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

一种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包括,步骤S1,将内置有干燥片的待检测输液软袋与横向动力装置相连接;步骤S2,中控单元控制横向动力装置对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拉伸,中控单元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步骤S3,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步骤S4,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步骤S5,中控单元根据气泡检测装置获取产生的气泡量,进而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步骤S6,根据干燥片重量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本发明通过设置透氧率、透氮率和透湿率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阻隔性能。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300876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2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力耘柯创医学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2110578360.X

  • 发明设计人 石汉平;丛明华;栾春娜;商维虎;

    申请日2021-05-26

  • 分类号G01N15/08(20060101);G01N5/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470 北京精金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杨兰兰

  • 地址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七北路42号院4号楼3单元804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32:3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液软袋检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软塑输液袋与传统玻璃包装相比,在环保、成本、卫生安全及使用便利等几个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由于材质的改变,要保证软塑输液袋中注射剂的安全,需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于传统输液瓶的性能检测。氧气是导致注射剂变质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降低输液袋内的氧气含量,延缓和防止注射液中药物的氧化变质往往会采用加抗氧剂、金属螯合剂、或者通入惰性气体的方法,而使用最普遍的“惰性气体”就是氮气。水蒸气渗入袋内会成为药物浓度变化的诱因,进而给用药安全带来隐患。

用于医用营养液注射的输液软袋,其阻隔性能是评价输液软袋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阻隔性能好的输液软袋在注射医用营养液中,能够保证医用营养液的质量,避免因输液软袋透氧、透氮和透湿的问题造成营养液效果达不到预期的问题。

目前关于输液软袋的检测主要采用人工离线抽检,检测难度较大,工人的劳动强度也大。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可以解决无法高效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S1,将内置有干燥片的待检测输液软袋与横向动力装置相连接;

步骤S2,中控单元根据预设横向动力参数控制所述横向动力装置对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拉伸,所述中控单元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

步骤S3,所述中控单元根据预设纵向动力参数控制纵向动力装置压紧待检测输液管软袋;所述中控单元启动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后,中控单元开启高压泵向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氧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后,所述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

步骤S4,所述中控单元持续开启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后,中控单元开启高压泵向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氮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后,所述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

步骤S5,所述中控单元关闭所述真空泵,开启电磁阀,向腔室内输送定量水,中控单元开启真空泵,中控单元根据气泡检测装置获取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产生的气泡量,进而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

步骤S6,取出密封程度检测后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内的干燥片,并对所述干燥片进行称重,根据重量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

所述中控单元根据预设横向动力参数控制所述横向动力装置对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拉伸,中控单元根据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拉伸前后的面积变化,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所述中控单元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对应的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作为高压泵的单位时间气体输入量,对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氧率和透氮率进行检测;

所述中控单元通过气泡检测装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若密封程度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不对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进行调节;若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调节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

所述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反馈的压强值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反馈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透氧率F和透氮率N;中控单元根据干燥片在检测前后的重量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H;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F、透氮率N和透湿率H,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P,设定P=F0/F×N0/N×H0/H,其中,F0为透氧率标准参数,N0为透氮率标准参数,H0为透湿率标准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预设阻隔性能标准值P0,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P,其中,

当P≥P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符合预设标准;

当P<P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不符合预设标准。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设定第一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1,第二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2,其中,R1小于R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初始面积S0,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一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1对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第一次拉伸,中控单元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第一次拉伸时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面积S1,中控单元选取第二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2对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第二次拉伸,中控单元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第二次拉伸时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面积S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设定S=(S2-S1)/(S1-S0)。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根据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与预设形变率相比较,获取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其中,

当S≤Y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一预设氧气输入量Q1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一预设氮气输入量K1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当Y1<S≤Y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二预设氧气输入量Q2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二预设氮气输入量K2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当Y2<S≤Y3,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三预设氧气输入量Q3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三预设氮气输入量K3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当S>Y3,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四预设氧气输入量Q4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四预设氮气输入量K4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形变率Y,设定,第一预设形变率Y1、第二预设形变率Y2、第三预设形变率Y3,Y3大于Y2大于Y1,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氧气输入量Q,设定第一预设氧气输入量Q1、第二预设氧气输入量Q2、第三预设氧气输入量Q3、第四预设氧气输入量Q4,中控单元预设氮气输入量K,设定,第一预设氮气输入量K1、第二预设氮气输入量K2、第三预设氮气输入量K3、第四预设氮气输入量K4。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形变率标准值Y0,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大于第三预设形变率时,中控单元增加所述纵向动力装置的纵向动力参数L,其中,

