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

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是首先检测丝束包高度对滤棒吸阻稳定性的影响,然后以滤棒成型机的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辊速比、高压喷嘴压力、活门开门度六项因素为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因素,开展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从而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得到六项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同时可以得到不同部位的丝束生产的滤棒吸阻均值及标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处于同一控制水平。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3009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483831.0

  • 申请日2020-12-16

  • 分类号G01N7/10(20060101);G01N15/08(20060101);

  • 代理机构34101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卢敏

  • 地址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区黄山路606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33:4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卷烟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测试方法。

背景技术

烟支吸阻是烟支的一项重要物理指标,也是一项综合性指标,其控制水平的高低,与烟支感官质量、烟气化学指标密切相关。而滤棒吸阻是烟支吸阻的重要组成部分,滤棒段吸阻值占整支烟吸阻值的63.56%,但相关资料表明,目前尚缺少针对烟支吸阻稳定性控制的系统性研究。统计烟支吸阻检验结果,各牌名吸阻标偏加权平均为63.8Pa,接近工艺技术标准(65 Pa),并存在不达标现象;从控制手段上看,主要存在控制手段欠缺、结果数据“滞后”等问题,给提前预防增加了困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以期可以有效改善滤棒的吸阻稳定性。

本发明为实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其特点在于:首先检测丝束包高度对滤棒吸阻稳定性的影响;然后以滤棒成型机的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辊速比、高压喷嘴压力、活门开门度六项因素为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因素,开展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从而确定各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丝束包高度对滤棒吸阻稳定性的影响:

以一包滤棒使用的丝束为基准,测量整包丝束的总高度,然后将其按高度分为五部分并作上标记,正常生产后分别取样检测各部分所得滤棒的吸阻指标,得到各部分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分别将得到的五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与标准要求比对,得到比对结果;

S2、将丝束通过滤棒成型机生产成滤棒时,分别以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辊速比、高压喷嘴压力、活门开门度六项因素为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因素,开展单因素试验,其中:

在所述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实验中,将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分别设定为递增,在所述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实验中分别获取各压力值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所获取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分别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值;

在所述辊速比实验中,将辊速比设定为依次递增进行多次实验,分别获取各辊速比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各辊速比对应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辊速比;

在高压喷嘴压力实验中,将喷嘴压力值设定为依次递增进行多次实验,分别获取各高压喷嘴压力值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各高压喷嘴压力值对应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高压喷嘴压力值;

在活门开门度实验中,将活门开门度值设定为依次递增进行多次实验,分别获取各活门开门度值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各活门开门度值对应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活门开门度值;

S3、选择步骤S2所述的六个因素中的三个因素为正交表考察因素,每个因素确定三水平开展试验,根据因素和其水平数选择正交表L

S4、选择步骤S2所述的六个因素中的另外三个因素作为正交表考察要素,按照步骤S3 相同的方法得到该另外三个因素的取值作为最佳参数组合,最终得到六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得到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辊速比、高压喷嘴压力、活门开门度六项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同时可以得到不同部位的丝束生产的滤棒吸阻均值及标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是否处于同一控制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检测丝束包高度对滤棒吸阻稳定性的影响:

以一包滤棒使用的双维伊士曼丝束为基准,测量整包丝束的总高度,然后将其按高度分为五部分并作上标记,正常生产后分别取样检测各部分所得滤棒的吸阻指标,得到各部分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分别将得到的五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与标准要求比对,得到比对结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丝束包的总高度约92cm,分为包丝顶端10cm、包丝底端10cm、上部、中部、下部(上、中、下三部分高度分别为24cm)。不同丝束高度条件下滤棒吸阻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分析结果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部位的丝束生产的滤棒吸阻均值及标偏符合标准要求,并处于同一控制水平。

S2、将丝束通过滤棒成型机生产成滤棒时,分别以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辊速比、高压喷嘴压力、活门开门度六项因素为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因素,开展单因素试验,其中:

在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实验中,将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分别设定为递增,在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实验中分别获取各压力值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所获取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分别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值。

