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

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

摘要

本发明适用于萤火虫培育领域,提供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本发明首先设计一种地块布局,然后合理设计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体系,不仅可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修复,还能大量节省农田用水,达到农用水循环利用,污染零排放的目的。同时通过让萤火虫和水稻共作,检验生态环境修复程度,让萤火虫成为水稻有机健康食品的可视化检验标准。本发明方法不仅能通过生态修复产生极高的生态效益,还能通过修复生态环境带动极大的社会效益,更能通过销售健康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47083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3-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市洪山区萤火文化创意工作室;

    申请/专利号CN202011352383.0

  • 发明设计人 付新华;刘全;

    申请日2020-11-27

  • 分类号A01G22/22(20180101);A01G22/00(20180101);A01K67/033(20060101);A01K61/51(20170101);A01K63/04(20060101);C02F1/28(20060101);

  • 代理机构42250 武汉泰山北斗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董佳佳

  • 地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张家湾万科金色城市17号地块17-7号楼栋6层4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10:14:56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萤火虫培育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

背景技术

萤火虫对环境要求比较高,一般生活中在野外、无污染、水域充分的地方,城市内少见萤火虫,而且目前由于环境污染,萤火虫数量逐年减少,甚至将来的某一天会有灭绝的风险。水稻是我国的基本粮食之一,种植非常广泛,水稻种植离不开水源。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都会使用农药,因此这种环境下生长的稻谷或多或少有污染,如果在萤火虫栖息地种植无农药的水稻,不仅能保证水稻纯天然无污染,提高了水稻品质,也可以恢复栖息地萤火虫数量,有利于修复环境生态平衡。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水稻种植和萤火虫修复无法共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S1、按照地块布置要求施工地块,所述地块包括水质净化处理区以及水稻田,水稻田整体外周有内沟,内沟外侧有生态沟渠,即进水沟和排水沟,这里进水沟和排水沟位于两侧相对设置,所述进水沟和排水沟连通至所述水质净化处理区,如果水稻田整体面积大于预设面积,则水稻田内设置田中沟,其中生态沟渠中种植有用于去污净化的水生植被,同时放置起吸附作用的生态过滤滤材,内沟中种植水草,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常年有水;

S2、按照正常季节在秧田内育秧,育秧过程中不使用污染环境的材料;

S3、在水稻田的内沟和生态沟渠中释放螺种源,以恢复螺类的生长;

S4、对所有水稻田使用有机肥,经过多次翻地,每次翻地时将水稻田中的杂草全部打入泥土中,并同时灌溉经过水质净化处理区的水,最后一次翻地后立即插秧;

S5、在内沟中采用网箱形式,投放饲养的4-6龄的水生萤火虫幼虫,并进行野外适应性管理;

S6、将完全适应了的萤火虫幼虫撤去网箱,完全投放至生态沟渠、内沟、田中沟中;

S7、水稻种植生长管理过程中只对水稻田内的杂草进行人工清除,且根据水稻长势进行补施有机肥和叶面肥,同时在水稻灌溉管理中要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的水未不低于10厘米,最后对水稻成熟后进行收割,其中水稻田用水全部从水质净化区抽取,整个水流循环如下:水质净化处理区→进水沟→内沟→水稻田→内沟→排水沟→水质净化处理区;

S8、以后每年的水稻种植管理按照第一年方法进行,整个水稻生长期不能施用农药、除草剂,同时在萤火虫种群数量提升期内进行螺类的补充和监测,当食物链稳定后,后期不再进行干预补充螺类。

