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

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本发明包括监控模块、诊断模块、分析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监控模块与诊断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模块与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分析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接,所述监控模块包括摄像头模块、语音模块、诊断台模块、压力模块、第一发送模块,所述摄像头模块与语音模块相连接,所述语音模块与诊断台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台模块与压力模块相连接,所述压力模块与第一发送模块连接,所述诊断模块包括发光模块、变焦透镜模块、滤波模块、过滤模块、彩色摄像模块、近红外摄像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本发明中,通过投影模块对诊断图像进行投影,从而能够不直接接触病人,并对病人进行诊断。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51563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诺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377671.1

  • 发明设计人 蔡惠明;李长流;倪轲娜;卢露;

    申请日2020-11-30

  • 分类号A61B5/00(20060101);G03B15/02(20210101);

  • 代理机构11246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刘珊珊

  •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龙袍街道南京四桥经济园府前南路18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21:15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诊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癌症是通过外科手术治疗的,在非皮肤癌诊断中,50%以上的癌症肿瘤通过外科手术切除被治愈,另外有大约5%的病例可以通过化学或辐射疗法治愈,其余的则很难被治愈。但是外科癌症切除手术从上个世纪到现在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因为无法在手术过程中确定癌症的扩散范围、隐蔽病灶的转移以及肿瘤脉管的定位,也就无法实时确定手术中病变组织是否已被完全切除,以致癌症手术一直在无法辨清精密手术范围的状态下进行,现有的诊断系统,病人与医生要直接接触,使得容易传播细菌,不因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包括监控模块、诊断模块、分析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监控模块与诊断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模块与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分析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接,所述监控模块包括摄像头模块、语音模块、诊断台模块、压力模块、第一发送模块,所述摄像头模块与语音模块相连接,所述语音模块与诊断台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台模块与压力模块相连接,所述压力模块与第一发送模块连接,所述诊断模块包括发光模块、变焦透镜模块、滤波模块、过滤模块、彩色摄像模块、近红外摄像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变焦透镜模块相连接,所述变焦透镜模块与滤波模块相连接,所述滤波模块与过滤模块相连接,所述过滤模块与彩色摄像模块相连接,所述彩色摄像模块与近红外摄像模块相连接,所述近红外摄像模块与第二发送模块。

进一步的,所述分析模块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第一分析模块、操作模块、第二接收模块和第二分析模块,所述第一接收模块与第一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析模块与操作模块相连接,所述操作模块与第二接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接收模块与第二分析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收集模块、整理模块、投影模块,所述收集模块与整理模块相连接,所述整理模块与投影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发送模块与第一接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与第二接收模块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发光模块设置白光发光二极管和近红外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的,所述滤波模块设置为滤波器,且滤波器内设有二色分光镜。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析模块与收集模板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过滤模块设置为过荧光发射过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监控模块对诊断区进行监控,通过摄像头模块能够对诊断区进行拍摄,当病人进入诊断区时,通过摄像头能够拍摄病人去向,此时通过语音模块能够对病人进行对话,并指挥病人进入诊断台模块,此时通过压力模块检测压力时,能够检测病人进入诊断台模块,通过第一发送模块对信息进行发送,通过第一接收模块对信息进行接收,通过操作模块能够启动诊断模块;

通过发光模块能够打开白光发光二极管和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白光发光二极管和近红外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照射到诊断区内,由此产生的反射光和近红外光通过光学变焦透镜模块传递到位于滤波器模块,通过滤波器模块内的二色分光镜,反射光在通过二色分光镜后,白光反射光和近红外反射光被相互独立的分为两束光,白光在通过过滤模块过滤后,除去近红外波长的光信号被传递到彩色摄像模块,另一路近红外反射光则通过过滤器模块后被近红外摄像机模块接收,彩色摄像模块和近红外摄模块同时第二发送模块输出;

通过收集模块对第二发送模块输出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整理模块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然后通过投影模块能够对生产图像并进行显示,从而能够不直接接触病人,并对病人进行诊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的框图;

图2为图1中监控模块的框图;

图3为图1中诊断模块的框图;

图4为图1中分析模块的框图;

图5为图1中显示模块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阅图1-图5,其中图1为本发明中的框图;图2为图1中监控模块的框图;图3为图1中诊断模块的框图;图4为图1中分析模块的框图;图5为图1中显示模块的框图,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包括监控模块、诊断模块、分析模块和显示模块,所述监控模块与诊断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模块与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分析模块与显示模块相连接,所述监控模块包括摄像头模块、语音模块、诊断台模块、压力模块、第一发送模块,所述摄像头模块与语音模块相连接,所述语音模块与诊断台模块相连接,所述诊断台模块与压力模块相连接,所述压力模块与第一发送模块连接,所述诊断模块包括发光模块、变焦透镜模块、滤波模块、过滤模块、彩色摄像模块、近红外摄像模块和第二发送模块,所述发光模块与变焦透镜模块相连接,所述变焦透镜模块与滤波模块相连接,所述滤波模块与过滤模块相连接,所述过滤模块与彩色摄像模块相连接,所述彩色摄像模块与近红外摄像模块相连接,所述近红外摄像模块与第二发送模块。

所述分析模块包括第一接收模块、第一分析模块、操作模块、第二接收模块和第二分析模块,所述第一接收模块与第一分析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一分析模块与操作模块相连接,所述操作模块与第二接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接收模块与第二分析模块相连接。

所述显示模块包括收集模块、整理模块、投影模块,所述收集模块与整理模块相连接,所述整理模块与投影模块相连接。

所述第一发送模块与第一接收模块相连接,所述第二发送模块与第二接收模块相连接。

所述发光模块设置白光发光二极管和近红外发光二极管。

所述滤波模块设置为滤波器,且滤波器内设有二色分光镜。

所述第二分析模块与收集模板相连接。

所述过滤模块设置为过荧光发射过滤。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近红外荧光成像的临床诊断系统,在工作时,通过监控模块对诊断区进行监控,通过摄像头模块能够对诊断区进行拍摄,当病人进入诊断区时,通过摄像头能够拍摄病人去向,此时通过语音模块能够对病人进行对话,并指挥病人进入诊断台模块,此时通过压力模块检测压力时,能够检测病人进入诊断台模块,通过第一发送模块对信息进行发送,通过第一接收模块对信息进行接收,通过操作模块能够启动诊断模块;

通过发光模块能够打开白光发光二极管和近红外发光二极管,白光发光二极管和近红外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照射到诊断区内,由此产生的反射光和近红外光通过光学变焦透镜模块传递到位于滤波器模块,通过滤波器模块内的二色分光镜,反射光在通过二色分光镜后,白光反射光和近红外反射光被相互独立的分为两束光,白光在通过过滤模块过滤后,除去近红外波长的光信号被传递到彩色摄像模块,另一路近红外反射光则通过过滤器模块后被近红外摄像机模块接收,彩色摄像模块和近红外摄模块同时第二发送模块输出;

通过收集模块对第二发送模块输出的信息进行收集,通过整理模块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然后通过投影模块能够对生产图像并进行显示,从而能够不直接接触病人,并对病人进行诊断。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