具体的,表2所示为不同进料辊压力条件下滤棒吸阻检测结果:

表2

分析:进料辊压力对吸阻影响较大。随进料辊压力的提高,滤棒吸阻呈下降的趋势。当进料辊压力为0.04MPa时,滤棒吸阻最佳,且外观及其它物理指标均趋于中心值;当进料辊压力为0.03MPa时,滤棒吸阻过高,不合格;当进料辊压力提高至0.06MPa时,滤棒呈现轻微缩头现象,且吸阻低至不合格,当进料辊压力为0.07MPa时,缩头明显,吸阻不合格。

表3所示为不同前拓展辊压力条件下滤棒吸阻检测结果:

表3

分析:前拓展辊压力对吸阻影响较小,当前拓展辊压力为0.18MPa时,吸阻及稳定性最佳。

如表4所示为不同后拓展辊压力条件下滤棒吸阻检测结果:

表4

分析:后拓展辊压力对吸阻影响较小。当后拓展辊压力为0.18MPa时,吸阻及稳定性最佳。

在辊速比实验中,将辊速比设定为依次递增进行多次实验,分别获取各辊速比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各辊速比对应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辊速比;具体的,表5所示为不同辊速比条件下滤棒吸阻检测结果。

表5

分析:辊速比对吸阻影响较小。辊转速比为1.37时,吸阻及稳定性最佳。

在高压喷嘴压力实验中,将喷嘴压力值设定为依次递增进行多次实验,分别获取各高压喷嘴压力值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各高压喷嘴压力值对应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高压喷嘴压力值;如表6所示为不同高压喷嘴压力条件下滤棒吸阻检测结果。

表6

分析:高压喷嘴压力对吸阻影响较小。当高压喷嘴压力为10bar时,吸阻最佳。

在活门开门度实验中,将活门开门度值设定为依次递增进行多次实验,分别获取各活门开门度值下所得滤棒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根据各活门开门度值对应的吸阻均值、吸阻标偏得到吸阻及稳定性最佳的活门开门度值;如表7所示为不同活门开门度条件下滤棒吸阻检测结果。

表7

分析:活门开门度对吸阻影响较小。当活门开门度为40mm时,吸阻及其稳定性最佳。

S3、选择步骤S2六个因素中的三个因素为正交表考察因素,每个因素确定三水平开展试验,根据因素和其水平数选择正交表L

S4、选择步骤S2六个因素中的另外三个因素作为正交表考察要素按照步骤S3相同的方法得到该另外三个因素的取值作为最佳参数组合,最终得到六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结合因素可控可调状况,选择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转速比三因素为正交表考察因素,每个因素确定三水平开展试验,如表8所示为因素水平表。

表8

根据因素和其水平数选择正交表L

表9

如表10所示为方差分析表。

表10

如表11所示为合并后方差分析表。

表11

F0.05(2,6)=5.14

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差分析结果,前拓展辊压力与转速比对试验指标的影响比误差项小,故并入误差项。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前拓展辊压力、辊速比不显著,后拓展辊压力不显著但有影响,因素最佳组合水平为A

本阶段研究了滤棒加工成型过程中影响吸阻稳定性的六项因素,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三项关键性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参数组合为前拓展辊压力0.19MPa,后拓展辊压力0.19 MPa,转速比1.38。

将滤棒加工工艺指标调整为前拓展辊压力0.19MP、后拓展辊压力0.19MPa、辊速比1.38 正常生产一段时间,取样检测滤棒物理指标,结果如下。如表12所示为滤棒加工参数调整统计表。

表12

如表13所示为加工参数调整前后滤棒吸阻检测结果。

表13

分析:参数优化后,滤棒吸阻标偏比调整前平均下降了7.52%。

本发明提供的滤棒吸阻稳定性影响要素的检测方法可以有效的得到进料辊压力、前拓展辊压力、后拓展辊压力、辊速比、高压喷嘴压力、活门开门度六项因素的最佳参数组合,同时可以得到不同部位的丝束生产的滤棒吸阻均值及标偏符合标准要求,处于同一控制水平。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