当S≥Y0,所述中控单元将所述纵向动力装置的纵向动力参数L至L1,设定L1=L×(1+(S-Y0)/Y0);

当S<Y0,所述中控单元将所述纵向动力装置的纵向动力参数L至L2,设定L2=L×(1+(Y0-S)/Y0)。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启动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i预设氧气输入量Qi向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氧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Q1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Q2,中控单元获取透氧率F,设定F=Qi/((FQ1-FQ2)×S2)×fj×D,其中fj为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补偿参数,其中,D为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启动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i预设氮气输入量Ki向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氮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K1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K2,中控单元获取透氮率N,设定N=Ki/((FK1-FK2)×S2)×kj,其中kj为透氮率补偿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气泡标准数A0,所述步骤S5中,中控单元通过所述气泡检测装置获取第三预设时间间隔T3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a,其中

当a≤A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不对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进行调节;

当a>A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调节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时,中控单元获取的气泡数与预设值相比较,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S调节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其中,

当a≤A1,所述中控单元将透氧率补偿参数fj调节至fj1,设定fj1=fj×(1+(A1-a)/A1×|S-S0|/S0),透氮率补偿参数kj调节至kj1,设定kj1=kj×(1+(A1-a)/A1×|S-S0|/(S0+S));

当A1<a≤A2,所述中控单元将透氧率补偿参数fj调节至fj2,设定fj2=fj×(1+(A2-a)/(a-A1)×(S-S0)

当a>A2,所述中控单元将透氧率补偿参数fj调节至fj3,设定fj3=fj×(1+(a-A2)/A2×|S-S0|/S0),透氮率补偿参数kj调节至kj3,设定kj3=Kj×(1+(a-A2)/A2×|S-S0|/(S0+S));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气泡数A,设定,第一预设气泡数A1、第二预设气泡数A2。

进一步地,所述中控单元获取干燥片初始质量m0,和密封程度检测后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内的干燥片重量m1,中控单元根据所述干燥片重量差值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H,设定H=(m1-m0)/(T3×S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透氮率和透湿率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反馈的压强值差值获取透氧率和透氮率,同时,通过干燥片的重量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湿率。更进一步的,中控单元通过控制横向动力装置的横向动力参数,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根据获取的形变率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最优的单位时间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同时根据设置的密封性能检测方法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气泡数,并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气泡数与预设值相比较,对获取透氧率和透氮率的补偿参数进行调整,以获取准确的透氧率和透氮率。

尤其,本发明设置阻隔性能标准值,通过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与标准值相比较,若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小于预设标准值,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不符合预设标准,检测不合格;若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大于等于预设标准值,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符合预设标准,检测合格。

尤其,本发明设置横向动力装置横向动力参数,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在不同横向动力参数拉伸下的面积变化,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同时,本发明预设形变率,根据中控单元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与预设形变率相比较,选取预设氧气输入量和预设氮气输入量作为高压泵单位时间输送的气体量,若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低于预设形变率,说明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受拉力的影响较小,待检测输液软袋强度较高,选取更大的氧气和氮气输入量作为单位时间内氧气和氮气输入量,若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高于预设形变率,说明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受拉力的影响较大,待检测输液软袋强度较低,选取较小的氧气和氮气输入量作为单位时间内氧气和氮气输入量;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的范围,选取最优的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避免因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强度影响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和透氮率的检测结果。

尤其,本发明设置形变率标准值,当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大于第三预设形变率时,中控单元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与形变率标准值相比较,增加纵向动力装置纵向动力参数,以使纵向动力装置纵向动力参数与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实时厚度相匹配,避免因拉伸造成待检测输液软袋厚度发生变化而导致纵向动力装置无法对待检测输液软袋压紧,影响检测结果。

尤其,本发明设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补偿参数,根据中控单元选取的单位时间氧气输入量与第一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入氧气产生的压强值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出氧气产生的压强值的差值的比值与厚度的乘积设为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氧率,并和设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补偿参数相乘获取更为准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

