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降应力扭力梁后轴

一种降应力扭力梁后轴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降应力扭力梁后轴,包括扭力梁、摆臂和减震座,扭力梁两端设有通槽,通槽底部还设有U型槽,扭力梁两端固定有第一挡板,第一挡板一端固定有第二挡板,第二挡板上固定有加强板,第一挡板另一端与摆臂上端固定,摆臂由第一盖板和摆槽组成,第一盖板外沿设有翻边板,第一盖板通过翻边板与摆槽固定连接,摆臂通过通槽与扭力梁固定,摆臂一端固定有衬套,摆臂另一端固定有驻车座,减震座分别与扭力梁和摆臂固定连接。有益效果:通过增加固定的加强板,提高了扭力梁扭转刚度的同时将应力集中转移;U型槽通过增加焊接部位的局部变形来降低焊接部位的应力集中;通过增设翻边板大大提高焊接部位的强度,同时使的第一盖板装配更方便。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60664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宁波可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110019294.2

  • 发明设计人 杨俊;赵卓迪;袁青松;范超越;

    申请日2021-01-07

  • 分类号B60G11/18(20060101);B60G11/20(20060101);

  • 代理机构33286 慈溪夏远创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陈伯祥

  • 地址 315121 浙江省宁波市东钱湖旅游度假区莫枝北路36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30:4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应力扭力梁后轴。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购买了汽车作为代步工具,而汽车上都安装了悬挂,保证车辆行驶在凹凸不平路面上不产生侧倾。扭力梁式悬挂是汽车后悬挂类型的一种,是通过一个扭力梁轴来平衡左右车轮的上下跳动,以减小车辆的摇晃,保持车辆的平稳,属于非独立悬挂的一种类型,其工作原理是将非独立悬挂的车轮装在一个扭力梁的两端,当一边车轮上下跳动时,会使扭力梁绕轴跳动,从而带动另一侧车轮也相应地跳动,减小整个车身的倾斜或摇晃,由于扭力梁各零件直接都是焊接的,在倾覆力矩的作用下,各焊接部位最容易应力集中,进而导致疲劳断裂,从而大大降低非独立悬挂的寿命,同时也容易发生车辆故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背景技术中的情况,提供了一种降应力扭力梁后轴,通过多方面的局部优化,大大的降低了焊接部位的应力集中,提高了焊接部位的疲劳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降应力扭力梁后轴,包括扭力梁、摆臂和减震座,所述扭力梁两端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底部还设有U型槽,所述扭力梁两端固定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端固定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上固定有加强板,所述第一挡板另一端与所述摆臂上端固定,所述摆臂由第一盖板和摆槽组成,所述第一盖板外沿设有翻边板,所述第一盖板通过所述翻边板与所述摆槽固定连接,所述摆臂通过通槽与所述扭力梁固定,所述摆臂一端固定有衬套,所述摆臂另一端固定有驻车座,所述减震座分别与所述扭力梁和所述摆臂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摆臂上还设有缺口槽,所述缺口槽宽度与所述U型槽宽度相同为10mm。

优选的,所述翻边板的高度为10mm。

优选的,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加强板的夹角为20°,所述第二挡板上还设有V型槽。

优选的,所述第U型槽深度为25-30mm。

优选的,所述减震座上还固定有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分别与所述扭力梁侧边和第一盖板固定,所述减震座上还设有减震槽。

优选的,所述摆臂为空心结构,且横截面为梯形。

优选的,上述固定连接都为焊接。

当一边车轮遇到障碍物的碰撞时,车轮受到向上的作用力,即驻车座受到向上的作用力,由于驻车座与扭力梁在水平方向是有距离的,即扭力梁一端受有扭矩的同时还受有倾覆力矩,则扭力梁将会发生扭转和倾覆,由于扭力梁为U型结构,其内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会阻碍扭力梁的扭曲,即阻碍位置出现应力集中,同时梁的倾覆和扭转都是通过摆臂造成的,则摆臂与梁的焊接部位也会出现应力集中,同时梁是向上倾覆,则摆臂与扭力梁通槽接触部分右上角位置应力集中最大,所以通过在扭力梁内侧与第二挡板上焊接加强板,通过加强板将扭力梁的扭曲变形向中间偏移,同时减少扭力梁上的通槽与摆臂侧面的局部接触,在共同作用下,将摆臂焊接部位应力集中降低到最优水平。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增加固定的加强板,提高了扭力梁扭转刚度的同时将应力集中转移,进而阻碍应力的叠加;U型槽通过增加焊接部位的局部变形来降低焊接部位的应力集中;通过增设翻边板大大提高焊接部位的强度,同时使的第一盖板装配更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发明局部放大示意图A。

