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导引导管及导引导管系统

一种导引导管及导引导管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引导管,包括轴向延伸的导管主体,导管主体包括内层管体、外层管体以及位于内层管体和外层管体之间的中间层,中间层构造为具有相对更大的刚度,其中,中间层配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开口,所述内层管体构造为具有沿周向延展的非主动延展区域,非主动延展区域至少部分容置于中间层的开口内。还公开了一种导引导管系统。本发明通过内层管体配置的非主动延展区域,使导引导管的外径会小于其他内径不可扩张的导引导管,在输送相同规格器械时,在进行穿刺和后续到位过程中,可更容易通过迂曲血管到达指定位置,输送阻力更小,因而对血管内腔的损伤更小。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2094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苏畅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319263.9

  • 发明设计人 高小龙;

    申请日2021-03-25

  • 分类号A61M25/00(20060101);A61M25/01(20060101);A61M29/04(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36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明珠;胡晶

  • 地址 201201 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路1098号8幢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2:10:1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神经介入医学所采用的导引导管及导引导管系统。

背景技术

神经介入医学即介入神经放射学,又称介入神经外科学,指用介入放射学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方法学。治疗对象主要为脑、脑膜、面颈部、眼耳鼻喉、脊柱以及脊髓等部分的血管性病变,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狭窄、急性脑梗塞以及部分头颈部肿瘤等。介入神经放射学的治疗避免了复杂而危险的手术及其带来的组织创伤,为一些常规手术极为困难的脑、脊髓血管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并且其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具有其他治疗手段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微创医学在神经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今大部分脑血管造影都是经股动脉穿刺,部分手术会选择桡动脉进行穿刺(手术创伤小),穿刺后经导管向所选择的动脉内高压快速注射造影剂,对脑血管进行选择及超选择性造影。导管作为血管内介入诊断与治疗的基本工具之一,在穿刺完成后将通过长鞘沿着导丝引导到达指定部位,选择性进入分支血管,起到辅助介入治疗装置的输送,注射造影剂,压力测量、明确血管状况等重要作用。

导引导管作为一款典型性导管,主要负责安全地、低摩擦力地将装置输送到远端目标位置,多用于输送介入装置(如弹簧圈、支架等)和一些直径较小的导管(如中间导管和微导管)。导引导管的主要特点就是管壁薄、内腔大且具有良好的可视性。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导引导管内腔为6F,外径为8F,需要通过主动脉弓到达C1段。导引导管内部需要兼容外径6F的中间导管,两者的间隙约为0.2mm,如此小的间隙会对导引导管的到位和适配性造成一定问题。

1.当介入手术采用桡动脉穿刺时,导引导管会先后经过桡动脉、肱动脉、腋动脉和锁骨下动脉,最终到达颈总动脉,桡动脉穿刺时导管经过的血管相较股动脉穿刺时经过的血管直径会更小,而且锁骨下动脉与颈总动脉之间的角度往往呈锐角(<90°)在,这都会对导引导管的到位产生一定困难。

2.当临床使用桡动脉穿刺时,导引导管在到位后受限于锁骨下动脉与颈总动脉间的角度,管腔弯曲后变形程度较大,中间导管在输送过程中最远端有很大几率会顶在导引导管曲率最大的地方,从而阻碍了中间导管的输送和到位。

3.部分导引导管远端会通过尖端成型工艺来对远端端面进行圆滑处理,以减小导管过弯时对血管的损伤,这种工艺会使导引导管最远端内径偏小。在输送中间导管的过程中,导引导管的远端端面会与外径较大的中间导管外层产生摩擦,导致中间导管的亲水涂层被划伤,亲水涂层的碎片进入血液中,严重时会导致远端栓塞。

综上所述,为灵活应对各种临床导引导管的输送到位要求,同时兼容更多外径尺寸的中间导管,需要开发出一种内腔可扩张的导引导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引导管以及导引导管系统,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导引导管,包括轴向延伸的导管主体,所述导管主体包括内层管体、外层管体以及位于所述内层管体和所述外层管体之间的中间层,所述中间层构造为具有相对更大的刚度,其中,所述中间层配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开口,所述内层管体构造为具有可周向延展的非主动延展区域,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中间层的开口内。

