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包括,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收到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模型和高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方案;在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运行数据对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当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本方案通过高可用模型实现对高可用方案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实施和检核等阶段)自动管理,大幅提高了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效率。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信息系统,指代由相互连接的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和安全设备,以及运行于这些设备上的计算机软件组成的复杂系统。信息系统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互联网技术的重要载体,互联网上的各种服务均需要信息系统提供硬件支持才能实现。

为了避免部分设备的故障或定期维护对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信息系统往往需要按照高可用方案设计。“高可用”(High Availability)指代一种信息系统的特性,具有高可用特性的系统经过专门的设计,可以减少或避免由于设备故障或维护等因素导致的信息系统停工,从而保持信息系统具有高度可用性。使信息系统具备高可用特定的系统设计方案,就称为高可用方案。

多个信息系统一般会采用多个不同的高可用方案,同时一个信息系统中可能同时存在多个高可用方案。目前这些高可用方案一般以电子文档(如Word文档,PPT文档)的形式记录,而这些电子文档无法被计算机直接识别,导致目前对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普遍依赖人工,管理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以提供一种高效的高可用方案管理办法。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包括:

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所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所述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

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所述高可用模型和所述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所述信息系统,使所述信息系统实施所述高可用模型所描述的高可用方案;

在所述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所述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所述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所述运行数据对所述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

当用于实施所述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所述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

可选的,所述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所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包括:

获取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方案文档;

基于预先设定的高可用模板,从所述方案文档中提取所述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

将所述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添加至所述高可用模板,得到用于描述所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

可选的,所述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所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所述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之后,还包括:

利用多个高可用模型生成高可用套餐;

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套餐实施请求后,将所述高可用套餐发送至所述信息系统。

可选的,所述在所述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所述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所述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之后,还包括:

判断每一个信息系统中是否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

若至少一个信息系统中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输出资源调度提示;其中,所述资源调度提示用于提示用户将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装置,包括:

生成单元,用于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所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所述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

通信单元,用于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所述高可用模型和所述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所述信息系统,使所述信息系统实施所述高可用模型所描述的高可用方案;

检核单元,用于在所述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所述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所述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所述运行数据对所述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

标记单元,用于当用于实施所述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所述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

可选的,所述生成单元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所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时,具体用于:

获取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方案文档;

基于预先设定的高可用模板,从所述方案文档中提取所述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

将所述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添加至所述高可用模板,得到用于描述所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

可选的,所述生成单元还用于:利用多个高可用模型生成高可用套餐;

所述通信单元还用于: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套餐实施请求后,将所述高可用套餐发送至所述信息系统。

可选的,所述管理装置还包括判断单元,用于:

判断每一个信息系统中是否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

若至少一个信息系统中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输出资源调度提示;其中,所述资源调度提示用于提示用户将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具体用于实现本申请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

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具体用于实现本申请第一方面任意一项所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方法包括,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模型和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模型所描述的高可用方案;在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运行数据对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当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本方案采用高可用模型描述各个高可用方案,并通过高可用模型实现对高可用方案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实施和检核等阶段)自动管理,大幅提高了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计高可用方案时的工作内容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等设备,计算机软件,机房环境等组合成的一个系统。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通常来描述一个系统经过专门的设计,从而减少停工时间,而保持其服务的高度可用性。

高可用性设计模型(简称高可用模型)是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对高可用方案的简化描述,包括架构设计及属性等。

高可用性设计模型套餐(简称高可用套餐)是一种或几种高可用模型的组合,方便系统选择高可用设计模型,提高工作效率。

在目前的信息系统中,对于高可用方案,采用文字描述,交流不便,使用不便,沟通成本高,信息可用性差,手工处理人力环节多、成本高。系统上线后,高可用设计信息未在系统中数字化记录,高可用设计方案统计分析工作量大,制定自动检核方案工作量大。

具体来说,现有的高可用方案存在如下的问题:

