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供热系统和该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

供热系统和该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和该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用户端,其中,用户端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和多个次层用户端;一网供水单元,至少与换热站连接;一次混供单元,一端与换热站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顶层用户端;二次混供单元,与一网供水单元连接;其中,二次混供单元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用户回水单元用于收集用户端的回水,多个用户回水单元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且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的热水和用户回水单元的回水混合后为次层用户端供水;一方面缩短了用户端的供热行程,从而减少了供热热量的浪费,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的热量,从而提高了供热的质量和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13765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2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庞文库;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04842.3

  • 发明设计人 庞文库;

    申请日2021-04-15

  • 分类号F24D3/10(20060101);F24D19/00(20060101);F24D19/10(20060101);

  • 代理机构21248 沈阳中宇天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武洪雨

  • 地址 112300 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北环路5号3-1-3宏达超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55:48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供热系统和该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

背景技术

供热主要是针对北方城市保暖措施。目前我国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集供热就是在一个较大的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的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和采暖用热。

传统供热系统进入单元后利用相互独立的供回水管道连接入户,用户回水直接流回换热站,路程远,热量损失大,达不到节能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该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用户端,其中,用户端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和多个次层用户端;一网供水单元,至少与换热站连接,并通过换热站补充热水;一次混供单元,一端与换热站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顶层用户端,并与一网供水单元连通,且顶层用户端通过所述一次混供单元和一网供水单元供水;二次混供单元,与一网供水单元连接,且二次供水单元通过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其中,二次混供单元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用户回水单元用于收集用户端的回水,多个用户回水单元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且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的热水和用户回水单元的回水混合后为次层用户端供水;总回水单元,一端与二次混供单元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站连接。

本发明提出的供热系统中,包括换热站、用户端、一网供水单元、一次混供单元、二次混供单元和总回水单元。其中,换热站作为供热系统的换热结构,一方面能够为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供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进行供热系统水资源的调动,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水资源及时的混合并循环,防止了水资源的浪费。用户端作为供热系统的接收端。具体地,用户端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和多个次层用户端。例如:本供热系统用于居民楼住宅,则最高楼层的住户为顶层用户端,剩余楼层的住户为次层用户端,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用户端的分级供热,从而确保供热的有序进行。一网供水单元能够对一次混供单元和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的正常进行。一次混供单元作为顶层用户端的供热结构,能够通过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确保为顶层用户端提供单独的供热,从而减少供热系统的行程,一方面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供热质量。二次混供单元作为次层用户端的供热结构。具体地,二次混供单元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用户回水单元分别设立在多个次层用户端内,确保每个次层用户端都能够及时的收集到上层次层用户端的回流热水。此外,一网供水单元对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热水,且补充的热水与收集到的上层次层用户端的回流热水混合,再进行本层的次层用户端的供水,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从而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缩短供热行程,从而降低供热能量的浪费,提高了供热质量和效率。总回水单元能够将二次混供单元的水资源输送回换热站,从而确保二次混供单元的水资源循环,进一步地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此基础上,顶层用户端和次层用户端进行独立的供热。具体地,顶层用户端通过一次混供单元和一网供水单元配合供热,次层用户端通过二次混供单元中的用户回水单元和一网供水单元配合进行供热,一方面缩短了用户端的供热行程,从而减少了供热热量的浪费,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的热量,从而提高了供热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一网供水单元、一次混供单元、二次混供单元和总回水单元根据用户端需要供热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直径尺寸的圆管。并且可以在圆管外包覆保温材料。具体地,保温材料可以为保温棉包裹或橡塑保温管套装。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供热系统,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多个次层用户端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且多个用户回水单元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内,其中,每层用户回水单元用于收集本层以上次层用户端的回水。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次层用户端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具体地,除去最高楼层的用户为顶层用户端外,剩余楼层的用户按照楼层高度分为不同的次层用户端。例如:五层楼的次层用户端通过设置于无楼层的用户回水单元能够收集到六楼层次层用户端的回水,随后收集到的回水与一网供水单元的补充热水混合后,用于五楼层次层用户端的供水。通过上述供水方式,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可以在每层的用户回水单元出设置用户回水温度探头,且用户回水温度探头延伸连接至每层的上一层的用户回水单元内,用于检测每层的用户回水单元回水的温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站包括:供水管路,与一网供水单元连接,为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回水管路,与总回水单元连接;混供管路,一端与回水管路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混供单元连接,并将回水管路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站包括供水管路、回水管路和混供管路。其中,供水管路能够为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热水供应量,进一步地提高供热效率和质量。回水管路能够将总回水单元的水资源输送回至换热站内,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回流,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混供管路一方面与回水管路连接,能够确保将回水管路的水资源输送至本混供管路内;另一方面与一次混供单元连接,能够将水资源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内,确保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热量的利用率,节省了供热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供水管路包括:供水管,与一网供水单元连接;供水压力表,设置于供水管;供水温度探头,设置于供水管;供水流量计,设置于供水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供水管路包括供水管、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探头和供水流量计。其中,供水管确保热水的流通,从而更好对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具体地,供水管上设置有法兰蝶阀。供水压力表用于及时监测供水管内的水压,确保供水管内的压力正常。供水温度探头用于检测供水管内的热水温度,从而确保热水的温度满足供热要求。供水流量计与法兰蝶阀电连接,通过供水流量计监测内部的水流通过量来控制法兰蝶阀的开启度,从而控制供水管路的供水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回水管路包括:回水管,与总回水单元连接;回水压力表,设置于回水管;回水温度探头,设置于回水管;回水流量计,设置于回水管。

