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封堵辅助装置、气管插管及气管封堵方法

一种封堵辅助装置、气管插管及气管封堵方法

摘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封堵辅助装置、气管插管及气管封堵方法,封堵辅助装置包括连接管、封堵管以及调节组件,所述封堵管转动连接在连接管的顶管口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挡片和调节片,所述固定挡片水平固接在连接管的顶管口内,以所述连接管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所述调节片水平固接在封堵管的顶管口内,以所述封堵管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其中,所述调节片设置在固定挡片的上方,且调节片与固定挡片之间无间隙设置,以所述封堵管旋转后,所述调节片调节连接管顶管口的开口区域。本发明利用调节片随封堵管的转动而转动,调节连接管顶管口处开放空间的大小,进而可根据医护需求,控制气管插管的进气量,确保医护安全,并方便使用。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封堵辅助装置、气管插管及气管封堵方法。

背景技术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患者时用于解除其呼吸道梗阻改善通气功能最有效的措施,当患者病情稳定、呼吸道分泌物显著减少、能自行咳嗽或咳痰时,就可以考虑行气管套管堵管。目前临床中普遍应用的气管套管有两大类:金属气管套管和塑料气管套管。金属气管套管由外管、内管和金属套管芯三部分组成;塑料气管套管与金属套管相比,没有内管,但末端有气囊,囊管一体化,结合牢固紧密。

临床中拔除气管插管,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封堵观察患者血氧水平,但无论是金属气管套管还是一次性塑料气管套管都没有专门的堵管装置,因此医护人员通常采用一次性注射器、一次性无菌采血管帽套、安剖瓶塞、肝素帽、一次性引流袋、一次性输液器、输液袋、胃管帽、木塞及硅胶等制作封堵装置,并采用胶布及贴膜等封堵管。

但是上述封堵装置存在制作不太便捷,不能调节出气量大小,胶布封堵虽然可以调节出气量大小,但胶带不容易固定,每次封堵后都需要重新粘贴胶带,导致使用不方便,不能满足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及症状随意调节进气量的需求。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封堵辅助装置、气管插管及气管封堵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气管插管的封堵装置不能调节出气量大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方面,一种封堵辅助装置,安装于气管插管的进气端,包括连接管、封堵管以及调节组件,所述封堵管转动连接在连接管的顶管口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固定挡片和调节片,所述固定挡片水平固接在连接管的顶管口内,以所述连接管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所述调节片水平固接在封堵管的顶管口内,以所述封堵管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其中,所述调节片设置在固定挡片的上方,且调节片与固定挡片之间无间隙设置,以所述封堵管旋转后,所述调节片调节连接管顶管口的开口区域。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挡片和调节片均呈半圆形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挡片和调节片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轴杆,所述轴杆的顶端固接在调节片的底壁上,所述轴杆的底端通过螺纹旋接的方式连接在调节片上。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管的内径大于连接管的外径,以所述连接管的顶端自封堵管的底端套入,其中,设封堵管的内径为D,设连接管的内径为d,则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管呈“T”型结构,包括上半管和下半管,所述固定挡片设置在上半管内,以所述上半管与封堵管连接,所述下半管与气管插管连接,其中,所述下半管的外壁上设有内螺纹,以所述下半管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气管插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半管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封堵管的内壁上设有弹性凸起,以所述弹性凸起滑动设置在滑槽内,其中,所述弹性凸起设置至少一个。

进一步地,所述封堵管的顶端面上于半开口侧设有显示开口区域大小的刻度标识。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方面,一种气管插管,采用本实施例的封堵辅助装置,所述气管插管包括管体、连接头和封堵辅助装置,所述连接头固接在管体的进气端上,所述封堵辅助装置的连接管与连接头螺纹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三方面,一种气管封堵方法,采用本实施例的封堵辅助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封堵辅助装置,并旋转封堵管至调节片全封闭住连接管的开口区域;

S2、将预调好的封堵辅助装置连接于气管插管的末端,以对气管插管进行封堵;