进一步的,所述螺种源为田螺和萝卜螺。

进一步的,总共进行三次翻地,每次翻地灌溉经过水质净化区的水,水深超过水稻田5厘米。

进一步的,育秧过程中不使用污染环境的材料包括农药和除草剂。

进一步的,水稻种植生长管理过程中,生态沟渠、内沟、田中沟以及田埂中的杂草都不进行清除。

进一步的,水稻收割后在水稻田种植绿肥,并将秸秆回收进行堆肥处理,以便来年再次利用。

进一步的,当整个用水不够的情况下,在外部将农用水抽进水质净化处理区内净化后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首先设计了种植萤火虫水稻的地块布置,通过合理设定水质净化处理区、水稻田、内沟、生态沟渠、田中沟的位置,并且在生态沟渠中种植有用于去污净化的水生植被,同时放置起吸附作用的生态过滤滤材,内沟中种植水草,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常年有水,构建了一个有利于水稻和萤火虫生长的环境;然后通过合理的种植和饲养方案,过程中杜绝使用农药,并且在萤火虫种群数量提升期内进行螺类的补充和监测,螺类也会繁殖,另外需保证水源干净,第二年后基本能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通过这种萤火虫水稻种植体系的维护管理使萤火虫种群长年稳定繁衍,既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又恢复了萤火虫栖息地的萤火虫数量,维护生态和谐发展,通过修复生态环境带动极大的社会效益,更能通过销售健康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块布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块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为了说明本发明所述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本发明方法通过修复水稻湿地系统的生态环境,再通过萤火虫种群的恢复,然后通过常年对水稻湿地的维护管理使萤火虫的种群得到长期费繁衍,结合图1、2所示,所述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S1、按照地块布置要求施工地块,所述地块包括水质净化处理区100以及水稻田200,水稻田200整体外周有内沟300,内沟300外侧有生态沟渠,即进水沟400和排水沟500,这里进水沟400和排水沟500位于两侧相对设置,所述进水沟400和排水沟500连通至所述水质净化处理区100,如果水稻田整体面积大于预设面积,比如2亩,则水稻田内设置田中沟600,图示中,水稻田杯划分为4块,中间有十字形的田中沟。其中生态沟渠中种植有用于去污净化的水生植被,同时放置起吸附作用的生态过滤滤材,内沟中种植水草,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常年有水,最好水深不低于30cm。

图1所示地块为区域分布示意图,图中沟两侧的田埂等均未示出,图2为地块断面图,可以清楚看到各地块各区域对应位置,图中斑点区域为田埂。

设置的水质净化处理区可以单独设置,将水稻田中的用水净化去除面源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后使用,可采用包括但不限于地表流、潜流、垂直流等各种类型的方式,具体根据用水多少以及污染程度进行确定。

设置的内沟用于种植苦草等水草,不仅净化水质,还能为螺类提供必要的食物,保证食物链正常,保证内沟常年有水。

设置的进水沟和排水沟采用生态沟渠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中不仅种植强力去污净化的水生植被,同时也放置强力吸附作用的生态过滤滤材,从而保证水质快速净化,并保证常年有水。

设置的田中沟用于将种植水稻后在面积大于两亩以上的整块水稻田分割,保证沟中在种植水稻时有水,这样能增加萤火虫的生存率和增加其生存的空间。

步骤S2、按照正常季节在秧田内育秧,育秧过程中不使用污染环境的材料。

水稻育秧一般是在4月底进行,选择一块秧田进行育秧,并按照常规方法进行育秧,不使用污染环境的材料,比如农药等等。

步骤S3、在水稻田的内沟和生态沟渠中释放螺种源,以恢复螺类的生长。

释放螺种源可以在4月至5月之间进行,比如在植好水草和植被的水稻田内沟和生态沟渠中释放田螺种源和萝卜螺种源,以恢复田螺和萝卜螺。

步骤S4、对所有水稻田使用有机肥,经过多次翻地,每次翻地时将水稻田中的杂草全部打入泥土中,并同时灌溉经过水质净化处理区的水,最后一次翻地后立即插秧。

一般进行三次翻地,第一次在5月中旬对所有的水稻田使用有机肥,并第一次翻地,第一次翻地时候,将种植水稻的区域中的杂草全部打入泥土中,并同时灌溉经过水质净化处理区的水,水深超过稻田5厘米。5月底进行第二次翻地,同样将种植水稻的区域中的杂草全部打入泥土中,并同时灌溉经过水质净化处理区的水,水深超过稻田5厘米。6月初,在插秧前一天内进行第三次翻地,将种植水稻的区域中的杂草全部打入泥土中,并同时灌溉经过水质净化处理区的水,水深超过稻田5厘米