尤其,本发明设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补偿参数,根据中控单元选取的单位时间氮气输入量与第一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入氮气产生的压强值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出氮气产生的压强值的差值的比值与厚度的乘积设为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氮率,并和设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补偿参数相乘获取更为准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

尤其,本发明设置气泡标准数,根据预设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与标准气泡数相比较,判断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密封程度是否符合标准,若气泡数大于预设标准值,说明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密封性能不强,不符合预设标准,其因密封性能不强的问题,会造成透氧率和透氮率的检测结果,因此需根据密封性能对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进行调节,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阻隔性能。

尤其,本发明设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获取方式,根据内置于待检测输液软袋内的干燥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初始质量和检测结束后的最终重量的重量差获取其透湿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实施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示意图;

图2为发明实施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设备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所示,一种输液软袋阻隔性能检测方法,包括,

步骤S1,将内置有干燥片的待检测输液软袋与横向动力装置相连接;

步骤S2,中控单元根据预设横向动力参数控制所述横向动力装置对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拉伸,所述中控单元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

步骤S3,所述中控单元根据预设纵向动力参数控制纵向动力装置压紧待检测输液管软袋;所述中控单元启动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后,中控单元开启高压泵向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氧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后,所述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

步骤S4,所述中控单元持续开启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后,中控单元开启高压泵向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氮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后,所述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

步骤S5,所述中控单元关闭所述真空泵,开启电磁阀,向腔室内输送定量水,中控单元开启真空泵,中控单元根据气泡检测装置获取第三预设时间间隔内产生的气泡量,进而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

步骤S6,取出密封程度检测后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内的干燥片,并对所述干燥片进行称重,根据重量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

所述中控单元根据预设横向动力参数控制所述横向动力装置对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拉伸,中控单元根据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拉伸前后的面积变化,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所述中控单元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对应的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作为高压泵的单位时间气体输入量,对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氧率和透氮率进行检测;

所述中控单元通过气泡检测装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若密封程度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不对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进行调节;若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调节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

所述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反馈的压强值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反馈的压强值的差值获取透氧率F和透氮率N;中控单元根据干燥片在检测前后的重量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H;所述中控单元根据所述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F、透氮率N和透湿率H,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P,设定P=F0/F×N0/N×H0/H,其中,F0为透氧率标准参数,N0为透氮率标准参数,H0为透湿率标准参数。

具体而言,本发明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透氮率和透湿率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中控单元根据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反馈的压强值差值获取透氧率和透氮率,同时,通过干燥片的重量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湿率。更进一步的,中控单元通过控制横向动力装置的横向动力参数,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根据获取的形变率与预设值相比较,选取最优的单位时间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同时根据设置的密封性能检测方法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气泡数,并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气泡数与预设值相比较,对获取透氧率和透氮率的补偿参数进行调整,以获取准确的透氧率和透氮率。

所述中控单元预设阻隔性能标准值P0,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P,其中,

当P≥P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符合预设标准;

当P<P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不符合预设标准。

尤其,本发明设置阻隔性能标准值,通过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与标准值相比较,若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小于预设标准值,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不符合预设标准,检测不合格;若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大于等于预设标准值,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符合预设标准,检测合格。

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设定第一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1,第二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2,其中,R1小于R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初始面积S0,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一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1对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第一次拉伸,中控单元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第一次拉伸时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面积S1,中控单元选取第二预设横向动力参数R2对待检测输液软袋进行第二次拉伸,中控单元通过图像采集装置获取第二次拉伸时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面积S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设定S=(S2-S1)/(S1-S0)。

所述中控单元根据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S与预设形变率相比较,获取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其中,

