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抗PID的镀膜玻璃及使用该镀膜玻璃的光伏组件

一种抗PID的镀膜玻璃及使用该镀膜玻璃的光伏组件

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抗PID的镀膜玻璃,包括依次叠放的玻璃基体、透光导电层和镀釉层,所述透光导电层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镀釉层为网格状结构,所述透光导电层的一侧设有电荷引出线。本发明工艺成本低,操作方便,能有效的解决光伏组件PID问题导致的功率降低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双玻组件的背面玻璃网格釉层发黑的外观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8591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6-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常州亚玛顿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359850.0

  • 申请日2021-04-02

  • 分类号H01L31/048(20140101);H01L3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2231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毛姗

  • 地址 213021 江苏省常州市青龙东路63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11:3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PID的镀膜玻璃及使用该镀膜玻璃的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晶硅电池组件的电势诱导衰减(PID)问题相对来说比较严峻。业内普遍认为其电势诱导衰减的原因一方面为金属钠离子的迁移使得电池片表面的钝化效果恶化,从而导致光伏组件的性能下降,另一方面是,在电势诱导下,金属钠离子富集在电池表面,中和负电荷,造成钝化失效,从而导致光伏组件的性能下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尤其容易发生,处理不好会导致光伏组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功率大幅度下降,影响组件工作寿命。目前,双面双玻电池组件逐渐成为趋势,尤其是双面PERC电池组件,由于双面PERC电池背面采用钝化层的钝化工艺,使得在电势诱导下,PERC电池背面会富集金属钠离子,中和钝化层的负电荷,造成钝化失效,从而造成双玻组件背面的PID衰减加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目前双玻组件PID衰减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PID的镀膜玻璃,包括依次叠放的玻璃基体、透光导电层和镀釉层,所述透光导电层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镀釉层为网格状结构,所述透光导电层的一侧设有电荷引出线。

作为优选,所述透光导电层距离所述玻璃基体的尺寸大于8mm。采用8mm的间距,使得透光导电层与外部绝缘,保证了透光导电层与外部的安全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镀釉层由若干网格线围合形成若干个镂空部,所述镂空部的位置与电池片的位置相对应。镀釉层如果不采用网格状的结构,镀釉层会阻挡从背部射到电池片上的光线,影响电池片的发电效率。采用网格状的镀釉层,散射的光和地面上的光反射到背面的电池片上,可以充分利用散射的光和地面上的光,提高电池片的发电效率。镀釉层也具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充分利用电池片间隙处的光源,提高了电池片的发电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镀釉层的体积电阻小于1.0^12Ω*cm。电阻比常规镀釉层的电阻小,使得玻璃表面的离子更加容易迁移走,可直接消除导致光伏电池片钝化层失效的电荷,从而能有效的解决光伏组件PID问题,同时也能解决镀釉层发黑的外观问题。

本发明还在于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由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正面玻璃、上层胶膜、电池模块、下层胶膜、绝缘层及所述镀膜玻璃,所述电池模块的汇流条与所述电荷引出线电性连接。电荷引出线与汇流条形成电连接,将这些处于玻璃表面的离子通过透明导电层横向迁移到汇流条处,从而将这些电荷导走。

进一步地,所述电池模块包括若干电池片、互联条和所述汇流条,若干所述电池片通过所述互联条串联成若干串电池串,相邻两串所述电池串通过所述汇流条串联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上层胶膜和下层胶膜的材质为高透绝缘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高透绝缘材料。在镀膜玻璃表面铺设一层绝缘层,从而能更好的达到镀膜玻璃与其它区域隔绝的效果。绝缘层为透明材质,不影响光照射到电池片上。

有益效果:本发明工艺成本低,操作方便,能有效的解决光伏组件PID问题导致的功率降低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双玻组件的背面玻璃网格釉层发黑的外观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镀膜玻璃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镀膜玻璃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光伏组件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光伏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玻璃基体;2、透光导电层;3、镀釉层;4、镂空部;5、正面玻璃;6、上层胶膜;7、电池模块;8、下层胶膜;9、绝缘层;10、汇流条;11、互联条;12、电池串;13、电池片;14、镀膜玻璃。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发明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的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而且,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实施例1

