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及管廊火灾处理方法

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及管廊火灾处理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及管廊火灾处理方法,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包括管廊层,管廊层的两端分别设有常闭防火门;管廊层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通风口和与第一通风口连通的进风风机,管廊层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通风口和与第二通风口连通的排风风机;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逃生口;管廊层中两端的常闭防火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用于控制将管廊层隔断成多个防火分区或者使管廊层保持连通;各个防火分区中均设有灭火装置。通过本发明,实现了减少综合管廊的高出地面的通风构筑物,并且能够保障满足防火分隔要求和火灾事故后的及时排烟。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4352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1174361.7

  • 申请日2019-11-26

  • 分类号A62C2/06(20060101);A62C31/02(20060101);F24F11/34(20180101);F24F11/35(20180101);E02D29/045(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韩嫚嫚;赵燕力

  • 地址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安街7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09:5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综合管廊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及管廊火灾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综合管廊是容纳城市工程管线相对封闭的线性地下构筑物。为保证管廊内人员、入廊管线、相关设备等安全,敷设天然气管道的舱室、以及电力电缆的舱室均需要进行防火分隔设计,并要求形成长度不大于200米的防火区间。为保证在火灾扑灭后能及时地将发生火灾的防火区间内的残余有毒烟气排出(下称管廊事故后排烟),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每个防火区间的两端分别设置通风口及通风设备;如图1所示,综合管廊100的通风口200通常需要高于地面300较长一段距离,并且通风口200的高出地面300的部分的占地面积通常较大。因此,现有技术条件中的综合管廊,需设置较多的高出地面的通风构筑物,对地面的道路设施造成较大的不利影响,增加了管廊的造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及管廊火灾处理方法,实现了减少综合管廊的高出地面的通风构筑物,并且能够保障满足防火分隔要求和火灾事故后的及时排烟。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一种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包括:管廊层,所述管廊层的两端分别设有常闭防火门;所述管廊层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通风口和与所述第一通风口连通的进风风机,所述管廊层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通风口和与所述第二通风口连通的排风风机;所述第一通风口和所述第二通风口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逃生口;所述管廊层中两端的所述常闭防火门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用于控制将所述管廊层隔断成多个防火分区或者使所述管廊层保持连通;各个所述防火分区中均设有灭火装置。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包括常开防火门。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包括设于所述常开防火门的上方的排烟防火阀。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烟防火阀连接有能够控制其开启的控制钢绳,所述控制钢绳延伸至地面。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逃生口包括与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一一对应的中部逃生口。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的两侧均设有与其相对应的中部逃生口连接的逃生楼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管廊层中两端的所述常闭防火门之间设有多个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相邻两个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200m,所述常闭防火门与邻近的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200m。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逃生口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通风口的第一端部逃生口和靠近所述第二通风口的第二端部逃生口。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灭火装置包括超细干粉灭火器,所述超细干粉灭火器安装于管廊层的顶壁。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廊火灾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包括:

步骤S10,人员通过所述逃生口逃离综合管廊;

步骤S20,关闭所述排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和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

步骤S30,开启所述灭火装置;

步骤S40,开启所述排风风机、所述进风风机和所述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

本发明的特点及优点是:

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能够适用于大于200m的区间,通过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可以将管廊层分隔成多个不大于200m的防火分区。

在正常情况下,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保持开启,管廊层成为连通的通风区,通过两端的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保障了管廊层的通风要求。

当发生火灾时,管廊层中的人员可以通过逃生口逃离;人员逃离后,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停止运转,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关闭,将各个防火分区隔断开,以阻止火灾蔓延,灭火装置开启,对管廊层进行灭火;灭火完成后,开启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使管廊层形成连通的通道,开启进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可以驱动管廊层中的气流第一通风口向第二通风口流动,实现将管廊层中的烟气顺畅地排出。

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满足了防火分隔要求,并且通过第一通风口和第二通风口,能够保障管廊层的通风和火灾事故后的及时排烟,有利于减少综合管廊的高出地面的通风构筑物,从而减少对地面的道路设施的影响,降低了管廊的造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种综合管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管廊火灾处理方法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综合管廊;200、通风口;300、地面;

1、管廊层;2、第一通风口;3、第二通风口;

4、逃生口;5、中部逃生口;51、逃生楼梯;

61、第一端部逃生口;62、第二端部逃生口;

7、常闭防火门;

8、常开防火门;9、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10、排烟防火阀;11、控制钢绳;

12、灭火装置;120、超细干粉灭火器;

13、进风风机;14、排风风机;

15、防火分区;16、通风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如图2和图3所示,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包括管廊层1,管廊层1的两端分别设有常闭防火门7;管廊层1的第一端设有第一通风口2和与第一通风口2连通的进风风机13,管廊层1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通风口3和与第二通风口3连通的排风风机14;第一通风口2和第二通风口3之间设有至少一个逃生口;管廊层1中两端的常闭防火门7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用于控制将管廊层1隔断成多个防火分区15或者使管廊层1保持连通;各个防火分区15中均设有灭火装置12。

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能够适用于大于200m的区间,通过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可以将管廊层1分隔成多个不大于200m的防火分区15。

在正常情况下,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保持开启,管廊层1成为连通的通风区16,通过两端的第一通风口2和第二通风口3,保障了管廊层1的通风要求。