当S≤Y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一预设氧气输入量Q1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一预设氮气输入量K1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当Y1<S≤Y2,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二预设氧气输入量Q2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二预设氮气输入量K2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当Y2<S≤Y3,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三预设氧气输入量Q3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三预设氮气输入量K3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当S>Y3,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四预设氧气输入量Q4为所述步骤S3中所述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氧气输入量,选取第四预设氮气输入量K4为所述步骤S4高压泵单位时间的氮气输入量;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形变率Y,设定,第一预设形变率Y1、第二预设形变率Y2、第三预设形变率Y3,Y3大于Y2大于Y1,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氧气输入量Q,设定第一预设氧气输入量Q1、第二预设氧气输入量Q2、第三预设氧气输入量Q3、第四预设氧气输入量Q4,中控单元预设氮气输入量K,设定,第一预设氮气输入量K1、第二预设氮气输入量K2、第三预设氮气输入量K3、第四预设氮气输入量K4。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横向动力装置横向动力参数,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在不同横向动力参数拉伸下的面积变化,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同时,本发明预设形变率,根据中控单元获取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与预设形变率相比较,选取预设氧气输入量和预设氮气输入量作为高压泵单位时间输送的气体量,若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低于预设形变率,说明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受拉力的影响较小,待检测输液软袋强度较高,选取更大的氧气和氮气输入量作为单位时间内氧气和氮气输入量,若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高于预设形变率,说明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受拉力的影响较大,待检测输液软袋强度较低,选取较小的氧气和氮气输入量作为单位时间内氧气和氮气输入量;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的范围,选取最优的氧气输入量和氮气输入量,避免因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强度影响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和透氮率的检测结果。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图像处理装置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本发明实施例对图像处理装置的材质、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不作限定,只要能够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面积即可。

所述中控单元预设形变率标准值Y0,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大于第三预设形变率时,中控单元增加所述纵向动力装置的纵向动力参数L,其中,

当S≥Y0,所述中控单元将所述纵向动力装置的纵向动力参数L至L1,设定L1=L×(1+(S-Y0)/Y0);

当S<Y0,所述中控单元将所述纵向动力装置的纵向动力参数L至L2,设定L2=L×(1+(Y0-S)/Y0)。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形变率标准值,当中控单元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大于第三预设形变率时,中控单元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与形变率标准值相比较,增加纵向动力装置的压强值,以使纵向动力装置压强值与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实时厚度相匹配,避免因拉伸造成待检测输液软袋厚度发生变化而导致纵向动力装置无法对待检测输液软袋压紧,影响检测结果。

所述中控单元启动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i预设氧气输入量Qi向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氧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Q1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Q2,中控单元获取透氧率F,设定F=Qi/((FQ1-FQ2)×S2)×fj×D,其中fj为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补偿参数,其中,D为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厚度。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补偿参数,根据中控单元选取的单位时间氧气输入量与第一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入氧气产生的压强值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出氧气产生的压强值的差值的比值与厚度的乘积设为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氧率,并和设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补偿参数相乘获取更为准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

所述中控单元启动真空泵,经过第一预设时间间隔T1,所述中控单元选取第i预设氮气输入量Ki向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氮气,经过第二预设时间间隔T2,所述中控单元获取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K1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压强值FK2,中控单元获取透氮率N,设定N=Ki/((FK1-FK2)×S2)×kj,其中kj为透氮率补偿参数。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补偿参数,根据中控单元选取的单位时间氮气输入量与第一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入氮气产生的压强值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获取的输出氮气产生的压强值的差值的比值与厚度的乘积设为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透氮率,并和设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补偿参数相乘获取更为准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氮率。

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气泡标准数A0,所述步骤S5中,所述中控单元通过所述气泡检测装置获取第三预设时间间隔T3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a,其中

当a≤A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不对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进行调节;

当a>A0,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中控单元调节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气泡检测装置可以为超声波检测器,通过产生气泡时波频的变化记录产生的气泡数,本发明对气泡检测装置的类型、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不作限定,只要能够满足检测产生的气泡数即可。

所述中控单元判定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不符合预设标准时,中控单元获取的气泡数与预设值相比较,根据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形变率S调节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其中,

当a≤A1,所述中控单元将透氧率补偿参数fj调节至fj1,设定fj1=fj×(1+(A1-a)/A1×|S-S0|/S0),透氮率补偿参数kj调节至kj1,设定kj1=kj×(1+(A1-a)/A1×|S-S0|/(S0+S));

当A1<a≤A2,所述中控单元将透氧率补偿参数fj调节至fj2,设定fj2=fj×(1+(A2-a)/(a-A1)×(S-S0)