在该技术方案中,回水管路包括回水管、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探头和回水流量计。回水管能够确保将总回水单元的回水输送回至换热站内,从而完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体地,回水管上设置有阀门。回水压力表确保回水管的水压正常,防止水压过大造成的管路爆裂。回水温度探头能够实时的检测回水温度。回水流量计与阀门电连接,通过回水流量计检测内部的水流通过量来控制阀门的开启度,从而控制回水管路的水流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混供管路包括:混供管,一端与回水管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混供单元连接,并将回水管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内;混供压力表,设置于混供管;混供温度探头,设置于混供管;循环泵,设置于混供管和回水管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混供管路包括混供管、混供压力表、混供温度探头和循环泵。混供管能够将回水管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内,从而确保回水的水循环,进一步地节省了水资源的浪费。混供压力表用于监测混供管的水压,防止水压过大造成管路爆裂。混供温度探头用于实时监测混供管内的水温,从而了解一次混供单元的热水温度。循环泵能够将回水管内的回水输送至混供管内,从而确保回水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省了水资源,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用于操作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供热系统,包括:

步骤一:供水过程,一网供水单元通过换热站的供水管补充热水,且为一次混供单元和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热水;

步骤一:顶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其中,顶层用户端通过一次混供单元供水;

步骤二: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其中,次层用户端通过二次混供单元供水;

步骤三:总回水过程,将用户端剩余的水资源输送回换热站的回水管路;

步骤四:循环过程,换热站收集的水资源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内,一次混供单元继续为顶层用户端供水。

本发明提出的供热系统操作方法包括:供水过程,顶层用户端供水过程、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总回水过程和循环过程。因此,在操作供热系统时,具备上述供热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通过将顶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和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分开,能够确保顶层用户端供热的质量,通过减少顶层用户端的供热行程来降低供热量的浪费,从而提高顶层用户端供热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总回水过程和循环过程,能够确保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了供热系统的使用成本,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供热系统操作方法,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供水过程包括:

a.换热站的供水管路对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

b.在一网供水单元设置螺纹阀,且供水温度探头获取供水温度,其中,供水温度探头根据温度的变化控制螺纹阀的开合度;

c.在一网供水单元设置过滤器,且过滤器用于过滤一网供水单元内的热水。

在本技术方案中,换热站的供水管路对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能够确保供热系统的热水的充足,从而提高供热效率。供水温度探头与螺纹阀电连接,且供水温度探头能够及时获得供水的温度,从而根据温度的变化来控制螺纹阀的开合度,进一步地实现热水供应量的变化,防止热水的浪费。过滤器能够对供水进行过滤,防止供热系统管道的堵塞,提高了供热系统的使用寿命和供热质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包括:

a.二次混供单元至少包括多个设置在次层用户端的用户回水单元,且次层用户端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其中,本层用户回水单元收集本层以上的次层用户端的回水;

b.一网供水单元对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热水;

c.将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的热水和收集的本层以上的次层用户端的回水混合,并为本层的次层用户端供水。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供热系统的管线图;

