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

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包括生态庭院主体,所述生态庭院主体内设置有模块种植区,所述模块种植区内设置有模块种植单元,模块种植区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所述模块种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模块种植箱。本申请的空中人居生态庭院,一方面,景观苗木、草皮等可以通过模块种植箱在园林基地定培完成后,再随模块种植箱一起移栽至模块种植区,不仅提高了苗木、草皮的成活率,而且简化了移栽施工工序,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另一方面,只需要移除模块种植箱,即可对模块种植区进行防渗漏修补或后期维护,无需进行刨土作业,大大提高了实施的便利性。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11566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7-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湖南恒凯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443362.8

  • 申请日2021-04-23

  • 分类号A01G9/02(20180101);A01G17/00(20060101);A01G22/00(20180101);E04H14/00(20060101);E04H5/08(20060101);

  • 代理机构43114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赵春生

  • 地址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竹韵路68号恒凯环保科技园一期2栋101、102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54:11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中庭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

背景技术

第四代房、第五代房是从现在的电梯房发展而来的,其涉及到的空中人居生态庭院结构,实现了每层楼的住户都有一座公共院落,每家住户都有一座私家庭院,公共院落可停放车辆、打球、散步、休闲、聊天等,私家庭院则成为人居生态庭院,可植树、栽花或栽菜,并具有休闲功能,使家里一年四季都生机盎然,还使家人、亲朋好友多了一个聚会的生态场所。

现有的空中庭院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下沉板10、上翻梁20结构设计,通过下沉板形成土壤填充区,在土壤填充区内回填约60厘米厚的土壤用以栽植树木等植物,浇灌采用自动滴灌系统。或者如专利201010502615.6、201520138495.4所示,在阳台上形成土壤填充区,回填土壤用以栽植树木等植物。这类结构的空中庭院存在如下弊端:一方面,无论是树木种植区域,还是景观植物、花草种植区域,如果出现渗漏,则需要将坑内的土壤挖出才能进行防渗修补,在家庭空中庭院中实施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植物在空中和地面的生长环境差异,如温度、湿度和风力等不同,且空中庭院具有顶部,光照较少,移栽后的苗木(尤其各类景观植物、花草)成活率及更换也成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以便解决当前空中庭院式生态住宅建设中,庭院植物移栽施工工序复杂,成本高、工期长,同时移栽成活率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楼面渗漏修补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包括生态庭院主体,所述生态庭院主体内设置有模块种植区,所述模块种植区内设置有模块种植单元,模块种植区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所述模块种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模块种植箱。

进一步,所述模块种植箱包括底板和四周的侧板,所述侧板的上段开设有网孔。

进一步,所述模块种植箱的四角均设置有竖向加强管,所述相邻竖向加强管之间设置有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模块种植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并列拼装的模块种植箱,所述竖向加强管包括中间竖向加强管和边缘竖向加强管,所述中间竖向加强管和边缘竖向加强管的其中一个侧壁均开设有与对应模块种植箱内部连通的过水孔,所述相邻两个拼装的模块种植箱之间的中间竖向加强管之间通过橡胶软管连通,所述边缘竖向加强管的一侧壁开设有带堵头的排水孔。

进一步,所述模块种植单元通过托墙与模块种植区底部支撑连接。

进一步,所述生态庭院主体还包括休闲功能区和树木栽植区,所述休闲功能区、模块种植区和树木栽植区之间通过排水管连通,所述休闲功能区、模块种植区和树木栽植区中至少一个配备有下水管。

进一步,所述休闲功能区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休闲功能区内通过托墙支撑设置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上设置有休闲平台。

进一步,所述树木栽植区设置有栽培土层、土工布层、排蓄水层、防根穿刺层和防水层。

进一步,所述树木栽植区的一侧设置有与排水管连通的清理口。

进一步,所述模块种植箱内设置有栽培土层、土工布层和细沙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包括生态庭院主体,所述生态庭院主体内设置有模块种植区,所述模块种植区内设置有模块种植单元,模块种植区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所述模块种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模块种植箱。本申请的空中人居生态庭院,一方面,景观苗木、草皮等可以通过模块种植箱在园林基地定培完成后,再随模块种植箱一起移栽至模块种植区,不仅提高了苗木、草皮的成活率,而且简化了移栽施工工序,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另一方面,只需要移除模块种植箱,即可对模块种植区进行防渗漏修补或后期维护,无需进行刨土作业,大大提高了实施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下沉板、上翻梁空中庭院的平面图;

