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应用于百叶窗和幕墙的大跨度、小挠度的T形叶片

一种应用于百叶窗和幕墙的大跨度、小挠度的T形叶片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应用于百叶窗和幕墙的大跨度、小挠度的T形叶片,包括反光板、导光板和凹槽,反光板用于反射照射于反光板上的入射光线;导光板与反光板连接,且,用于偏转照射于导光板上的入射光线;凹槽沿导光板的纵向延伸而成,以减小该百叶片的挠度。该百叶片的凹槽能解决现有技术中百叶片因自重引起的挠度过大的问题,而大幅度降低百叶片的挠度,避免了百叶片因刚度不足而导致过大变形,以实现挠度大跨度、减少叶片梯带数的目的。另外,本发明的T形叶片在百叶窗收拢百叶片时,其凹槽并不会影响到百叶片收拢,能够保证百叶片叠合均匀,百叶片的叠合高度较小,其凹槽的宽度也不会过多影响导光板的导光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5938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4-0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霏派遮阳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408925.1

  • 发明设计人 张一飞;

    申请日2020-12-04

  • 分类号E06B9/264(20060101);E06B9/30(20060101);E06B9/32(20060101);E06B9/322(20060101);E06B9/386(20060101);E06B7/28(20060101);E04B2/88(20060101);E04B2/96(20060101);

  • 代理机构33388 杭州智财黑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张勇

  • 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长河路475号S3幢1806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27:3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百叶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百叶窗和幕墙的大跨度、小挠度的T形叶片。

背景技术

目前,遮阳市场上最常见的内遮阳百叶系统的叶片是弧形叶片,这种叶片大多采用很薄的铝带成型,通过多组梯带可以将这种叶片分隔成等间距而装配成百叶窗。由于这种弧形叶片很薄,其自重引起的挠度大,需要相隔较小一段距离来布置一组梯带,以托住叶片来保持叶片保持水平状态,由于梯带绳索太多,从而带来外观不佳的感觉,而且,梯带绳索容易沾染灰尘,不易清理,而导致滋生细菌,感染人类的呼吸道系统,从而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变间距遮阳导光百叶窗的镜面叶片由反光板和导光板组成,反光板将照射其上的阳光反射到室外,导光板将照射其上的阳光导入到室内天花板或上一叶片的背面,再漫反射到桌面。通常叶片导光板为向上弯曲的镜面柱面,而反光板则有不同横截面的柱面形式,这些叶片也有弧形叶片一样的缺陷,即叶片自重引起挠度大、需要相隔较小距离来设置一组梯带来克服这些缺陷。DE19929138A1公布的几种具有加强筋的叶片,但这些叶片或适用于固定不变,或适用于旋转,不适用于叶片提升收拢的情形。DE19543812A1公布了几种小挠度的叶片,当采用超薄形铝带制作这些叶片且把梯带只布置在叶片的两端时,其刚度不够,从而叶片的挠度很大。CN105178831B公布了一种遮阳导光叶片的优化设计方法,并获得了最佳遮阳导光叶片,但这种叶片并没有考虑到减少梯带数或用于梯带只布置在叶片两端的大跨度、小挠度且叶片叠合高度小的变间距百叶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百叶窗和幕墙的大跨度、小挠度的T形叶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叶片因自重引起的挠度过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大跨度、小挠度百叶片,应用于百叶窗上,包括:

反光板,用于反射照射于所述反光板上的入射光线;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与所述反光板连接,且,用于疏导照射于所述导光板上的入射光线;

凹槽,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且,所述凹槽沿所述导光板的纵向延伸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凹槽的横截面为U形,且,所述凹槽的两边斜度为5~15°。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导光板为弧形导光板,且,所述导光板被所述凹槽中断形成导光板前部和导光板后部。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叶片还包括:

过渡板,所述过渡板从所述凹槽左侧的顶部起向左往上延伸至与所述反光板的右侧相交;

折板,所述折板从所述凹槽右侧的顶部起向右往下延伸至与所述导光板相交,所述折板与所述凹槽右侧的夹角为40~50°;

其中,所述导光板为其左侧向左延伸可与所述凹槽右侧相交的弧形导光板,或,所述导光板为其左侧向左往下延伸可与所述凹槽底部相切的弧形导光板。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叶片还包括:

