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协助腿脚不便人群上、下公交车的收缩式辅助平台

一种协助腿脚不便人群上、下公交车的收缩式辅助平台

摘要

一种协助腿脚不便人群上、下公交车的收缩式辅助平台,属于公交车辅助平台技术领域。它包括动力提供系统、动力传输系统及执行系统,动力提供系统通过动力传输系统为执行系统提供动力,动力提供系统包括控制开关、液压泵及电机,动力传输系统包括液压管及液压油,执行系统包括液压缸、收缩滑杆及站立平台。本发明采用液压系统控制站立平台的收缩和展开,帮助乘客下车,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力以及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及公交车运行的准点率;通过在公交车上设置下沉结构,使得可收缩的站立平台与公交站台之间紧密贴合,避免站立平台与公交站台之间留有间隙,方便腿脚不便人群平稳的上下车,提高腿脚不便人群的出行意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2181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浙江工业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110043026.4

  • 发明设计人 陈晨;杜伟;

    申请日2021-01-13

  • 分类号B60R3/02(20060101);

  • 代理机构33213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周红芳;朱盈盈

  • 地址 310006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朝晖六区潮王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9:3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公交车辅助平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协助腿脚不便人群上、下公交车的收缩式辅助平台。

背景技术

但通过对目前城市公交运行现状的调研和研究,目前有着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公交车站台和公交车之间的距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对于身体健康的成年人人来说,这问题不大。但是对于腿脚不便人群和小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问题存在的。首先公交车的车门距离地面是30-40cm,这个距离对于小孩子来说是相对较高的,很难踏到公交车上;其次,对于腿脚不便人群来说,这也是非常不便的,尤其是对于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来说。然后就是在城市的某些公交上,还存在着这一现象,公交车车门和车厢之间存在着台阶,并没有在同一水平面上。这两点是目前存在问题较多的地方。

现在的公交车虽说部分有了方便腿脚不便人群下车的斜坡,但是需要人工操作,一般就是司机将公交车停靠入站之后,司机离开驾驶位,来到公交车后门处,手动打开活页板,与车厢形成一个斜坡方便腿脚不便人群上下车。虽说这种技术已经成熟了,但缺少实用性,操作也存在着不便之处,特便是在上下班高峰期时,进行上述操作就会耽误时间,造成公交车晚点等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交车收缩式载客平台系统,能够方便腿脚不便人群上、下公交车,且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减少人工操作,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协助腿脚不便人群上、下公交车的收缩式辅助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提供系统、动力传输系统及执行系统,所述动力提供系统通过动力传输系统为执行系统提供动力,所述动力提供系统包括控制开关、液压泵及电机,动力传输系统包括液压管及液压油,执行系统包括液压缸、收缩滑杆及站立平台。

优选的,所述电机驱动液压泵输出液压油,经由液压管传输到执行系统中的液压缸中,控制收缩滑杆与站立平台之间相对运动。

优选的,所述站立平台上设置有下沉结构,便于站立平台伸展出后的高度与公交站台的高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下沉结构的深度与站立平台的厚度相等。

优选的,所述收缩滑杆的数量为两组,对称安装在公交车上、下客通道的两侧内壁上,站立平台两侧的端面分别与对应侧的收缩滑杆固定连接,所述站立平台通过收缩滑杆的伸缩控制做滑动运动。

优选的,所述收缩滑杆包括安装在公交车上、下客通道内壁上的第一连接件、设置在第一连接件内部的第二连接件以及设置在第二连接件内部的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及第三连接件均为竖直放置的U型结构,第一连接件的开口侧与第二连接件的开口侧同向设置,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的开口侧反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两个平行段的内侧与第二连接件上对应平行段的外侧之间、第三连接件两个平行段的外侧与第二连接件上对应平行段的内侧之间均设有滚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通过设置的动力提供系统、动力传输系统及执行系统,采用液压系统控制站立平台的收缩和展开,帮助乘客下车,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了人力以及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行效率及公交车运行的准点率;