图2是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之一;

图3是图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之二;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供热系统中供水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供热系统中回水管路和混供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换热站,104用户端,1042顶层用户端,1044次层用户端,106一网供水单元,108一次混供单元,110二次混供单元,112用户回水单元,114总回水单元,116供水管路,1162供水管,1164供水压力表,1166供水温度探头,1168供水流量计,118回水管路,1182回水管,1184回水压力表,1186回水温度探头,1188回水流量计,120混供管路,1202混供管,1204混供压力表,1206混供温度探头,1208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 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供热系统。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02;用户端104,其中,用户端104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1042和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一网供水单元106,至少与换热站102连接,并通过换热站102补充热水;一次混供单元108,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顶层用户端1042,并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通,且顶层用户端1042通过一次混供单元108和一网供水单元106供水;二次混供单元110,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且二次供水单元通过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其中,二次混供单元110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用户回水单元112用于收集用户端104的回水,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且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的热水和用户回水单元112的回水混合后为次层用户端1044供水;总回水单元114,一端与二次混供单元110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02、用户端104、一网供水单元106、一次混供单元108、二次混供单元110和总回水单元114。其中,换热站102作为供热系统的换热结构,一方面能够为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供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进行供热系统水资源的调动,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水资源及时的混合并循环,防止了水资源的浪费。用户端104作为供热系统的接收端。具体地,用户端104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1042和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例如:本供热系统用于居民楼住宅,则最高楼层的住户为顶层用户端1042,剩余楼层的住户为次层用户端1044,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用户端104的分级供热,从而确保供热的有序进行。一网供水单元106能够对一次混供单元108和二次混供单元110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的正常进行。一次混供单元108作为顶层用户端1042的供热结构,能够通过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确保为顶层用户端1042提供单独的供热,从而减少供热系统的行程,一方面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供热质量。二次混供单元110作为次层用户端1044的供热结构。具体地,二次混供单元110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用户回水单元112分别设立在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内,确保每个次层用户端1044都能够及时的收集到上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流热水。此外,一网供水单元106对二次混供单元110补充热水,且补充的热水与收集到的上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流热水混合,再进行本层的次层用户端1044的供水,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从而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缩短供热行程,从而降低供热能量的浪费,提高了供热质量和效率。总回水单元114能够将二次混供单元110的水资源输送回换热站102,从而确保二次混供单元110的水资源循环,进一步地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如图1所示,在此基础上,顶层用户端1042和次层用户端1044进行独立的供热。具体地,顶层用户端1042通过一次混供单元108和一网供水单元106配合供热,次层用户端1044通过二次混供单元110中的用户回水单元112和一网供水单元106配合进行供热,一方面缩短了用户端104的供热行程,从而减少了供热热量的浪费,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的热量,从而提高了供热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一网供水单元106、一次混供单元108、二次混供单元110和总回水单元114根据用户端104需要供热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直径尺寸的圆管。并且可以在圆管外包覆保温材料。具体地,保温材料可以为保温棉包裹或橡塑保温管套装。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02;用户端104,其中,用户端104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1042和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一网供水单元106,至少与换热站102连接,并通过换热站102补充热水;一次混供单元108,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顶层用户端1042,且顶层用户端1042通过一次混供单元108供水;二次混供单元110,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且二次供水单元通过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其中,二次混供单元110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用户回水单元112用于收集用户端104的回水,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且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的热水和用户回水单元112的回水混合后为次层用户端1044供水;总回水单元114,一端与二次混供单元110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