信息未线上化,数据创建和使用成本高,高可用性设计采用WORD或PPT等电子文档表述,材料制作工作量大。数据无法分析统计,数据利用和保存困难。

未实现数字化,后期使用困难,目前采用Word或PPT方式,高可用性设计没有技术管控手段,后期自动化检核困难。

人工审核,效率低,对需要审核的高可用设计方案,需要人工审核,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低。

自动检核方案工作量大,高可用设计信息未在系统中数字化记录,没有抽象共性方案,每个系统要识别高可用设计方案,制定自动检核方案工作量大。

总而言之,目前没有专门的信息系统高可用模型和套餐管理系统,实现全部数据的线上化。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和装置,本申请所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可以由一个预先构建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系统来实施。这一高可用方案的管理系统的架构可以参考图1。

如图1所示,本申请所构建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系统可以采用通用三层架构WEB、AP、DB构建,数据集中存放在DB中,用户通过浏览器或API访问系统,同其他系统通过API接口进行数据交互。

当用户需要登录图1所示的系统时,可以通过统一的认证系统可以完成用户的认证。并采取可配置的人员组织架构及权限分配,实现功能模块菜单、操作、数据不同维度的权限管理。

通过WEB、AP、DB的高可用设计,可以保证本系统的可用性。WEB、AP采用集群方式的高可用设计,DB采用Oracle Rac技术实现数据库的高可用设计。

本信息系统高可用设计模型和套餐管理方法,解决了上述问题,实现该工作模型化、数字化、自动化,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结合上述系统,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请参考图2,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S201、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

S202、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模型和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模型所描述的高可用方案。

S203、在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运行数据对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

S204、当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

可选的,在执行步骤S203之后,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判断每一个信息系统中是否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

若至少一个信息系统中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输出资源调度提示;其中,资源调度提示用于提示用户将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

也就是说,本申请所提供的方法,还可以检核没有被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覆盖的资源(即前述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如果存在未被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覆盖的资源,则可以通过输出资源调度提示的方式督促相关人员进行整改,将这些资源优化为标准的高可用套餐和模型,也就是提示相关人员将这些未被覆盖的资源纳入正在实施的高可用方案中,从而确保信息系统中的所有资源均基于当前实施的高可用方案来整合和使用。

下面对步骤S201至S204的具体实施过程进行说明。

步骤S201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包括:

获取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方案文档;

基于预先设定的高可用模板,从方案文档中提取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

将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添加至高可用模板,得到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

其中,高可用方案的方案文档,可以是技术人员在设计高可用方案时产生的PPT,Word等电子文档。

高可用模板,可以理解为一个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框架,框架中包含多项待填充的属性,对于一个设计好的高可用方案,只需要基于设计好的高可用方案补充高可用模板中包含的属性,就可以得到一个描述这一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

高可用模板可以采用下述表1的形式表示:

表1

表1中每一个单元格表示一个属性,在执行步骤S201时,只需要采用文本识别技术,从方案文档中抽象并提取出表1中的属性并填入表1,就可以得到当前设计好的这个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最终生成的高可用模型,可以理解为一个用于描述对应高可用方案的数据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物理故障恢复时间(分钟),物理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逻辑故障恢复时间(分钟)和逻辑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所描述的是高可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情况,在步骤S201中,由于高可用方案尚未实施,因而不需要补充这四项属性。

最小配置标准是一个预先设定的资源配置标准,用于指示不同类别(类别由表1中的“模型数字化定义分类”确定)的高可用方案在实施时所需的最小资源需求。实施这个高可用方案至少需要xGB的存储空间,y个服务器,以及软件A和B,这里的xGB的存储空间,y个服务器以及软件A和软件B,就相当于这个高可用方案的最小资源需求。

因此,步骤S201中,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实际就是,获取当前的高可用方案的模型数字化定义分类,根据这一分类从最小配置标准中查找出对应的最小资源需求,将查找到的最小资源需求去诶定能够为当前生成的这个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

对表1中的各项属性具体说明如下:

处室:高可用抽象模型模型管理处室。

分类:按照产品分类。

模型数字化定义分类:该属性是一个分类代码,用于表示该高可用方案所属的类别,具体的确定方式参考下文介绍的高可用性模型数字化表示方法。

高可用设计编号:可以用2位处室编号+3位处内序号组合得到当前的这个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设计编号,例如网络通讯处编号:08001。

高可用设计名称:描述高可用方案的方案文档中一般会记录有技术人员自定义的该高可用方案的名称,也就是高可用设计名称。

场景:说明高可用方案的应用场景。

领域:说明高可用方案的技术领域。

产品:说明高可用方案适用的软/硬件产品、配置、版本、最小数量。

部署说明:说明在信息系统中部署(实施)这一高可用方案时,对该信息系统的架构的要求,例如某个高可用方案可能只有在一种特定架构的信息系统中才能实施,这种情况就需要在部署说明中描述。

预防物理故障的高可用设计描述:可以预防的物理故障说明。

预防物理故障高可用设计前提条件:可以预防的物理故障前提条件说明。

物理故障恢复时间(分钟):发生物理故障系统恢复时间。

物理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恢复数据的时间点。

预防逻辑故障的高可用设计描述:可以预防的逻辑故障说明。

预防逻辑故障高可用设计前提条件:可以预防的逻辑故障前提条件说明。

逻辑故障恢复时间(分钟):发生逻辑故障系统恢复时间。

逻辑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恢复数据的时间点。

是否有单点问题:高可用设计是否存在单点设备和软件。

单点情况:单点设备和软件说明。

单点问题处理方案:发生单点故障的处理方案。

单点问题处理兜底方案:单点问题处理方案失效后的处理方案。

通过表1所示的高可用模板,本申请将每一个高可用方案抽象总结为设计过程中涉及的21项关键属性,将由WORD和PPT等电子文档描述的高可用方案,转换为标准模型化的高可用模型,从而实现了模型线上化管理,实现模型新增、修订、发布等功能。

为简化模型的表述,制定了如下文所示的高可用性模型数字化表示方法:

该方法主要是为方便高可用模型的管理和识别,采用模型和数字的方式表示不同类别的高可用模型,具体定义规则如下:

生产设备:一台生产设备定义为1,2台集群(同样功能同时提供服务)定义为2,3台以上集群定义为3N或3N+;

需要停用生产设备切换后使用的备用设备:备用设备同生产设备用“+”连接表示,如数据库1台生产,1台备用设备用1+1表示,如有应急库用1+1+1表示;

不同种类设备组成的高可用设计之间用“:”表示,如资源池含服务器和存储高可用设计,定义为3N:2;

不同地点高可用组合为灾备和多活,同原高可用设计之间用“:”表示,如OracelRAC有灾备定义为2:ZB;

对一组设备集群部署,集群内又做高可用设计的,在集群高可用描述后加“()”表示,如主机4台集群,又作园区高可用,集群表示为3N+,园区高可用表示为2+2,合起来表示为3N+(2+2)。

表2是基于上述规则而生成的一些具体的模型数字化定义分类和模型描述:

表2

在步骤S202中,当本申请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系统生成了一个高可用模型后,每一个信息系统均可以向管理系统发送高可用方案的实施请求,管理系统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模型和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信息系统,信息系统收到上述高可用模型和最小资源需求后,就可以按照高可用模型中描述的各项属性,在本系统中实施对应的高可用方案,使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模型所描述的高可用方案。

其中,信息系统在实施高可用方案时,可以按照按照标准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实施工艺实施,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考相关的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在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运行数据对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

在步骤S203中,假设一个高可用方案A被信息系统B实施,则本申请的管理系统可以定时从信息系统B获取实施高可用方案A的运行数据,这里获取的运行数据主要可以包括:

信息系统B实施高可用方案A后,是否发生物理故障和逻辑故障,发生的物理故障用了多长时间恢复,在什么时间点恢复的,发生的逻辑故障用了多长时间恢复,在什么时间点恢复的。

