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接载车及接载系统

接载车及接载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接载车及接载系统,用于在车间接载模拟车,所述接载车包括:行走架,所述行走架具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车间的地面轨道运行,所述轨道沿第一方向延伸;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行走架上,所述升降机构能相对所述行走架升降运动,以使所述模拟车支撑于升降机构上或脱离所述升降机构。本发明可利用接载车实现模拟车的搭载以及投排过程,无需投入大量作业人员,人工劳动强度小,且投排过程可由接载车来控制模拟车速度及转向等,简单方便,并避免人员被撞伤的风险,安全性高,另外,利用接载车可大大缩短模拟车的投排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721965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146132.5

  • 发明设计人 钟栋鹏;许建机;

    申请日2021-02-02

  • 分类号B61D15/00(20060101);

  • 代理机构44287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郭春芳

  • 地址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市南大道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9:34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载车及接载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车间生产过程中,模拟车(FDS台车)进行定期点检作业,需要将重量为2.5吨的模拟车从20毫米高斜坡进行投排。投排过程中,由于模拟车重量较大,且无法控制速度及方向。模拟车每次投排时间接近30分钟,作业人数达15人/次,人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且存在被模拟车撞伤的风险,安全隐患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载车及接载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模拟车投排作业生产效率低及安全隐患大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接载车,用于在车间接载模拟车,所述接载车包括:

行走架,所述行走架具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沿所述车间的地面轨道运行,所述轨道沿第一方向延伸;

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行走架上,所述升降机构能相对所述行走架升降运动,以使所述模拟车支撑于升降机构上或脱离所述升降机构。

优选地,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组件,所述升降组件包括驱动件、升降板和两个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所述支撑架支撑于所述行走架上,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升降板用于支撑所述模拟车,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架及所述升降板相对所述行走架升降运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支撑柱,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互垂直,所述行走架上对应各所述支撑柱的位置均设置有支撑座,所述支撑柱的底端可升降地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支撑座内;所述升降板的两端均设置有过渡板,所述过渡板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在两个所述支撑柱的顶端,各所述过渡板对应设置有一个所述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输出轴与所述过渡板连接,并通过所述过渡板驱动所述支撑架及所述升降板相对所述行走架升降运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座包括限位柱和两个限位滚轮,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滚轮与所述限位柱相对设置,另一个所述限位滚轮与所述限位柱相邻设置,所述限位柱及两个所述限位滚轮围成导向腔,所述支撑柱的底端伸入所述导向腔内并能相对所述导向腔升降,所述限位滚轮与所述支撑柱的外壁滚动接触配合。

优选地,所述过渡板上设置有两个缓冲垫,两个所述缓冲垫分设于所述升降板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行走架包括连接台和两个行走台,两个所述行走台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各所述行走台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且两个所述行走台的一端通过所述连接台连接,各所述行走台设置有一个所述升降组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台设置有第一限位架,所述第一限位架的底端安装在所述连接台上,所述第一限位架的顶端面向所述升降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垫。

优选地,所述连接台上还设置有电控盒和两个推拉把手,两个所述推拉把手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所述电控盒位于两个推拉扳手之间;所述连接台的一端还设置有线束放置架。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接载系统,所述接载系统包括轨道和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接载车,所述轨道包括水平放置的底板和连接在所述底板一侧的竖向板,所述行走轮沿所述底板运行,所述行走架上开设有与所述竖向板滑动接触配合的导向槽。

优选地,所述接载系统还包括两个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顶撑架,且所述顶撑架靠近所述轨道设置,所述顶撑架包括顶撑板和铰接于所述顶撑板上的顶撑脚,所述顶撑脚能相对所述顶撑板在站立状态或平躺状态之间切换,以对应支撑所述模拟车或脱离所述模拟车;且/或,所述接载系统还包括第二限位架,所述第二限位架靠近所述轨道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架的顶端面向所述接载车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垫。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接载车在接载模拟车的过程中,接载车先行走至初始位置,升降机构则随行走架行走至模拟车的底部,然后相对行走架上升运动,并将模拟车抬起,使得模拟车脱离原位置并支撑在升降机构上,实现转向及搭载过程,并消除与原位置的高度差。接着,接载车载着模拟车在轨道上定向行走,并行走至作业位置,以便模拟车进行作业,完成模拟车的投排过程。作业完成后,接载车载着模拟车从作业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将模拟车放回原位置,升降机构则相对行走架下降运动,以使得升降机构与模拟车脱离即可。

本发明可利用接载车实现模拟车的搭载以及投排过程,无需投入大量作业人员,人工劳动强度小,且投排过程可由接载车来控制模拟车速度及转向等,简单方便,并避免人员被撞伤的风险,安全性高,另外,利用接载车可大大缩短模拟车的投排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接载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接载系统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接载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接载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顶撑架中顶撑脚在站立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一实施例顶撑架中顶撑脚在平躺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中对“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和图3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和图3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本发明提出一种接载车。

