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

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所述种植工艺包括:步骤S1,化学修复重茬地土壤: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一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一土壤修复剂;然后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二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二土壤修复剂;再后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三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三土壤修复剂,得到化学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步骤S2,生物修复重茬地土壤:于得到步骤S1中的化学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第一时间后,施用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得到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本发明通过提出一种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三七连作障碍的技术问题。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4074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重庆新三七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490515.6

  • 发明设计人 邓德山;

    申请日2020-12-17

  • 分类号A01G22/25(20180101);A01B79/02(20060101);C09K17/06(20060101);C09K17/14(20060101);C09K101/00(20060101);

  • 代理机构50213 重庆中之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仇倩倩

  • 地址 400030 重庆市沙坪坝区国际物流枢纽园重铁巨龙钢材市场综合楼3楼305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36:5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

背景技术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又名田七、金不换等,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是我国西南地区特产的重要中药材,也是我国最早的药食同源植物之一,有悠久的利用历史与传统经验。目前国内三七种植业90%以上的产量来自云南省文山州。三七自古以来就与人参并称为“药品中之最珍贵者”。其根状茎短,肉质根圆柱形,掌状复叶,伞形花序顶生,花黄绿色,萼杯状,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江西、四川等地。

随着科技发展,三七的化学成分和生理功能不断阐明。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三七对心脑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均有显著的预防与治疗作用。有止血、活血、抗血栓、抗三高、抗老年痴呆、抗癌、抗休克、抗疲劳、抗幅射、愈伤接骨等作用;可用于治疗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癌症、肝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妇科病、前列腺症、五官科疾病等。同时,在开发抗三高、抗衰老、抗老年痴呆、抗糖尿病、滋补强身、减肥、调节免疫的功能保健食品、以及功能护肤品和化妆品、牙膏、香皂、洗发水等方面均有极大的潜力。

三七的种植有很强的连作障碍,凡是种植过三七的地块,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也不适合再次种植三七了。由于连作障碍的存在,三七的种植模式就是逐渐转移迁徙的游耕模式。由于上百年的种植,原产地适宜三七规模化种植的土地资源逐渐消耗。目前,传统三七生产区无法克服连作障碍,造成三七种植区的不断开拓,对土地的需求和适宜土地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上百年的种植,传统三七生产区适宜三七规模化种植的土地资源逐渐消耗,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日趋严重。先关技术中,水肥方便、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的三七种植地块被迅速消耗,使得原产地的三七种植园大量迁往交通不便的深山区、高原区以寻找土地;并且,三七种植业是劳动力密集和需大水大肥的产业,在水源不便、交通不便和土地贫瘠的新环境种植三七,使得其成本迅速攀升;加之,在不适宜的地块上种植三七,使得三七的病虫害积累、产品品质下降。相关数据中,传统三七生产区的三七种植成本达到6.5~7.5万元/亩,居高不下的三七种植成本,严重制约了制药、化妆品、食品、日化等三七下游产业的发展。

三七连作障碍严重制约了整个三七种植业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难题。因此,为克服三七的连作障碍成为迫在眉睫的产业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三七连作障碍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所述种植工艺包括:

步骤S1,化学修复重茬地土壤: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一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一土壤修复剂;然后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二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二土壤修复剂;再后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三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三土壤修复剂,得到化学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

步骤S2,生物修复重茬地土壤:于得到步骤S1中的化学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第一时间后,施用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得到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

可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第一土壤修复剂包括生石灰和水;其中,所述生石灰和水的体积百分比为1:20~30。

可选地,所述重茬地每亩施用20~30公斤所述生石灰。

可选地,在步骤S1中,所述第二土壤修复剂包括噁霉灵、咯菌晴及百菌清合剂;

所述第三土壤修复剂为微生物土壤修复剂。

可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在每亩所述重茬地施用35~45升。

可选地,所述旋耕的具体步骤包括:

将重茬地的老土壤深耕至40cm及以上,以使得旋耕翻新的生土壤占比大于或者等于整体旋耕土壤的30%、土块颗粒直径小于或者等于4cm。

可选地,所述种植工艺还包括:

步骤S3,于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进行三七苗的定植;

步骤S4,标准田间管理;

步骤S5,三七的采收、贮藏。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微生物土壤修复剂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去除水池污泥、高锰酸钾液消毒、清洗水池,备用;

选用质量百分比为1~3:1~3的当地新鲜桑树叶和枸树叶铺垫水池,至水池深度的1/4~1/3处;注水,至水池深度的4/5~5/6;加入蔗糖15~30g/m

露天发酵4个月及以上,得到目的微生物土壤修复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微生物土壤修复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在修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重茬地土壤的应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技术中,通过通过对海拔在200~800米的丘陵地区三七重茬地的土壤进行修复,以克服三七的连作障碍。一方面,选择海拔在200~800米的丘陵地区,打破了传统三七种植必须选择高海拔低纬度的狭小区域范围内,有效解决了三七种植产业的有关土地资源稀缺的历史性遗留问题,扩大了三七的种植范围;另一方面,实现了可在老地上连续种植三七,缩短了三七的种植时间,有效节约了时间成本和设施成本;并且,经重茬地种植的三七,其产量和质量均不低于在新地上种植的三七的产量和质量,有效克服了三七在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的连作障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克服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三七连作障碍的种植工艺,所述种植工艺包括:

步骤S1,化学修复重茬地土壤: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一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一土壤修复剂;然后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二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二土壤修复剂;再后在对重茬地进行第三次旋耕的同时,施用第三土壤修复剂,得到化学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

其中,旋耕的步骤包括:将重茬地的老土壤深耕至40cm及以上,以使得旋耕翻新的生土壤占比大于或者等于整体旋耕土壤的30%、土块颗粒直径小于或者等于4cm。

其中,所述第一土壤修复剂包括生石灰和水;其中,所述生石灰和水的体积百分比为1:20~30;所述重茬地每亩施用20~30公斤所述生石灰;所述第二土壤修复剂包括噁霉灵、咯菌晴及百菌清合剂;所述第三土壤修复剂为微生物土壤修复剂。

例如但不限于,所述第一土壤修复剂的制备过程为:按体积比例为1:20的比例加水制备成母液,然后按体积比例为1:100的比例加水稀释,向每亩地均匀喷洒稀释剂即可;并且保证每亩地施用到25升生石灰。

步骤S2,生物修复重茬地土壤:于得到步骤S1中的化学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第一时间后,施用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得到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

其中,所述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在每亩所述重茬地施用35~45升。

其中,所述的微生物土壤修复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去除水池污泥、高锰酸钾液消毒、清洗水池,备用;选用质量百分比为1~3:1~3的当地新鲜桑树叶和枸树叶铺垫水池,至水池深度的1/4~1/3处;注水,至水池深度的4/5~5/6;加入蔗糖15~30g/m

例如但不限于,取制备好的微生物土壤修复剂按1:5的体积比例加水稀释,然后向每亩地均匀喷洒40升稀释剂即可。

步骤S3,于修复后的重茬地土壤进行三七苗的定植。

可选地,三七苗的种植密度为4000~45000株/亩。应当理解,关于三七苗的定植密度的选择取决于所需三七药材的品相。种植高品相的参形三七,需要适当降低每亩标准地块的种植密度,一般在4000~8000株/亩为宜。种植医药工业原料类的三七,需要适当增加每亩标准地块的种植密度,一般在25000~45000株/亩为宜。

步骤S4,标准田间管理。

可选地,田间管理模式:在三七苗定植后的半个月内需要保持标准化园区内的土壤湿度为土壤水分饱和度的20~40%,空气湿度保持在75~85%,保持畦田的透光率为60~70%;在三七苗定植的半个月后至4月底以前,需要保持标准化园区内的土壤湿度为土壤水分饱和度的20~25%,空气湿度保持在75~80%,保持畦田的透光率为65~75%;5~10月,需要保持标准化园区内的土壤湿度为土壤水分饱和度的25~30%,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保持畦田的透光率为45~55%;10~12月,需要保持标准化园区内的土壤湿度为土壤水分饱和度的20~25%,空气湿度保持在75~80%,保持畦田的透光率为60~70%;其后的田间管理参考上述一年份中对应的月份的管理,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施肥管理模式:在三七苗的出苗前(3月1日左右),每亩地用NPK=15:15:15标准的复合肥25公斤用量施肥一次;以后在各年4月出苗展叶时,每亩地用尿素10公斤用量施肥一次;9月20日度夏完毕后进入迅速生长期,每亩地用NPK=15:15:15标准的复合肥15公斤用量施肥一次。

