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印刷油墨使用前稀释预搅拌装置

一种印刷油墨使用前稀释预搅拌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印刷油墨使用前稀释预搅拌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搅拌设备不能满足对油墨的稀释、混合,效率低下,对于油墨内的沉淀物及凝胶物无法快速粉碎,使得油墨内组分存在局部分布不均匀,搅拌中易混入气泡,严重影响印刷品的质量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平板,平板上端有外壳,外壳内有内壳,内壳内有往复丝杠结构,滑块上有滑杆;研磨装置包括内圆筒,内圆筒上有圆盘壳,圆盘壳内有大齿轮,圆盘壳一侧有研磨盘;圆盘壳上有转筒,转筒内有螺旋叶片,转筒外侧有小齿轮;研磨盘上有第一单向阀,研磨盘上有第二单向阀;内壳腔内上有环形板,环形板内侧缘与内壳下侧板之间均有软质伸缩管,内壳下侧板上有进料口与出料口。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84419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漯河市慧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60543.X

  • 申请日2021-02-05

  • 分类号B01F13/10(20060101);

  • 代理机构41137 郑州博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伍俊慧

  • 地址 462300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井冈山路与龙江路交叉口向北300米路东(老107东侧)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1:09:5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印刷油墨使用前稀释预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印刷材料油墨,相当一部分油墨原浆非常稠,在使用之前需要对油墨进行稀释,常见的印刷机油墨稀释装置直接将稀释液倒入油墨中进行稀释搅拌,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将稀释试剂与油墨混合均匀,从而达到稀释油墨的目的,这就容易拖慢物品的印刷进程,给印刷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也有一部分油墨可以直接使用,但这类油墨受本身静置存放时间、温度等周围因素影响,内部容易形成粘稠的凝胶团状物,更有一部分油墨会出现结块、沉淀的状况。

现有技术中,一部分小部分依然采用人工搅拌稀释混合,但绝大部分厂家选择专用的搅拌混合装置,但依然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如下:

1.对于不需要混合的油墨,其浓度较小,更容易形成沉淀或者团状物,现有的搅拌混合装置采用简单的搅拌叶片进行混合,由于搅拌中还要尽量减少油墨中的气泡,所以一般搅拌速度不能太快,只能进行长时间搅拌之后,才能搅拌符合标准的油墨,效率低下;

2.对于较为粘稠的油墨,在添加稀释剂后,由于油墨本身的物理及化学性质,导致油墨原浆在稀释剂中容易形成胶凝状的团状物,在稀释搅拌中,这种团状物一般会聚集在容器的死角或者底部,然后导致打印出的颜色深浅不一,为了提高印刷质量,只能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混合,直至容器底部及死角内的团状物悉数消失。即使这样,然而稀释混合后的油墨液体内依然悬浮有较大较多原浆颗粒,严重影响后期烘烤干涸工序,同时打印出的印刷品会存在较大的色差;

3.少部分的厂家在尝试使用带用研磨功能的设备,希望能尽可能的高效将原浆或者油墨沉淀物快速与稀释剂混合,如授权公告号CN212092039U的文件,但是这种研磨的设备只适用于固体颗粒的研磨,而且对于同样的物料,该设备只是将物料自上而下倒入设备,只能研磨一次,但对于本身就较为细腻、丝滑的油墨,显然不能将油墨分子与稀释剂完全均匀的混合,而且相当一部分沉淀物及凝胶状的团状物根本起不到粉碎剪切的效果;即使沉淀物与团状的凝胶物被分割成对 ,这些小的物体还是需要与稀释剂进行完全且充分的混合才能达到印刷要求,现有的搅拌设备明显的达不到这种效果。

综上,现有的油墨使用前的搅拌装置,太过简陋,容易混进气泡,搅拌效率低下,对沉淀物及团状、絮状物进行充分切割、搅碎、研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印刷油墨使用前稀释预搅拌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搅拌设备不能满足对油墨的稀释、混合,效率低下,对于油墨内的沉淀物及凝胶物无法快速粉碎,使得油墨内组分存在局部分布不均匀,搅拌中易混入气泡,严重影响印刷品的质量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水平的平板,平板上端固定有竖直的圆柱形外壳,外壳内有与其同轴且能上下移动的圆柱形内壳,内壳内有往复丝杠结构,其中丝杠与内壳同轴且能主动转动,丝杠外侧固定有研磨装置,往复丝杠结构内的滑块与研磨装置固定,滑块上贯穿有多个与丝杠平行的滑杆,滑杆与外壳固定,滑块能沿着滑杆上下移动,丝杠转动经其上的滑块带动研磨装置上下移动;

所述的研磨装置包括内圆筒,内圆筒上下两端对称固定有圆盘状的圆盘壳,圆盘壳的外缘面与内壳之间密封,圆盘壳内有套装在内筒且能转动的大齿轮,两个圆盘壳相互靠近的一侧上设置有能转动的研磨盘,研磨盘与内筒之间安装密封圈,大齿轮经外圆筒与研磨盘同轴固定;圆盘壳上均布有多个呈圆周均布的转筒,转筒竖直贯穿其所自在的圆盘壳的上下侧板,转筒内设置有螺旋叶片,转筒外侧设置有与大齿轮啮合的小齿轮,油墨经过转筒时,在螺旋叶片作用下带动转筒及其上的小齿轮转动,多个小齿轮经大齿轮、外圆筒带动研磨盘转动,两个研磨盘相互对称且中间留有间隙;