获得的上述运行数据,可以对应的添加至高可用方案A的高可用模型中物理故障恢复时间(分钟),物理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逻辑故障恢复时间(分钟)和逻辑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几个属性栏(如表1所示)。由此,在高可用方案被信息系统实施时,技术人员可以通过查阅对应的高可用模型中的上述属性,及时了解高可用方案的实施情况,实现对每个正在实施的高可用方案的及时跟踪。

步骤S203中,管理系统还需要定期(即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对实施中的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检核时可以参考前面添加至对应高可用模型的物理故障恢复时间(分钟),物理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逻辑故障恢复时间(分钟)和逻辑故障恢复时间点(分钟)数据,对于每一个高可用方案,该高可用方案的检核周期和具体的检核手段可以由技术人员在设计这一高可用方案时制定,在步骤S203中,管理系统只需要执行预先制定的检核手段,就可以完成对高可用方案的检核。

可选的,本申请所提供的管理方法,还可以按照高可用套餐的形式对多个高可用方案合并管理,具体来说,在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之后,本申请的管理方法还可以包括:

利用多个高可用模型生成高可用套餐;

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套餐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套餐发送至信息系统。

高可用套餐是多个高可用模型的组合,抽象套餐属性12个。为减少套餐数量,套餐中设立必选和可选模型。

一个高可用套餐可以包括如表3所示的多项属性,在某个信息系统需要实施多个高可用方案时,可以直接选用高可用套餐套餐,通过套餐编号和模型编号,实现高可用设计的数字化和线上化管理,简化了高可用性设计,并为自动审核高可用性设计提供了基础。实现套餐新增、修订、审核、发布等功能。

表3

表3中的各项属性说明如下:

分类:按照产品部署区域分类。

资源套餐分类:按应用用途分类。

资源套餐分类编号:每个应用用途对应一个分类编号。

套餐编号:套餐在分类中的编号。

高可用套餐名称:要求简单明了,定义准确。

套餐说明:说明套餐用途、范围、功能等。

高可用模型编号:从高可用模型中选择高可用套餐,组成高可用套餐的高可用模型编号。

高可用模型名称:组成高可用套餐的高可用模型名称。

是否可选:组成高可用套餐的高可用模型是否可选的模型。在选择高可用套餐时,通过选择不同的可选模型,生成一个套餐中的子套餐,达到减少高可用套餐的数量的效果,便于套餐管理。

产品类型:组成套餐中软硬件类型。

资源配置/版本:组成套餐中软硬件配置/版本。

数量:组成套餐中软硬件配置/版本数量。

以ORACLE数据数库高可用套餐设计为例,一个设计好的高可用套餐可以用下述表4表示:

表4

在生成了多个高可用套餐后,任意一个信息系统可以向高可用方案的管理系统发送高可用套餐的实施请求,实施请求可以请求实施某个高可用套餐包含的所有或部分高可用方案,管理系统收到实施请求后,就可以将相应的高可用套餐(或者由其中的一部分高可用模型组合成的子套餐)发送给该信息系统,使该信息系统实施其中的高可用模型所描述的高可用方案。

可选的,管理系统也可以为各个高可用套餐配置最小资源需求,具体来说,对于一个高可用套餐,管理系统可以将该套餐中包含的所有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相加,得到的总和就是该套餐的最小资源需求。

总的来说,本申请实施例采用高可用模型和高可用套餐的形式来描述和管理多个高可用方案,实现高可用方案的线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现线上管理后,从高可用方案的设计态(即高可用方案的设计阶段)到运行态(即高可用方案的实施阶段),对每个模型和套餐制定跟踪和自动化检核方法,并实现自动化检核,实现设计态到运行态高可用性设计管控,实现高可用性设计全生命周期管理。

高可用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高可用方案设计(对应前述步骤S201):基础设施可行性研究阶段,选择高可用模型和高可用套餐,按照最小配置,根据业务需求,估算资源需求数量。完成高可用性设计和资源配置。

高可用方案实施(对应步骤S202):按照标准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实施工艺实施。