如图1至4所示,本实施例的接载车100用于在车间接载模拟车200,接载车100包括行走架10和升降机构20,其中,行走架10具有行走轮,行走轮沿车间的地面轨道300运行,轨道300沿第一方向延伸;升降机构20,升降机构20设置在行走架10上,升降机构20能相对行走架10升降运动,以使模拟车200支撑于升降机构20上或脱离升降机构20。

本实施例第一方向为图1和图3中所示的前后方向,地面轨道300沿前后方向延伸,行走架10则通过行走轮在轨道300上前后行走,进而实现接载车100的定向行走。本实施例的接载车100还包括升降机构20,接载模拟车200的过程中,接载车100先行走至初始位置,升降机构20则随行走架10行走至模拟车200的底部,然后相对行走架10上升运动,并将模拟车200抬起,使得模拟车200脱离原位置并支撑在升降机构20上,实现转向及搭载过程,并消除与原位置的高度差。接着,接载车100载着模拟车200在轨道300上定向行走,并行走至作业位置,以便模拟车200进行作业,完成模拟车200的投排过程。作业完成后,接载车100载着模拟车200从作业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将模拟车200放回原位置,升降机构20则相对行走架10下降运动,以使得升降机构20与模拟车200脱离即可。

本实施例可利用接载车100实现模拟车200的搭载以及投排过程,无需投入大量作业人员,人工劳动强度小,且投排过程可由接载车100来控制模拟车200速度及转向等,简单方便,并避免人员被撞伤的风险,安全性高,另外,利用接载车100可大大缩短模拟车200的投排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施例的升降机构20包括升降组件21,升降组件21包括驱动件211、升降板212和两个支撑架213,两个支撑架213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支撑架213支撑于行走架10上,升降板212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在两个支撑架213上,升降板212用于支撑模拟车200,驱动件211用于驱动支撑架213及升降板212相对行走架10升降运动。

如图1至图4所示,升降组件21的两个支撑架213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且两个支撑架213均支撑在行走架10上,升降板212的前后两端则分别对应连接在两个支撑架213上。在接载模拟车200时,驱动件211驱动支撑架213及升降板212相对行走架10上升运动,使得升降板212支撑在升降板212上。将模拟车200送回原位置后,驱动件211再驱动支撑架213及升降板212相对行走架10下降运动,使得模拟车200与升降板212脱离即可。本实施例升降组件21的结构简单,易于制作。在一实施例中,驱动件21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液压缸,液压缸的驱动力大,可在驱动支撑架213及升降板212升降运动的同时免去减速装置,运动平稳,保证升降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支撑架213包括两个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支撑柱2131,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互垂直,行走架10上对应各支撑柱2131的位置均设置有支撑座11,支撑柱2131的底端可升降地设置在对应的支撑座11内;升降板212的两端均设置有过渡板214,过渡板214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在两个支撑柱2131的顶端,各过渡板214对应设置有一个驱动件211,驱动件211的输出轴与过渡板214连接,并通过过渡板214驱动支撑架213及升降板212相对行走架10升降运动。

本实施例的第二方向为左右方向,两个支撑柱2131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行走架10上设置有两个支撑座11,两个支撑座11与两个支撑柱2131一一对应布置。升降板212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有过渡板214,过渡板214的左端连接在左侧支撑柱2131的顶端,过渡板214的右端连接在右侧支撑柱2131的顶端。通过过渡板214的设置,可实现升降板212以及支撑架213的装配。各过渡板214的底部均设置有一个驱动件211,驱动件211的输出轴与对应的过渡板214连接。驱动件211驱动过渡板214升降运动,进而带动支撑架213及升降板212升降运动。在支撑架213升降的过程中,支撑柱2131的底端则在支撑座11内升降运动,支撑座11可起到限位和导向的作用,利于支撑架213、过渡板214及升降板212稳定地升降。

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支撑座11包括限位柱111和两个限位滚轮112,其中一个限位滚轮112与限位柱111相对设置,另一个限位滚轮112与限位柱111相邻设置,限位柱111及两个限位滚轮112围成导向腔113,支撑柱2131的底端伸入导向腔113内并能相对导向腔113升降,限位滚轮112与支撑柱2131的外壁滚动接触配合。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两个限位滚轮112中,其中一个限位滚轮112与限位柱111左右相对设置,另一个限位滚轮112位于前侧,两个限位滚轮112与限位柱111围成导向腔113,支撑柱2131的底端伸入导向腔113内,限位柱111及两个限位滚轮112能分别从左侧、右侧和前侧对支撑柱2131形成限位,防止支撑柱2131在升降过程中脱离导向腔113,起到限位作用,并且,支撑柱2131在升降过程中与各限位滚轮112滚动接触配合,对支撑柱2131起到导向作用,利于支撑柱2131稳定地升降。