所述的研磨盘上有多个呈圆周均布的通液孔,通液孔内安装有第一单向阀,研磨盘上有多个呈圆周均布的竖孔,竖孔内安装有第二单向阀,油墨由其中一个研磨盘上的第一单向阀进入到两个研磨盘之间间隙,再经另一个研磨盘上的第二单向阀脱离研磨盘;

所述的内壳腔内上侧有能上下移动的环形板,环形板内侧缘与外壳上侧板之间、内壳下侧板与外壳下侧板之间均有软质伸缩管,伸缩管另一端与外侧侧壁连接,内壳、环形板及伸缩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内壳下侧板上有进料口与出料口。

本发明结构巧妙,在相对隔绝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避免油墨中混入气泡,利用多个螺旋叶片能对凝状物或者絮状物进行初步的分割,然后对油墨内的沉淀、结块、胶凝物进行粉碎、研磨,全程能够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进行,能够反复对装置中的油墨进行反复混合、研磨,促使油墨内的各组分能够均匀分散,广泛适用于液体的混合,实用性强,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使用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研磨装置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中研磨盘的研磨面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中研磨盘与大齿轮的连接关系图。

图6为本发明中花键轴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出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1至图6给出,本发明包括水平的平板,平板上端固定与竖直的圆柱形外壳,外壳内有与其同轴且能上下移动的圆柱形内壳,内壳内有往复丝杠结构,其中丝杠与内壳同轴且能主动转动,丝杠外侧固定有研磨装置,往复丝杠结构内的滑块与研磨装置固定,滑块上贯穿有多个与丝杠平行的滑杆,滑杆与外壳固定,滑块能沿着滑杆上下移动,丝杠转动经其上的滑块带动研磨装置上下移动;

所述的研磨装置包括内圆筒,内圆筒上下两端对称固定有圆盘状的圆盘壳,圆盘壳的外缘面与内壳之间密封,圆盘壳内有套装在内筒且能转动的大齿轮,两个圆盘壳相互靠近的一侧上设置有能转动的研磨盘,研磨盘与内筒之间安装密封圈,大齿轮经外圆筒与研磨盘同轴固定;圆盘壳上均布有多个呈圆周均布的转筒,转筒竖直贯穿其所自在的圆盘壳的上下侧板,转筒内设置有螺旋叶片,转筒外侧设置有与大齿轮啮合的小齿轮,油墨经过转筒时,在螺旋叶片作用下带动转筒及其上的小齿轮转动,多个小齿轮经大齿轮、外圆筒带动研磨盘转动,两个研磨盘相互对称且中间留有间隙;

所述的研磨盘上有多个呈圆周均布的通液孔,通液孔内安装有第一单向阀,研磨盘上有多个呈圆周均布的竖孔,竖孔内安装有第二单向阀,油墨由其中一个研磨盘上的第一单向阀进入到两个研磨盘之间间隙,再经另一个研磨盘上的第二单向阀脱离研磨盘;

所述的内壳腔内上侧有能上下移动的环形板,环形板内侧缘与外壳上侧板之间、内壳下侧板与外壳下侧板之间均有软质伸缩管,伸缩管另一端与外侧侧壁连接,内壳、环形板及伸缩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空间,内壳下侧板上有进料口与出料口。

为了实现丝杠的转动,所述的丝杠上端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固定在外壳上端。

为了实现环形板上的上下移动,且不影响整个内筒的上下移动,所述的圆筒上侧板上贯穿有能转动的花键筒,花键筒内插装有花键轴,花键轴下端贯穿内壳上侧板且与环形板转动固定在一起,花键轴与内壳上侧板经螺纹连接;花键筒上端固定有链轮,两个链轮之间经链条传动,处于右侧的花键筒上连接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固定在外壳上端,第二电机经齿轮传动能带动花键筒转动。

为了方便控制,所述的第一电机、第二电机均是伺服电机,所述的进料口上安装有第三单向阀,出料口上安装有电磁阀,电磁阀不通电时出料口关闭,平板右端上侧放置油墨盒,油墨盒经管道与出料口连通,油墨盒两侧有凸起,凸起上贯穿有多个竖直的立杆,凸起与立杆之间连接有压簧,外壳右侧下部安装有开关,开关有上下分布的上按钮和下按钮,当油墨盒内的油墨足够时,油墨盒触碰到下按钮,第一电机通电,第二电机、电磁阀断电,直到油墨盒向上移动触碰到上按钮时,第一电机断电,第二电机、电磁阀通电。

