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车辆前大灯系统、车辆及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

一种车辆前大灯系统、车辆及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前大灯系统,应用于车辆,包括:第一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前大灯和控制器;第一光传感器,设置于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用于采集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第二光传感器,设置于车辆的仪表板前端,用于采集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第一光照区域和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与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控制器分别与第一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和前大灯电连接,控制器用于,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本申请采用两个光传感器增大了采光面积,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的准确性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60016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015249.X

  • 发明设计人 宋昀洁;李武斌;

    申请日2021-01-06

  • 分类号B60Q1/0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319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莎日娜

  • 地址 101300 北京市顺义区双河大街99号1幢五层101内A5061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40:1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车辆照明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前大灯系统、车辆及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大多数中高配的车辆配置有自动光线感应式前大灯,当控制自动光线感应式前大灯的开关位于自动“AUTO”档的位置,自动光线感应式前大灯可以随外界环境光线的强弱自动开启和关闭。

然而,自动感应式前大灯采集外界环境光线的范围较小,对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准确性低,导致自动光线感应式前大灯开启的时长较长,用户的体验感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前大灯系统,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自动感应式前大灯对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准确性低,导致自动光线感应式前大灯开启的时长较长,用户的体验感较差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大灯系统,应用于车辆,所述车辆前大灯系统包括:第一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前大灯和控制器;

所述第一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用于采集所述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

所述第二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仪表板前端,用于采集所述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光照区域和所述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光照区域与所述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所述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光传感器、所述第二光传感器和所述前大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控制所述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传感器为雨量光传感器;

所述雨量光传感器包括第一采光通道和第二采光通道,所述第一采光通道用于采集所述第一子光照区域的光线强度,所述第二采集通道用于采集所述第二子光照区域的光线强度;

所述第一子光照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光照区域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子光照区域和所述第二子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所述第一光照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光照区域为所述车辆的前机舱盖与所述车顶之间的部分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光传感器为阳光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器包括比较单元和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光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传感器分别与所述比较单元电连接,所述比较单元与所述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控制单元与所述前大灯电连接;

所述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分别与预设光线强度进行比较;

所述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均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光线强度时,控制所述前大灯开启,或者,在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均大于所述预设光线强度时,控制所述前大灯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前大灯系统还包括计时器,所述计时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具体用于,在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均小于等于所述预设光线强度时,向所述计数器发送第一开启计时信号,在接收到所述计数器发送的第一结束计时信号后,控制所述前大灯开启,或者,在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均大于所述预设光线强度时,向所述计数器发送第二开启计时信号,在接收到所述计数器发送的第二结束计时信号后,控制所述前大灯关闭。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安装第一光传感器,在车辆的仪表板前端安装第二光传感器,第一光传感器可以采集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第二光传感器可以采集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第一光照区域和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与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通过将第一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和前大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这样,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两个光传感器增大了采光面积,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的准确性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具体包括上述车辆前大灯系统。

进一步的,所述车辆前大灯系统的第一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

所述车辆前大灯系统的第二光传感器设置于所述车辆的仪表板前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光传感器为雨量光传感器,所述第二光传感器为阳光传感器。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车辆的与上述车辆前大灯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所述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包括:

接收第一光传感器采集的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以及,第二光传感器采集的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所述第一光照区域和所述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所述第一光照区域与所述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

根据所述第一光线强度和所述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接收第一光传感器采集的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以及,第二光传感器采集的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再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其中,第一光照区域和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与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两个光传感器增加了的采光面积,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的准确性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的两个光传感器安装于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第一光传感器,11-第一光照区域,111-第一子光照区域,112-第二子光照区域,20-第二光传感器,21-第二光照区域,30-控制器,31-比较单元,32-控制单元,40-前大灯,50-计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现有技术中,对于自动光线感应式前大灯,其通常包括一个红外传感器,设置于车辆的内后视镜上,由于红外传感器的探测范围有一定的距离和角度,一般,红外传感器光线辐射的范围为20°左右,可见,现有技术的自动光线感应式前大灯感应采集外界环境红外线的范围较小,仅能采集靠近车顶的区域,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准确性低,例如,常常导致车辆在进入隧道、地下车库等环境前,前大灯的开启过程较长,并且,当车辆快速行驶经过短距离浓密树荫、短桥梁时,会导致前大灯出现时开时闭的现象,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前大灯系统、车辆及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进行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和图2,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的两个光传感器安装于车辆上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辆前大灯系统,可以应用于车辆,车辆前大灯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光传感器10、第二光传感器20、前大灯40和控制器30;第一光传感器10,设置于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用于采集第一光照区域11的第一光线强度;第二光传感器20,设置于车辆的仪表板前端,用于采集第二光照区域21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第一光照区域11和第二光照区域21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11与第二光照区域21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控制器30分别与第一光传感器10、第二光传感器20和前大灯40电连接,控制器30用于,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或关闭。