过渡板,所述过渡板从所述凹槽左侧的顶部起向左往上延伸至与所述反光板的右侧相交;

其中,所述导光板为其左侧向左延伸至与所述凹槽右侧相交的弧形导光板,或,所述导光板为其左侧向左往下延伸至与所述凹槽底部相切的弧形导光板。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导光板远离所述反光板的侧缘设置有折弯边,所述折弯边相对于竖直方向朝向右下方倾斜,且,所述折弯边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9~15°。

第二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百叶窗,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架,所述框架包括顶轨、底轨和侧导轨;

升降翻转器,所述升降翻转器设置于所述顶轨内;

多个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叶片,多个所述叶片设置于所述顶轨和所述底轨之间,且,多个所述叶片的端部各截除一段所述凹槽,以便多个所述叶片在叠合时互不干涉;

多个端部接头,多个所述端部接头分别设置于多个所述叶片的端部,且,多个所述端部接头可容纳在所述侧导轨内;

升降绳,所述升降绳从所述端部接头中穿过,且,所述升降绳的下端与所述底轨连接,所述升降绳的上端与所述升降翻转器中的升降轮连接;

梯带组,所述梯带组分别对应与多个所述端部接头连接,且,所述梯带组的上端与所述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连接,所述梯带组的下端与所述底轨连接;

其中,所述百叶窗包括收拢状态、展开状态、变间距状态和翻转状态,所述收拢状态下,所述升降翻转器中的升降轮通过所述升降绳提升底轨并将多个所述叶片从下至上依次进行叠放合拢;所述展开状态下,所述升降翻转器中的升降轮通过所述升降绳下放,所述底轨和多个所述叶片依靠自身重量从上往下依次展开;所述变间距和翻转状态下,所述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通过梯带组驱动叶片进行变间距和翻转关闭。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端部接头包括: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叶片的端部铆接,且,所述连接部的对称中线设置有上下交错的半圆盖而形成插销管;

翻转部,所述翻转部的T形头部两侧设置为卷耳,并对应所述梯带组的位置处设置有卷耳缺口组,且,所述翻转部的对称中线设置为上下交错的半圆盖而形成插销管,所述翻转部的T形尾部设置有让所述升降绳穿过的通孔。

连接销,所述连接销的一端插接于所述连接部的插销管并与之固定,另一端插接于所述翻转部的插销管并与之固定;

U形销,所述U形销的两脚分别对应插设于所述翻转部两侧的所述卷耳中;

其中,所述侧导轨分为前构件和后构件,所述前构件与所述后构件组装形成T形空腔、导向槽和遮光开口槽,所述T形空腔尾部可容纳所述端部接头的翻转部的尾部,所述T形空腔头部可容纳所述端部接头的翻转部的头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翻转部之间的连接销露出部分约束在所述导向槽中,从而将所述端部接头约束在所述侧导轨内滑移和旋转,所述叶片的端部与所述侧导轨之间的空隙缺陷则通过所述侧导轨的遮光开口槽来遮挡弥补。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卷耳缺口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卷耳缺口组分别为第一卷耳缺口组和第二卷耳缺口组,所述梯带组包括:

主梯带,所述主梯带的上端与所述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连接,所述主梯带前索的下端从所述底轨的底部穿绕过去与所述主梯带后索的下端对接,且,所述主梯带前索与后索的等距单耳与主叶片的第一卷耳缺口组处的所述U形销的露出部分连接;

次梯带,所述次梯带的上端与所述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连接,所述次梯带前索的下端从所述底轨的底部穿绕过去与所述次梯带后索的下端对接,且,所述次梯带前索与后索的等距单耳分别与次叶片的第二卷耳缺口组处的所述U形销的露出部分连接;

其中,多个所述叶片分为主叶片和次叶片,且,所述主叶片和所述次叶片从上至下分别一一间隔排列,所述主梯带上的等距单耳与所述次梯带上的等距单耳错开排列,且,所述主梯带上的等距单耳与所述主叶片对应连接,所述次梯带上的等距单耳与所述次叶片对应连接。

第三方面,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内置百叶帘的玻璃幕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幕墙包括立面幕墙,所述立面幕墙包括:

至少两个幕墙立柱;

至少两个幕墙横梁,所述幕墙横梁横向设置于所述幕墙立柱之间,且,所述幕墙横梁与所述幕墙立柱之间构成幕墙框架;