2)本发明中通过在公交车上设置下沉结构,使得可收缩的站立平台与公交站台之间紧密贴合,避免站立平台与公交站台之间留有间隙,方便腿脚不便人群平稳的上下车,提高腿脚不便人群的出行意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运行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收缩滑杆与站立平台安装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收缩滑杆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公交车停靠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站立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下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A、动力提供系统;B、动力传输系统;C、执行系统;1、控制开关;2、液压泵;3、电机;4、液压管;5、液压油;6、液压缸;7、收缩滑杆;8、站立平台;9、第一连接件;10、第二连接件;11、第三连接件;12、滚珠;13、车厢;14、公交站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相反,本发明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发明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发明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发明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发明。

请参阅图1-6,一种协助腿脚不便人群上、下公交车的收缩式辅助平台,包括动力提供系统A、动力传输系统B及执行系统C,动力提供系统A由控制开关1、液压泵2及电机3组成,动力传输系统B由液压管4及存放在油缸中的液压油5组成,执行系统C由液压缸6、收缩滑杆7及站立平台8组成。

电机3与控制开关1相连,并由公交车上配设的蓄电池提供动能,电机3通过联轴器与液压泵2传动连接,液压管4与液压泵2出口接口相连接,液压油5通过液压泵2经由液压管4传输到执行系统C中的液压缸6中,液压缸6上的活塞杆与收缩滑杆7传动连接。

收缩滑杆7的数量为两组,对称安装在公交车上、下客通道的两侧内壁上,公交车上、下客通道位于站立平台8安装的位置设置有下沉结构,下沉结构的深度与站立平台8的厚度相等,便于站立平台8伸展出后的高度与公交站台14的高度相等。

收缩滑杆7包括安装在公交车下客通道内壁上的第一连接件9、第二连接件10及第三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10设置在第一连接件9内部,第三连接件11设置在第二连接件10的内部。

其中,第一连接件9、第二连接件10及第三连接件11均为竖直放置的U型结构,第一连接件9的开口侧与第二连接件10的开口侧同向设置,第二连接件10与第三连接件11的开口侧反向设置,第一连接件9两个平行段的内侧与第二连接件10上对应平行段的外侧之间、第三连接件11两个平行段的外侧与第二连接件10上对应平行段的内侧之间均设有便于滑动的滚珠12。

本发明装置的运行过程如下:首先,等公交车停稳之后,司机就可以把公交车中控台上的控制开关1按钮拨到“ON”上,连通电路,电机3开始进入工作状态,电机3通过联轴器带动液压泵2进行工作。液压泵2进行做功,将液压油5从油泵中吸入,然后通过液压泵2将液压油5推进液压管4中,这也就是进入到了动力传输系统B中。

由于公交车的发动机以及各种设备都是在公交车车尾,而收缩式平台是安装在乘客上下车的地方。因此需要采用动力传输系统B,将前面的动力提供系统A传出来的动力传输到后面的执行机构上。故需要在车厢13底部设置液压管4,使得液压油5通过液压管4进入到动力执行系统C中的液压缸6之内,带动载客平台进行相应的运动。

然后,待动力传输系统B中的液压油5进入到动力执行系统C中的液压缸6中,液压缸6中的活塞杆进行伸展运动,伸出缸体,又由于活塞杆与站立平台8下面通过螺栓连接,当活塞杆伸展出缸体时,即相当于给站立平台8施加一个力,从而带动收缩滑杆7向外运动,这一过程类似于抽屉向外伸出的过程,因此,活塞杆伸出液压缸6时,收缩滑杆7也就会向外伸展,继而带动站立平台8伸出车厢13,与公交站台14的候车台相接,乘客就能登上站立平台8。

最后,当公交车离开车站时,公交车司机把控制开关1按到“OFF”键上,这时电路断电,电机3中就没有电,从而电机3带动的液压泵2就不再提供动力,则液压泵2就失去了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油5的压力能。液压油5通过液压管4回流到油泵中。液压缸6中的活塞杆缺少压力能支撑,就会收回进液压缸6中,则站立平台8也就在活塞杆的作用下,通过收缩滑杆7回到车厢13内,与车厢13处在同一个水平面上,乘客也就可以顺利的进入车厢13。

同时,要注意的是,为了达到站立平台8在回到车厢13时,和车厢13平面处于同一个水平面,车厢13与站立平台8重合处就要设计一个下沉结构,下沉结构厚度与站立平台8的厚度保持一致。站立平台8上加设有栏杆,使得乘客在乘车时可以扶着,以保证乘车安全。

乘客离开公交车时,辅助平台按照所述运行过程重复操作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