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大型结构物新型下水装置及甲板下加强结构

一种大型结构物新型下水装置及甲板下加强结构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型结构物新型下水装置及甲板下加强结构,包括半潜船,还包括两组沿大型结构物的下水路线延伸的行车轨道,以及分别对应两组行车轨道的两排若干个支撑组合,两排支撑组合分别支撑大型结构物底部左右两侧;每个支撑组合均包括液压小车,和直接支撑大型结构物底部的、其承载能力不低于液压小车安全工作负荷的搁架,液压小车的滚轮在对应的行车轨道上滚动,液压小车配置有抬升油缸,抬升油缸向上托住搁架以支撑大型结构物;半潜船甲板的下表面焊接有箱型梁加强结构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更为安全可靠、且可降低操作风险的下水方式,提高大型结构物的下水效率,降低船厂运营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58281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1388551.1

  • 发明设计人 赵家蛟;

    申请日2020-12-02

  • 分类号B63C3/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27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孟旭彤

  • 地址 200000 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221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5:4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大型结构物新型下水方式。

背景技术

大型结构物(如船舶、海洋平台等)通常在船厂陆地船台建造完成,相对于上述大型结构物而言,船厂码头水深通常无法满足其下水要求。因而,需要将大型结构通过岸-船连接轨道移至半潜船或下水工作船,然后通过半潜船或下水工作船将大型结构物运至水深足够区域通过半潜作业完成大型结构物的下水工作。

上述下水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顺利将大型结构物由岸边移至半潜船或下水工作船上,既要保证移动安全又可以提高下水效率。

半潜船(下水工作船)上通常布置两根纵向滑道,滑道间距根据目标下水产品尺度而定。滑道(见图4所示)作为钢制结构件焊接在半潜船(下水工作船)甲板上,滑道上方设置滑板墩木并支撑下水产品。牵引绞车通过钢丝绳牵引,下水产品连同滑板墩木在滑道上缓缓移动(通常最大移动速度不大于1m/min),直到下水产品移动至半潜船或下水工作船的预定位置,进而完成下水产品的岸船间移动。

现有技术中存在如下缺点:

1)需要配备牵引绞车,无论是放在岸边还是船体上均占用一定布置空间,设计时均需予以特殊考虑;

2)下水效率不高,滑道式下水通常最大移动速度不大于1m/min,下水过程耗时较多;

3)滑道焊接在半潜船(下水工作船)甲板上,其拆装较为繁琐,施工不便;

4)滑道式下水由于采用牵引绞车“牵引”向前移动无法灵活掌握移动进程,尤其当发生突发事情需要向后移动时无法实现操作;

5)滑板墩木作为下水产品主要支撑构件,移动过程中由于半潜船(下水工作船)与下水产品相对运动容易使滑板墩木受力不均,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且下水产品下水后无法及时回收滑板墩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型结构物新型下水装置及甲板下加强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型结构物新型下水装置,包括半潜船,还包括两组沿大型结构物的下水路线延伸的行车轨道,以及分别对应两组行车轨道的两排若干个支撑组合,两排支撑组合分别支撑大型结构物底部左右两侧;

每个支撑组合均包括液压小车,和直接支撑大型结构物底部的、其承载能力不低于液压小车安全工作负荷的搁架,所述液压小车的滚轮在对应的行车轨道上滚动,所述液压小车配置有抬升油缸,所述抬升油缸向上托住搁架以支撑大型结构物。

进一步地,每组行车轨道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支撑设置于液压小车底部的左右两滚轮。

进一步地,所述搁架是开口朝下的C型钢架结构,具有直接支撑大型结构物底部的水平部分,和分处液压小车左右两侧的支腿部分。

进一步地,所述搁架的水平部分宽度大于液压小车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液压小车的抬升油缸支撑搁架的水平部分的中间区域。

进一步地,每个行车轨道均对应地设有一片胶垫板、一片腹板和锁定组件,所述行车轨道、胶垫板、腹板从上到下依次贴合,并由锁定组件将行车轨道固定在腹板上,所述腹板焊接固定在半潜船甲板上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锁定组件设有若干个,并分为两排,以分别锁定行车轨道的左右两边。

进一步地,每个锁定组件均包括一个压板,所述压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腹板上以压住、锁定行车轨道底部的侧边部分。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甲板下加强结构,其包括焊接于半潜船甲板的下表面的两个箱型梁加强结构体,且所述箱型梁加强结构体沿行车轨道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箱型梁加强结构体均对应一组行车轨道且处于对应行车轨道的正下方位置。

优选地,每个箱型梁加强结构体具有两个分别正对且支撑两行车轨道的内加强筋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采用液压小车来主动牵引大型结构物下水,无需采用牵引绞车;

2、行车轨道无需直接焊接在半潜船(下水工作船)甲板上,并采用若干压板予以固定,避免大量焊接工作,便于拆装;

