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缓释片剂形式的含吡非尼酮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缓释片剂形式的含吡非尼酮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摘要

本发明涉及制备包含600毫克至2400毫克吡非尼酮(PFD)的缓释片剂形式药物组合物的方法,以此方式使药物在自其给药起12小时的长时间内生物可利用。以这种方式优化药物吡非尼酮的抗纤维化和抗炎作用。此外,本发明提供了与用于口服的吡非尼酮其它药物形式相比的优点与更高的治疗效力,以及其在原发性肾小球硬化后继发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复原中的治疗应用;其显示了在降低和/或减轻了在人体中在乳房植入物的手术植入后观察到的乳房包膜挛缩的有害作用方面的更好活性,并具有对治疗肝纤维化而言重要的抗TNF‑α和抗TGF‑β1作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8657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细胞治疗技术合伙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071995.2

  • 申请日2012-07-13

  • 分类号A61K9/22(20060101);A61K31/4418(20060101);A61K47/04(20060101);A61K47/38(20060101);A61K47/12(20060101);A61P13/12(20060101);A61P15/14(20060101);A61P1/16(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05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刘蕾

  • 地址 墨西哥墨西哥城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57:26

说明书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2年7月13日、申请号为201280045648.X、发明名称为“以缓释片剂形式制备含有吡非尼酮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及其在人慢性肾功能衰竭、乳房包膜挛缩和肝纤维化的复原中的应用”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缓释片剂形式制备含有吡非尼酮(PFD)的药物组合物的方法,与吡非尼酮的其它口服药物剂型相比提供优势和更好的治疗效果,以及其在人慢性肾功能衰竭、乳房包膜挛缩和肝纤维化的复原中的药物应用。

发明背景

吡非尼酮是由小分子构成的药物,其化学名称为5-甲基-1-苯基-2-(1H)-吡啶酮。其是分子量为185.23道尔顿的非肽合成分子。其化学式为C

已经发表或在发表过程中的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工作表明,吡非尼酮降低了纤维化病变的逐步发展。最重要的,吡非尼酮以安全和无毒的方式实现所述作用。此外,已知在损伤给定器官例如肝、皮肤、肾等等之后吡非尼酮防止形成纤维化病变。

已知的是,吡非尼酮经其发挥治疗效果的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的作用。吡非尼酮是纤维化细胞因子和TNF-α的强效抑制剂。有据可查的是,吡非尼酮抑制多种纤维化细胞因子如TGF-β1、bFGF、PDGF和EGF的过度生物合成与释放,Zhang S.等人,Australian and New England J.Ophtalmology 26:S74-S76(1998)。其它科学报告还显示,吡非尼酮阻断来自巨噬细胞和其它细胞的过量TNF-α的合成与释放,Cain等人,Int’l JImmunopharmacology 20:685-695(1998)。

另一方面,吡非尼酮是一种已经用于恢复纤维化病变的组织以及预防纤维化病变的药物。这种化合物本身是一种已知的化合物,并且已经描述了其药理作用,例如在日本申请KOKAI 87677/1974和1284338/1976中作为包括解热和镇痛作用的抗炎药。1974年10月1日公开的美国专利号US 3,839,346;1976年8月10日公开的3,974,281;1977年8月16日公开的4,042,699和1977年10月4日公开的4,052,509描述了获得吡非尼酮的方法,以及其作为抗炎药的用途。5-甲基-1-苯基-2-(1H)-吡啶酮的抗纤维化活性描述在墨西哥专利182,266。

已经发现了吡非尼酮的新应用(这是本发明的目的),表明该化合物在降低人类乳房植入物手术植入后观察到的有害效果(乳房包膜挛缩)方面具有活性。

此外,如本发明中所描述和例示的那样,吡非尼酮还在原发性人肾小球硬化后继发的慢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肝纤维化的复原方面有效。

现代生活的特点是崇尚虚荣与自尊,无论对男人还是女人。因此,时下对美容手术的需求颇高。美容手术方面需求最多的方案之一是乳房植入物。尽管这种类型的手术越来越安全,副作用或反作用的存在仍然普遍。放置乳房植入物后观察到的有害效果是炎症、包膜挛缩和纤维化进展。已经试验了数种材料以减少所述副作用。

目前的美容概念提高了对重建和美容目的的乳房手术的需求。但是,尽管所述医疗程序用处巨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植入物周围的包膜的膨胀和挛缩。所述并发症引起畸形、坚硬和乳房疼痛,导致患者的身体与心理的变化。包膜挛缩的原因和组织病理学仍不清楚。各种出版物提到0至74%的异变的发病率(1),取决于植入、植入物覆盖的类型、表面纹理和解剖部位(2)(乳腺下或胸肌下)。这些并发症的原因可以是植入物囊组织中的液体聚积、强烈的炎症反应、亚临床感染、患者年龄、异物和植入区域中细胞与分子机制的改变。当放置植入物时,身体反应包封该植入物并开始排斥反应(3,4),生成肥厚性瘢痕(5,6)。这种免疫反应产生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如IL-1、IL-6、TNF-α、PDGF和TGF-1(7,8)。已经报道了在产生α-SMA(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囊结构中存在肌成纤维细胞,其中最畸形的囊显示出最高的α-SMA生产,这表明,活化的肌成纤维细胞在挛缩发展中起直接作用(8)。还已经表明,存在于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数量与挛缩厚度(9)成正比。为了降低成纤维细胞活化和伤口挛缩,已经以轻微并发症使用在伤口中和在植入物内部的类固醇渗透。所述并发症是薄皮肤、精细组织萎缩、分层、蓝皮和植入物暴露。但是,所用类固醇和其它药物的副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应避免长期使用。