S3、观察患者的血氧水平,并根据患者的血氧水平情况,旋转封堵管至调节片开启连接管的开口区域,以调节进气量进行补气。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设置连接管、封堵管以及调节组件,由连接管连接气管插管,并通过调节组件,使封堵管对气管插管的进气端进行封堵,包括固定挡片使连接管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以及调节片随封堵管的转动而转动,可打开或封堵连接管的开口区域,即只需转动封堵管,就能够调节连接管顶管口处开口区域的大小,进而可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及症状随意调节进气量,确保医护安全,且利用螺纹连接气管插管的方式,牢固固定,其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并方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能涵盖的范围内。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辅助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辅助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辅助装置的全封堵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堵辅助装置的全开放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管插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管;11、上半管;111、滑槽;12、下半管;2、封堵管;21、弹性凸起;3、调节组件;31、固定挡片;32、调节片;33、轴杆;4、管体;5、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封堵辅助装置,安装于气管插管的进气端,包括连接管1、封堵管2以及调节组件3。连接管1呈“T”型结构,包括上半管11和下半管12,上半管11与封堵管2连接,下半管12与气管插管连接,优选的,在下半管12的外壁上设有内螺纹,以使下半管1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与气管插管连接。封堵管2转动连接在连接管1的顶管口上,且封堵管2的内径大于连接管1的外径,以使连接管1的顶端自下向上套入封堵管2的内部,其中,设封堵管2的内径为D,设连接管1的内径为d,则

优选的,在上半管11的外壁上沿圆周方向开设有滑槽111,并在封堵管2的内壁上设有弹性凸起21,以使弹性凸起21滑动设置在滑槽111内,利用弹性凸起21的设置,以确保封堵管2在连接管1上的稳定转动,避免其发生晃动的情况,其中,弹性凸起21设置至少一个。

如上所述,参考图3和图4,调节组件3包括固定挡片31和调节片32,将固定挡片31水平固接在连接管1的顶管口内,以使连接管1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且调节片32水平固接在封堵管2的顶管口内,以使封堵管2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调节片32设置在固定挡片31的上方,且调节片32与固定挡片31之间无间隙设置,以使封堵管2旋转后,调节片32调节连接管1顶管口的开口区域。其中,固定挡片31和调节片32均呈半圆形结构。具体的,在固定挡片31和调节片32之间设有竖直设置的轴杆33,轴杆33的顶端固接在调节片32的底壁上,且轴杆33的底端通过螺纹旋接的方式连接在调节片32上,利用调节片32随封堵管2的转动而转动,即可打开或封堵连接管1顶管口的开口区域,进而控制气管插管的进气量。优选的,在封堵管2的顶端面上于半开口侧设有显示连接管1顶管口开口区域大小的刻度标识,利用刻度标识以便于精确旋转封堵管2,至开口区域打开至合适的范围,从而精确控制封堵辅助装置的进气量。

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5所示: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气管插管,采用本实施例的封堵辅助装置,包括管体4、连接头5和封堵辅助装置,连接头5固接在管体4的进气端上,且封堵辅助装置的连接管1与连接头5螺纹连接。

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管封堵方法,采用本实施例的封堵辅助装置,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封堵辅助装置,并旋转封堵管2至调节片32全封闭住连接管1的开口区域;

S2、将预调好的封堵辅助装置连接于气管插管的末端,以对气管插管进行封堵;

S3、观察患者的血氧水平,并根据患者的血氧水平情况,旋转封堵管2至调节片32开启连接管1的开口区域,以调节进气量进行补气。

本发明实施例设置连接管1、封堵管2以及调节组件3,由连接管1连接气管插管,并通过调节组件3,使封堵管2对气管插管的进气端进行封堵,包括固定挡片31使连接管1的顶管口呈半开口设置,以及调节片32随封堵管2的转动而转动,可打开或封堵连接管1的开口区域,即只需转动封堵管2,就能够调节连接管1顶管口处开口区域的大小,进而可根据患者的血氧情况及症状随意调节进气量,确保医护安全,且利用螺纹连接气管插管的方式,牢固固定,其结构简单,方便制作,并方便使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