一金属壳体的分解图以及示出连接状态的一俯视图,图6和图7A及图7B是示出图1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一剖视图,图8是示出图1的金属壳体的另一示例的一分解图,图9是示出应用图8的金属壳体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一剖视图。

如图1到图7B,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包括插座连接器100和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00的插头连接器200。

插座连接器100是安装在第一板10(图6)上的第一连接器,包括:一插座基座110;一插座金属壳体120,其将插座基座110固定于第一板10,同时加强插座基座110;以及多个插座端子130,布置于插座基座110上,以与第一板10电连接。

插座基座110可以构成插座连接器100的本体,并且可以通过采用绝缘材料的树脂注射成型而形成。

插座基座110形成具有预定宽度和预定长度的长方体形状,并且包括:第一底部111;一对第一侧壁部112,位于长度方向(x方向),沿第一底部111的两侧边界(border)突出;一对第二侧壁部113,位于宽度方向(y方向),沿第一底部111的两侧边界突出,并连接第一侧壁部112的两端;一中央突部114,位于长度方向,与一对第一侧壁部112和一对第二侧壁部113隔开,并从第一底部111的中央突出;以及一第一连接凹部115,凹入形成在中央突部114、一对第一侧壁部112以及一对第二侧壁部113之间。第一底部111、所述一对第一侧壁部112、所述一对第二侧壁部113和中央突部114通过注射成型彼此一体连接。

第一侧壁部112和第二侧壁部113是具有预定厚度的壁,并且均相互面对的一对第一侧壁部分112和一对第二侧壁部分113彼此连接,由此沿第一底部111的边界形成一矩形壁。

中央突部114是具有预定厚度并沿长度方向突出的壁,并且收容多个插座端子130。为了实现这一点,中央突部114具有沿长度方向在其两侧表面上形成的多个插座端子孔116,以收容多个插座端子130。此外,中央突部114具有沿长度方向在其中央上开设的板插入凹槽117,以收容插头金属壳体220的一第一串扰阻止部224。

第一连接凹部115收容插头基座210的第三侧壁部212和第四侧壁部213以使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连结,并且第一连接凹部115以位于中央突出114以及第一侧壁部112和第二侧壁部113之间的轨道或矩形形状形成。

插座金属壳体120焊接于第一板10,以将插座基座110固定于第一板10,同时增强插座外壳110的强度,并阻止插座连接器100内部和外部的噪声。插座金属壳体120可以通过冲压弯曲一板状的导电元件而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包覆成型与插座基座110一体形成。

插座金属壳体120包括:第一安装钉部(fitting nail portion)122,其连结于第二侧壁部113以压抵第二侧壁部113;一对第一侧加强部123,其连结于第一侧壁部112的端部;一中央加强部124,连结于中央突部114的一端;一对第一噪声阻止部125,连结于第一侧壁部112,以阻止所述连接器内部和外部的噪声。第一安装钉部122、所述一对第一侧加强部123和中央加强部124可以经由板状的第一连结部121彼此连接。

第一安装钉部122可以以一倒U形的弯曲结构覆盖第二侧壁部113,并且第一安装钉部122使其一端连接于第一连结部121而且具有从其另一端在水平方向上延伸以焊接于第一板10的第一焊接部126。当第一焊接部126焊接于第一板10时,第一安装钉部122将插座基座110固定于第一板10,同时加强第二侧壁部113。

第一侧加强部123以一倒U形的形状覆盖第一侧壁部112的一端部,并且第一侧加强部12使一端连接于第一连结部121。第一侧加强部123将插座基座110固定于第一板10,同时加强第一侧壁部112的端部。

中央加强部124以

第一噪声阻止部125从第一侧加强部123的端部在长度方向上(即沿第一侧壁部112)延伸,并且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可以一倒U形的形状形成,以覆盖第一侧壁部112的定位插座端子130的区域处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第一噪声阻止部125通过阻止插座连接器100的内部和外部来防止外部产生的噪声影响插座端子130。

另外,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具有形成在其内表面上的接触凹槽125’。第一噪声阻止部125的接触凹槽125’收容形成在一第二噪声阻止部225上的第一接触突起225’。