当a>A2,所述中控单元将透氧率补偿参数fj调节至fj3,设定fj3=fj×(1+(a-A2)/A2×|S-S0|/S0),透氮率补偿参数kj调节至kj3,设定kj3=Kj×(1+(a-A2)/A2×|S-S0|/(S0+S));

其中,所述中控单元预设气泡数A,设定,第一预设气泡数A1、第二预设气泡数A2。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气泡标准数,根据预设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与标准气泡数相比较,判断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密封程度是否符合标准,若气泡数大于预设标准值,说明待检测输液软袋的密封性能不强,不符合预设标准,其因密封性能不强的问题,会造成透氧率和透氮率的检测结果,因此需根据密封性能对透氧率补偿参数和透氮率补偿参数进行调节,以获取更为准确的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阻隔性能。

所述中控单元获取干燥片初始质量m0,和密封程度检测后的待检测输液软袋内的干燥片重量m1,中控单元根据所述干燥片重量差值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H,设定H=(m1-m0)/(T3×S2)。

具体而言,本发明设置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湿率获取方式,根据内置于待检测输液软袋内的干燥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初始质量和检测结束后的最终重量的重量差获取其透湿率。

检测室1,用于检测输液软袋阻隔性能;腔室2上方设置有第一压紧板3,用于压紧待检测输液软袋,所述第一压紧板包括开口向下的第一输送管6,所述第一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一压强检测装置8,用于获取气体输入时的压强,所述第一输送管上还设置有高压泵7,用于为气体输送提供动力,所述第一压紧板设置有气泡检测装置10,用于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程度检测时产生的气泡数,所述第一压紧板上还设置有图像采集装置19,用于获取待检测输液软袋形变率检测时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面积,所述第一压紧板还包括第三输送管,其管口设置于第一压紧板下方,用于输送水,第三输送管上设置有电磁阀20,用于控制输送水量,所述第一压紧板上方连接有第一连接轴4,所述第一压紧板与第一纵向动力装置5通过第一连接轴相连接,用于为第一压紧板提供纵向动力;所述腔室10下方设置有第二压紧板9,用于压紧待检测输液软袋,所述第二压紧板包括开口向上的第二输送管12,用于输送气体,第二输送管上设置有真空泵14,用于将待检测输液软袋下方环境抽至真空,第二输送管设置有第二压强检测装置13,用于获取输出的压强值,所述第二压紧板上方连接有第二连接轴11,所述第二压紧板与第二纵向动力装置15通过第二连接轴相连接,用于为第二压紧板提供纵向动力;所述检测室一侧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横向动力装置17和与之对应设置的第二横向动力装置16,用于为待检测输液软袋提供横向动力。更进一步的,第一横向动力装置与第二横向动力装置通过连接线与待检测输液软袋相连接。

具体而言,当待检测输液软袋与第一横向动力装置和第二横向动力装置连接时,第一横向动力装置和第二横向动力装置分别向相反方向拉伸待检测输液软袋,所述图像处理装置获取不同拉力时待检测输液软袋的面积,在进行待检测输液软袋透氧率检测时,第一纵向动力装置通过第一连接轴带动第一压紧板向下运动,第二纵向动力装置通过第二连接轴带动第二压紧板向上运动,压紧待检测输液软袋,压紧后,开启真空泵,使得待检测输液软袋下方环境为真空状态,开启高压泵,通过第一输送管向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氧气,中控单元通过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差值获取透氧率;持续开启真空泵,通过第一输送管向待检测输液软袋输送氮气,中控单元通过第一压强检测装置和第二压强检测装置的差值获取透氮率。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在进行待检测输液软袋密封性能时,停止真空泵使用,开启电磁阀,通过第三输送管向腔室内输送定量水,更进一步的,水位高度应高于待检测输液软袋的位置,开启真空泵,中控单元通过气泡检测装置获取预设时间内产生的气泡数。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为确保密封性能检测的实施,在进行密封性能检测时,中控单元调节第一纵向动力装置纵向动力参数带动第一连接轴向上运动,第一连接轴带动第一压紧板向上运动,为密封性能检测提供空间。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在待检测输液软袋内放置有干燥片,为避免实验误差,干燥片尽量采用薄片材质,大小与待检测输液软袋近似即可,密封性能检测结束后,取出干燥片并称重,根据干燥片在检测中重量的变化获取待检测软袋的透湿率。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做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