本发明通过内层管体配置的非主动延展区域,使导引导管的外径会小于其他内径不可扩张的导引导管,在输送相同规格器械时,在进行穿刺和后续到位过程中,可更容易通过迂曲血管到达指定位置,输送阻力更小,因而对血管内腔的损伤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包括至少一个可相对展开的叠层结构。叠层结构在被动扩张时容易打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配置有至少两个,如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多个叠层结构且沿内层管体周向均匀布设。叠层结构数量越多,那么能够进一步的减小导引导管的径向尺寸,输送阻力更小,且多个均匀布设的叠层结构,其受到的压力更加均匀,使非主动扩张区域能够更容易的被展开,且内层管体扩张后不会产生非预期的形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沿轴向呈直线延伸,工艺相对简单。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沿内层管体呈螺旋形延伸,扩张时不会出现一边壁特别薄另一边厚的情况,即不会出现偏心的情况;其中,中间层与叠层结构匹配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的开口与所述叠层结构匹配设置,即中间层配置有多个开口,每一所述叠层结构分别容置于中间层对应的开口内,能够进一步减小导引导管的径向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叠层结构完全容置于中间层的开口内,剩余叠层结构构造为紧密贴附于中间层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体构造为闭环结构,即内层管体的内外表面均是闭合的,在扩张时,叠层结构之间能够完全展开。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体构造为开环结构,尺寸兼容性更强,且工艺相对简单,容易实现。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体包括开口的本体,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延展部和第三延展部,以及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延展部和所述第三延展部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延展部,所述第一延展部和所述第三延展部的一个端部分别与所述本体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展部和所述第三延展部的另一端部各自与相邻的第二延展部的端部固定连接。即该非主动延展区域构造为三层或更多层的叠层结构,能够有效减小内层管体以至整个导管主体的径向尺寸,减小导管主体的输送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体包括开口的本体,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包括第一延展部和第三延展部,所述第一延展部和所述第三延展部的一个端部分别与所述本体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展部至少部分搭接于所述第三延展部侧面。相同的外径下,内径更大,尺寸兼容性更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构造为具有若干网孔的网管结构,其中,所述中间层采用丝线编织成型为网管结构,再切割构造出所述的开口;或,所述中间层采用管体经切割的方式构造出若干所述的网孔以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还包括位于远端的显影部,所述显影部构造为具有至少一个轴向延伸的第二开口,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构造为容置于所述第二开口内,这样的结构,减小了导引导管远端的径向尺寸,有利于降低导管的输送阻力和对血管的损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影部包括多个显影片段,多个所述显影片段沿周向布设,相邻所述显影片段之间间隔设置;显影部的多段式组合的设计,可明显降低导管主体最远端扩张时遇到的阻力,使得导引导管的远端也能够进行扩张。此外,多个显影片段形成多个所述第二开口,当非主动延展区域包括多个叠层结构时,多个显影片段可以根据叠层结构的数量进行设置,使得每一叠层结构能够容置在一个第二开口内,降低扩张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构造为在完成器械输送后能够恢复原状,其中,所述内层管体、所述外层管体采用具有预定弹性的材料制成,所述中间层采用形状记忆材料制成。

具体的,所述外层管体的弹性材料有多种硬度梯度,由近端到远端硬度依次降低,近端硬度大,推送好,远端硬度小,柔顺性好。

在完成器械的输送后,可以通过控制中间层使其恢复原来的形态,所述内层管体、所述外层管体收缩,从而使所述导引导管可以恢复扩张前的形态,方便所述导引导管撤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还包括扩散应力管和连接件,所述扩散应力管分别与所述导管主体和所述连接件连接。

一种导引导管系统,包含如上任一所述的导引导管,以及还包括至少一个扩张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本发明通过内层管体配置的非主动延展区域,使导引导管的外径会小于其他内径不可扩张的导引导管,在输送相同规格器械时,在进行穿刺和后续到位过程中,可更容易通过迂曲血管到达指定位置,输送阻力更小,因而对血管内腔的损伤更小;另外,该导引导管在到位后,通过扩张在保证强有力的支撑的同时也为器械的输送提供更大的空间,降低了器械的输送阻力。

第二,本发明的导管主体远端的显影部,配置为可以顺应内层管体扩张的开环结构或多段式结构,周向非闭合式的显影部使得所述导引导管尖端处也可以实现扩张,可以降低导引导管管腔内表面与中间导管外表面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对中间导管外表面亲水涂层的损伤,进而降低亲水涂层脱落的风险。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导引导管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导管主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导管主体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B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内层管体的一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C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内层管体的一个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D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另一内层管体的局部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E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导管主体的局部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A、B)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内层管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间层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间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另一中间层的示意图;