吡非尼酮(5-甲基-1-苯基-2-(1H)-吡啶酮)(PFD)已经表现出在体外和体内预防纤维化形成方面有效。它抑制肺纤维化(10)、腹膜粘附(11)、肝硬化(12,13)、子宫肌瘤(14)、肾脏纤维化(15)、蟹足踵(16)并延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展。吡非尼酮还高度特异性地抑制人成纤维细胞中的细胞因子如TNF-α、FGF、PGDF和TGF-β,阻断细胞周期的G1期。因为乳房植入物诱发纤维化和炎症且因为吡非尼酮表现出抗纤维化和抗炎特性,本发明证明了吡非尼酮在人体内抑制乳房植入物中的包膜挛缩的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该TNF蛋白质家族包括TNF-α、TNF-β、Fas配体、CD40配体、OX-40、RANK-L(核因子kappa-B配体的受体激动剂)和TRAIL(TNF相关凋亡诱导配体)。

由于历史的原因,其被命名为TNF-α以便将其与TNF-β或淋巴毒素区分开来。

最初其被鉴定为存在于用引起体内肿瘤坏死(其名称即源于此)细菌内毒素(脂多糖或LPS)治疗过的动物的血中的一种物质。

主要的TNF细胞源是激活的单核吞噬细胞,尽管抗原刺激的T淋巴细胞、NK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也能分泌它。

TNF是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其它传染性微生物的急性炎性反应的主要介体。

其主要生物学作用是刺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感染区的吸引和活化所述细胞以便消灭微生物。

单核吞噬细胞具有两种形式“锚定至细胞膜,和可溶。

锚定至细胞膜形式的TNF通过膜相关金属蛋白酶(MMP-MT)分离并释放。形成三个多肽单元和TNF循环蛋白质。

存在两种TNF受体(TNF-RI和TNF-RII)。

I型受体可以刺激炎性介体的基因表达或诱导细胞凋亡。

促炎或抗凋亡途径是通过TRADD(TNF受体相关死亡结构域)向TNF受体的胞质内结构域并接着向TRAF-2(TNF受体相关因子)或RIP-1(受体相互作用蛋白)结合导致NF-kB和Ap-1依赖性基因表达而引发的。

但是,如果不是结合到TRAF或RIP,其结合到FADD(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这会导致细胞凋亡,因为其切割pro-Caspase 8,并且所述pro-Caspase 8反过来激活半胱天冬酶效应子如Caspase 3,这是细胞凋亡途径。

如果II型受体直接结合到TRAF上,其引发炎症介体的基因表达。

TNF受体诱导的基因主要对炎症介体和抗凋亡蛋白质进行编码。

基于上述内容,使用TNF-α受体阻断剂是设计用于去除炎性反应的策略之一。

由此,在本发明中,描述并显示了吡非尼酮具有极其有效和选择性的TNF-α抑制作用。该信息显示在图6中。

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TGF-β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人血小板中分离的,并鉴定为通过鼠肉瘤病毒转化的细胞产物。因为它引发可逆的成纤维细胞转化,对于其在上皮细胞体外培养中引发表型转化的能力,它后来被命名为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在免疫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

在免疫系统之外,TGF-β被认为是制造细胞外基质成分的主要引发剂,通过刺激I型、III型和IV型胶原、纤连蛋白、层粘连蛋白和粘蛋白的制造来诱导纤维化。其在试验模型和在人体中均提高了肝、肺和肾的纤维化。

其以惰性二聚前体形式合成。

活性TGF-β结合到II型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上。配体结合因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活性而促进了TβRII胞质内自磷酸化作用,反过来TβRII磷酸化I型受体,由此触发Smads(信号传导细胞内分子)活化,能够易位至细胞核并调节目标基因如Smad 7、PAI-I collagenI、PDGF和TGF-β自身的转录。

细胞核中的Smad2/3-Smad4复合物可以与转录辅活化剂和共抑制子相关。

三种共抑制子被确定,其为Smad:TGIF蛋白与两种称为SnoN和c-Ski的相关蛋白质。它们均是TGF-β信令途径的重要抑制子,尽管并未充分描述它们在肝纤维化中的功能。