农药管理模式:合理、少量使用农药,减少毒性大、难降解农药的使用,降低农药及重金属残留,提高药材品质。需要强调的是,在本发明涉及的三七种植工艺中,需要严格禁止膨大剂的使用。

步骤S5,三七的采收、贮藏。

可选地,在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丘陵地区选择标准地块;标准地块的土壤类型为紫色土类型。在标准地块四周挖设独立闭环边沟;闭环边沟的沟深为35~45cm,沟底宽为30~40cm,沟顶宽为45~55cm。

可选地,本发明中克服三七的连作障碍,在头茬三七种植的标准化造园中进行;不再重新造园。标准化造园:选用塑料材质的立柱对标准地块进行标准化造园,所述立柱的径向间隔和纬向间隔均为1.8m,奎面宽1.45m,每亩标准地块设置216根所述立柱;选用塑胶铁丝网为周边围网,选用2层2针网或者2层1/3水滴网为顶部遮阳网,选用镀锌铁线为拉桩铁线,选用镀锌铁线为棚顶铁线;其中,所述立柱为PVC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壁厚2.5mm,直径为50mm,长度为2.5m;每一靠近所述立柱的顶部处设有对穿孔,所述对穿孔用于捆结所述棚顶铁线,所述棚顶铁线呈米字型设置。

微喷灌溉系统:每亩标准地块间隔设置216个雾化微喷头及附属配件,以作为所述标准化造园的微喷灌溉系统;其中,所述微喷系统中的一级输水管和二级输水管均选用PE材质,所述一级输水管的直径为20mm,所述二级输水管的直径为50mm;所述电动水泵的出水管直径为50mm。

需要说明的是,三七属荫生性草本植物,生性喜荫惧强光;喜温恶寒,不耐高温;喜湿怕涝,畏干旱,是中药材种植品种中最难种植的品种之一。传统的三七种植工艺一般认为海拔1400~1800m,北回归线附近的南亚热带高原地区适合种植三七;而对于海拔低于1000米,高于2500米,或者其他维度的地区不适宜规模化种植三七。因此,相较于传统工艺,本发明提供的三七种植工艺,为在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的丘陵地区开发的规模化三七连作技术工艺,其突破性地克服了三七在四川盆地海拔200~800米的丘陵地区的连作技术壁垒,有效扩展了三七连作技术、种植工艺在高纬度、低海拔的四川盆地的规模化量产,拓宽了三七种植的地域性选择和时间性选择。并且对建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三七规范连作模式、促进三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并且,基于本发明提供的三七连作工艺,并根据三七在四川盆地的生长特性和周期合理布置田间管理模式,在保证三七的正常生长的条件下,为三七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和合适的管护;得到种植的三七亩产可达150~200Kg,其在重茬地得到的三七的药材质量和产量,均不低于在新地上新造园的质量和产量;并且,在头茬三七采收完成后,即可进行下一次三七的种植,无需时间间隔,有效克服了三七连作过程中由于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平衡被破坏,而无法实现三七连作的问题;解决了三七种植产业中大量消耗土地资源的技术难题。

目前,已在阆中市、乐至县、蓬溪县、大英县、射洪市、绵竹市、三台县、中江县、高坪区、潼南区、荣昌区等地区推广本发明中涉及的新型三七连作工艺的驻耕模式;大幅降低了三七药材的生产成本;同时降低了三七药材的农残、重金属残留等含量,提高了三七药材的产品质量。具体地,通过本发明中提供了三七连作种植工艺,可使头茬三七的种植成本在2.5万/亩以下,重茬地的三七成本不超过1.2万/亩,远低于传统三七种植的成本,为三七下游技术带来新的发展。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