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该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冠梁;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预制混凝土挡板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中设有PVC排水管;微型钢管桩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框格梁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框格梁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框格梁内设有回填土,回填土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由于微型桩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岩体变形的发展进行初步控制,具有较高效率;同时微型钢管桩桩径小、设计组成简单,打入设备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能发展为滑坡的危岩体治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危岩体多处于陡峭的边坡或悬崖被多组结构面切割,虽然还没有发生失稳,但已具备了发生失稳破坏的条件,在重力、风化营力、地震、渗透压力及外部环境振动干扰等外力作用下,可能会导致与母岩分离发生失稳破坏,造成其下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是一种典型的地质灾害。现有技术涉及危岩体治理的方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是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维护结构。该方法提供了一种治理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的围护结构,包括母岩体和危岩体;在危岩体左、右侧的母岩体上分别设置锚杆,绕过危岩体,利用钢丝绳分别连接左右侧锚杆,起到加固治理危岩体的效果。

第二种是倾倒破坏型危岩体治理办法,该方法基于形成危岩体变形的“逆机理”,即产生一种与常规倾倒变形方向相反的变形,使危岩体产生向后缘张拉裂隙倾斜的趋势,使已经发生倾斜的危岩体“扶正”,从而增大危岩体的稳定性系数。

第三种是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装置,包括斜向支撑件,斜向支撑件顶端伸入于边坡危岩体下表面的浅槽中,斜向支撑件底部有槽钢垫板,槽钢垫板内嵌于边坡危岩体下方的深槽中。通过斜向支撑件、槽钢垫板配合斜向锚杆作用,并用混凝土将浅槽和深槽填平,使支撑系统与危岩体充分接触,从而达到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的目的。

第一种大型倾倒式危岩体维护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加固处理措施单一,当危岩体规模较大或在不能进行爆破清除的情况下,采用单一治理的方法往往难以达到治理效果,其安全稳定性不能保证。第二种倾倒破坏型危岩体治理办法存在的问题是:当危岩体裂隙、夹层发育稳定性较差时,在危岩体下方软弱层开设水平孔,其施工风险较大。第三种边坡危岩体快速加固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该维护结构所采取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对于具有宽大裂隙、规模较大且复杂的危岩体难以保证其安全稳定。

因此,以上现有技术依然不够理想。

发明内容

考虑到目前危岩体治理技术方面的缺陷,针对可能发展为滑坡的危岩体,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治理危岩体的微型桩+锚杆(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该联合支护结构是采用微型桩结合锚杆或锚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包括在下部危岩体设有的双排布置的微型钢管桩,该微型钢管桩包括直径不大于300mm的圆形中空预制钢管桩身、内置三根钢筋束,该微型钢管桩伸入地面以下不小于3m,以保证微型桩具有足够长度的嵌固段;该微型钢管桩顶部设置桩顶冠梁,桩顶冠梁将双排微型钢管桩连接起来,使其整体协同受力;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前述的预制混凝土挡板采用网片挂网喷混覆盖,并且在微型钢管桩中设有PVC排水管,PVC排水管穿过前述的网片;前述的微型钢管桩与危岩体之间采用回填混凝土进行回填处理,使危岩体下部与地面充分接触;危岩体上部坡面设置框格梁,框格梁节点处设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框格梁底部延伸至桩顶冠梁,框格梁内设有回填土,回填土内种植草籽,起到绿化作用。

进一步的,前述的预制混凝土挡板上的网片采用双层钢筋网,钢筋直径8-10mm,喷混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前述的回填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

进一步的,前述的框格梁断面尺寸为300×300mm或400×400mm,框格梁间距2.5~3.0m,沿着坡面布置;预应力锚索或锚杆均施工预应力,前述的锚杆为全粘结型,设计布置在危岩体的上部及下部,中部采用预应力锚索,预应力锚索锚固段伸入危岩体中风化一定深度,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锚固力,预应力锚索或锚杆外锚头和框格梁浇筑在一起。