由此,在本发明中,描述并显示了吡非尼酮具有极其有效和选择性的针对TGF-β制造的抑制作用。该信息显示在图5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描述制造包含600毫克至2400毫克吡非尼酮的缓释片剂形式药物组合物的方法,以此方式使药物在自其给药起12小时的长时间内生物可利用。由此,优化药物吡非尼酮的抗纤维化和抗炎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施用含有吡非尼酮的缓释片剂对原发性肾小球硬化后继发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复原有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施用含有吡非尼酮的缓释片剂降低和/或减轻了在人体中在乳房植入物的手术植入后观察到的乳房包膜挛缩的有害作用。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缓释片剂中的吡非尼酮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抗TNF-α和抗TGF-β作用。

通过上述目的描述而非限制本发明;此外,显示了其作为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或复原以及用于乳房包膜挛缩中有害作用的治疗、减轻和/或复原和用于治疗肝纤维化的治疗方法和/或与可接受的药物赋形剂一起在药物制剂中的医药用途的应用。

附图概述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由以下详细描述、主题和优选实施方案、所附权利要求书和所附绘图或图表将是显而易见的,其中:

图1显示了研究过程中的乳房包膜挛缩进程的图,考虑相对于病例数根据贝克尔等级(Baker scale)的百分比。还显示了用PFD治疗的病例之间的比较。所有病例在PFD给药后均显示重要改善。为期六个月的随访仅显示一例复发。

图2显示了双侧乳房包膜挛缩患者诊断的照片。左侧的图像显示了患有IV级挛缩的右侧乳房和患有III级挛缩的左侧乳房;中间的图显示了使用PFD六个月后的同一患者,其中左侧乳房显示改善至通过超声无法检测或临床检查状态,右侧乳房显示改善至III级。右侧图显示了六个月随访时获得的图像,其中未见复发迹象。

图3显示了双侧乳房包膜挛缩患者诊断的照片。左侧的图像显示了IV级乳房包膜挛缩。右侧的图像显示了在试验结束时的同一患者,双侧乳房分类为包膜挛缩通过超声或临床检查无法检测。

图4显示了用囊切除术治疗的双侧乳房包膜挛缩患者诊断的照片。左侧图像显示在囊切除术前评估时患有IV级挛缩的双侧乳房;右侧的图像显示在囊切除术后六星期评估时的同一患者,其中可以观察到右侧乳房中乳房挛缩复原至III级,左侧乳房中乳房挛缩复原至II级。

图5显示了在为了诱导挛缩发展而在乳腺中放置硅胶假体的雌性大鼠中TGF-β1血清含量测定的图。

图6显示了在为了诱导挛缩发展而在乳腺中放置硅胶假体的雌性大鼠中TNF-α血清含量测定的图。

发明详述

如下描述了片剂的一般制造工艺步骤。

制造所述片剂的一般方法:

订单签发,

设备和区域清洁,

供应原材料,粉末筛分,颗粒混合,干燥,最终混合,

压制,泡罩包装,修整,

供应包装材料,和

PT仓库。

尽管上面显示了一般的片剂制造过程,在本发明中详细描述了制造包含600毫克吡非尼酮的缓释片剂形式的药物组合物的详细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吡非尼酮和二氧化硅在振动碎粒机中过30目筛筛分,放置在带状混料机中并混合5分钟。

进行混合以获得活性成分的更好流动,因为吡非尼酮不显示良好的流动特性,而二氧化硅因其抗粘连性能可以提供所述所需特征。

步骤2.

微晶纤维素、低粘度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和高粘度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在振动碎粒机中过30目筛筛分,放置在步骤1的带状混料机中并混合5分钟。

微晶纤维素是稀释剂,赋予片剂适当硬度,尽管施加低压缩力;此外,其赋予该片剂低脆性。低粘度和高粘度HPMC的混合物形成释放基质;其以适于活性成分缓慢稳定释放直到其在12小时完全释放的混合物比制成,从而延长活性成分的生物药效率。

步骤3.

硬脂富马酸钠在振动碎粒机中过30目筛筛分,放置在步骤1的带状混料机中并混合3分钟。

硬脂富马酸钠是防止片剂成形过程中片剂粘附在冲头表面上的润滑剂;此外其还减少了颗粒之间的摩擦。

步骤4.

获得的颗粒在安装了具有下列压缩参数的细长冲头的Stokes压片成型机中成形为片剂:

平均重量:850毫克±5%;硬度:最大10千克力;脆性:低于1%。

最后,进行质量控制抽样以确定成品是否符合所需规格。

包含600毫克吡非尼酮的缓释片剂

定量配方组成:

根据药典标准在健康志愿者中的吡非尼酮生物药效率研究

在有11位健康志愿者的研究中,显示在600毫克缓释片剂形式的该药物的生物药效率延长至12小时,并根据药典标准测定了血液有效治疗浓度。由墨西哥卫生秘书处(Mexican Health Secretariat)授权的实验室进行所述分析(数据未显示)。