进一步地,过渡板214上设置有两个缓冲垫215,两个缓冲垫215分设于升降板212的两侧。如图2至图4所示,两个缓冲垫215分别设置在升降板212的左侧或右侧,缓冲垫215为柔性垫,可对支撑在升降板212上的模拟车200起到缓冲作用,避免模拟车200与接载车100相撞而导致损坏。

本实施例的行走架10包括连接台12和两个行走台13,两个行走台13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各行走台13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个行走台13的一端通过连接台12连接,各行走台13设置有一个升降组件21。如图1至图3所示,两个行走台13左右间隔布置,且两个行走台13的前端通过连接台12连接,各行走台13沿前后方向延伸,每个行走台13上均设置有一个升降组件21。两个行走台13与连接台12连接形成U形的行走架10,行走架10的中间部分为空腔,既减轻了接载车100的整体重量,又方便接载车100在接载模拟车200时放置模拟车200的流水线可伸入该空腔内,避免接载车100与流水线干涉。接载到模拟车200后,两个升降组件21同时支撑模拟车200的左右两侧,稳定性高。

如图1至4所示,连接台12设置有第一限位架14,第一限位架14的底端安装在连接台12上,第一限位架14的顶端面向升降组件2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垫141。第一限位架1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限位架14左右间隔布置,其中一个第一限位架14靠近左侧的行走台13,另一个第一限位架14靠近右侧的行走台13。第一限位架14可对模拟车200起到限位作用,以将模拟车200搭载在正确的位置。并且,各第一限位架14的顶端面向升降组件21的一侧,即第一限位架14的顶端后侧设置有第一限位垫141,第一限位垫141为柔性垫,可对模拟车200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连接台12上还设置有电控盒15和两个推拉把手16,两个推拉把手16沿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电控盒15位于两个推拉把手16之间;连接台12的一端还设置有线束放置架17。如图1至图3所示,电控盒15居中设置在连接台12上,电控盒15内具有控制接载车100的电动部件,比如液压缸等的电子元器件以及电源等,实现自动化控制。作业者可以通过推拉把手16推拉接载车100,方便作业。另外,连接台12的左端或右端还设置有线束放置架17,便于放置接载车100的线束。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出一种接载系统,该接载系统包括轨道300和如上所述的接载车100,轨道300包括水平放置的底板301和连接在底板301一侧的竖向板302,行走轮沿底板301运行,行走架10上开设有与竖向板302滑动接触配合的导向槽。轨道300中,水平放置的底板301可通过螺栓等固定在地面上,底板301沿前后方向延伸,方便接载车100的行走轮前后行走,竖向板302竖向连接在底板301的一侧,竖向板302也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在接载车100行走的过程中,其竖向板302始终与导向槽滑动接触配合,对接载车100起到导向作用,使其始终沿着轨道300运行,防止脱离,实现接载车100的定向行走过程。由于本接载系统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进一步地,接载系统还包括两个沿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顶撑架400,且顶撑架400靠近轨道300设置,顶撑架400包括顶撑板401和铰接于顶撑板401上的顶撑脚402,顶撑脚402能相对顶撑板401在站立状态或平躺状态之间切换,以对应支撑模拟车200或脱离模拟车200;且/或,接载系统还包括第二限位架500,第二限位架500靠近轨道300的一端,第二限位架500的顶端面向接载车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垫501。

如图1和图2所示,接载系统具有两对顶撑架400,其中一对顶撑架400前后间隔布置在靠近右侧的轨道300处,另一对顶撑架400前后间隔布置在靠近左侧的轨道300处,并且,顶撑脚402设置在轨道300的作业位置处。在模拟车200搭载接载车100行走至作业位置时,各顶撑脚402相对顶撑板401转动至站立状态,即,顶撑脚402竖直设置,如图5所示。此时,顶撑脚402顶部的高度与升降板212的高度一致,顶撑脚402与升降板212同时支撑模拟车200,避免模拟车200坠落,提高安全可靠性;作业完成后,顶撑脚402则相对顶撑板401转动至平躺状态,如图6所示。此时,顶撑脚402的顶端与模拟车200脱离,不再对模拟车200进行支撑,以便接载车100将模拟车200送回原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一对顶撑架400中,其中一个顶撑架400的顶撑脚402可相对其顶撑板401向前或向后转动至平躺状态,另一个顶撑架400的顶撑脚402可相对其顶撑板401向左或向右转动至平躺状态,以防止两个顶撑脚402同向转动而影响模拟车200在接载车100上的稳定性。

另外,接载系统还包括两个第二限位架500,两个第二限位架500左右间隔布置,其中一个第二限位架500靠近左侧的行走台13,另一个第二限位架500靠近右侧的行走台13。第二限位架500可对接载车100起到限位作用,以使接载车100停靠在正确的作业位置。并且,各第二限位架500的顶端面向接载车100的一侧,即第二限位架500的顶端后侧设置有第二限位垫501,第二限位垫501为柔性垫,可对接载车100起到缓冲和保护作用。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