图2为本发明的空中人居生态庭院的优选实施例的分区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示意图;

图4为图2的C-C示意图;

图5为模块种植单元的俯视示意图;

图6为图5的I-I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四代房模块化拼装空中人居生态庭院,包括生态庭院主体100,所述生态庭院主体100从客厅向外延伸出,采用下沉板、上翻梁的结构设计,底部设置有斜撑,以便满足承重要求。

如图2所示,所述生态庭院主体内分区设置有休闲功能区2、模块种植区3和树木栽植区5,所述休闲功能区2、模块种植区3和树木栽植区5之间通过排水管4连通,所述休闲功能区、模块种植区和树木栽植区中至少一个配备有下水管1。

如图4所示,所述休闲功能区2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15,休闲功能区2内通过托墙8支撑设置有承重板10,所述承重板上设置有休闲平台9,所述托墙8用环保砖砌筑而成,所述休闲平台9按景观设计要求,采用防腐木或大理石构成,也可以设置盆栽。

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所述模块种植区3内通过托墙8支撑设置有模块种植单元,模块种植区3的底部设置有防水层15;所述模块种植单元包括至少一个模块种植箱7,本实施例中,模块种植单元由两个并列拼装的模块种植箱7构成,模块种植箱通常为方形,高度为30-35cm;所述模块种植箱包括底板703和四周的侧板702,所述侧板的上段开设有网孔,下段为实形板,侧板的实形段通常高3-5cm,其与底板一起构成模块种植箱7的排蓄水池,在排蓄水池内铺设3-4cm的细沙层16,在细沙层上铺设土工布层12作为土壤过滤层,再铺设栽培土层11即可定培苗木,也可以在细沙层上放置土工布缝制的方袋,方袋内填充栽培土,再进行苗木定培。

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模块种植箱7的四角均设置有竖向加强管707,所述相邻竖向加强管之间设置有加强筋701,以便提高模块种植箱整体的强度。所述竖向加强管包括中间竖向加强管7071和边缘竖向加强管7072,所述中间竖向加强管7071和边缘竖向加强管7072的其中一个侧壁均开设有与对应模块种植箱内部连通的过水孔704,过水孔704的高度通常为3cm左右;所述相邻两个拼装的模块种植箱7之间的中间竖向加强管7071之间通过橡胶软管705连通,所述橡胶软管705的两端分别通过密封插槽与对应侧的中间竖向加强管7071上开设的插槽密封镶嵌连接,橡胶软管705的中间段为波纹软管,通过橡胶软管705可实现两个模块种植箱之间的水流流通;所述边缘竖向加强管7072的一侧壁开设有带密封插槽的堵头706的排水孔,所述堵头706为橡胶堵头,堵头与排水孔密封嵌接,打开堵头,可以进行排水。

对模块种植单元进行灌溉时,灌溉管道与带过水孔704的竖向加强管707连通,在该竖向加强管内设置液位检测装置,根据液位自动补充水,保证栽培土壤浸润充分,地上部分采用喷灌对叶面形成雾化水,或住户人工对叶面喷水,降落后进入土壤的水自上而下渗入细沙层,多余的水从四周网孔中溢出至模块种植区,从下水管流出,保证苗木根系不被多余的水浸泡而烂根。

如图3所示,所述树木栽植区设置有栽培土层11、土工布层12、排蓄水层13、防根穿刺层14和防水层15,所述排蓄水层13由3~5厘米厚细沙层和埋设的塑料排水板骨架构成;所述树木栽植区5的一侧采用环保砖砌筑有与排水管4连通的清理口6,环保砖之间存在渗水间隙,通过清理口6便于对排水管进行堵塞等清理。将树木、乔木吊装移栽至树木栽植区,可以满足树木、乔木的种植需求。

在具体施工过程中,在铺设防水层15时,通常在其上部铺设水泥砂浆层。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施例的空中人居生态庭院,除树木栽植区外,休闲功能区和模块种植区均为拼装式结构,一方面,景观苗木、草皮等可以通过模块种植箱在园林基地定培完成后,再随模块种植箱一起移栽至模块种植区,不仅提高了苗木、草皮的成活率,而且简化了移栽施工工序,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工期;另一方面,只需要移除模块种植箱,即可对模块种植区进行防渗漏修补或后期维护,无需进行刨土作业,大大提高了实施的便利性。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