当发生火灾时,管廊层1中的人员可以通过逃生口4逃离;人员逃离后,进风风机13和排风风机14停止运转,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关闭,将各个防火分区15隔断开,以阻止火灾蔓延,然后灭火装置12开启,对管廊层1进行灭火;灭火完成后,开启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使管廊层1形成连通的通道,开启进风风机13和排风风机14,可以驱动管廊层1中的气流第一通风口2向第二通风口3流动,实现将管廊层1中的烟气顺畅地排出。

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满足了防火分隔要求,并且通过第一通风口2和第二通风口3,能够保障管廊层1的通风和火灾事故后的及时排烟,有利于减少综合管廊的高出地面的通风构筑物,从而减少对地面的道路设施的影响,降低了管廊的造价。

如图2和图3所示,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中的管廊层1可以设置为大于200m,例如,可以为400m、500m、600m或者800m。当管廊层1的长度大于400m时,管廊层1中设置至少2个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以将管廊层1分成至少3个防火分区15,使各个防火分区15的长度不大于200m。在正常情况下,至少3个防火分区15保持连通,以满足通风要求;在灭火完成后,通过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至少3个防火分区15保持连通,以实现通过第一通风口2和第二通风口3对管廊层1进行排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包括常开防火门8。管廊层1中设有不燃性墙体,常开防火门8安装于不燃性墙体。不燃性墙体的耐火极限不低于3.0h;常开防火门8采用常开甲级防火门。在正常情况下,常开防火门8保持打开,以保障管廊层1内通风;在灭火时,常开防火门8关闭,阻止火势蔓延,有利于灭火;灭火完成后,常开防火门8可以打开,使管廊层1保持连通,便于进行排烟。

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包括排烟防火阀10,如图2所示,排烟防火阀10设于常开防火门8的上方。排烟防火阀10当管廊层1中的气流温度达到280℃时自动关闭,隔断气流,起到防火作用。在灭火完成后,打开排烟防火阀10,使管廊层1保持连通,便于进行排烟。相比于打开常开防火门8,打开排烟防火阀10的难度更小,因此,通过打开排烟防火阀10以满足火灾后排烟的要求,可以将降低操作难度,提高火灾处理效率。在进行排烟时,各个逃生口4可以保持关闭。

进一步地,排烟防火阀10连接有能够控制其开启的控制钢绳11,控制钢绳11延伸至地面300,以便于远端手动开启排烟防火阀10,提高了操作的可靠性,避免人员在火灾处理过程中进入管廊层1内开启排烟防火阀10。优选地,控制钢绳11的远离排烟防火阀10的一端延伸至逃生口4处。

为了提高人员在出现事故后逃离管廊层的效率,至少一个逃生口4包括与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一一对应的中部逃生口5,便于人员就近选择逃生通道,尤其当管廊层1较长时,有利于缩短人员的撤离路程。如图2所示,中部逃生口5安装有至少两个逃生楼梯51,至少两个逃生楼梯51分布于常开防火门8的两侧。优选地,控制钢绳11的远离排烟防火阀10的一端设置于相对应的中部逃生口5。

如图2和图3所示,至少一个逃生口4包括靠近第一通风口2的第一端部逃生口61和靠近第二通风口3的第二端部逃生口62,以便于位于管廊层1的两端的人员在事故后向外逃离。优选地,第一端部逃生口61与第一通风口2相连通,第二端部逃生口62与第二通风口3相连通。

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和防火分区15的数量,由通风区16的长度和单个防火分区15的长度来确定。当通风区16的长度不大于400m时,可以设置1个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形成2个防火分区15。当通风区16的长度大于400m时,管廊层中两端的常闭防火门7之间设有多个常开防火门8,相邻两个常开防火门8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200m,常闭防火门7与邻近的常开防火门8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200m,满足了防火分区15的长度要求。优选地,相邻两个常开防火门8的距离、和常闭防火门7与邻近的常开防火门8的距离均相等。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灭火装置12包括超细干粉灭火器120,如图2所示,多个超细干粉灭火器120安装于管廊层1的顶壁,对发生火灾的防火分区15进行全淹没式灭火。

该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中的进风风机13、排风风机14、常开防火门8和排烟防火阀10均与控制系统连接。在管廊内的人员完成逃生后,控制系统关闭进风风机13、排风风机14、常开防火门8和排烟防火阀10,超细干粉灭火器120自动开启;灭火完成后,控制系统自动开启进风风机13、排风风机14和排烟防火阀10进行排烟。

实施例二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廊火灾处理方法,应用于上述的综合管廊通风区间单元,如图4所示,该管廊火灾处理方法包括:

步骤S10,人员通过逃生口4逃离综合管廊;

步骤S20,关闭排风风机14、进风风机13和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

步骤S30,开启灭火装置;

步骤S40,开启排风风机14、进风风机13和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

该管廊火灾处理方法中,步骤S10,完成人员逃离;步骤S20和步骤S30,完成灭火;步骤S40,进行火灾后排烟。步骤S40中,通过开启常开式防火分隔机构9,使管廊层1连成连通的通风区16,其中的烟气沿从第一通风口2向第二通风口3的方向流动,提高了排烟的效率,并且可以减少在管廊层1的中间位置设置通风构筑物,从而减少了综合管廊高出地面的设施,对地面设施影响更小。优选地,在步骤S40前,关闭灭火装置12。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申请文件公开的内容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或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