第一安装钉部122、所述一对第一侧加强部123、中央加强部124和所述一对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可以通过相对板状的第一连结部121冲压并弯曲而形成。另外,所述一对第一侧加强部123可以从第一装配钉部122的两侧延伸,并且可以还具有形成在其外端上的焊接部,以使所述一对第一侧加强部123安装在第一板10上。

另外,在插座金属壳体120中,所述一对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可以从第一连结部121或第一安装钉部122的两侧延伸而无需第一侧加强部123。插座金属壳体120可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彼此一体连接的部分,或者可以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的中心彼此对称并且彼此分离的一对可分离的部分。可分离的插座金属壳体120相对容易冲压和弯曲。

此外,插座金属壳体120还可以包括一弹性突起127,作为用于检测与插头连接器200连接的手段。弹性突起127可以通过切开第一侧加强部123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当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彼此连接时弹性突起127弹性地压抵插头金属壳体220的侧面,如图6所示。因此,当插头金属壳体220与弹性突起127接触时,弹性突起127与插头金属壳体220之间产生摩擦,使得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检测插座连接器100与插头连接器200之间的连接。

插座端子130使一端连接于第一板10而使另一端连接于插头端子230,从而将第一板10和第二板20电连接,如图7A及图7B所示。插座端子130可以通过冲压并弯曲一板状的导电元件而形成,并且可以插入到插座端子孔116中,而且可以通过包覆成型与插座基座110一体形成。

另外,插座端子130包括:一第一连接部131,连接于第一板10;一固定部132,从第一连接部131延伸并固定于插座基座110;一弹性部133,从固定部132的端部向上(z方向)延伸;以及一第一接触部134,从弹性部133的端部以凸状朝向第一连接凹部115突出,以与插头端子230接触。

第一连接部131可以被焊接于第一板10,从而插座端子130被固定。

插头连接器200是安装在第二板20上的第二连接器,并且包括:插头基座210;插头金属壳体220,用于将插头基座210固定于第二板20,同时加强插头基座210;以及多个插头端子230,布置在插头基座210上,以电连接于第二板20。

插头基座210可以构成插头连接器200的本体,并且可以通过用绝缘材料的树脂注射成型而形成。

插头壳体210形成具有预定宽度和预定长度的长方体形状,并包括:一第二底部211;一对第三侧壁部212,位于长度方向,沿第二底部211的两侧边界突出;一对第四侧壁部213,位于宽度方向,沿第二底部211的两侧边界突出并连接第三侧壁部212的两端;以及一第二连接凹部214,形成在所述一对第三侧壁部212和所述一对第四侧壁部213之间的空间中。第二底部211、所述一对第三侧壁部212和所述一对第四侧壁部213通过注射成型彼此一体连接。

第三侧壁部212和第四侧壁部213是具有预定厚度的壁,并且均相互面对的一对第三侧壁部212和一对第四侧壁部213彼此连接,由此形成沿第二底部211的边界的一矩形壁。第三侧壁部212具有沿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插头端子孔215,以收容多个插头端子230。

第二连接凹部214收容插座连接器100的中央突部114,由此将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连结。

插头金属壳体220焊接于第二板20,以将插头基座210固定到第二板20,同时加强插头基座210,并阻止在插头端子230中产生的串扰或插头连接器200内部和外部的噪声。插头金属壳体220可以通过冲压和弯曲一板状的导电元件而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包覆成型与插头基座210一体形成。

插头金属壳体220包括:一第二安装钉部222,连结于第四侧壁部213;一对第二侧加强部223连结于第三侧壁部212的两端部;第一串扰阻止部224,用于阻止插头端子230之间的串扰;以及一对第二噪声阻止部225,连结于所述一对第三侧壁部212,以阻止所述连接器内部和外部的噪声。第二安装钉部222和第一串扰阻止部224可以经由一板状的第二连结部221彼此连接,并且所述一对第二侧加强部223可以连结于第二安装钉部222的两侧。

