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

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接收注册请求并生成登陆账号;S2接收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一绑定请求并生成第一绑定数据;S3接收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二绑定请求并生成第二绑定数据;S4获取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一管理数据;S5将所述第一管理数据与预设的第一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并生成第一分析结果。本发明通过设置同一登陆账号将驾驶员管理终端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驾驶员三者绑定,并通过获取驾驶员的第一管理数据以及对该第一管理数据进行监控,使管控部门可通过对驾驶员进行监控及管理,进而实现间接对该驾驶员操控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进行监控管理的目的,有效保障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及规范使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15964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西北斗应用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550387.8

  • 发明设计人 孙贺;

    申请日2021-05-20

  • 分类号G06Q10/06(20120101);G06Q10/10(20120101);

  • 代理机构44604 深圳市华盛智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黄金菊

  • 地址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临空经济区黄堂东街669号国微产业园北斗大厦四楼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57:3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驾驶航空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航空器俗称无人航空器,是指没有机载驾驶员操作的航空器。其一般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无人驾驶航空器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民用方面,无人驾驶航空器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等等领域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大的拓展了无人驾驶航空器本身的用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展行业应用与发展无人驾驶航空器技术。

无人驾驶航空器通常需由运营人指派专门人员进行驾驶操控,其一般被称为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其对遥控驾驶航空器的运行负有必不可少的职责并需要在飞行期间适时操纵无人驾驶航空器。

当前,无人驾驶航空器市场虽蓬勃发展,但因空域限制,许多区域被列入限制飞行区域或禁止飞行区域。而无人驾驶航空器使用量的增加无疑为公共安全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隐患。

因此,如何保障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安全合法的前提下发展,如何实现无人驾驶航空器与其他飞行器的和谐共处,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其通过搭建飞行服务平台以及分别在驾驶员端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端设置驾驶员管理终端和监管模块,将驾驶员与无人驾驶航空器通过飞行服务平台有效连接起来,使管控部门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对无人驾驶航空器和驾驶员进行监控及管理。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注册请求并生成登陆账号;

S2接收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一绑定请求并生成第一绑定数据;

S3接收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二绑定请求并生成第二绑定数据;

S4获取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一管理数据;

S5将所述第一管理数据与预设的第一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并生成第一分析结果。

优选的,还包括:S6对所述第一分析结果进行第一逻辑判断,若所述第一逻辑判断结果为是,则启动第一预警机制;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步骤S4。

优选的,还包括:S7获取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第二管理数据。

优选的,还包括:S8查找登录同一登陆账号的终端设备并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管理数据。

优选的,还包括:S9将所述第二管理数据与预设的第二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并生成第二分析结果。

优选的,还包括:S10对所述第二分析结果进行第二逻辑判断,若所述第二逻辑判断结果为是,则启动第二预警机制;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步骤S7。

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理数据包括驾驶员的定位数据和/或生命体征数据。

优选的,所述第二管理数据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定位数据和/或飞行数据。

优选的,还包括步骤S31:接收飞行计划数据并生成审批结果,将所述审批结果发送至任一登录了同一登陆账号的终端设备。

优选的,接收驾驶员的通话请求并将该驾驶员的通信信号与预设的紧急通话信号接通。

本发明通过设置同一登陆账号将驾驶员管理终端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驾驶员三者绑定,并通过获取驾驶员的第一管理数据以及对该第一管理数据进行监控,使管控部门可通过对驾驶员进行监控及管理,进而实现间接对该驾驶员操控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进行监控管理的目的,有效保障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及规范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其中一个实施例所采用的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其中一个实施例所采用的监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飞行服务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监管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系统的网络拓扑图;