图5D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另一中间层的透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显影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导管主体的另一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扩张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导引导管100;导管主体110;内层管体111;中间层112;外层管体113;显影部114;扩散应力管120;连接件130;非主动延展区域200;第一延展部210;第二延展部220;第一端部211;第二端部212;第三端部221;第四端部222;第三延展部230;第五端部231;第六端部232:开口300;第二开口310;扩张器400;第二尖端401;第二近端403;直段402;本体1110;显影片段1140。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近端”通常是指靠近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是指远离操作者的一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该”包括复数对象,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如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或”通常是以包括“和/或”的含义而进行使用的,除非内容另外明确指出外。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引导管,所述导引导管可以为器械(如植入物及其他兼容导管)输送到位提供通路保证。例如,当临床上治疗宽颈巨型动脉瘤时,导引导管会通过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到达颈动脉C1颈段,为后续中间导管的输送建立通路,同时也为后续导管和植入物的到位建立强有力的支撑。

导引导管的组成如图1所示,所述导引导管100包括轴向延伸的导管主体110、扩散应力管120和连接件130,所述扩散应力管120的两个端部分别与所述导管主体110和所述连接件130连接。

其中,导管主体110通常为一种多层的复合材料管材,如图2所示,所述导管主体110包括内层管体111、外层管体113以及位于所述内层管体111和所述外层管体113之间的中间层112,所述中间层112构造为具有相对更大的刚度;所述中间层112配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开口300,所述内层管体111构造为具有可周向延展的非主动延展区域200,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至少部分容置于所述中间层112的开口内。

导管主体110的截面如图3A所示,本实施例的导引导管中非主动延展区域200的设置,使其外径会小于其他内径不可扩张的导引导管,在输送相同规格器械时,在进行穿刺和后续到位过程中,可更容易通过迂曲血管到达指定位置,输送阻力更小,因而对血管内腔的损伤更小。另外,该导引导管在到位后,通过自身扩张在保证强有力的支撑的同时也为其他器械的输送提供更大的空间,降低了其他器械的输送阻力。其中,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容置在中间层的开口300内,可以更加节省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包括至少一个可相对展开的叠层结构,如图3A所示。其中,该叠层结构可以为双层、三层、四层或更多层的叠层结构,可根据导引导管的厚度,内层管体和中间层的厚度等因素确定该非主动延展区域200的结构。本实施例的导管主体110在成型时,内层管体111需要通过扩张器扩张后才能延展,未受到扩张力时具有固定形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沿径向延伸,即多层结构沿径向方向相互堆叠,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沿周向延伸,即多层结构沿周向方向相互堆叠。在导引导管输送至目标位置后,通过扩张器可使该叠层结构展开以使该导管进行扩张。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配置有至少两个,如三个、四个、五个或更多个,且多个叠层结构沿内层管体周向均匀布设,如图3B所示。内层管体111构造有叠层结构数量越多,那么能够进一步的减小导引导管100的径向尺寸,输送阻力更小,且多个均匀布设的叠层结构,其受到的压力更加均匀、分散,使非主动扩张区域能够更容易的被展开,且内层管体111扩张后不会产生非预期的形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沿轴向呈直线延伸,如图3C所示,工艺相对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叠层结构沿内层管体呈螺旋形延伸,如图3D所示,扩张时内层管体111不会出现一边壁特别薄另一边厚的情况,即不会出现偏心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112的开口300与所述叠层结构匹配设置,如图3E所示。匹配指的是中间层112开口300的数量与叠层结构的数量相匹配,且开口300的延伸形态也与叠层结构的延伸形态相匹配,使得每一所述叠层结构能够分别容置于中间层112对应的开口300内。能够进一步减小导引导管的径向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所述叠层结构完全容置于中间层112的开口内,以减小导引导管的径向尺寸,而剩余叠层结构构造为紧密贴附于中间层112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体111包括开口的本体1110,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延展部210和第三延展部230,以及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延展部210和所述第三延展部230之间的至少一个第二延展部220,所述第一延展部210和所述第三延展部230的一个端部分别与所述本体1110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延展部210和所述第三延展部230的另一端部各自与相邻所述第二延展部220的端部固定连接。