推窗,所述推窗安置于所述幕墙框架上;

中空玻璃,所述中空玻璃设置于所述幕墙框架上,且,所述中空玻璃位于所述幕墙框架的外侧;

可拆卸玻璃,所述可拆卸玻璃设置于所述幕墙框架上,且,所述可拆卸玻璃位于所述幕墙框架的内侧;

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百叶窗,所述百叶窗安置于所述幕墙框架内,且,所述百叶窗位于所述中空玻璃与所述可拆卸玻璃之间;

幕墙附件,所述幕墙附件包括芯套、收条边、第二密封橡胶条、压板、隔热条、盖板、第一密封条、第三密封橡胶条、第四密封橡胶条以及可拆卸玻璃压条,其中,所述立柱与所述压板之间安置所述收边条、第二密封橡胶条、隔热条、中空玻璃以及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橡胶条、第一密封条分别安置在所述立柱和所述压板各自两侧的密封空腔里,所述立柱与所述压板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盖板卡在所述压板上,所述侧导轨与所述可拆卸玻璃之间、所述可拆卸玻璃与所述玻璃压条之间均安置所述第四密封橡胶条和第三密封橡胶条。

综上所述,运用本发明小挠度叶片及百叶窗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叶片的反光板能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室外的入射光线回复反射至室外,以免室内过多的日晒和热辐射的伤害,导光板能将室外的入射光线疏导定向偏转至室内,以使室内获得均匀阳光的照明效果,沿导光板的中部纵向延伸的凹槽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叶片因自重引起的挠度过大的问题,而大幅度降低叶片的挠度,避免了叶片因小挠度的强度不足而导致变形或损坏,以实现小挠度、大跨度的目的。

另外,本发明百叶窗在收拢叶片时,凹槽并不会影响到叶片收拢,能够保证叶片叠合均匀,叶片的叠合高度较小,而且,凹槽的宽度也不会影响导光板疏导偏转入射光线,以防止凹槽减弱导光板使室内获得均匀阳光的照明效果。

为使本发明构思和其他发明目的、优点、特征及作用能更清楚易懂,将在下文具体实施方式中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出详细展开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现有技术提供百叶窗单元的叶片1~2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百叶窗单元叶片3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百叶窗单元叶片4k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百叶窗单元叶片4q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百叶窗单元多种叶片4e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百叶窗单元叶片4k’、4q’、4e’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变间距百叶窗叶片叠合状态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变间距百叶窗处于间距比D/L=1时的叶片的横截面结构图;

图9变间距百叶窗处于间距比D/L=0.5时的叶片的横截面结构图;

图10变间距百叶窗叶片闭合状态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百叶窗II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百叶窗单元叶片3的反光与导光图;

图13百叶窗单元叶片4q的反光与导光图;

图14百叶窗II的A-A断面示意图;

图15图14的叶片、端部接头与侧导轨的结构局部B放大图;

图16叶片3的端部接头的三维结构图;

图17叶片3的端部接头的三维分解图;

图18叶片4b的端部接头的三维结构图;

图19叶片4b的端部接头的三维分解图;

图20叶片3与端部接头连接的叶片背面三维结构图;

图21叶片4b与端部接头连接的叶片背面三维结构图;

图22图1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3图11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4内置百叶帘的玻璃幕墙及其推窗的结构示意图;

图25内置百叶帘的玻璃幕墙及其推窗的E-E横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6图25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为了更清楚的描述,作出如下说明:文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安装”、“相连”、“连接”、“固定”、“设置”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为了清楚或简化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数量。

实施例1

请一并参阅图1~图2,本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由图1所示的百叶窗I的叶片1演变而来的小挠度叶片3,应用于百叶窗II上,包括反光板前部21’、凹槽30和导光板,其中,反光板10为弧形,用于将照射于该反光板10上的入射光线反射回室外,导光板为弧形,被凹槽30中断而形成导光板前部21’和导光板后部21两部分,如图2所示,用于将照射于该导光板上的入射光线偏转导入到室内天花板上,凹槽30设置于叶片3的横截面中部,凹槽30沿导光板前部21’和导光板后部21的纵向延伸而成,以减小该叶片3的挠度,纵向是指导光板前部21’和后部21的长度方向,其中,凹槽30的横截面为U形,且,U形凹槽30的两边斜度θ1为5~15°,优选地,U形凹槽30的两边斜度θ1具体约为8°±0.5°,选取约为8°的U形凹槽30,一方面能够保证叶片3收拢时可以叠合紧凑均匀,以降低叠合高度,另一方面,约为8°的U形凹槽30对叶片3的导光率和透明度又不会有太大影响。