具体地,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且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内,其中,每层用户回水单元112用于收集本层以上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水。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具体地,除去最高楼层的用户为顶层用户端1042外,剩余楼层的用户按照楼层高度分为不同的次层用户端1044。例如:五层楼的次层用户端1044通过设置于无楼层的用户回水单元112能够收集到六楼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水,随后收集到的回水与一网供水单元106的补充热水混合后,用于五楼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供水。通过上述供水方式,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02;用户端104,其中,用户端104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1042和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一网供水单元106,至少与换热站102连接,并通过换热站102补充热水;一次混供单元108,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顶层用户端1042,且顶层用户端1042通过一次混供单元108供水;二次混供单元110,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且二次供水单元通过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其中,二次混供单元110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用户回水单元112用于收集用户端104的回水,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且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的热水和用户回水单元112的回水混合后为次层用户端1044供水;总回水单元114,一端与二次混供单元110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

如图2所示,具体地,换热站102包括:供水管路116,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为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回水管路118,与总回水单元114连接;混供管路120,一端与回水管路118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混供单元108连接,并将回水管路118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站102包括供水管路116、回水管路118和混供管路120。其中,供水管路116能够为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热水供应量,进一步地提高供热效率和质量。回水管路118能够将总回水单元114的水资源输送回至换热站102内,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回流,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混供管路120一方面与回水管路118连接,能够确保将回水管路118的水资源输送至本混供管路120内;另一方面与一次混供单元108连接,能够将水资源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确保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热量的利用率,节省了供热成本。

如图4所示,具体地,供水管路116包括:供水管1162,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供水压力表1164,设置于供水管1162;供水温度探头1166,设置于供水管1162;供水流量计1168,设置于供水管1162。

在本实施例中,供水管路116包括供水管1162、供水压力表1164、供水温度探头1166和供水流量计1168。其中,供水管1162确保热水的流通,从而更好对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具体地,供水管1162上设置有法兰蝶阀。供水压力表1164用于及时监测供水管1162内的水压,确保供水管1162内的压力正常。供水温度探头1166用于检测供水管1162内的热水温度,从而确保热水的温度满足供热要求。供水流量计1168与法兰蝶阀电连接,通过供水流量计1168监测内部的水流通过量来控制法兰蝶阀的开启度,从而控制供水管路116的供水量。

如图5所示,具体地,回水管路118包括:回水管1182,与总回水单元114连接;回水压力表1184,设置于回水管1182;回水温度探头1186,设置于回水管1182;回水流量计1188,设置于回水管1182。

在本实施例中,回水管路118包括回水管1182、回水压力表1184、回水温度探头1186和回水流量计1188。回水管1182能够确保将总回水单元114的回水输送回至换热站102内,从而完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体地,回水管1182上设置有阀门。回水压力表1184确保回水管1182的水压正常,防止水压过大造成的管路爆裂。回水温度探头1186能够实时的检测回水温度。回水流量计1188与阀门电连接,通过回水流量计1188检测内部的水流通过量来控制阀门的开启度,从而控制回水管路118的水流量。

如图5所示,具体地,混供管路120包括:混供管1202,一端与回水管1182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混供单元108连接,并将回水管1182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混供压力表1204,设置于混供管1202;混供温度探头1206,设置于混供管1202;循环泵1208,设置于混供管1202和回水管118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混供管路120包括混供管1202、混供压力表1204、混供温度探头1206和循环泵1208。混供管1202能够将回水管1182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从而确保回水的水循环,进一步地节省了水资源的浪费。混供压力表1204用于监测混供管1202的水压,防止水压过大造成管路爆裂。混供温度探头1206用于实时监测混供管1202内的水温,从而了解一次混供单元108的热水温度。循环泵1208能够将回水管1182内的回水输送至混供管1202内,从而确保回水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省了水资源,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用于操作上述任一项实施例的供热系统,包括:

步骤一:供水过程,一网供水单元通过换热站的供水管补充热水,且为一次混供单元和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热水;

步骤一:顶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其中,顶层用户端通过一次混供单元供水;

步骤二: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其中,次层用户端通过二次混供单元供水;

步骤三:总回水过程,将用户端剩余的水资源输送回换热站的回水管路;