最大浓度数据证明生物药效率外推至其它较低浓度,即100、200或400毫克。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复原中应用含有吡非尼酮的缓释片剂

尽管糖尿病性肾病是四十岁后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在年轻成人中存在其它原因(其在某种程度上是婴幼儿和青少年病症的延续),使得需要通过透析和移植的功能置换的40岁以上人群最通常涉及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16岁以下末期肾脏疾病的首要原因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其中很多在晚期才被诊断,此时已造成了严重的肾结构破坏——即破坏超过60%的肾单位数量并不幸地在肾衰竭晚期阶段才表现出来。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最早表现由大多数情况下记录为“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构成,通常逐渐发现常常跟随着全身动脉高血压,和最终的渐进式功能衰竭。

几种机制是损害进展的原因,其中之一是肾小球内高血压和超滤,启动了诱导肾小球硬化和肾单位破坏的无序响应。肾小球内流体静压的升高会导致肾小球膜细胞收缩增加以及TGF-β和各种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的产量增加。

它们包括血管活性物质,如血管紧张素II、血栓素、内皮素-1和IL-1型以及TNF-α型细胞因子。目前认为,大量和持续性的蛋白尿本身是在所有形式的慢性肾脏疾病中有助于疾病进展的一个独立因素。近端小管中过度的蛋白质过滤及其随后的内吞作用可以代表肾纤维化发展中的病理机制。解释蛋白尿等级与肾衰竭进展之间关系的一种可能的情况可以涉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其在胞吞蛋白质时激活和过度表达趋化因子如单核细胞(MIP-1),促进了单核细胞浸润,其中作为TGF-β丰富来源的巨噬细胞促进了肌成纤维细胞中成纤维细胞的表型变化,由此提高细胞外基质合成和I型与III型纤维状胶原沉积有助于间质纤维化。

这种沉积的严重程度由此降低了肾小球滤过率。

基于上述机制,过去几年中已采取对策以试图减少所述有害因素,如:用于降低超滤的低蛋白饮食和伴随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依那普利,赖诺普利)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II(Sartanes),这降低了肾小球内高血压并由此显著减少蛋白尿(作为损伤的原因的机制)。

直接背景

出于逻辑原因,使用抗纤维化药物,尤其是如果其降低TGF-β和TNF-α表达,将可用于治疗肾小球肾病初始阶段的患者。这将阻止在这些患者中观察到的逐渐和持续的恶化,并防止早期移植需要。

在动物模型中,已经表明:吡非尼酮

·能够防止进行性肾脏疾病的发展。

·降低蛋白尿水平。

·降低尿素氮和血肌酐水平。

·改善肾功能,减少肾皮质中的胶原堆积。

·其还减少了TGF-β表达。

用吡非尼酮治疗过的动物正常生长和发育,没有毒性作用。

吡非尼酮是在实验模型中已经显示在体外或在体内能够有效预防和解决以下疾病的积累的抗纤维化药物:

肺纤维化

肾纤维化

肝纤维化。

在人体内使用药物具有关注于不同设备和系统的相同目标。来自于Dr.Armendariz等人进行的2003和2006年研究的报告提出了在患有肝纤维化患者体内使用吡非尼酮获得的结果。所述研究目前已经扩展至更多人口,并显示出通过肝活检证实的有益效果。

另一方面,对用血液透析治疗过并有硬化性腹膜炎病史的肾衰竭患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对所述患者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评估。该研究表明,在患有肾损伤的患者体内无需调节吡非尼酮剂量,并且患有末期慢性肾功能衰竭(TCRF)的患者可以充分耐受吡非尼酮,而不会表现出显著的副作用。

还由Cho Me等人在2007年对患有肾病综合征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患者对吡非尼酮进行了评估以延缓肾功能损伤,取得了良好的结果。The Institute for RenalDigestive and Diabetes Diseases以及Institute of Health of the United Statesof America给出了关于在FDA授权的两项研究中使用吡非尼酮的信息,其中之一对不同肾脏损伤阶段的患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患者,另一项对患有糖尿病性肾病的患者。

基本原理

重要的是考虑到花费昂贵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因其增长速率(11%)在墨西哥已经成为热点(red spot)。必须建立适当的公共卫生政策以吸收这一不可避免的问题的未来成本。公共卫生系统向大约70,00名患者提供肾替代(透析)疗法,但据计算,对每位受到关注的患者,就有两个人得不到治疗。由于缺乏资源,如果这种增长速率持续下去的话,将仅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有机会得到治疗。

