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

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

摘要

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本发明检测方法的步骤是:A、数据准备,收集整理主梁端钢筋布置图、主梁预应力布置图、桥梁主体的细部构造图,获取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B、模型建立,利用Revit软件搭建桥梁钢筋模型;C、模型融合,将Revit软件中的碰撞检测模型导入至Navisworks软件中;D、运行碰撞检测,在Navisworks软件里设置碰撞参数,之后进行运行碰撞检测;E、输出碰撞报告。其有益效果是,基于BIM技术通过三维模型的建立对钢筋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根据检测报告,优化设计数据,依据三维可视化图纸指导施工,减少不必要的钢筋调整时间,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作业成本。

著录项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碰撞检测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变截面箱梁钢筋是在二维图纸的基础上在施工现场进行绑扎,将预应力钢束管道与普通钢筋按图纸参数数据进行布设。由于二维图纸的局限性,在绑扎完成后往往会出现钢筋碰撞的问题,使得钢筋绑扎无法继续按图施工,需要调整钢筋的位置,以确保后面的钢筋不发生碰撞,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导致施工周期长,作业成本提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变截面箱梁钢筋在二维图纸的基础上在施工现场进行绑扎,出现钢筋碰撞的问题导致现场施工的工作量增加,施工周期长,作业成本提高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其步骤如下:

A、数据准备,

收集整理主梁端钢筋布置图、主梁预应力布置图、桥梁主体的细部构造图,获取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

B、模型建立,

利用Revit软件,根据主梁端钢筋布置图、主梁预应力布置图,搭建桥梁钢筋模型;

C、模型融合,

将Revit软件中的碰撞检测模型导入至Navisworks软件中;

D、运行碰撞检测,

在Navisworks软件里设置碰撞参数,之后进行运行碰撞检测;

E、输出碰撞报告,根据碰撞报告结论,

当有碰撞发生时,返回步骤B调整设计方案;

当无碰撞发生时,完成碰撞检测。

进一步,所述步骤B模型建立在Revit软件中,Revit项目包括2个或2个以上基础模型。

再进一步,在所述步骤B模型建立中,包括横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竖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纵向预应力钢筋模型。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C模型融合中,

将步骤B的碰撞检测项目,通过Revit软件里的“附加模块”→“外部工具”→“Navisworks 2018”命令将碰撞检测模型导出,导出格式为.nwf;

运行Navisworks软件,点击“打开”命令,选择导出的“碰撞检测.nwf”文件,完成模型从Revit软件到Navisworks软件的融合。

进一步,所述步骤D运行碰撞检测中的参数设置,在Navisworks软件中的“ClashDetactive”选项进入“碰撞检测”窗口,设置如下:

选项“选择A”、“选择B”均设置为“碰撞检测”;

选项“类型”设置为“硬碰撞”;

选项“公差”设置为“0.001m”;

选项“链接”设置为“无”;

选项“复合对象碰撞”打“√”。

进一步,完成所述步骤D中的参数设置之后,点击“运行检测”选项进行碰撞检测;

在“结果”选项栏下查看碰撞检测运行结果。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E输出碰撞报告中,

当碰撞报告结论中显示无碰撞发生时,完成碰撞检测,按照图纸进入施工阶段;

当碰撞报告结论中显示有碰撞发生时,返回步骤B进行模型修改,调整模型位置,直至碰撞报告结论中无碰撞为止,之后按照图纸进入施工阶段。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基于BIM技术通过三维模型的建立对钢筋模型进行碰撞检测;根据检测报告,优化设计数据,同时根据三维可视化图纸指导施工,从而做到现场桥梁钢筋绑扎一次性成型,减少不必要的钢筋调整时间,缩短施工周期,降低施工作业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列出的具体实施方式,只要符合本发明的精神,都应该包括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参见附图1。本发明一种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其步骤是:

A、数据准备,

收集整理主梁端钢筋布置图、主梁预应力布置图、桥梁主体的细部构造图,获取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

B、模型建立,

利用Revit软件,根据主梁端钢筋布置图、主梁预应力布置图,搭建桥梁钢筋模型。

C、模型融合,

将Revit软件中的碰撞检测模型导入至Navisworks软件中。

D、运行碰撞检测,

在Navisworks软件里设置碰撞参数,之后运行碰撞检测;

E、输出碰撞报告,根据碰撞报告结论,

当有碰撞发生时,返回步骤B调整设计方案;