图7为本发明中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系统的其中一个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驾驶员管理终端;101、控制模块;102、通讯模块;103、电源模块;104、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1041、驾驶员定位单元;105、导航模块;1042、生命体征监测单元;106、可触摸显示屏;20、飞行服务平台;30、无人驾驶航空器;201、存储模块;202、关联模块;203、管理模块;204、预警模块;40、驾驶员;50、终端设备;60、监管模块;601、监管通讯单元;602、航空器数据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接收注册请求并生成登陆账号;可选的,生成登陆账号之前还包括步骤S11:对注册请求进行信息核对以及资质审批,审批通过后方可生成登陆账号。该注册请求一般由驾驶员通过手机APP发起并由管控部门通过飞行服务平台进行审批。注册请求内容包括驾驶员姓名、照片、性别、国籍、电话以及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子执照信息等,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子执照内包含该驾驶员的培训记录以及驾驶时长等信息;信息核对步骤包括将上述注册请求所包含的驾驶员相关身份信息、资质信息与飞行服务平台预设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登记库进行比对,当该申请注册请求的驾驶员与该登记库中的人员信息匹配时,方可通过注册请求并为其生成登陆账号。以确保每一个取得登陆账号的人必须为已获得无人驾驶航空器驾驶员证的驾驶员。

S2接收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一绑定请求并生成第一绑定数据;所述第一绑定请求为将驾驶员管理终端与驾驶员资质信息进行绑定,如驾驶员管理终端设有唯一的终端识别码,则将该终端识别码与该驾驶员的电子执照进行绑定,且在飞行服务平台生成相应的第一绑定数据并将该第一绑定数据存储于飞行服务平台预设的数据库中。管控部门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查询任一电子执照所绑定的驾驶员管理终端,或通过任一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终端识别码查询到该驾驶员管理终端所绑定的驾驶员信息。

S3接收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二绑定请求并生成第二绑定数据;所述第二绑定请求为将驾驶员管理终端与无人驾驶航空器设备信息进行绑定,无人驾驶航空器设有唯一的设备识别码,则将该设备识别码与该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终端识别码进行绑定并在飞行服务平台生成相应的第二绑定数据,以及将该第二绑定数据存储于飞行服务平台预设的数据库中。可选的,驾驶员与驾驶员管理终端为一对一绑定,即任一驾驶员只能绑定一个驾驶员管理终端;而驾驶员管理终端与无人驾驶航空器设备可进行双向多对一绑定,即任一驾驶员管理终端可绑定多个无人驾驶航空器设备,多个无人驾驶航空器设备可绑定多个驾驶员管理终端。

S4获取驾驶员管理终端的第一管理数据;优选的,所述第一管理数据包括驾驶员的定位数据和/或生命体征数据。

S5将所述第一管理数据与预设的第一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并生成第一分析结果。

优选的,还包括:S6对所述第一分析结果进行第一逻辑判断,若所述第一逻辑判断结果为是,则启动第一预警机制;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步骤S4。所述第一预警值为预设的特定数据临界值,如禁行区域的地理位置数据,则将驾驶员当前的定位数据与预设的禁行区域的地理位置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当定位数据与禁行数据内预设的地理位置数据重合则生成“落入禁行区域”的第一分析结果,反之则生成“未落入禁行区域”的第一分析结果。则对该第一分析结果进行第一逻辑判断的内容为:是否落入禁行区域,若判断结果为是,则启动第一预警机制;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步骤S4并继续执行步骤S4-S6,即继续获取第一管理数据并对其禁行对比分析及逻辑判断等操作,以达到实时监控驾驶员定位信息的目的。上述为本发明中步骤S4-S6的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该第一预警值也可设置为生命体征临界值,具体参见下述应用场景示例中相关描述。

优选的,还包括:S7获取无人驾驶航空器的第二管理数据。优选的,所述第二管理数据包括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定位数据和/或飞行数据。

优选的,还包括:S8查找登录同一登陆账号的终端设备并向该设备发送所述第二管理数据。

优选的,还包括:S9将所述第二管理数据与预设的第二预警值进行对比分析并生成第二分析结果。

优选的,还包括:S10对所述第二分析结果进行第二逻辑判断,若所述第二逻辑判断结果为是,则启动第二预警机制;若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步骤S7。