在本实施例1中,叶片3的反光板10能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室外的入射光线反射至室外,以免室内过多的日晒和热辐射的伤害,导光板前部21’和导光板后部21能将室外的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再漫反射到桌面和墙面上,以使室内获得均匀阳光的照明效果。

进一步地,导光板后部21的内侧b设置有折弯边60,且,所述折弯边60相对于竖直方向朝向右下方倾斜,倾斜角为θ3,θ3为9~15°,优选地,θ3大约11°左右,竖直方向为图示的上下方向,以便于加强叶片3的刚度且在叶片3收拢时叠放紧凑均匀,避免了叶片3不能叠合收纳而导致叠放高度过高。

实施例2

请参阅图3,本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由图2所示的百叶窗II的叶片3演变而来的T形叶片4k,应用于百叶窗II上,图中虚线21为叶片3的导光板后部21,包括反光板10、过渡板21’、凹槽30和导光板2k,其中,反光板10、过渡板21’和凹槽30分别引用叶片3的相应部分,导光板2k为弧形,用于将照射其上的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或上一叶片背光面,导光板2k由叶片3的导光板21绕其内侧b往下旋转且其一端延伸段与凹槽30右侧顶部g至凹槽底部e的1/3处相交于k而获得,导光板2k的内侧折弯边60引用叶片3的相应部分,以便于加强叶片4k的刚度且在叶片4k收拢时叠放紧凑均匀,避免了叶片4k不能叠合收纳而导致叠放高度过高。

在本实施例2中,叶片4k的反光板10能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入射光线反射回室外,以免室内过多的日晒和热辐射的伤害,导光板2k能将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上,以使室内获得均匀阳光的照明效果。

实施例3

请参阅图4,本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由图2所示的百叶窗II的叶片3演变而来的T形叶片4q,应用于百叶窗II上,图中虚线21为叶片3的导光板后部21,包括反光板10、过渡板21’、凹槽30和导光板2q,其中,反光板10、过渡板21’和凹槽30分别引用叶片3的相应部分,导光板2q为弧形,用于将照射其上的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或上一叶片背光面,导光板2q由叶片3的导光板21绕其内侧b往下旋转且其一端延伸段与凹槽30右侧顶部g至凹槽底部e的2/3处相交与q而获得,导光板2q的内侧折弯边60引用叶片3的相应部分,以便于加强叶片4q的刚度且在叶片4q收拢时叠放紧凑均匀,避免了叶片4q不能叠合收纳而导致叠放高度过高。

在本实施例2中,叶片4q的反光板10能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入射光线反射回室外,以免室内过多的日晒和热辐射的伤害,导光板2q能将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上,以使室内获得均匀阳光的照明效果。

实施例4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由图2所示的百叶窗II的叶片3演变而来的T形叶片4e,应用于百叶窗II上,图中虚线21为叶片3的导光板后部21,包括反光板10、过渡板21’、凹槽30和导光板2q,其中,反光板10、过渡板21’和凹槽30分别引用叶片3的相应部分,导光板2e为弧形,用于将照射其上的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或上一叶片背光面,导光板2e由叶片3的导光板21绕其内侧b往下旋转且其一端延伸段与凹槽30右侧底部e处相切而获得,导光板2e的内侧折弯边60引用叶片3的相应部分,以便于加强叶片4e的刚度且在叶片4e收拢时叠放紧凑均匀,避免了叶片4e不能叠合收纳而导致叠放高度过高。

在本实施例4中,叶片4e的反光板10能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入射光线反射回室外,以免室内过多的日晒和热辐射的伤害,导光板2e能将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上,以使室内获得均匀阳光的照明效果。

实施例5

请参阅图6,本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T形叶片4k’、4q’、4e’,应用于百叶窗II上,叶片4k’、4q’、4e’包括反光板10、过渡板21’、凹槽30、折板5k’、5q’、5e’和导光板2k’、2q’、2e’,其中,反光板10、过渡板21’和凹槽30分别引用叶片3的相应部分,从凹槽30的右侧顶部g往下延伸并与凹槽30右侧夹角为θ