步骤四:循环过程,换热站收集的水资源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内,一次混供单元继续为顶层用户端供水。

具体地,供热系统的操作方法包括供水过程,顶层用户端供水过程、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总回水过程和循环过程。因此,在操作供热系统时,具备上述供热系统的全部有益效果,在这里不再赘述。

此外,通过将顶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和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分开,能够确保顶层用户端供热的质量,通过减少顶层用户端的供热行程来降低供热量的浪费,从而提高顶层用户端供热的质量和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总回水过程和循环过程,能够确保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降低了供热系统的使用成本,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具体地,供水过程包括:

a.换热站的供水管路对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

b.在一网供水单元设置螺纹阀,且供水温度探头获取供水温度,其中,供水温度探头根据温度的变化控制螺纹阀的开合度;

c.在一网供水单元设置过滤器,且过滤器用于过滤一网供水单元内的热水。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站的供水管路对一网供水单元补充热水,能够确保供热系统的热水的充足,从而提高供热效率。供水温度探头与螺纹阀电连接,且供水温度探头能够及时获得供水的温度,从而根据温度的变化来控制螺纹阀的开合度,进一步地实现热水供应量的变化,防止热水的浪费。过滤器能够对供水进行过滤,防止供热系统管道的堵塞,提高了供热系统的使用寿命和供热质量。

具体地,次层用户端供水过程包括:

a.二次混供单元至少包括多个设置在次层用户端的用户回水单元,且次层用户端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其中,本层用户回水单元收集本层以上的次层用户端的回水;

b.一网供水单元对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热水;

c.将二次混供单元补充的热水和收集的本层以上的次层用户端的回水混合,并为本层的次层用户端供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02;用户端104,其中,用户端104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1042和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一网供水单元106,至少与换热站102连接,并通过换热站102补充热水;一次混供单元108,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另一端设置于顶层用户端1042,且顶层用户端1042通过一次混供单元108供水;二次混供单元110,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且二次供水单元通过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其中,二次混供单元110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用户回水单元112用于收集用户端104的回水,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且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的热水和用户回水单元112的回水混合后为次层用户端1044供水;总回水单元114,一端与二次混供单元110连接,另一端与换热站102连接。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供热系统包括换热站102、用户端104、一网供水单元106、一次混供单元108、二次混供单元110和总回水单元114。其中,换热站102作为供热系统的换热结构,一方面能够为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供热效果;另一方面能够进行供热系统水资源的调动,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水资源及时的混合并循环,防止了水资源的浪费。用户端104作为供热系统的接收端。具体地,用户端104包括一个顶层用户端1042和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例如:本供热系统用于居民楼住宅,则最高楼层的住户为顶层用户端1042,剩余楼层的住户为次层用户端1044,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用户端104的分级供热,从而确保供热的有序进行。一网供水单元106能够对一次混供单元108和二次混供单元110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的正常进行。一次混供单元108作为顶层用户端1042的供热结构,能够通过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确保为顶层用户端1042提供单独的供热,从而减少供热系统的行程,一方面降低使用成本,另一方面能够提高供热质量。二次混供单元110作为次层用户端1044的供热结构。具体地,二次混供单元110至少包括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用户回水单元112分别设立在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内,确保每个次层用户端1044都能够及时的收集到上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流热水。此外,一网供水单元106对二次混供单元110补充热水,且补充的热水与收集到的上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流热水混合,再进行本层的次层用户端1044的供水,一方面节省了水资源,从而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能够缩短供热行程,从而降低供热能量的浪费,提高了供热质量和效率。总回水单元114能够将二次混供单元110的水资源输送回换热站102,从而确保二次混供单元110的水资源循环,进一步地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在此基础上,顶层用户端1042和次层用户端1044进行独立的供热。具体地,顶层用户端1042通过一次混供单元108和一网供水单元106配合供热,次层用户端1044通过二次混供单元110中的用户回水单元112和一网供水单元106配合进行供热,一方面缩短了用户端104的供热行程,从而减少了供热热量的浪费,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另一方面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的热量,从而提高了供热的质量和效率。