出于这个原因,在药物经济学方面,实施新的治疗策略,如本文中所述的策略,具有巨大的意义。

可以通过聚焦于测量蛋白尿程度、通过肌酐清除率、肌酐倒数(1/肌酐)和胱抑素C并采用多普勒超声比较结果(其中可以观察在不同肾脏区域中的解剖学的、超声回波图的、皮髓质的变化以及流速,和阻力指数)评估的肾脏功能的实验室方法研究肾损伤及其进展;最后,评估损伤程度的指导原则是表达受影响的结构与纤维化扩大的组织学研究。并非所有这些研究都能够常规进行,因为肾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只有为了比较结果才能正当地对已经接受首次手术的患者重复实施。另一方面,实验室和办公室方法可以以规定的计时图进行。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的、开放标签、12个月的临床试验,包括30位来自两种性别,年龄为10至40岁的患有原发性肾病、患有肾损伤(KDIGO分类的1至4级)的患者。在所有患者被纳入研究之前至少三个月借助实验室检查手段观察所有患者的进展。所述评估阶段是有用的,以使患者能够自控。

所有患者每12小时口服吡非尼酮(以缓释片剂形式),含有2400mg/1.73m

采用实验室测定方法在前六个月过程中的每两个月和随后在第9个月和第12个月的随访时对他们进行评价,所述实验室测定包括胱抑素C值和肌酐清除率、肌酐倒数和24小时收集的蛋白尿。在研究开始时和第12个月时对每位患者进行两次多普勒超声研究。评价药物不良反应事件,并对肾功能的丧失和丧失百分率进行量化。

实验证据/结果

考虑到上述情况,用具有经实验室或办公室方法证实的肾损伤诊断结论的患者人群作为公分母进行研究,其中以每m

吡非尼酮在患有原发性肾病后继发的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中对肾损伤进展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根据KDIGO分类的1-4阶段)。

在24小时尿液收集中通过胱抑素C、血浆肌酐倒数和肌酐清除率监控在肾功能方面吡非尼酮的用途。

此外,确定了吡非尼酮对蛋白尿的有益效果,并且通过治疗开始和结束时的比较超声检查变化的分析可以证实吡非尼酮阻止了对受影响肾脏的组织学损伤。

该研究的一项非常重要和尚属首次的观察结果是对原发性肾病患者的药物副作用被限制为最小百分比的患者,并且该副作用快速消失。

在乳房包膜挛缩复原中应用含有吡非尼酮的缓释片剂

目前,乳房在女性敏感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构成女性气质的象征。出于这个原因,在过去几年中,处于审美或重建的目的,妇女们已经寻求外科手术的帮助以提高她们的乳房的尺寸或改善其外观。在过去,进行了许多尝试以增加乳房的尺寸,使用各种注射或植入材料,包括身体本身的成分(1895,Czerny)如臀部脂肪组织。但是,它们大多会产生并发症,留下不具有预期形状的坚硬、疼痛的乳房。在1963年,Cronin和Gerow推出了硅胶假体,自此以来,其可能已持续获得良好的结果(17,18)。

但是,存在一些与该外科手术相关的风险。在手术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感染、水肿、出血、疼痛、慢或差的划痕、麻醉剂反应、感觉迟钝、植入物位置变化,以及最常见的包膜挛缩。这导致硬度、疼痛,和在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看到一定程度的外部变形(19,20)。

包膜挛缩的原因和组织病理学仍不清楚。各种出版物提到0至74%的包囊的可变发病率(1),取决于植入、表面(带有纹理或光滑)和植入或解剖位置(乳腺下或胸肌下)(2)。这些包囊的原因可以是乳房植入物囊组织中的液体积累、强烈的炎症反应、亚临床感染、患者年龄、材料和植入区域中细胞与分子机制的改变。

当放置植入物时,有机体反应,包封来自注射的异物(3-6)。这种免疫反应通过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如白细胞介素-1(IL-1)、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7,8)。已经报道了在挛缩的囊中存在肌成纤维细胞,并总是产生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最畸形的囊显示出更高的α-SMA生产,表明了肌成纤维细胞活性在挛缩发展中的直接作用(8)。还已经证实,存在于组织中的肌成纤维细胞数量与挛缩的囊的厚度成正比(9)。用人类获得上述数据。

另一方面,各种研究已经使用放置乳腺植入物后乳腺包膜挛缩的动物模型。已经使用诸如猪、兔子、大鼠、小鼠的动物,结果不等。一些动物模型暗示加入植入物诱导剂以加速挛缩的发展。它们均表现出纤维化发展、成纤维细胞活化、炎症和乳腺囊的厚度(21-27)。

在使用兔子和小鼠模型的现有研究中,用2-巯基乙烷磺酸钠(美司钠)和丝裂霉素C预先灌注植入物袋降低了囊厚度,减少了成纤维细胞的数量并降低了胶原沉积(21,22)。但是,所述药物目前不常用于临床实践。为了降低成纤维细胞活化和伤口收缩,在伤口上和在植入物内部渗透类固醇已经报道了较少的并发症。类固醇目前不常使用,并且并不受植入物制造商的推荐。并发症包括皮肤变薄、组织萎缩、条纹、蓝色皮肤和植入物暴露(28-36)。