在本实施例5中,叶片4k’、4q’、4e’的反光板10能根据使用者的要求将室外的入射光线反射回至室外,以免室内过多的日晒和热辐射的伤害,导光板2k’、2q’、2e’能将室外的入射光线偏转导入至室内天花板上,以使室内获得均匀阳光的照明效果。

以下将实施例1至5中的横截面宽度50mm、叶片厚度0.18mm的铝合金3003的T形叶片3、4k、4q、4e、4k’、4q’、4e’自重下的挠度与现有技术中的叶片1~2自重下的挠度汇总对比,如下表1所示。

表1 T形叶片与叶片1、2自重下的挠度汇总对比

表2将实施例1至5中的横截面宽度100mm、叶片厚度0.3mm的铝合金3003的T形叶片3、4k、4q、4e、4k’、4q’、4e’自重下的挠度与现有技术中的叶片1~2自重下的挠度作了汇总对比。

表2 T形叶片与叶片1、2自重下的挠度汇总对比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叶片1~2的横截面几何构造和尺寸定义。

在百叶窗I技术领域中,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概念,其分别为:叶片间距D、叶片宽度L、间距比D/L、叶片高度h和透明度Γ。

透明度Γ为透过百叶窗I的两相邻叶片1之间水平可视部分的高度与两相邻叶片1之间的间距之比。

如图1所示,定义一个百叶窗I的叶片1的外端a与里端b之间的水平距离为叶片宽度L;在百叶窗I系统中两相邻叶片1同一点a、a’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叶片1的最底部a至叶片1的最高点c的距离为叶片高度h,则透明度Γ=1-h/D。

请参阅图1,现有的叶片1,通常不考虑叶片1自重下的挠度问题,现有叶片1在间距比D/L=1.0时,h/D=0.23,由透明度公式Γ=1-h/D,得Γ=77%,请参阅表1,尽管现有叶片1的透明度极高,但在叶片厚度为0.18mm、叶片长度(跨度)为1.8m时,叶片1的挠度高达10.96mm; 在叶片厚度为0.30mm、叶片长度(跨度)为3.6m时,叶片1的挠度高达42.2mm。

而本发明实施例1至5的T形叶片3、4k、4q、4e、4k’、4q’、4e’在间距比D/L=1.0时,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凹槽30底部e至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最高点c的距离h与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叶片间距D之比约为0.26左右,即h/D=0.26,D/L=1.0,由透明度公式Γ=1-h/D,得Γ=74%,可知本发明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透明度略小于现有叶片1~2的透明度,而对于挠度,在叶片厚度为0.18mm、叶片长度为1.8m时,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挠度被降低至3.4~3.92mm,在叶片厚度为0.30mm、叶片长度为3.6m时,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挠度被降低至14~18.9mm,,与现有技术相比,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挠度均有显著下降。

本发明实施例在保证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透明度不低的前提下,通过沿导光板20的纵向延伸形成凹槽30,以降低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透明度,增加T形叶片3、4k、4q、4e、4k’、4q’、4e’的刚度,从而实现T形叶片3、4k、4q、4e、4k’、4q’、4e’小挠度、大跨度以及叠合高度小的目的。

图7-图10显示了叶片3、4q应用于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II的叠合、间距比D/L=1.0、间距比D/L=0.5和关闭等4种状况,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分为离地面1.7m以上和以下两部分,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上部分采用叶片3,下部分采用叶片4q,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的叶片又区分为主叶片31、4q1和次叶片32、4q2,分别由不同组的梯带控制,主叶片31和次叶片32为同一种叶片,主叶片4q1和次叶片4q2为同一种叶片。从图中可获知,两叶片叠合间距为2mm左右,2.5m高的落地窗的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的叶片数量为100片,其叠合高度为200mm,在间距比D/L=1.0时的透明度Γ为70.5%,在间距比D/L=0.5时的透明度Γ为49%。由于叶片重叠程度高,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关闭时的遮光效果与隐私遮蔽效果非常好。