第二安装钉部222可以以一倒U形的弯曲结构覆盖第四侧壁部213,并且第二安装钉部222使一端连接于第二连结部221并且具有从其另一端沿水平方向上延伸以焊接于第二板20的第二焊接部226。

第二侧加强部223以一倒U形的弯曲结构中覆盖第三侧壁部212的一端部,并且连结于第三侧壁部212的该端部。第二侧加强部223可以具有从其外端沿水平方向延伸以焊接于第二板20的一第三焊接部227,并且第二侧加强部223可使一端连接于第二连结部221。

第二焊接部226和第三焊接部227焊接于第二板20,以将插头基座210固定于第二板20,并且第二安装钉部222和第二侧加强部223加强第四侧壁部213和第三侧壁部212。

第一串扰阻止部224具有沿竖直方向的板状,并且从第二连结部221的内端延伸。沿长度方向上的第一串扰阻止部224将第二连接凹部214分成两侧。结果,第一串扰阻止部224将在两侧连结于彼此面对的所述一对第三侧壁部212的插头端子230分隔,并且阻止相对的插头端子230之间产生串扰。当与插座连接器100连结时,第一串扰阻止部224插入插座基座110的板插入凹槽117中。

第二噪声阻止部225从第二侧加强部223的端部沿长度方向(即沿第三侧壁部212)延伸,并在插头端子230所在的区域处连结于第三侧壁部212的外表面上。第二噪声阻止部225阻止插头连接器200的内部和外部,并防止外部产生的噪声影响插头端子230。

另外,第二噪声阻止部225具有形成在其表面上的第一接触突起225’。第一接触突起225’收容在第一噪声阻止部125的接触凹槽125’中。在这种情况下,当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彼此连结时,第一接触突起225’与接触凹槽125’发生接触以将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和第二噪声阻止部225电连接,并使吸收到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和第二噪声阻止部225中的噪声通过第一焊接部126、第二焊接部226和第三焊接部227快速释放掉。

另外,在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之间的连结过程中,第二噪声阻止部225的第一接触突起225’压抵第一噪声阻止部125的表面,并且在连结完成时固定和收容在接触凹槽125’中。在该过程中,当第一接触突起225’与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发生接触时,施加了很强的摩擦,但是当第一接触突起225’坐落到接触凹槽125’中时,摩擦突然减小,从而能够很容易地检测到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的连结完成。因此,第二噪声阻止部225的第一接触突起225’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噪声阻止部125的接触凹槽125’使得操作者能够容易地检测连接器连接的完成。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第一接触突起225’形成在第二噪声阻止部225上,而接触凹槽125’形成在第一噪声阻止部125上,但是第一接触突起225’可以形成在第一噪声阻止部125上,而接触凹槽125’可以形成在第二噪声阻止部225上。

第二安装钉部222、所述一对第二侧加强部223、第一串扰阻止部224和所述一对第二噪声阻止部225可以通过相对于板状的第二连结部221冲压和弯曲而形成。

另外,在插头金属壳体220中,所述一对第二噪声阻止部225可以从第二安装钉部222或第二连结部221的两侧延伸而无需第二侧加强部223。插头金属壳体220可以具有在长度方向上彼此一体连接的两个部分,或者可以具有相对于长度方向上的中心彼此对称并且彼此分离的一对可分离的部分。

插头端子230使一端连接于第二板20并使另一端在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00时与插座端子130发生接触并将第一板10和第二板20电连接,如图7A及图7B所示。插头端子230可以通过冲压弯曲一板状的导电元件而形成,或者可以通过包覆成型与插头基座210一体形成。

另外,插头端子230包括:第二连接部231,其与第二板20接触;以及第二接触部232,其从第二连接部231向上(-z方向)延伸,以固定于插头基座210并与插座端子130接触。第二接触部232与具有弹性的插座端子130的第一接触部134弹性接触,由此在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之间实现稳定的电连接。

参照图7A及图7B,参照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之间的连接状态,插座端子130和插头端子230相对于插座壳体110的中央突部114沿长度方向布置在两侧。在这种情况下,插座端子130的第一接触部134在插头连接器200被连结之前(参见图7A)由于弹性部133而朝向第一连接凹部115的空间突出,并且在插头连接器200被连结之后被弹性部133的弹性推动并接触第二接触部232(见图7B)。