为了保证研磨效果,所述的研磨盘相互靠近的端面上开设有多个弧形槽,弧形槽与通液孔一一对应,弧形槽的深度由浅及深,通液孔处于弧形槽的最深处;研磨盘相互靠近的端面上有多个呈圆周均布且细密的凹槽,凹槽不过研磨盘的中心,凹槽呈倾斜状,凹槽由靠近研磨盘边缘向内延伸,且深度逐渐增大,由上向下看,两个研磨盘上的凹槽的倾斜方向相反;两个研磨盘之间转动方向相反。

值得注意的时,花键筒与外壳之间安装有轴承,花键轴下端与环形板之间安装有轴承, 转筒与圆盘壳之间安装有轴承;外筒与圆盘壳侧壁之间有轴承,圆盘壳时密闭的,油墨不能进入其内;丝杠端部与外壳之间有轴承,;以上所述的轴承均自带有密封圈。

初始状态下,如图1所示,整个研磨装置处于外壳的下端,然后通电运行,首先,第二电机转动使得链轮转动,链轮转动带动花键轴转动,由于花键轴与内壳上侧板之间经螺纹连接,所以花键轴带动环形板向上移动,此时第一电机断电状态,所以往复丝杠固定不动,导致其上的滑块也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内壳腔内处于环形板以下的部分呈负压状态,此时第三单向阀打开,待稀释的油墨进入内壳,直至环形板到达内壳腔内上端。

使用时,第一电机通电,第二电机、电磁阀断电,丝杠转动经滑块带动整个研磨装置上下移动,研磨装置将环形板与内壳形成的空间分为上下两部分,当研磨装置向下移动时,研磨装置下侧的空间被压缩呈正压状态,研磨装置上侧呈负压状态,下侧的研磨盘上的第一单向阀打开、第二单向阀关闭,上侧研磨盘第一单向阀关闭、第二单向阀打开,油墨及其内的所有物质经下侧的圆盘壳上的转筒内向上,有没在经过转筒时经螺旋叶片带动转筒转动,转筒经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油墨继续向上移动,经下侧的通液孔向上进入到研磨盘上的弧形槽内,然后在细密的凹槽作用下,其内的絮状物、胶凝状团被研磨粉碎,然后再经由上侧的竖孔向上移动,再经过上侧的转筒,同理,上侧的研磨盘也在转动,加快研磨效率。

在上述过程中,无论是研磨装置向上还是向下,内壳也是在上下移动的,例如涂所示,假设此时研磨装置向下移动,就在此刻,研磨装置上下的油墨是不流通的,整个内壳也在向下移动,直至内壳底部与外壳底部接触之后,研磨装置中才有油墨向上流通。

第一电机为伺服电机,可以安装控制器,使得油墨盒触发上按钮时,只有研磨装置到达最下侧时,第一电机才停止断电,当油墨盒内的油墨量少时,油墨盒触碰上按钮,当研磨装置到达最底侧,第一电机断电,第二电机转动,电磁阀打开,第二点经经花键筒带动环形板向上移动,由于此时研磨装置不能上下移动,所以环形板先向下移动,内壳腔内呈正压,内壳内的油墨进入到油墨盒内,然后电磁阀断电,第二电机反转相同圈数,使得环形板恢复原状,在环形板向上移动过程中第三单向阀打开,待搅拌稀释的油墨补充到内壳内;最后油墨盒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出发上按钮,第二电机断电,第一电机通电,进行循环搅拌。

本发明的突出优点及显著进步:

1.本发明在在不混入空气的情况下,油墨内的结块、胶凝状物、沉淀物及大块原浆进行研磨开;无论是搅拌稀释、还是对油墨使用前的预搅拌,对油墨内的粘结块或团进行高剪切切割,快速粉碎分散。

2.本发明中的研磨装置上下一次能将容器内所有的溶液进行一次高剪切作业,残留少,减少死角,也有效防止油墨在内壳侧壁上沉积。

3.本装置中的研磨盘上的凹槽由内到外是由深到浅的,两个研磨盘上的凹槽在俯视视角上是反向的,所以转动时能快速将油墨中的残渣/粘结团“吸入”凹槽内,并向外侧移动,最终经研磨后从竖孔中脱离研磨盘。

4. 每个研磨盘上均有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能保证整个溶液都是从磨盘靠中心的位置进入,边缘流出,在此过程中,两个研磨盘转动方向是相反的,能使油墨内的物质更加均匀的混合。

5.本发明中的两个磨盘之间有间隙,间隙能保证即使是两个研磨盘不动,上下腔室也是相通的,才能在中间研磨装置从静到动时顺利移动,只有相通,油墨才能从螺旋叶片之间通过,才能磨盘转动。

6.本发明中油墨盒上安装有压簧,能保证油墨棍与油墨接触的面积是恒定的,保证印刷质量。

7.传统研磨装置只是针对固体,若是直接应用于本领域,则对其中的软质的絮状物、胶凝物的剪切粉碎效果极其不佳,且不能循环研磨,造成后期印刷质量不佳。

8.相对于传统的搅拌设备,本设备中不易产生漩涡,没有死角,研磨装置上下一次,能对所有的油墨进行一次研磨搅拌,当然,也防止油墨本身吸附在内壳内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