该治理危岩体的联合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在拟治理的危岩体范围,先实施下部双排微型钢管桩,微型钢管桩底部嵌入地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在微型钢管桩的顶部设置桩顶冠梁;步骤2.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一边安装预制混凝土挡板的同时,一边浇筑混凝土,最后在微型钢管桩之间设置PVC排水管,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最终完成危岩体下部结构的施工;步骤3.待危岩体下部施工完毕且达到一定的设计龄期后,开始着手危岩体上部的施工,施工前,现将危岩体表面的残渣、腐殖质清除干净,按照一定的坡比修整坡面;步骤4.坡面采取挂网喷混,网片采用双层网,完成挂网喷混后,然后实施框格梁和预应力索或锚杆,将预应力索或锚杆封锚在框格梁的节点处,框格梁内设置一定深度的排水孔,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步骤5.最后在框格梁内设置回填土覆盖一定厚度,用以种草绿化,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本发明是一种治理危岩体的微型桩+锚杆(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由于微型桩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岩体变形的发展进行初步控制,具有较高效率;同时微型钢管桩桩径小、设计组成简单,打入设备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另外,危岩体上部挂网喷混+框格梁+预应力锚杆(索)混用+排水措施可以永久的对危岩体进行加固处理,保证危岩体的安全稳定。最后,框格梁内覆土种草,绿化环境,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具体而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

(1)由于微型桩施工速度快,可以在短时间内对危岩体变形的发展进行初步控制,具有较高效率。如有需要,可以为后续危岩体加固处理争取时间;

(2)微型桩桩径小、设计组成简单,打入设备要求不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3)危岩体上部挂网喷混+框格梁+预应力锚杆(索)+排水措施可以永久的对危岩体进行加固处理,保证危岩体的安全稳定;

(4)全部施工锚索造价相对较高,工期较长,本发明锚杆、锚索混用,不但可以节省造价,同时还可以缩短工期。

(5)框格梁内覆土种草,绿化环境,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断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细部构造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微型钢管桩,2-回填混凝土,3-PVC排水管,4-桩顶冠梁,5-地面,6-预制混凝土挡板,7-预应力锚索,8-预应力锚杆,9-框格梁,10-回填土,11-危岩体原始地形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的结构主要包括微型钢管桩1、混凝土2、PVC排水管3、桩顶冠梁4、地面5、预制混凝土挡板6、预应力锚索7、预应力锚杆8、框格梁9、覆土回填10、危岩体原始地形线11等部分。具体实施时,在下部危岩体设计一种双排微型钢管桩1,包括直径不大于300mm的圆形中空预制钢管桩身、内置三根钢筋束,微型钢管桩1伸入地面以下不小于3m,以保证微型钢管桩1具有足够长度的嵌固段,微型钢管桩1顶部设置桩顶冠梁4,将双排微型钢管桩1连接起来,使其整体协同受力,整体稳定性更好;微型钢管桩1之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6,预制混凝土挡板6上挂网喷混,网片采用双层钢筋网,钢筋直径8-10mm,喷混混凝土标号为C25或C30;同时在微型钢管桩1之间设置

上述微型钢管桩+预应力锚杆(索)混用联合支护结构治理危岩体可以实现快速对危岩进行初步治理,为危岩体的永久加固赢的时间,同时可以绿化环境,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1.在拟治理的危岩体范围,先实施下部双排微型钢管桩,微型桩底部嵌入地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在微型桩的顶部设置冠梁;

步骤2.桩间设置预制混凝土挡板6,一边安装预制混凝土挡板6的同时,一边浇筑混凝土,最后在桩间设置排水管,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最终完成危岩体下部结构的施工;

步骤3.待危岩体下部施工完毕且达到一定的设计龄期后,开始着手危岩体上部的施工,施工前,现将危岩体表面的残渣、腐殖质等清除干净,按照一定的坡比修整坡面;

步骤4.坡面采取挂网喷混,网片采用双层网,完成挂网喷混后,然后实施框格梁9和预应力锚索7或锚杆8,将预应力锚索7或锚杆8封锚在框格梁9的节点处,框格梁9内设置一定深度的排水孔,用以排泄危岩体内部的裂隙水;

步骤5.最后在框格梁9内覆土一定厚度的回填土10,用以种草绿化,达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当然,以上只是本发明的具体应用范例,本发明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