在这种情况下,在插头连接器200中,端子仅形成在第三侧壁部212内侧,并且以仅一个接触点形成信号传输路径,并且在插座端子130和插头端子230之间形成大致线性信号传输路径S。因此,信号通过一个接触点通过最短路径S传输,使得高速传输成为可能。

另外,第一串扰阻止部224位于插座端子130和插头端子230之间,插座端子130和插头端子230相对于中央突部114沿长度方向布置在两侧。因此,长度方向上的插座端子130和插头端子230之间的串扰被阻止,并且信号传输不相互干扰。因此,能够稳定地实现高频信号传输。另外,第一串扰阻止部224能够进一步减小长度方向上的插座端子130与插头端子230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使连接器小型化。

此外,本实施例的连接器在第三侧壁部212外侧形成屏蔽以阻止噪声,使得连接器在小型化方面更有利。具体地,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和第二噪声阻止部225位于插座连接器100和插头连接器200的两侧。因此,由于防止外部噪声干扰插座端子130和插头端子230,所以能够稳定地实现高频信号传输。此外,插座金属壳体120的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和插头金属壳体220的第二噪声阻止部225形成一双重结构并经由第一接触突起225’彼此接触。因此,吸收到两个噪声阻止部中的噪声可以通过第一噪声阻止部125或第二噪声阻止部225中的任何一个或两个阻止部迅速释放出。

噪声阻止部可以仅形成在任何一个插座金属壳体或插头金属壳体上,并且在图8和图9的一实施例中示出,噪声阻止部形成于插座金属壳体上。

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中,形成在插座金属壳体120上的第一噪声阻止部125防止外部噪声干扰接触端子(插座端子130或插头端子230)。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第一噪声阻止部125形成为倒U形以覆盖第一侧壁部分112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第一噪声阻止部125本身形成双重结构并且可以有效地阻止噪声。

图10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的另一实施示例的一分解图。图11和12是示出图10的金属壳体的一分解图和示出连接状态的一俯视图,图13是示出图10的连接状态的沿图10的线III-III上作出的一剖视图。

如图所示,在本实施示例的连接器中,插座金属壳体120包括第二串扰阻止部128。第二串扰阻止部128具有沿竖直方向的板状,并且从第一连结部121的长度方向的内端延伸。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串扰阻止部128形成在与中心稍微错开的位置上,以在与插头连接器200连接时不与直线布置的第一串扰阻止部224碰撞。当连接插头连接器时,第二串扰阻止部128可以优选地设置成与第一串扰阻止部224表面接触。

另外,第二串扰阻止部128可以具有形成在其面向第一串扰阻止部224的表面上的第二接触突起128’。第二接触突起128’加强第一串扰阻止部224和第二串扰阻止128之间的接触,且第一串扰阻止部224和第二串扰阻止部128彼此电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一串扰阻止部224的表面上形成接触凹槽,以对应于第二接触突起128’。另外,第二接触突起128’可以形成在第一串扰阻止部224的一个表面上。

参照图13,第二串扰阻止部128与第一串扰阻止部224一起形成双重结构,并且位于两侧分开的接触端子之间,并且防止接触端子之间的串扰,使得本实施例的连接器能够稳定地实现高频信号传输。

在本实施例的连接器中示出了串扰阻止部设置在插头连接器上或设置在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上。然而,串扰阻止部可以仅设置在插座连接器上。即,串扰阻止部可以设置在插座连接器或插头连接器中的至少一个上。另外,设置在插座连接器或插头连接器上的串扰阻止部可以直线地布置成在长度方向上彼此对准,或者可以布置成在彼此分离的插座金属壳体(或插头金属壳体)上彼此错开。另外,当串扰阻止部布置成在长度方向上错开时,串扰阻止部的一部分可以优选地布置成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重叠,从而在串扰阻止部之间的间隙中阻止串扰。

尽管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如上所示和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实现各种改变和其它实施例。应当注意,这样的改变和其它实施例视为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中,并且不脱离发明的真实目的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