一种抗PID的镀膜玻璃,包括依次叠放的玻璃基体1、透光导电层2和镀釉层3,所述透光导电层2为长方体结构,所述镀釉层3为网格状结构,所述透光导电层2的一侧设有电荷引出线。

所述透光导电层2距离所述玻璃基体1的尺寸大于8mm。采用8mm的间距,使得透光导电层2与外部绝缘,保证了透光导电层2与外部的安全距离。透光导电层2的形状依据玻璃基体1的形状设置,且尺寸小于玻璃基体1的面积,即所述透光导电层2可以通过丝网印刷高温固化的工艺制备而成,也可以通过磁控溅射工艺制备而成。

所述镀釉层3由若干网格线围合形成若干个镂空部4,所述镂空部4的位置与电池片13的位置相对应。镀釉层3如果不采用网格状的结构,镀釉层3会阻挡从背部射到电池片13上的光线,影响电池片13的发电效率。采用网格状的镀釉层3,可以使得电池片的背面有效发电区域充分利用空气中散射光线和地面反射光线,从而提高电池片13的发电效率。镀釉层3也具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充分利用间隙处光源,提高了电池片13的发电效率。

所述镀釉层3的体积电阻小于1.0^12Ω*cm。电阻比常规镀釉层的电阻小,使得镀膜玻璃表面的离子更加容易迁移走,可直接消除导致光伏电池片13钝化层失效的电荷,从而能有效的解决光伏组件PID问题,同时也能解决镀釉层3发黑的外观问题。

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由上而下依次层叠设置的正面玻璃5、上层胶膜6、电池模块7、下层胶膜8、绝缘层9及所述镀膜玻璃,所述电池模块7的汇流条10与所述电荷引出线电性连接。电荷引出线与汇流条10形成电连接,将这些处于玻璃表面的离子通过透明导电层横向迁移到汇流条10处,从而将这些电荷导走。

所述电池模块7包括若干电池片13、互联条11和所述汇流条10,若干所述电池片13通过所述互联条11串联成若干串电池串12,相邻两串所述电池串12通过所述汇流条10串联连接。所述上层胶膜6和下层胶膜8的材质为高透绝缘材料。上层胶膜6和下层胶膜8为透明胶膜,能很好的包覆光伏组件内的导体,达到了绝缘目的。

所述绝缘层9的材质为高透绝缘材料。在镀膜玻璃表面铺设一层绝缘层9,从而能更好的达到镀膜玻璃与其它区域隔绝的效果。绝缘层9为透明材质,不影响光照射到电池片13上。

实用论证:

对比组一:

光伏组件包括正面玻璃5、上层胶膜6、电池模块7、下层胶膜8、绝缘层9及本申请的镀膜玻璃由下而上依次层叠设置后进行层压。电池模块7使用的电池片13为双面PERC电池片13,层压后电池模块7正极出线端与接线盒正极焊接,同样电池模块7的负极出线端与接线盒负极焊接,即组件制作完成,随后进行PID试验,PID试验96小时后,测试功率并与初始功率对比,计算衰减率,该实施例测试得到的数据为表1中的G1。

对比组二:

光伏光伏组件包括正面玻璃5、上层胶膜6、电池模块7、下层胶膜8及常规的背面玻璃由下而上依次层叠设置后进行层压。电池模块7使用的电池片13为双面PERC电池片13,层压后电池模块7正极出线端与接线盒正极焊接,同样电池模块7的负极出线端与接线盒负极焊接,即组件制作完成,随后进行PID试验,PID试验96小时后,测试功率并与初始功率对比,计算衰减率,该实施例测试得到的数据为表1中的G2。

将实施例和对照组进行性能测试和对比,性能对照如下表表1所示:

表1性能对照表

结论:将对比组二的功率衰减率与对比组件一的功率衰减率对比来看,对比组件一的光伏组件衰减率明显低于对比组二的光伏组件,其中光伏组件背面更明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光伏组件背面玻璃表面设置透光导电层2和镀釉层3的技术方案,能有效的解决光伏组件PID问题,同时也是解决光伏组件背面玻璃上釉层发黑的外观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