直接背景

吡非尼酮(5-甲基-1-苯基-2-(1H)-吡啶酮)(PFD)一种新的抗纤维化药物,已经在肺纤维化(10)、腹膜粘附(11)、试验和人肝硬化(12,13)、子宫肌瘤(14)、肾脏纤维化(15)和蟹足踵(16)的实验模型中表现出在体外和体内有效地预防和消除纤维状组织。此外,PFD可以抑制人成纤维细胞所产生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和TGF-β1。

另一方面,已经证明,在乳腺中具有硅胶假体的雌性大鼠中口服吡非尼酮防止了乳腺囊中的特性纤维化,这种纤维化最终会引起疼痛的挛缩(Matías Gancedo,AestheticPlastic Surgery 2008)。

因为乳腺植入物诱发纤维化和炎症且PFD在不同的病变与器官中表现出抗纤维化和抗炎特性,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是确定在放置乳腺植入物后在患者的手术后进展中口服吡非尼酮的药理性质。该研究集中于降低假体周围囊厚度和/或防止其增厚,以及集中于防止包膜挛缩的复发。

使用乳房植入物涉及并发症如包膜挛缩(CC)。这被定义为围绕植入物的囊的增厚,根据质地、植入物能见度和畸形度分类为I级至IV级(贝克尔等级)并显示出15至45%的发病率。

在研究前,已经在人类模型以及动物模型中证明了用于乳房包膜挛缩的新的治疗方案。不幸的是,大多数这些疗法没有产生显著的反应,并表现出高复发率。

对于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来说,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已经非常有用。它们由一代至另一代不会变化巨大,并可以通过基因标记来证明。基因标记是在染色体上的具有可识别物理位置的DNA片段。

已经确定,包膜挛缩出现部分由于由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介导的免疫响应。

基本原理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对乳房包膜挛缩的另一种治疗重点以实施治疗,获得更低的复发率并由此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所述治疗减少或消除了使用到目前为止对其管理所描述的药物或外科手术(囊切开术,囊切除术)。

研究设计

这是一个试点的、开放的、前瞻性的、纵向的和分析性的试验,其中在六个月过程中每天三次以缓释片剂形式口服吡非尼酮600毫克来治疗17名诊断患有严重乳房包膜挛缩(III级和IV级,贝克尔等级)的患者。

对每位患者取血样以确定该基因标记(TGF-β1)。采用PCR-RFLP,进行三次乳房超声回波检测,一次在开始时,另一次在治疗结束时(6个月),最后一次在吡非尼酮治疗中止后6个月(12个月)。评价两个参数:前-后直径和在其所有象限中的囊厚度(由TomásStavros,2006建立的采用放射学参数的对比厚度测量,和用于诊断包膜挛缩的由AlonZahavi MD,2006建立的厚度对贝克尔等级的放射学临床相关性)。通过5-12MHz线性或曲线磁放大器寻找囊中的游离液体,以及收缩或破裂的迹象。

在12个月期间,还按月用贝克尔(Baker)分类法进行乳房临床评估。评估变形、经触诊的质地和敏感性。用数码照片记录每次评估。由整形外科医生和合格的放射科医师评价各乳房的临床和放射学变化。

该统计分析包括20个案例,考虑到3位患者在各乳房中出现不同级别的双侧包膜挛缩;分析总计20例乳房。

该方案经监管部门和Instituto Jalisciense de Cirugía Reconstructiva“Dr.JoséGuerrero Santos”批准,登记号01/09。所有患者在协议之初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此外,这项研究依照Helsinki Declaration并依照适用于在墨西哥使用新型治疗药物的地方立法与法规进行。

实验证据/结果

该研究中包括的所有病例显示乳房包膜挛缩等级的降低。在病例的70%中(n=14),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包膜挛缩的临床或超声证据(WCSECC)。在这些病例中,9名(45%)为III级,5个病例(25%)为IV级。剩余30%符合IV级情况,仅减轻包膜挛缩;1个病例(5%)由IV级减轻至II级,5个病例(25%)由IV级减轻至III级。

重要的是,在吡非尼酮停药后的6个月随访显示,仅1个病例(5%)IV级显示在研究结束时包膜挛缩由WCSECC复发为III级,因为使用了类固醇和过度锻炼。

必须强调的是,所有表现出III级的患者(9个病例[45%])对吡非尼酮治疗产生反应,研究以没有包膜挛缩的临床或超声证据(WCSECC)告终(p<0.001,根据威尔科克森配对符号秩);(表2)。

回声检查结果符合乳房包膜挛缩诊断,报道了在吡非尼酮治疗开始前囊厚度的前-后直径的增大,存在囊内液体和收缩数据。

如通过第6和12个月进行的回声检查所证实的那样,前-后直径(APD)和囊厚度逐渐降低。学生的分析用于配对样品;在分析APD时,对比开始时和6个月时的值,获得≤0.001的P值;对比6个月和12个月的值,获得=N.S.的P(表3)。在象限之间的囊厚度比较中,如表4中所示在每种情况下P均显著。必须强调的是,仅仅挛缩复发的病例(5%)显示在6个月至12个月期间所述参数的增加。

由IV级至III级的患者组中的两个病例(10%)在研究结束时显示出收缩数据和轻微的包膜下液体。

*以厘米为单位表示的值

T对相关样品;□x(平均)和σ(标准偏差)

*以厘米为单位表示的值

**OUQ(外上象限),IUQ(内上象限),OLQ(外下象限),ILQ(内下象限)

+包膜挛缩=囊厚度≥1.5mm根据Stavros,和1.42mm根据Alon Zahavi.