图5是现有技术的简化示意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简化正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简化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简化正视图。

图中:摆臂101、第一盖板102、缺口槽103、衬套104、翻边板105、减震座201、第二盖板202、减震槽203、扭力梁301、第一挡板302、第二挡板303、V型槽304、加强板305、U型槽306、通槽307、驻车座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 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内。

实施例如图1至图8所示,一种降应力扭力梁301后轴,包括扭力梁301、摆臂101和减震座201,所述扭力梁301两端设有通槽307,所述通槽307底部还设有U型槽306,所述扭力梁301两端固定有第一挡板302,所述第一挡板302一端固定有第二挡板303,所述第二挡板303上固定有加强板305,所述第一挡板302另一端与所述摆臂101上端固定,所述摆臂101由第一盖板102和摆槽组成,所述第一盖板102外沿设有翻边板105,所述第一盖板102通过所述翻边板105与所述摆槽固定连接,所述摆臂101通过通槽307与所述扭力梁301固定,所述摆臂101一端固定有衬套104,所述摆臂101另一端固定有驻车座4,所述减震座201分别与所述扭力梁301和所述摆臂101固定连接。

所述摆臂101上还设有缺口槽103,所述缺口槽103宽度与所述U型槽306宽度相同为10mm。

所述翻边板105的高度为10mm。

所述第二挡板303与所述加强板305的夹角为20°,所述第二挡板303上还设有V型槽304。

所述第U型槽306深度为25-30mm。

所述减震座201上还固定有第二盖板202,所述第二盖板202分别与所述扭力梁301侧边和第一盖板102固定,所述减震座201上还设有减震槽203。

所述摆臂101为空心结构,且横截面为梯形。

上述固定连接都为焊接。

具体的仿真过程:模拟汽车行驶在凸起公路上的情况,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来分析扭力梁后轴的静力学特性。

先建立扭力梁后轴的简化模型如图5-8所示,图5-6为未优化的扭力梁后轴简化模型,图7-8为本发明的扭力梁后轴简化模型。

定义材料属性:扭力梁后轴整体常用材料高强钢,杨氏模量E=2.1×10

划分网格:对扭力梁后轴中结构较为平整的区域使用六面体网格,对各连接部分使用四面体网格。

施加约束:模拟汽车行驶过程的颠簸情况,当车轮与障碍物接触时,障碍物对车轮施加一个反作用力,即对模型中a面施加向上的力F

运算求解:通过有限元计算结果显示,未优化前最危险部位出现在d部位,其最大应力为201.37MPa,次危险部位出现在e部位,e部位为焊接部位,其最大应力为179.63MPa,且最左端越过障碍物时,扭力梁左端最大变形量为2.943mm;然后对扭力梁后轴进行优化,多次优化的部分结果如下表:

表1 加强板夹角对扭力梁后轴的影响

表2 U型槽深度对扭力梁后轴的影响

表3 翻边板高度对扭力梁后轴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优化数据可知,加强板的夹角对最大应力值有显著影响,同时U型槽的深度和翻边板高度对e部位焊接位置的应力有显著影响;当加强板夹角为20°,U型槽深度为30mm,翻边板高度10mm,有最优结果,将上述最优参数再通过有限元软件计算得到最危险部位出现在f部位,其最大应力为218.67MPa,此时e部位最大应力127.82MPa,扭力梁左端变形量为3.187mm。

相比较未优化前,优化后扭力梁的最危险位置出现了偏移,将最危险位置从靠近摆臂焊接位置向扭力梁中间靠近,避免了应力叠加,虽然最大应力值提高了8.6%,但是还远没有达到扭力梁的屈服极限,同时焊接部位的最大应力下降了28.84%,虽然扭力梁焊接部分的形变量增加了8.3%,但是大大的提高了摆臂焊接部位的安全性。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