优选的,还包括步骤S31:接收飞行计划数据并生成审批结果,将所述审批结果发送至任一登录了同一登陆账号的终端设备。所述飞行计划数据由驾驶员通过手机APP发出并由管控部门登录飞行服务平台进行审批。可选的,步骤S31可在步骤S3以后任意步骤之前或之后执行。即驾驶员可随时发起飞行计划申请并提交到飞行服务平台。可选的,步骤S31包括以下分步骤:

S310输入飞行计划具体数据并生成飞行计划审批请求;

S311接收飞行计划审批请求并生成飞行计划状态数据;

S312将飞行计划审批请求与预设数据库中已审批的飞行计划进行分析并生成分析结果,当分析结果为“冲突”则生成“驳回申请”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至该飞行计划审批请求对应的登陆账号,以及更新飞行计划状态数据;当分析结果为“不冲突”则生成“可行”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至人工审核通道,由人工审核通道进行复核,复核通过后生成“审批通过”指令并将该指令发送至该飞行计划审批请求对应的登陆账号,以及更新飞行计划状态数据。

优选的,接收驾驶员的通话请求并将该驾驶员的通信信号与预设的紧急通话信号接通,具体参见下述应用场景示例中相关描述。

综上,本发明通过设置同一登陆账号将驾驶员管理终端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以及驾驶员三者绑定,并通过获取驾驶员的第一管理数据以及对该第一管理数据进行监控,使管控部门可通过对驾驶员进行监控及管理,进而实现间接对该驾驶员操控的无人驾驶航空器进行监控管理的目的,有效保障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飞行安全及规范使用。

以下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进行说明,值得注意的是,该应用场景并非对于本发明的限制,而只是能够实现本发明所述的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的其中一个应用场景,该应用场景中所使用到的监管设备及监管思路均为基于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的延伸及拓展,其可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解释说明。

如图2-图7所示,为本发明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其中一个实施例所采用的驾驶员管理终端10,所述驾驶员管理终端10配套设有可进行通讯连接的飞行服务平台20,驾驶员管理终端10包括:一具有收容空间的外壳以及收容于收容空间内的电源模块103以及分别与电源模块103电连接的控制模块101、通讯模块102、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104;控制模块101与通讯模块102、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104分别电连接;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104用于采集驾驶员40的活动数据并将所采集到的活动数据传输至控制模块101,控制模块101根据接收到的活动数据生成第一管理数据,控制模块101通过通讯模块102与飞行服务平台20进行通讯连接并将第一管理数据发送至飞行服务平台20。本驾驶员管理终端10还包括嵌设于外壳表面的可触摸显示屏106,可触摸显示屏106与电源模块103和控制模块101分别电连接。驾驶员40可通过触摸操作对可触摸显示屏106进行指令输入,进而对控制模块101进行相关任务设置及功能选择。

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104包括用于采集驾驶员40定位信息的驾驶员定位单元1041。可选的,驾驶员定位单元1041包括GPS定位芯片和北斗定位芯片,其通过GPS定位系统或北斗定位系统实时获取驾驶员当前所在位置的信息并将该位置信息传输至控制模块101,控制模块101根据该位置信息生成包含驾驶员当前所在位置信息的第一管理数据,并通过通讯模块102连接飞行服务平台20后,将上述第一管理数据发送至飞行服务平台20。管控部门可通过终端设备50登录该飞行服务平台20,并对上述第一管理数据进行查看。即,管控部门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实时获取驾驶员40当前位置信息,以实现对持有该驾驶员管理终端10的驾驶员40的位置进行监控的目的。可选的,驾驶员管理终端10还设有导航模块105,驾驶员40可通过可触摸显示屏106设置相关导航要求并通过可触摸显示屏106查看导航路线,使驾驶员40可以直观、方便地查看导航信息。进一步的,飞行服务平台20存储有禁飞区域信息和附近服务站点信息,驾驶员管理终端10上可显示禁飞区域地图,以便驾驶员40可实时调整飞行轨迹以避开禁飞区域。