如图3A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具有一个第二延展部220,即非主动延展区域200为三层叠层结构,第一延展部210、第二延展部220和第三延展部230沿径向向外依次堆叠,第一延展部210具有第一端部211和第二端部212,第二延展部220具有第三端部221和第四端部222,第三延展部230具有第五端部231和第六端部232:其中,第一延展部210的第一端部211与本体1110的一个端部固定连接,第一延展部210的第二端部212与第二延展部220的第四端部222固定连接,第二延展部220的第三端部221与第三延展部230的第五端部231固定连接,第三延展部230的第六端部232与本体1110的另一端部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为连续结构,所述内层管体110的截面为沿周向的闭环结构,没有开口,扩张后的内层管体仍然是沿周向的闭环结构。可以通过将内层管体111按照如图3A、图3B所示的方式进行折叠,为所述导引导管导管内腔扩张预留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包括位于两侧的第一延展部210和第三延展部230,以及包括两层或更多层的第二延展部220时,相邻第二延展部220的端部固定连接,使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构造为连续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也可以构造为非连续结构,即所述内层管体110构造为开环结构,所谓开环指的是内层管体111的管壁是沿轴向断开的(剪开或切割开),通过将断开后的一边叠加在另一边上,为导引导管内腔扩张预留空间。尺寸兼容性更强,且工艺相对简单,容易实现。

在如图4B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内层管体111包括开口的本体1110,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包括第一延展部210和第三延展部230,所述第一延展部210和所述第三延展部230的一个端部分别与所述本体1110的端部固定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延展部210至少部分搭接于所述第三延展部230侧面。

具体的,第一延展部210的周向尺寸与第三延展部230的周向尺寸相匹配,成型时,第一延展部210与第三延展部230完全重叠,从而形成叠层结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延展部210与第三延展部230形成部分重叠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包括第一延展部210和第三延展部230,还具有第二延展部,第二延展部配置在第一延展部210和第三延展部230之间,其中,所述第二延展部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延展部210或第三延展部230固定连接,另一端部搭接于其侧面的延展部,使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构造为非连续结构。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还可以配置有两层或更多层第二延展部220,使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被构造为多层的非连续结构。

本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112构造为具有若干网孔的网管结构,其中,该网管结构配置有上述的开口300;截面图如图5A所示,三维图如图5B所示,该编织网管从截面上看并不是完全闭合的,而是预留了一定的空间用于放置所述的非主动延展区域200,这样当内层管体111内径扩张时,中间层112也会随着内层111一起扩张。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112采用丝线编织成型为所述的网管结构,再沿轴向切割构造出开口300。具体的,该中间层112先由丝线编织的方式完成闭环网管结构的制造,后续使用激光切割或机械切割的方式在编织网管结构的管体上沿轴向切割出切口,以成型为具有开口300的网管结构。编织制造的中间层112,其柔顺性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间层112采用管体经切割的方式构造出若干所述的网孔以成型。具体的,将完整的金属管体沿轴向切割出所述开口300以及切割出若干的孔洞,形成截面图如图5C所示,三维图如图5D所示的中间层112。该切割成型的中间层同样预留了开口300来放置所述的非主动延展区域200,通过对该中间层112表面进行加工,去除多余材料,可以改善网管结构的刚度,从而提高导管主体110整体的柔顺性,本专利不对切割成型的中间层112的网孔进行限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引导管还包括位于所述中间层112远端的显影部114。为保证显影部114的显影效果良好,显影部114的厚度一般不得低于0.0015英寸。

进一步的,为降低显影部114对内层管体111扩张时带来的阻力,保证该导引导管内腔打开良好,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影部114构造为具有至少一个轴向延伸的第二开口310,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构造为容置于所述第二开口310内。所述显影部114构造为顺应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延展的非闭合结构,非闭合结构的显影部114使得所述导引导管尖端处也可以实现扩张,可以降低导引导管管腔内表面与中间导管外表面之间的摩擦,从而减少对中间导管外表面亲水涂层的损伤,进而降低亲水涂层脱落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影部114包括多个显影片段1140,多个所述显影片段1140沿周向布设,相邻所述显影片段1140之间间隔设置,从而形成多段式结构。显影部114的多段式组合的设计,可明显降低导管主体110最远端扩张时遇到的阻力。此外,多个显影片段1140形成多个所述第二开口,当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包括多个叠层结构时,多个显影片段1140可以根据叠层结构的数量进行设置,使得每一叠层结构能够容置在一个第二开口310内,降低扩张阻力。