第三翻地后,整地后立即插秧,可以采用人工或者机插。

步骤S5、在内沟中采用网箱形式,投放饲养的4-6龄的水生萤火虫幼虫,并进行野外适应性管理。

在7月-8月,在内沟中采用网箱的形式,投放饲养的4-6龄的水生萤火虫幼虫,并进行野外适应性管理。同时,7月份进行一次人工除草,只将水稻种植区域的杂草进行清除,其他区域包括:生态沟渠、内沟、田中沟和田埂中的杂草都不进行清除,为萤火虫提供生态环境。

步骤S6、将完全适应了的萤火虫幼虫撤去网箱,完全投放至生态沟渠、内沟、田中沟中。

8月-9月,将完全适应了的萤火虫幼虫,撤去网箱,完全投放至生态沟渠、内沟、田中沟。

步骤S7、水稻种植生长管理过程中只对水稻田内的杂草进行人工清除,且根据水稻长势进行补施有机肥和叶面肥,同时在水稻灌溉管理中要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的水未不低于10厘米,最后对水稻成熟后进行收割,其中水稻田用水全部从水质净化区抽取,整个水流循环如下:水质净化处理区→进水沟→内沟→水稻田→内沟→排水沟→水质净化处理区。

最后到9月中下旬,水稻基本成熟,可以进行收割,可采用机器收割。整个水稻期的管理中,根据水稻长势进行补施有机肥和叶面肥,这些有机肥是天然肥料,不会对萤火虫生长造成影响。整个水稻生长其的水灌溉管理,要保证生态沟渠和内沟中的水未不低于10厘米;水稻收割后种植绿肥,并将秸秆回收进行堆肥处理,来年再次利用;冬季生态沟渠和水田内沟中的水位不能低于10厘米。

步骤S8、以后每年的水稻种植管理按照第一年方法进行,整个水稻生长期不能施用农药、除草剂,同时在萤火虫种群数量提升期内进行螺类的补充和监测,当食物链稳定后,后期不再进行干预补充螺类。

萤火虫种群数量的提升在4月-9月期间进行,期间进行螺类的补充和监测,在第二年水草→螺→萤火虫的食物链达到稳定后,后期不在进行干预,其中萤火虫成虫在5月至9月期间羽化。

本发明中正常情况下,水稻田用水全部从水质净化处理区抽取,整个水流循环如下:水质净化处理区→进水沟→内沟→水稻田→内沟→排水沟→水质净化处理区,整个水稻种植用水达到零排放,并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对水质进行净化。当整个用水不够的情况下,在外部将农用水抽进水质净化处理区内净化后使用。

经过实验验证,经过本发明所述方法进行修复与维护,通过前两年每亩每年投放10万只左右的萤火虫幼虫种源,可使萤火虫在水稻田中形成1万只左右的稳定种群,并通过萤火虫水稻种植体系的维护管理使萤火虫种群长年稳定繁衍。

综上,本发明在种植水稻的同时通过萤火虫复育技术在水稻田中恢复水栖萤火虫,让萤火虫能够在水稻田中自然的繁育生存,达到稻萤共生的目的。通过这样一套水质净化循环利用农田用水的栖息地修复种植萤火虫水稻的体系,不仅可以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系统的修复,还能大量节省农田用水,达到农用水循环利用,污染零排放的目的。同时通过让萤火虫和水稻共作,检验生态环境修复程度,让萤火虫成为水稻有机健康食品的可视化检验标准。本发明方法不仅能通过生态修复产生极高的生态效益,还能通过修复生态环境带动极大的社会效益,更能通过销售健康生态农产品和生态旅游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