3、采用液压小车和搁架组合替代原有的滑板墩木,既可以提高下水效率,同时液压小车具有“补偿”功能,也即液压小车上的抬升油缸可以根据受力情况灵活调整输出情况,使各液压小车的受力更均匀,且可以实时监控液压小车的受力情况;

4、本发明的下水方式更加安全,并容易操作;

5、由于设置了箱型梁加强结构体,能够强化半潜船甲板的支撑性能,提升可靠性和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下水正视图。

图2是液压小车和搁架的示意图。

图3是行车轨道的安装示意图。

图4是箱型梁加强结构体的示意图。

图中:1-大型结构物,2-搁架,3-液压小车,3a-抬升油缸,4-行车轨道,5-胶垫板,6-腹板,7-压板,8-半潜船,9-箱型梁加强结构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4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大型结构物新型下水装置,包括半潜船8,还包括两组沿大型结构物1的下水路线延伸的行车轨道4,以及分别对应两组行车轨道4的两排若干个支撑组合,两排支撑组合分别支撑大型结构物1底部左右两侧。

如图2所示,每个支撑组合均包括液压小车3(可分为驱动式和被动式),和直接支撑大型结构物1底部的、其承载能力不低于液压小车3安全工作负荷的搁架2,液压小车3的滚轮在对应的行车轨道4上滚动,液压小车3配置有抬升油缸3a,抬升油缸3a向上托住搁架2以支撑大型结构物1。

上述搁架2是开口朝下的C型钢架结构,具有直接支撑大型结构物1底部的水平部分,和分处液压小车3左右两侧的支腿部分;上述搁架2的水平部分宽度大于液压小车3的宽度;上述液压小车3的抬升油缸3a支撑搁架2的水平部分的中间区域。

每组行车轨道4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支撑设置于液压小车3底部的左右两滚轮;如图3所示,每个行车轨道4均对应地设有一片胶垫板5、一片腹板6和锁定组件,行车轨道4、胶垫板5、腹板6从上到下依次贴合,并由锁定组件将行车轨道4固定在腹板6上,腹板6焊接固定在半潜船8甲板上表面;上述锁定组件设有若干个,并分为两排,以分别锁定行车轨道4的左右两边;每个锁定组件均包括一个压板7,压板7通过螺栓固定在腹板6上以压住、锁定行车轨道4底部的侧边部分。

为了更好地支撑大型结构物1,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设置了用于加强半潜船8甲板结构强度的甲板下加强结构,其包括焊接于半潜船8甲板的下表面的两个箱型梁加强结构体9,且箱型梁加强结构体9沿行车轨道4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箱型梁加强结构体9均对应一组行车轨道4且处于对应行车轨道4的正下方位置。由于箱型梁加强结构体9自身为箱式焊接构件,结构强度高,可以强化半潜船8甲板的结构强度,以提升半潜船8甲板的承载能力。

每个箱型梁加强结构体9具有两个分别正对且支撑两行车轨道4的内加强筋板,从而使得箱型梁加强结构体9的结构更能适应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到的载荷。

本实施例中,方案设计的思路如下:

1)用液压小车3和搁架2组合的形式替代原有的滑板和墩木组合,利用具有驱动性能的液压小车3替代牵引绞车,为大型结构物1的下水移动主动提供前进动力;液压小车3与大型结构物1之间布置搁架2,搁架2的尺寸可依据大型结构物1的尺度、重量予以调整,搁架2与大型结构物1的接触面积相比于现有技术更大,对大型结构物1的局部结构强度要求低,降低损坏大型结构物1的风险;

2)每个液压小车3搭配一个搁架2,搁架2的承载能力不低于液压小车3 的安全工作负荷,液压小车3与搁架2的布置数量依据大型结构物1的尺度及重量可视情况调整,每个液压小车3对应布置两根行车轨道4,行车轨道4可采用轧制型构件,行车轨道4采用压板7予以固定,无需焊接在半潜船8(下水工作船)甲板上,压板7的数量根据行车轨道4长度确定;

3)液压小车3、行车轨道4及搁架2的支撑部分作为下水产品的主要支撑,其半潜船8(下水工作船)甲板的结构强度均需满足对应载荷下局部强度要求,基于同样加强要求,该区域甲板下焊接有箱型梁加强结构体9,既可以满足该区域加强要求,同时可以有效控制半潜船8(下水工作船)的结构、重量;

4)大型结构物1由液压小车3承载,通过液压小车3的抬升油缸3a将搁架2和大型结构物1抬升一定高度,沿行车轨道4向半潜船8(下水工作船) 移动,最大移动速度1.5m/min,直至将大型结构物1移至预定位置,然后降低液压小车3的抬升油缸3a,由搁架2承载大型结构物1,然后将液压小车3 移回至码头备用,下水作业完成。

以上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变换或改进,在不脱离本发明总的构思的前提下,这些变换或改进都应当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