图12和图13分别显示了T形叶片3和4q在各个太阳高度角H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叶片间距和叶片角度来调节反光量与导光量的光照效果图,图中(a)和(c)是在叶片最小间距(D/L=0.5)时通过改变叶片角度来达到将光全部反射至室外,其余图只是通过改变叶片间距来调节反光量与导光量,从图中可以看到,T形叶片可以很好地应对太阳的变化,根据人们的实际需要来调节阳光的反光量和进光量并消除眩光。

实施例6

请一并参阅图11、图14~图23,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两端带侧导轨的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II,包括顶轨61、底轨62、两侧导轨63、64、升降翻转器(未示出)、多个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叶片3、4q及与其两端固定连接的多个端部接头50、50’、升降绳7和梯带组80、81;升降翻转器设置于顶轨61内,叶片3、4q设置于顶轨61和底轨62之间且叶片3安装在离地面1.7m以上,叶片4q安装在离地面1.7m以下,叶片3、4q的端部各截除一段凹槽33、4q3(参见图20、图21),以便叶片3、4q在叠合时互不干涉,端部接头50、50’分别设置于叶片3、4q的两端部,且,端部接头50、50’可容纳在侧导轨内(参见图15),升降绳7从端部接头50、50’的T形尾部的通孔515穿过,且,升降绳7的下端与底轨62连接,升降绳7的上端与升降翻转器中的升降轮连接,梯带组80、81分别与端部接头50、50’连接,且,梯带组80、81的两上端与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梯带组80、81的一下端绕过底轨62各自与其另一下端连接。

其中,请一并参阅图7~图10,该百叶窗II包括收拢状态、展开状态、变间距状态和翻转状态,在收拢状态下,升降翻转器中的升降轮通过升降绳7提升底轨62并将叶片3、4q从下至上依次进行叠放合拢;在展开状态下,升降翻转器中的升降轮通过升降绳7下放,底轨62和叶片3、4q依靠自身重量从上往下依次展开;在变间距和翻转状态下,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通过梯带组80、81驱动叶片3、4c进行变间距和翻转关闭。

对于升降翻转器,可采用专利CN102808573B、CN102839906B、CN102808577B、CN102900347B中的升降翻转器,当然也可采用其他现有的升降翻转器进行配合,能够实现升降翻转器的主要功能即可,可以理解,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发明创新点不在于升降翻转器,在这里就不再过多对升降翻转器的形状、结构和构造作具体限定或详细描述,而主要针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创新点作重点阐述。

图16显示了端部接头50的三维结构图,图17显示了端部接头50的三维分解图,端部接头50包括翻转部51、连接销53、U形销54和连接部52,翻转部51外形为T形,翻转部51的T形头部两侧设置为卷耳515,并对应梯带组80、81的位置处设置有卷耳缺口组,翻转部51的T形尾部设置有让升降绳7穿过的通孔516,翻转部51的对称中线设置为上下交错的半圆盖513、514而形成插销管,连接部52与除去凹槽30的叶片3的横截面形状相同且其对称中线设置有上下交错的半圆盖522、523而形成插销管,连接部52上还设置有多个铆接通孔524并通过铆钉或其他链接方式与叶片3的端部固定在一起,U形销54的两脚542分别对应插设于翻转部51的T形头部两侧的卷耳515中,连接销53的一端插接于连接部52的插销管并与之固定,另一端插接于翻转部51的插销管并与之固定。同理,图18显示了端部接头50’的三维结构图,图19显示了端部接头50’的三维分解图,端部接头50’的结构与端部接头50一样,不同之处在于端部接头50’的连接部52’的横截面形状与去除凹槽4q3的叶片4q的横截面形状相同并与之固定连接。