如图6所示的非限制性实施例中,所述显影部114是由四段壁厚、内外径和宽度相同的显影片段1140组成。当显影部114组装在导管主体110的远端时,显影部114会在空间上替代中间层112的位置,即导管主体110的远端从内至外依次为内层管体111、显影部114和外层管体113,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容置在两个显影片段1140之间的第二开口310内,如图7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显影部114可以构造为具有一个显影片段,该显影片段为一开环结构,其具有一个第二开口,以容纳所述非主动延展区域200。其中,显影片段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在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导引导管100构造为在完成器械输送后能够恢复原状。如内层管体111、外层管体113采用弹性材料制备,如内层管体111采用聚四氟乙烯,中间层112采用形状记忆材料制成,如镍钛合金等。在所述导引导管扩张并将器械输送到位后,通过控制中间层112使其恢复原来的形态,内层管体111与外层管体113收缩,从而有利于所述导引导管撤离。

具体的,所述外层管体113的弹性材料有多种硬度梯度,由近端到远端硬度依次降低,近端硬度大,推送好,远端硬度小,柔顺性好。

如图1-3、图7所示,上述导引导管是一种多层且含有多种材料的单腔管,截面形状为圆形。内层管体111一般选用聚四氟乙烯(PTFE)或其他摩擦系数低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挤出工艺加工成型。中间层112选用不锈钢或其他无形状记忆性的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通过管材激光切割、丝线编织等工艺制备,并通过热处理工艺改善中间层112的刚度,从而改变导管的整体柔顺性。中间层112可以为导引导管提供更好的力学性能,柔顺性,抗折、抗压性,可以实现通体显影(显影材料),内层管体111、外层管体113不能实现通体显影。

外层管体113一般选用热塑性聚氨酯(TPU)、嵌段聚醚酰胺树脂(Pebax)、高密度聚乙烯(HDPE)以及尼龙(Nylon)等弹性较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可通过挤出的方式制成管材原材料,后续通过拼接工艺实现导管刚度的过渡。在外层管体113的外侧,通常会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一类的亲水性涂层,以减少导管在人体血管输送过程中管体与血管内壁之间的摩擦,降低导管在使用过程中对人体血管造成的损伤。外层管体113是封闭式的单腔管,通过覆膜等工艺形式套叠在内层管体111和中间层112上。

显影部114一般由铂铱、铂钨、铂镍等金属显影合金材料或者含硫酸钡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在X射线下,显影部分会显现阴影,用来标记导管远端的位置。通过调整内层管体111和外层管体113管材原材料的壁厚,中间层112的丝径、编织形式和编织网格密度可以综合调整导管主体110的柔顺性。根据使用的条件和环境,可以调整导管主体110的长度。一般情况下,中间层112会选用16-32根编织丝制成的编织网管或切割成型的金属管。

本实施例所述的导引导管为可扩张的导引导管,其中内层管体111、中间层112和显影部114的结构是实现导管内腔扩张的关键。可扩张导引导管的内腔扩张需要依靠外力实现,即依靠扩张器400完成,扩张器400如图8所示,扩张器400具有远端的第二尖端401,以及位于第二尖端401与第二近端403之间的直段402。

本实施例的导引导管在使用时需配备两种尺寸的扩张器,当可扩张导引导管在进行穿刺时,内腔不需要扩张,会使用外径与导管内腔尺寸相匹配的第一扩张器进行穿刺。当可扩张导引导管到达指定位置后,该导引导管的内腔需要扩张以输送器械,会使用比第一扩张器更粗的第二扩张器。

本实施例的导引导管未扩张时管腔具有第一内径,当非主动扩张区域200完全扩张时,导引导管管腔具有第二内径。该第二扩张器的直段402外径会大于所述导引导管的第一内径,理论上会小于所述第二内径,而其尖端401的外径会小于所述第一内径,以便于第二扩张器能顺利进入导引导管的管腔。

随着第二扩张器的直段402进入导引导管的管腔之中,导引导管的内腔被撑开,内层管体111非主动扩张区域200的叠层部分不断减少,中间层112和显影部114随着内层管体111的扩张而向周向延展开来,外层管体113由于自身弹性也沿着周向方向扩张;当第二扩张器的直段402部分穿过导引导管最远端时,管腔内部将实现整体扩张。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应该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在实际应用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做出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上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在不发生相互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任意的结合。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