具体而言,为了使两个光传感器可以采集车前光照区域的角度最大化,优选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第一光传感器10设置于内后视镜前端的中部位置,第二光传感器20设置于仪表板前端的中部位置,对于两个光传感器的具体设置位置,本实施例可以不做限定,具体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光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能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视线,并且能够很好的感知车前光线。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第一光照区域11和第二光照区域21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11与第二光照区域21组合形成的区域一般从前机舱盖、前挡风玻璃和高出车顶预设距离的平面之间的区域,也即,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实际应用中,第一光照区域11与第二光照区域21组合形成的区域可以从前机舱盖到车顶以上预设高度水平面之间的区域,其中,第一光照区域11为驾驶员视线的上方和前方区域,第二光照区域21为驾驶员视线的正前方区域。需要说明的是,图示的两个光照区域仅是一种示例,具体的光照区域根据两个光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光辐射范围、光照距离等进行限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车辆前大灯40系统采用两个光传感器,光的辐射范围增大,基本可以辐射前挡风玻璃、前机舱盖、车头边界和车顶水平面之间的区域,也就是说,可以辐射的范围为驾驶员视线可以观察到的车辆的前方区域和上方区域。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第一光传感器10和第二光传感器20分别与控制器30电连接,控制器30与前大灯40电连接,实际应用中第一光传感器10采集第一光照区域11的第一光线强度,并将第一光线强度发送给控制器30,第一光传感器10采集第一光照区域11的第二光线强度,并将第一光线强度发送给控制器30,控制器30会根据两个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和关闭。需要说明的是,光线强度即为光线的亮度,也即,控制器30会根据车辆前方光照区域的光线亮度,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和关闭。例如,光线变暗,控制器30控制前大灯40开启,光线变亮,控制器30控制前大灯40关闭。可见,本实施例的车辆前大灯40系统,在驾驶员的视线受光线影响之前,可以自动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和关闭。在实际应用中,车前灯可以包括位置灯和近光灯,位置灯和近光灯是同时开启和关闭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述的控制器30可以是车身控制器30(Body ControlModule,简称BCM),又称为车身电脑(Body Computer),在车辆中是指用于控制车身电器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32(ECU),也可以是单独设置的控制器30,本实施例对此可以不做限定,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安装第一光传感器10,在车辆的仪表板前端安装第二光传感器20,第一光传感器10可以采集第一光照区域11的第一光线强度,第二光传感器20可以采集第二光照区域21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第一光照区域11和第二光照区域21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11与第二光照区域21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通过将第一光传感器10、第二光传感器20和前大灯40分别与控制器30电连接,这样,控制器30可以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或关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增大了光传感器的采光面积,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的准确性高,可靠性性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和行车安全。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光传感器10可以为雨量光传感器;雨量光传感器包括第一采光通道和第二采光通道,第一采光通道用于采集第一子光照区域111的光线强度,第二采集通道用于采集第二子光照区域112的光线强度;第一子光照区域111和第二子光照区域112部分重叠,第一子光照区域111和第二子光照区域112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第一光照区域11,其中,第一光照区域11为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部分区域。

在实际应用中,雨量光传感器可以根据雨量大小自动调整雨刷速度,还可以采集车前环境光强度,并将采集的光线强度发送给控制器30,控制器30在根据光线强度自动开启和关闭前大灯40。雨量的大小也会影响车前环境光线的强度,本申请采用雨量光传感器,在雨天,可以更准确的采集第一光照区域11的第一光线强度,从而提高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可靠性。

具体而言,本申请所述的雨量光传感器包括两个采光通道,如图2所示,第一采光通道主要采集第一子光照区域111的光线强度,第一子光照强度为驾驶员视线的上方区域,第二采光通道主要采集第二子光照区域112的光线强度,第二子光照强度为驾驶员视线的前方区域,图2中可以看出,两个子光照区域有部分重叠,两个子光照区域组合的区域至少覆盖驾驶员视线的上方区域和前方区域。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光传感器20为阳光传感器。

在实际应用中,阳光传感器通过测量第二光照区域21的阳光的“热辐射”强弱大小,从而让阳光传感器采集的第二光线强度(光强弱信号)传递给控制器30。与现有的红外传感器相比,阳光传感器具有快速响应时间、高感光度、体积小等优点,可以提高对车辆外界环境光的判断准确性,这样,本实施例的车辆前大灯40系统也具有快速响应时间、高感光度等优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可靠性较高。

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30可以包括比较单元31和控制单元32;第一光传感器10和第二光传感器20分别与比较单元31电连接,比较单元31与控制单元32电连接,控制单元32与前大灯40电连接;比较单元31用于,将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分别与预设光线强度进行比较;控制单元32用于,在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均小于等于预设光线强度时,控制前大灯40开启,或者,在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均大于预设光线强度时,控制前大灯40关闭。