T对相关样品;□x(平均)和σ(标准偏差)

对TGF-β1的SNP遗传分析(表5)表明,患者中的15例(88.2%)的基因型为纯合G/G(密码子25;25/Arg25基因型Arg),2位患者(11.8%)的基因型为杂合G/C TGF-β1(密码子25;25/Arg25基因型Arg)。由此确定,具有G/G基因型的患者具有更高的乳房包膜挛缩发病可能性。

表5.

仅在6位患者(35%)中发现了副作用如胃疼、乏力、皮肤病和光敏感性,平均10.8天。

最后,用平均值和范围进行了顺序量表变量的统计分析;并且为了对比,使用了威尔科克森配对符号秩和Chi2。关于比区间变量,使用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并且为了对比,使用对配对样品的学生t检验其中,一个病例针对另一个病例进行比较。表6完整地总结了所述对比分析。

表6.

表6.研究组之间的统计分析的结果

*U de Mann-Whitney.

**对配对样品的威尔科克森配对符号秩.NS=不显著

缓释片剂中吡非尼酮的抗TNF-α和抗TGF-β1作用

根据前述用于长效释放的定量配方制备的和在转化为片剂之前吡非尼酮用于进行下文中所述试验以证明其抗TNF-α和抗TGF-β1作用。

基本上,无论是在试验水平还是在人类治疗水平上,吡非尼酮在诱导纤维化复原方面的效果得到了其针对TNF-α和TGF-β合成与生产的抑制剂作用的支持。

必须强调的是,无论在体外还是在体内都已经证实,吡非尼酮选择性抑制NF-kβ,显著降低了对促炎蛋白(TNF-α和TGF-β1)的基因编码的活化。

实验证据/结果

图5中显示了在为了诱导挛缩发展而在乳腺中放置硅胶假体的雌性大鼠中的TGF-β1血清含量测定。该该动物在21天内实施口服吡非尼酮的每日给药方案。在同一张图中,可以看到,患有肝毒性CCl

图6显示了在为了诱导挛缩发展而在乳腺中放置硅胶假体的雌性大鼠中的TNF-α血清含量测定。该动物在21天内实施口服吡非尼酮的每日给药方案。在同一张图中,可以看到,患有CCl

参考文献

1.Burckhardt BR(1988)Capsular contracture:Hard breasts,softdata.ClinPlast Surg 15:521

2.Collins N,Coleman D,Foo ITH,Sharpe DT(2000)Ten years of a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textured versus smoothsubglandular silicone gel breast implants.Plast Reconstr Surg106:786–791.

3.Vistnes LM,Ksander GA,Kosek J(1978)Study of encapsulation ofsilicone rubber implants in animals:A foreign body reaction.Plast ReconstrSurg 62:580–588

4.Coleman DJ,Foo ITH,Sharpe DT(1991)Textured or smooth implants forbreast augmentation?A prospective controlled trial.Br J Plast Surg 44:444–448

5.Lossing C,Hanson HA(1981)Peptide growth factors and myofibroblastincapsules around human breast implants.Plast.Reconstr Surg 91:1277–1286

6.Vistnes LM,Ksander GA,Isaacs G,Rozner L(1981)Elevatedglycosaminoglycans and chondroitin 4–sulfate and other properties ofcontracted human prosthesis capsules.Ann Plast Surg7:195–203.

7.Kuhn A,Sing S,Smith PD(2000)Periprosthetic breast capsules containthe fibrogenic cytokines TGF-β1 and TGF-β2,suggesting possible new treatmentapproaches.Ann Plast Surg 44:387–391.

8.Brohim RM,Foresman PA,Hildebrandt PK(1992)Early tissue reaction totextured breast implant surfaces.Ann Plast Surg 28:354.

9.Lossing C,Hansson HA(1993)Peptide growth factors and myofibroblastsin capsules around human breast implants.Plast Reconstr Surg 91:1277–1286.

10.Iyer SN,Wild JS,Schiedt MJ,Hyde DM,Margolin SB,Giri SN(1995)Dietary intake of pirfenidona ameliorates bleomycin induced lung fibrosis inhamsters.J Lab Clin Med 125:779–785.

11.Al-Took S,Murray C,Tulandi T(1998)Effects of pirfenidona anddermoid cyst fluid on adhesion formation.Fertil Steril 69:341–342.

12.García L,Hernández I,Sandoval A,Salazar,Garcia J,Vera J,GrijalvaG,Muriel P,Margolin S,Armendariz-Borunda J(2002)Pirfenidone affectivelyreverses experimental liver fibrosis.J Hepatol 32:797–805.