高可用方案检核(对应步骤S203):运行阶段,根据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检核方法,进行可用性检核。同时,检核没有被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覆盖的资源,督促整改,优化为标准的高可用套餐和模型。

高可用方案下线(对应步骤S204):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对应的设备下线,高可用套餐和高可用模型失效。

在高可用方案实施中,管理系统可以提供API(对外接口),通过API向外部的信息系统发送高可用模型和高可用套餐,从而为关联系统提供高可用模型和套餐服务。

本专利旨在建立一套信息系统高可用性设计模型和套餐管理方法。实现信息系统高可用性设计模型化、套餐化管理,实现高可用设计模型线上管理、数字化管理,实现高可用性设计、实施、检核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自动化运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本专利对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方案采用模型化、套餐化管理,设计必选套餐和可选套餐,并为高可用套餐配置最小资源需求。通过实施本专利,由于信息系统高可用方案选择高可用模型,选择高可用套餐的方式,简化了设计和审核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本专利利用高可用方案数字化表示方法,实现了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线上化,绑定对象,实现高可用方案自动检核。形成设计到检核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化,实现对高可用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技术人员在设计高可用方案时,具体需要完成如图3所示的几项工作内容。

其中,模型部分主要是要设计高可用方案的各项属性,覆盖部分主要是指定该高可用方案适用于哪些硬件资源,即指定当前设计的高可用方案所适用的硬件设备的类型和数量,标准部分主要是要制定这个高可用方案的设计标准和检核标准,衔接部分则是要描述这个高可用方案和其他高可用方案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这个高可用方案和高可用套餐之间的依赖关系,手段部分则是要为当前设计的这个高可用方案制定自动化检核手段和可视化手段,这样,当这个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执行前述步骤S203时,就可以按照制定好的自动化检核手段对这个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完成了图3所示的各项工作内容后,就相当于设计出了一个高可用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方法包括,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收到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模型和高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方案;在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运行数据对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当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本方案通过高可用模型实现对高可用方案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实施和检核等阶段)自动管理,大幅提高了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效率。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实现信息系统高可用方案模型化、数字化、套餐化、线上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方案时,采用选模型和选套餐的方式,简化了设计和审核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高可用方案信息线上化,绑定对象,实现高可用方案自动检核。形成设计到检核全流程线上化、自动化,实现设计到运行态的架构管控。

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装置,请参考图4,该装置可以包括如下单元:

生成单元401,用于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

通信单元402,用于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模型和高可用模型的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模型所描述的高可用方案。

检核单元403,用于在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运行数据对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

标记单元404,用于当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

可选的,生成单元401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时,具体用于:

获取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方案文档;

基于预先设定的高可用模板,从方案文档中提取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

将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添加至高可用模板,得到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

可选的,生成单元401还用于:利用多个高可用模型生成高可用套餐;

通信单元还用于:收到任意一个信息系统的高可用套餐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套餐发送至信息系统。

可选的,管理装置还包括判断单元405,用于:

判断每一个信息系统中是否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

若至少一个信息系统中存在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输出资源调度提示;其中,资源调度提示用于提示用户将未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装置,其具体工作原理可以参考本申请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中的相关步骤,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一种高可用方案的管理装置,其中,生成单元401根据高可用方案的属性信息生成用于描述高可用方案的高可用模型,并根据最小配置标准为高可用模型配置最小资源需求;通信单元402收到高可用方案实施请求后,将高可用模型和高最小资源需求发送至信息系统,使信息系统实施高可用方案;检核单元403在高可用方案被实施后,将实施高可用方案的信息系统的运行数据添加至高可用方案对应的高可用模型,并按一定的检核周期基于运行数据对高可用方案进行检核;标记单元404当用于实施高可用方案的资源下线后,将高可用模型标记为失效模型。本方案通过高可用模型实现对高可用方案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实施和检核等阶段)自动管理,大幅提高了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效率。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执行时,具体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请参考图5,该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501和处理器502。

其中,存储器501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

处理器502用于执行计算机程序,具体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高可用方案的管理方法。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需要注意,本发明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