优选的,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104还包括用于监测驾驶员40生命体征数据的生命体征监测单元1042,第一管理数据包括驾驶员40的生命体征数据。可选的,生命体征监测单元1042可采用以下用于监测人体心率的心率传感器、用于监测人体血氧的血氧传感器、用于监测体温的体温传感器等用于监测人体各项生理指标、生命体征数据的传感器。生命体征监测单元1042将当前监测到的驾驶员40的生命体征数据传输至控制模块101,并由控制模块101根据所接收到的生命体征数据生成含有人体各项生命体征信息的第一管理数据,并经由通讯模块102传输至飞行服务平台20,使管控部门可实时通过驾驶员管理终端10获取驾驶员40当前的生命体征数据,进而对其生命体征进行监控,当其生命体征数据出现异常时,可及时进行相关预警提醒或采取相应的救助措施,以对该驾驶员40进行救助并避免该驾驶员操控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因失控而酿成的飞行事故。此举为从驾驶员端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进行监控管理,既可达到对驾驶员的安全状况进行监控及预警的目的,也可间接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进行监控管理,实现了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多维度监控管理操作,进一步提高了无人驾驶航空器30管理的完善程度。

优选的,还包括可穿戴连接件(图未示),可穿戴连接件与外壳固定,驾驶员通过可穿戴连接件将驾驶员管理终端10穿戴于人体上。可选的,在本驾驶员管理终端10的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本驾驶员管理终端10设置为智能手表,其除了上述控制模块101、电源模块103、通讯模块102、驾驶员数据采集模块104、导航模块105以及可触摸显示屏106外,还设有用于与手机进行连接的WiFi和蓝牙连接模块以及通话模块(图未示),驾驶员可通过通话模块接入通信网络以实现拨打及接听电话的操作。可选的,手表上还设有微型摄像头(图未示),手表开机后需通过密码解锁方可使用,手表内预设有手表专用的手表APP,该手表APP需通过人脸识别进行解锁,驾驶员40可通过该手表APP直接登录飞行服务平台20并进行上述相关信息发送及获取操作。

优选的,飞行服务平台20储存有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飞行数据,控制模块101可通过通讯模块102与飞行服务平台20进行通讯连接并从飞行服务平台20获取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飞行数据。即,驾驶员40可通过本发明从飞行服务平台20获取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相关飞行数据并通过可触摸显示屏106进行查看。

综上可知,本应用场景中通过可佩戴于驾驶员身上的驾驶员管理终端10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驾驶员的实时活动状态进行监管,从而达到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驾驶状态进行监管的目的,是一种极具创新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监管举措。并且其还能够进一步掌握到该驾驶员当前的生命体征状态,对于驾驶员的安全也能够起到监控、预警及救助的作用。

参考图2-7,为本发明无人驾驶航空器监管方法其中一个实施例所采用的监管系统,该监管系统包括:用于后台监控管理的飞行服务平台20和固定在驾驶员端的驾驶员管理终端10以及固定在无人驾驶航空器30上的监管模块60。该飞行服务平台20包括存储模块201、关联模块202和管理模块203,存储模块201设置有航空器数据库和驾驶员数据库,管理模块203与存储模块201、关联模块202分别连接;驾驶员管理终端10采用实施例1的驾驶员管理终端10设置。每个驾驶员管理终端10均预设有第一终端识别码,可选的,该第一终端识别码为该驾驶员管理终端10的IMEI码。