13.Armendáriz-Borunda J,Islas-Carbajal MC,Meza-García E,Rincón AR,Sandoval AS,Salazar A,Berumen J,

14.Lee B-S,Margolin SB,Nowak AR(1998)Pirfenidona:A novelpharmacological agent that inhibits leiomyoma cell proliferation and collagenproduction.J Clin Endocrinol Metab 83:219–223.

15.Shimizu T,Kuroda T,Hata S,Fukagawa M,Margolin SB,Kurokawa K(1998)Pirfenidone improves renal function and fibrosis in the postobstructedkidney.Kidney Int 54:99–109.

16.Shetlar MR,Shetlar DJ,Bloom RF,Shetlar CL,Margolin SB(1998)Involution of keloid implants in athymic mice treated with pirfenidone orwith triamcinolone.J Lab Clin Med 132:491–496.

17.Porras-María.Tratamiento fisioterapéutico de la contracturacapsular después de mamoplastía de aumento.Revista Colombiana de Cirugía Plástica.

http://www.medilegis.com/bancoconocimiento/R/Rev_cirugiaN3dic_contractura/articulocontractura.htm.

18.http://es.wikipedia.org/wiki/Aumento_de_pecho,la FundaciónEnciclopedia Wikimedia Project.

19.http://es.wikipedia.org/wiki/Aumento_de_pecho,la FundaciónEnciclopedia Wikimedia Project.

20.F.J.Escudero,y colb.Reacción Tisular a la PrótesisMamaria.Contractura Capsular Periprotésica.An Sist.Sanit.Nanar.2005;Vol.28(Suplemento 2):41-53.

21.Ajmal N,Riordan CL,Cardwell N,Nanney LB,Shack RB(2003)Theeffectiveness of sodium 2–mercaptoethane sulfonate(MESNA)reducing capsularformation around implants in a rabbit model.Plast Reconstr Surg 112:1455–1461.

22.Frangou J,Kanellaki M(2001)The effect of local applicationofmitomycin C on the development of capsule around silicone implants in thebreast:An experimental study in mice.Aesth Plast Surg 25:118–128.

23.Eltze E,Bettendorf O,Rody A,Jackisch C,Herchenroder F,Bocker W,Pfleiderer B(2003)Influence of local complications on capsule formationaround model implants in a rat model.J Biomed Mater Res 64A:12–19.

24.Minami E,Jun Koh I,Ronche JC,Ferreira J,Logullo AF,Waitzberg A,Chifferi V,Fortoul-Rosewick T,Dom1nguez-Pereira M,Nascimento PH,Saldiva P,Poli de Figueiredo LF(2006)The composition and behavior of capsules aroundsmooth and textured breast implants in pigs.Plast Reconstr Surg 118:874–884.

25.Eltze E,Schafer U,Bettendorf O,Rody A,Herchenroder F,Chiwritsch T,Jackisch C,Pfleiderer B(2006)Radiation-induced capsule tissue reactionsaround textured breast implants in a rat model.Breast 15:331–338.

26.Adams WP,Haydon MS,Raniere J,Trott S,Marques M,Feliciano M,Robinson JB,Tang L,Brown SA(2006)Arabbit model for capsular contracture:development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Plast Reconstr Surg 117:1214–1219.

27.Cardenas-Camarena L,Paillet JC,Briseno R:Electrostimulation(2005)Uses and applications for periprosthetic capsular contracture:Experimentalmodel.Aesth Plast Surg 29:410–414.

28.Peterson HD,Burt GB Jr(1974)The role of steroid in prevention ofcircumferential capsular scarring in augmentation mammaplasty.Plast ReconstrSurg 54:28

29.Perrin ER(1976)The use of soluble steroid within inflatable breastprostheses.Plast Reconstr Surg 57:163

30.Vinnik CA(1976)Spherical contracture of fibrous capsules aroundbreast implant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Plast Reconstr Surg 58:555.

31.Ellemberg AH(1977)Marked thinning of the breast skin flaps afterthe insertion of implants containing triamcinolone.Plast Reconstr Surg 60:755.

32.Carrico TJ,Cohen IK(1979)Capsular contracture and steroid relatedcomplication after augmentation mammoplasty:A preliminary study.PlastReconstr Surg 64:377.

33.Baker JL Jr(1981)The effectiveness of alpha-tocopherol(vitamin E)in reducing the incidence of spherical contracture around breastimplants.Plast Reconstr Surg 68:696.

34.CucinRL,Guthrie RH,Graham M(1982)Rate of diffusion of Solu-Medrolacross the silastic membranes of breast prostheses:An in vivo study.Ann PlastSurg 9:228.

35.Cafee HH(1984)The effects of intraprosthetic methylprednisolone onimplants capsules and surrounding soft tissue.Ann Plast Surg 12:348.

36.Gayou R,Rudolph R(1979)Capsular contraction around siliconemammary prostheses.Ann Plast Surg 2:62.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