当无碰撞发生时,碰撞检测完成。

进一步,所述步骤B模型建立在Revit软件中,Revit项目包括2个或2个以上基础模型。

再一步,在所述步骤B模型建立中,包括横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竖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纵向预应力钢筋模型。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C模型融合中,将步骤B的碰撞检测项目,通过Revit软件里的“附加模块”→“外部工具”→“Navisworks 2018”命令将碰撞检测模型导出,导出格式为.nwf。

运行Navisworks软件,点击“打开”命令,选择导出的“碰撞检测.nwf”文件,完成模型从Revit软件到Navisworks软件的融合。

进一步,所述步骤D运行碰撞检测中的参数设置,在Navisworks软件中的“ClashDetactive”选项进入“碰撞检测”窗口,设置如下:

选项“选择A”、“选择B”均设置为“碰撞检测”;

选项“类型”设置为“硬碰撞”;

选项“公差”设置为“0.001m”;

选项“链接”设置为“无”,

选项“复合对象碰撞”打“√”。

当完成所述步骤D中的参数设置之后,点击“运行检测”选项进行碰撞检测;并在“结果”选项栏下查看碰撞检测运行结果。

进一步,在所述步骤E输出碰撞报告中,

当碰撞报告结论中显示无碰撞发生时,碰撞检测完成,按照图纸进入施工阶段;

当碰撞报告结论中显示有碰撞发生时,返回步骤B进行模型修改,调整模型位置,直至碰撞报告结论中无碰撞为止,之后按照图纸进入施工阶段。

实施例:

应用本发明基于BIM技术的预应力变截面箱梁钢筋碰撞检测方法,其具体如下:

步骤A、数据准备

收集整理主梁端钢筋布置图、主梁预应力布置图、桥梁主体的细部构造图,通过筛选,将所需的图纸收集、整理出来,获取建立模型的基础数据;

步骤B、模型建立

所述模型建立在Revit软件中,Revit项目包括2个或2个以上基础模型。

在所述步骤B模型建立中,包括横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竖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纵向预应力钢筋模型。

利用Revit软件,根据主梁端钢筋布置图、主梁预应力布置图,对整个桥梁钢筋进行模型的搭建。

一个Revit项目是由很多的族构成的,族就是基础模型。在Revit中通过“族”→“新建”→“公制常规模型”的命令进入族创建功能区,保存该族并命名为0号。

首先,在功能区内通过“拉伸”或“放样”命令,根据图纸尺寸建立出相应的模型。

然后,将建立好的族通过“载入到项目”命令导入到项目中。

采用同样的方法建立分别建立横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竖向预应力钢筋模型、纵向预应力钢筋模型,并导入项目中。

点击“保存”图标,将项目保存并命名为“碰撞检测”。

步骤C、模型融合

将Revit软件中的碰撞检测模型导入至Navisworks软件中进行模型的融合。

将步骤B所做的碰撞检测项目,通过Revit软件里的“附加模块”→“外部工具”→“Navisworks 2018”命令将碰撞检测模型导出,导出格式为.nwf。

运行Navisworks软件,点击“打开”命令,选择导出的“碰撞检测.nwf”文件,完成模型从Revit软件到Navisworks软件的融合。

步骤D、运行碰撞检测

首先,在Navisworks软件里设置碰撞参数。

在Navisworks软件中,从“Clash Detactive”选项进入“碰撞检测”窗口,设置如下:

选项“选择A”、“选择B”均设置为“碰撞检测”;

选项“类型”设置为“硬碰撞”;

选项“公差”设置为“0.001m”;

选项“链接”设置为“无”;

选项“复合对象碰撞”打“√”。

完成参数设置之后,点击“运行检测”选项进行运行碰撞检测;

在“结果”选项栏下查看碰撞检测运行结果。

E、输出碰撞报告,在“报告”选项栏下,报告类型设置为当前测试,报告格式设置为HTML(表格),点击“写报告”选项,完成碰撞报告的输出。

查看碰撞报告结论,

当碰撞报告结论中显示无碰撞发生时,完成碰撞检测,按照图纸进入施工阶段。

当碰撞报告结论中显示有碰撞发生时,返回步骤B进行模型修改,调整模型位置,直至碰撞报告结论中无碰撞为止,之后按照图纸进入施工阶段。

本发明利用BIM软件里的Revit软件和Navisworks软件,将二维的图纸转换为三维的模型,并按照流程对预应力钢筋进行碰撞检测,继而优化钢筋设计。其中,钢筋即可以采用整体族的方式进行模拟,也可以将每一根钢筋做成族,然后在项目里进行拼接,最后导入进Navisworks软件里进行碰撞检测。

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而非限制本发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很多替代实施例而不脱离本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