此外,一网供水单元106、一次混供单元108、二次混供单元110和总回水单元114根据用户端104需要供热量的大小,采用不同直径尺寸的圆管。并且可以在圆管外包覆保温材料。具体地,保温材料可以为保温棉包裹或橡塑保温管套装。

具体地,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且多个用户回水单元112设置于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内,其中,每层用户回水单元112用于收集本层以上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水。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次层用户端1044按照楼层高度分布排列。具体地,除去最高楼层的用户为顶层用户端1042外,剩余楼层的用户按照楼层高度分为不同的次层用户端1044。例如:五层楼的次层用户端1044通过设置于无楼层的用户回水单元112能够收集到六楼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回水,随后收集到的回水与一网供水单元106的补充热水混合后,用于五楼层次层用户端1044的供水。通过上述供水方式,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此外,可以在每层的用户回水单元112出设置用户回水温度探头,且用户回水温度探头延伸连接至每层的上一层的用户回水单元112内,用于检测每层的用户回水单元112回水的温度。

具体地,换热站102包括:供水管路116,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为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回水管路118,与总回水单元114连接;混供管路120,一端与回水管路118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混供单元108连接,并将回水管路118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站102包括供水管路116、回水管路118和混供管路120。其中,供水管路116能够为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从而确保供热系统内的热水供应量,进一步地提高供热效率和质量。回水管路118能够将总回水单元114的水资源输送回至换热站102内,从而保证水资源的回流,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混供管路120一方面与回水管路118连接,能够确保将回水管路118的水资源输送至本混供管路120内;另一方面与一次混供单元108连接,能够将水资源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确保了水资源循环利用,从而提高了水资源热量的利用率,节省了供热成本。

具体地,供水管路116包括:供水管1162,与一网供水单元106连接;供水压力表1164,设置于供水管1162;供水温度探头1166,设置于供水管1162;供水流量计1168,设置于供水管1162。

在本实施例中,供水管路116包括供水管1162、供水压力表1164、供水温度探头1166和供水流量计1168。其中,供水管1162确保热水的流通,从而更好对一网供水单元106补充热水。具体地,供水管1162上设置有法兰蝶阀。供水压力表1164用于及时监测供水管1162内的水压,确保供水管1162内的压力正常。供水温度探头1166用于检测供水管1162内的热水温度,从而确保热水的温度满足供热要求。供水流量计1168与法兰蝶阀电连接,通过供水流量计1168监测内部的水流通过量来控制法兰蝶阀的开启度,从而控制供水管路116的供水量。

具体地,回水管路118包括:回水管1182,与总回水单元114连接;回水压力表1184,设置于回水管1182;回水温度探头1186,设置于回水管1182;回水流量计1188,设置于回水管1182。

在本实施例中,回水管路118包括回水管1182、回水压力表1184、回水温度探头1186和回水流量计1188。回水管1182能够确保将总回水单元114的回水输送回至换热站102内,从而完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体地,回水管1182上设置有阀门。回水压力表1184确保回水管1182的水压正常,防止水压过大造成的管路爆裂。回水温度探头1186能够实时的检测回水温度。回水流量计1188与阀门电连接,通过回水流量计1188检测内部的水流通过量来控制阀门的开启度,从而控制回水管路118的水流量。

具体地,混供管路120包括:混供管1202,一端与回水管1182连接,另一端与一次混供单元108连接,并将回水管1182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混供压力表1204,设置于混供管1202;混供温度探头1206,设置于混供管1202;循环泵1208,设置于混供管1202和回水管118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混供管路120包括混供管1202、混供压力表1204、混供温度探头1206和循环泵1208。混供管1202能够将回水管1182的回水输送至一次混供单元108内,从而确保回水的水循环,进一步地节省了水资源的浪费。混供压力表1204用于监测混供管1202的水压,防止水压过大造成管路爆裂。混供温度探头1206用于实时监测混供管1202内的水温,从而了解一次混供单元108的热水温度。循环泵1208能够将回水管1182内的回水输送至混供管1202内,从而确保回水的循环利用,从而节省了水资源,达到了节能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