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古建筑穿管施工方法

一种古建筑穿管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古建筑穿管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挖槽:在古建筑室外指定地方进行土方挖槽,直至挖到便于作业高度的设计深度;S2水钻横向打孔:朝向古建筑墙体方向利用水钻进行打孔作业,直至打出的孔洞超过墙体,并达到指定位置;S3定位:选定合适的参照物,在古建筑室内找出横向管在地下的位置;S4水钻纵向打孔:在古建筑室内进行打孔作业,与所述步骤S2的孔洞实现连通;S5横向布管:将横向管插装到水钻打出的孔洞内,并进行固定;S6纵向布管:下纵向管,并将横向管和纵向管利用弯管或者三通管进行连通;S7回填,本发明具有工艺流程简单,便于实现,并且考虑到了古建筑墙体的不可再现性,破坏性小,设计合理的特点。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4717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1590081.7

  • 申请日2020-12-29

  • 分类号F16L1/036(20060101);F16L1/024(20060101);E04G2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3128 石家庄轻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郭明月

  • 地址 050000 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区东岗路世纪国际中心9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52:42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古建筑维护施工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古建筑过墙穿管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中国的很多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古建筑的价值就在于其历史遗留性,其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然而,在古建筑作为人文景观进行修缮、维护使用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需要通入水电,在墙体表面布线布管影响古建筑的历史气息,而且穿墙过管必然会需要对墙体进行打孔,形成破坏,而现在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经受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最常见的损坏就是古建筑墙体多产生裂缝,在对其进行穿墙过管等作业,对其保护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避免此问题,需要设计一种古建筑穿管施工方法,在不破坏墙体的情况下,在古建筑内部引入现代的水、电,尽最大可能维持古建筑的原貌,防止古建筑受到人为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工艺流程简单,便于实现,并且考虑到了古建筑墙体的不可再现性,破坏性小,设计合理的古建筑穿管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古建筑穿管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挖槽:在古建筑室外指定地方进行土方挖槽,直至挖到便于作业高度的设计深度;

S2水钻横向打孔:朝向古建筑墙体方向利用水钻进行打孔作业,直至打出的孔洞超过墙体,并达到指定位置;

S3定位:选定合适的参照物,在古建筑室内找出横向管在地下的位置;

S4水钻纵向打孔:在古建筑室内进行打孔作业,与所述步骤S2的孔洞实现连通;

S5横向布管:将横向管插装到水钻打出的孔洞内,并进行固定;

S6纵向布管:沿着步骤S4形成的纵向孔下纵向管,并且在古建筑室外下纵向管,并将横向管和纵向管利用弯管或者三通管进行连通;

S7回填:对古建筑室外的坑槽进行土方回填,对古建筑室内的孔洞进行恢复作业,使其地面尽可能恢复原状。

进一步的,在步骤S1挖槽前,对古建筑墙体采用支架进行临时加固处理,防止施工过程中墙体受损。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和步骤S6采用的管路的内径为20~100mm。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和步骤S6采用的管路内穿装电线或柔性水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通过在古建筑外侧进行土方作业,挖出坑槽后,沿着坑槽面进行打孔作业,避免了直接在古建筑墙体上进行打孔,减少对古建筑的损坏,并且保护了古建筑的历史气息,通过在地下打孔部位预先穿管,避免因虫啮鼠咬出现线路故障,并且便于检修维护。

本发明针对本身不太牢固的古建筑墙体先可进行临时加固处理,在通入水、电后,可方便引入其他设备,以便于后续工序作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其中, 1、古建筑墙体,2、横向管,3、纵向管,4、弯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古建筑穿管施工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挖槽:在古建筑室外指定地方进行土方挖槽,直至挖到便于作业高度的设计深度;

S2水钻横向打孔:朝向古建筑墙体方向利用水钻进行打孔作业,直至打出的孔洞超过墙体,并达到指定位置;

S3定位:选定合适的参照物,在古建筑室内找出横向管在地下的位置;

S4水钻纵向打孔:在古建筑室内进行打孔作业,与所述步骤S2的孔洞实现连通;

S5横向布管:将横向管插装到水钻打出的孔洞内,并进行固定,所述横向管的管路的内径为20~100mm;

S6纵向布管:沿着步骤S4形成的纵向孔下纵向管,并且在古建筑室外下纵向管,并将横向管和纵向管利用弯管或者三通管进行连通,纵向管的管路的内径为20~100mm;

S7回填:对古建筑室外的坑槽进行土方回填,对古建筑室内的孔洞进行恢复作业,使其地面尽可能恢复原状,通过在古建筑外侧进行土方作业,挖出坑槽后,沿着坑槽面进行打孔作业,避免了直接在古建筑墙体上进行打孔,减少对古建筑的损坏,并且保护了古建筑的历史气息,通过在地下打孔部位预先穿管,避免因虫啮鼠咬出现线路故障,并且便于检修维护。

在步骤S1挖槽前,对古建筑墙体采用支架进行临时加固处理,防止施工过程中墙体受损,本步骤主要针对本身不太牢固的古建筑墙体先可进行临时加固处理,在通入水、电后,可方便引入其他设备,以便于后续工序作业。

本发明通过在打孔部位进行预先穿管,然后在在所述步骤S3和步骤S6采用的管路内穿装电线或柔性水管,便于实现电路和水路的布线分布,外部管路对电线或柔性水管具有保护和支撑的作用。

原理过程如下:

本发明首先在古建筑墙体1外开展土方作业,挖出坑槽后,沿着坑槽面进行打孔作业,打孔深度直至孔深进入到古建筑室内,随后采取合适的参照物,对横向打孔的位置进行定位,然后在室内进行纵向打孔,直至将横向孔和纵向孔打通,然后再将横向管2插入到横向孔内,将纵向管3插入到纵向孔内,横向管2和纵向管3利用弯头4进行连接,最后再进行回填作业,对古建筑室外的坑槽进行土方回填,对古建筑室内的孔洞进行恢复作业,使其地面尽可能恢复原状,本发明提前做出的管路可以用于水路布置或电路布置均可,利用通过在地下进行打孔穿管,避免了直接在古建筑墙体上打孔过线,减少了对古建筑墙体的破坏,并且保留了古建筑的历史气息,在工艺流程设计上还考虑了古建筑墙体本身可能存在的牢固性不稳的问题,在施工前先对古建筑墙体进行临时加固处理,进而先在墙体内先引入水电后,便于后道工序作业,对古建筑墙体可以再进行加固处理,工艺流程简单,便于实现,并且考虑到了古建筑墙体的不可再现性,设计合理。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