图15为叶片、端部接头与侧导轨的结构局部放大图,该图显示这三者之间的配合关系,升降翻转器通过梯带组以端部接头50的连接销53为中心轴进行叶片4q的变间距和旋转,其中,侧导轨分为前构件63a和后构件63b,前构件63a和后构件63b为对称件,各设置有第一开口槽63a1、第二开口槽63b1、第一空腔63a2、第二空腔63b2以及遮光板63a6、63b6,第一空腔63a2和第二空腔63b2起着加强两构件的强度与刚度的作用,前构件63a和后构件63b的后端各设置有第一卡槽63a3、第二卡槽63b3、第一紧固边63a5、第二紧固边63b5,首先通过螺钉63b4将前构件63a固定在侧墙上,再通过前构件63a和后构件63b各自卡槽63a3、63b3相互嵌合而组装形成一个T形空腔631、一个导向槽632和一个遮光开口槽633,同时用螺钉63a4将后构件63b的第二紧固边63b5与前构件63a第一紧固边63a5紧固连接,这种卡槽的嵌合和螺钉紧固的连接方式保证所形成的侧导轨63稳固而不易变形,T形空腔631尾部可容纳端部接头50的翻转部51的尾部512,T形空腔631头部可容纳端部接头50的翻转部51的头部511,连接部52与翻转部51之间的连接销53露出部分约束在导向槽632中,从而将端部接头50约束在侧导轨63内滑移和旋转,叶片4q的端部与侧导轨63之间的空隙缺陷则通过侧导轨63的遮光开口槽633来遮挡弥补。

参阅图8~图10,图22-23,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II的叶片分为主叶片31、4q1和次叶片32、4q2,且,主叶片31、4q1和次叶片32、4q2从上至下分别一一间隔排列,主梯带80上的等距单耳801与次梯带81上的等距单耳811错开排列,且,主梯带80上的等距单耳801与主叶片31、4q1对应连接,次梯带81上的等距单耳811与次叶片32、4q2对应连接,端部接头50、50’的卷耳缺口组的数量为两个,两个卷耳缺口组分别为第一卷耳缺口组517和第二卷耳缺口组518,梯带组包括主梯带80和次梯带81,其中,主梯带80的上端与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连接,主梯带80前索的下端从底轨62的底部穿绕过去与主梯带80后索的下端对接,且,主梯带80前索与后索的等距单耳801与主叶片31、4q1的第一卷耳缺口组517处的U形销54的露出部分519连接,次梯带81的上端与升降翻转器中的卷轮机构连接,次梯带81前索的下端从底轨62的底部穿绕过去与次梯带81后索的下端对接,且,次梯带81前索与后索的等距单耳811分别与次叶片32、4q2的第二卷耳缺口组518处的U形销54的露出部分5110连接。

实施例7

请参阅图24~图26,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内置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II的玻璃幕墙9,具体由本实施例1-4中所述的叶片组成的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II与玻璃幕墙9融合在一起构成,包括立面幕墙91、92、93和推窗94。立面幕墙91包括两个幕墙横梁911、912、两个幕墙立柱913、914、幕墙附件915、中空玻璃916、可拆卸玻璃917和如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百叶窗II。幕墙附件915包括芯套9151、收条边9152、第二密封橡胶条9153、压板9154、隔热条9155、盖板9156、第一密封条9157、第三密封橡胶条9158、第四密封橡胶条9159、可拆卸玻璃压条91510,其中,幕墙横梁91、92横向设置于幕墙立柱93、94之间,且,幕墙横梁91、92与幕墙立柱93、94之间构成幕墙框架;中空玻璃位于幕墙框架外侧,可拆卸玻璃位于幕墙框架内侧,立柱913与压板9154之间安置收边条9152、第二密封橡胶条9153、隔热条9155和中空玻璃916以及第一密封条9157,第二密封橡胶条9153、第一密封条9157分别安置在立柱913和压板9154各自两侧的密封空腔里,立柱913与压板9154通过螺钉91511连接,盖板9156卡在压板9154上,中空玻璃916位于幕墙框架的外侧;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II的侧导轨63用螺钉63a4、63b4固定在立柱913侧壁上,侧导轨63的前、后构件63a、63b稍作改变,前构件63a的紧固边63a5缩短,后构件63b的紧固边63b5由直边变形为弯钩91512,以便可拆卸玻璃压条91510与之嵌合并将可拆卸玻璃917约束在侧导轨63和顶轨61上,且在侧导轨63和可拆卸玻璃917之间、可拆卸玻璃和玻璃压条91510之间安置第四密封橡胶条9159和第三密封橡胶条9158;二分型变间距百叶帘II’随侧导轨63安置在幕墙框架内,且,二分型变间距百叶帘II’位于中空玻璃916与可拆卸玻璃917之间。

这种内置二分型变间距百叶窗II的玻璃幕墙9除了百叶窗II和幕墙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外,还带来3个新功能,即更好的隔热节能功能、更好的隔音功能和防止灰尘落在百叶窗II的叶片上。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