具体而言,两个光传感器分别与比较单元31电连接,比较单元31与控制单元32电连接,控制单元32与前大灯40电连接,两个光传感器(雨量光传感器和阳光传感器)分别将采集的光线强度发送给比较单元31,比较单元31将两个光线强度与预设光线强度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给控制器30,控制器30根据比较结果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和关闭,具体的,若两个光线强度均小于等于预设光线强度,控制器30控制前大灯40开启,若两个光线强度均大于预设光线强度,控制器30控制前大灯40关闭。为了便于理解,可以将预设光线强度看成强光线和弱光线的分界线,若两个光传感器感应的外界光线弱,控制器30则控制前大灯40打开,若两个光传感器感应的外界光线强,控制器30则控制前大灯40关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预设光线强度可以不做限定,预设光线强度需要根据实车测试标定后进行设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辆前大灯40系统还包括计时器,计时器与控制器30电连接;控制器30具体用于,在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均小于等于预设光线强度时,向计数器发送第一开启计时信号,在接收到计数器发送的第一结束计时信号后,控制前大灯40开启,或者,在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均大于预设光线强度时,向计数器发送第二开启计时信号,在接收到计数器发送的第二结束计时信号后,控制前大灯40关闭。

具体而言,例如,雨量光传感器和阳光传感器分别将采集的光线强度分别发送给比较单元31,比较单元31将两个光线强度与预设光线强度分别进行比较,并将比较结果发给控制器30,在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均小于等于预设光线强度时,控制器30向计数器发送第一开启计时信号,计数器开始计时,第一预设时长后,计时器向控制器30发送第一结束计时信号,控制器30在接收到第一结束计时信号后,控制前大灯40开启。或者,在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均大于预设光线强度时,控制器30向计数器发送第二开启计时信号,计数器开始计时,第二预设时长后,计时器向控制器30发送第二结束计时信号,控制器30在接收到第二结束计时信号后,控制前大灯40关闭。这样,与现有技术相比,当车辆快速行驶经过短距离浓密树荫、短桥梁时,不会出现前大灯40时开时闭的现象,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一预设时长本实施例可以不做限定,具体的设定可以根据两个光传感器的光辐射距离、车辆的时速以及实际的外界环境进行设定,例如,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可以相同,例如两个预设时长均为为2S、3S或4S等,第一预设时长和第二预设时长也可以不相同,例如,第一预设时长为3S,第二预设时长为2S。

在上述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基础中,本申请可以提供另一种可选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若两个光传感器的其中一个光传感器失效,控制器30可以根据正常工作的光传感器采集的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和关闭,具体过程前文已经描述,此处不再赘述。这样,可以提高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安全性,降低失效风险,从而保证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在上述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基础中,本申请可以提供再一种可选实施例,在实际应用中,若两个光传感器均失效,控制器30控制前大灯40一直处于开启状态,这样,可以提高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安全性,降低失效风险,从而保证驾驶员的行车安全。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安装第一光传感器,在车辆的仪表板前端安装第二光传感器,第一光传感器可以采集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第二光传感器可以采集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第一光照区域和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与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通过将第一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和前大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这样,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两个光传感器增大了采光面积,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的准确性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具体可以包括上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第一光传感器10设置于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车辆前大灯40系统的第二光传感器20设置于车辆的仪表板前端。

具体而言,为了使两个光传感器可以采集车前光照区域的角度最大化,优选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将第一光传感器10设置于内后视镜前端的中部位置,第二光传感器20设置于仪表板前端的中部位置,对于两个光传感器的具体设置位置,本实施例可以不做限定,具体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定,需要注意的是,两个光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不能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视线,并且能够很好的感知车前光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光传感器为雨量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为阳光传感器。两个光传感器的具体描述前文已经进行了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车辆包括上述车辆前大灯系统,对于车辆前大灯系统,通过在车辆的内后视镜前端安装第一光传感器,在车辆的仪表板前端安装第二光传感器,第一光传感器可以采集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第二光传感器可以采集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第一光照区域和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与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通过将第一光传感器、第二光传感器和前大灯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这样,控制器可以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两个光传感器增大了采光面积,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的准确性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参照图3,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车辆前大灯40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100:接收第一光传感器10采集的第一光照区域11的第一光线强度,以及,第二光传感器20采集的第二光照区域21的第二光线强度,其中,第一光照区域11和第二光照区域21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11与第二光照区域21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

步骤S200: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40的开启或关闭。

具体而言,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参考前文所述的车辆前大灯系统相应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前大灯控制方法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器接收第一光传感器采集的第一光照区域的第一光线强度,以及,第二光传感器采集的第二光照区域的第二光线强度,再根据第一光线强度和第二光线强度,控制前大灯的开启或关闭,其中,第一光照区域和第二光照区域部分重叠,第一光照区域与第二光照区域组合形成的光照区域至少覆盖车辆的前机舱盖与车顶之间的区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两个光传感器增加了的采光面积,对于复杂工况的光线变化判断的准确性高,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