航空器数据库用于存储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设备数据信息,驾驶员数据库包括用于存储驾驶员资质信息的资质子数据库和用于存储第一管理数据的活动状态子数据库;无人驾驶航空器30设备数据可通过无人驾驶航空器30厂商接口进行接入,其包括但不限于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生产数据、设备参数、运行版本等硬件或软件信息数据。驾驶员的资质及身份信息可通过有资质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驾驶员培训单位进行数据接入,其包括但不限于该驾驶员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电子执照信息、身份证信息以及相关无人驾驶航空器30操控数据等。可选的,可为无人驾驶航空器30厂商和驾驶员培训单位分别设置用于登录飞行服务平台20的登陆账号,使无人驾驶航空器厂商和驾驶员培训单位可以通过账号登录飞行服务平台20并在飞行服务平台20预设的服务窗口上进行无人驾驶航空器30设备数据及驾驶员的资质和身份数据录入。

关联模块202用于建立第一终端识别码与驾驶员资质信息之间的关联和用于建立第一终端识别码与无人驾驶航空器30设备数据信息之间的关联。值得注意的是,任一驾驶员管理终端10可且只可与一位驾驶员进行关联操作。而任一驾驶员管理终端10均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与预设于该平台上的一个或多个无人驾驶航空器30进行关联操作,任一无人驾驶航空器30也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与预设于该平台上的一个或多个驾驶员管理终端10进行关联操作。即,驾驶员与驾驶员管理终端10为一对一关联绑定,使每一个驾驶员管理终端10的IMEI码只能与预设于该飞行服务平台20的驾驶员的电子执照信息进行绑定,以确保管控部门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对驾驶员进行监控时,能通过与该驾驶员唯一对应的驾驶员管理终端10获取该驾驶员的相关活动数据。而每一个驾驶员均可同时关联多个无人驾驶航空器30,即同一驾驶员可关联多个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飞行数据,而每个无人驾驶航空器30也可与多个驾驶员关联。存储模块201中为此设有关联子数据库,其用于存储上述驾驶员管理终端10与驾驶员的关联数据以及驾驶员管理终端10与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关联数据,以便管控部门在监控管理时用于查询。

驾驶员管理终端10将第一管理数据传输至飞行服务平台20并存储于活动状态子数据库中;管控部门可通过管理模块203对驾驶员的实时活动状态进行监控管理,也可通过活动状态子数据库对驾驶员以往的活动状态进行追溯查询,有利于管控部门多角度了解无人驾驶航空器30每一次飞行任务的情况。

优选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监管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无人驾驶航空器30内部的监管模块60,监管模块60包括用于与飞行服务平台20进行通讯连接的监管通讯单元601以及用于采集无人驾驶航空器30飞行数据并生成第二管理数据的航空器数据单元602。可选的,航空器数据单元602所采集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飞行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定位信息、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等可以表示无人驾驶航空器30飞行状态的数据。

航空器数据库包括设备子数据库和飞行子数据库,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设备数据信息存储于设备子数据库中,监管通讯单元601将第二管理数据传输至飞行服务平台20并存储于飞行子数据库中,管控部门可通过管理模块203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飞行状态进行监控管理。

优选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监管系统还包括:飞行服务APP,管控部门或驾驶员可通过终端设备50运行飞行服务APP并通过飞行服务APP与驾驶员管理终端10和/或飞行服务平台20进行数据交互。优选的,飞行服务平台20还包括飞行计划管理单元,驾驶员40可通过终端设备50运行飞行服务APP申报飞行计划并将飞行计划发送至飞行计划管理单元;管控部门可通过终端设备50登录飞行服务平台20并通过飞行计划管理单元对驾驶员所申报的飞行计划进行审批以及查看飞行计划当前状态,如状态可显示为“审核中”、“未通过”、“待执行”、“执行中”、“已终止”、“已执行”等。

可选的,所述终端设备50为手机或PC机。驾驶员可通过手机或PC机登录飞行服务APP进行驾驶员身份信息注册及资格认证等驾驶员信息相关的数据录入,驾驶员40通过手机提交账号注册申请后,管控部门需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对该申请进行审批,以确保驾驶员40的资质信息为准确有效的,注册申请经审批通过后,飞行服务平台20会生成一个登陆账号,驾驶员40可使用该登陆账号登陆飞行服务APP进行无人驾驶航空器30绑定以及飞行计划申报及飞行服务查询等相关功能。飞行服务APP及驾驶员管理终端10均通过驾驶员个人身份信息进行账号注册及登录,且同一账号的所有绑定数据、飞行数据在飞行服务平台20、飞行服务APP及驾驶员管理终端10上均实时同步,即驾驶员40可通过终端设备50登录飞行服务APP进行相关无人驾驶航空器30绑定或飞行计划申报等操作,并可通过驾驶员管理终端10登录同一账号进行查看相关绑定结果或飞行计划申报结果。可选的,飞行服务平台20的登录方式还包括浏览器登录。已经经过管控部门审批,批准准予执行的飞行计划均存储于飞行计划管理单元中,该飞行计划管理单元还设置有提醒功能,在任一飞行计划预设的飞行时间前一个小时,飞行计划管理单元将向申请该飞行计划的账号所绑定的驾驶员管理终端10发送是否执行该飞行计划的询问信息,驾驶员40可通过驾驶员管理终端10对该询问信息进行回复,确认执行或取消执行该飞行计划并将回复信息发送至飞行计划管理单元,飞行计划管理单元将根据回复信息内容更新该飞行计划当前的状态,如确认执行则该飞行计划状态栏将显示为“待执行”。进一步的,在驾驶员40按照飞行计划操控无人航空器飞行期间,驾驶员40可通过驾驶员管理终端10主动结束当前执行的飞行计划并向飞行计划管理单元发送相应的停飞数据,管控部门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实时掌握各个飞行计划的执行情况。

优选的,飞行服务平台20还包括与管理模块203和存储模块201连接的预警模块204,预警模块204预设有若干项预警值,预警模块204将第一管理数据和/或第二管理数据分别与预警值进行分析比对,并根据比对结果生成相应的预警信息。可选的,预设预警值包括驾驶员生命体征预警值以及无人驾驶航空器30飞行违规预警值等。驾驶员生命体征预警值包括但不限于针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所设定的各项生命体征临界值,如当驾驶员心率低于60-100次/分时,即生成相应的预警信息并同时将该预警信息发送至驾驶员管理终端10和登录同一账号的设备终端以及飞行服务平台20,并分别触发上述三个设备端或云端所设置的预警机制,如可在驾驶员管理终端10和设备终端设置蜂鸣提醒机制以及自动拨打紧急通话机制,使驾驶员或驾驶员附近的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该驾驶员的身体异常状况,或将其身体异常状况及时通知到相应紧急联系人。无人驾驶航空器30飞行违规预警值包括但不限于禁飞空域提醒、飞行冲突提醒(障碍物)、飞行限制速度、飞行限制高度等,使驾驶员在接收到相应预警信息提醒后可及时更改飞行路线或进行安全避让等操作。因此,管控部门不仅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实时监控到无人驾驶航空器30当前的位置信息、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等飞行数据,还可以监控到操控该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驾驶员当前的位置信息和生命体征数据,更可以自动实现预警提醒,达到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智能化管理效果。

综上,管控部门可通过飞行服务平台20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以及驾驶员从信息绑定、飞行任务查询、飞行计划申报、飞行轨迹监控、驾驶员生命体征状态等各个流程对驾驶员以及驾驶员所控制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进行监控和管理;解决了对无人驾驶航空器30的监视问题,在无人驾驶航空器30执行特殊任务的场景下,还可以帮助找回丢失或失事的无人驾驶航空器30以避免企业或政府蒙受损失,在城市运营过程中,降低了无人驾驶航空器30起降或飞行过程中带来的人身伤害风险;在飞行计划申报及空域申请方面,提供一个简单有效的申请查询通道,为无人驾驶航空器30驾驶员及管控部门减少了沟通协调的流程,为通航无人驾驶航空器30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驱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