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及方法

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及方法

摘要

本发明属于煤矿井下通风技术领域;采空区漏风是已发采空区煤炭自然的重要环节,现有对采空区漏风量的检测,人力消耗较大,检测时间较长,不能尽快得出井下采空区漏风情况,对采空区管理不能及时做出判断,本发明提供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及方法,在采空区释放示踪气体并收集检测采空区的混合气体,对所含示踪气体进行检测分析,将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系统,漏风量达到设定阈值即触发声光报警,示踪气体释放装置根据工作面的推进调整安装位置与编号,本发明实现无人操作启动,节省人力,提高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6224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太原理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011115757.7

  • 申请日2020-10-19

  • 分类号G01M3/04(20060101);G01N33/00(20060101);G01B11/02(20060101);

  • 代理机构14110 太原晋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代理人任林芳

  • 地址 030024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西大街7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52:3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煤矿井下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量检测,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沿空留巷无煤柱开采技术条件下,由于留巷的正帮段是采空区的冒落带,采空区全部暴露在巷道内,形成一种完全开放的状态,与传统回采工艺的密闭封堵采空区状况相比较,采空区未能完全封闭,不同的通风方式以及同一种通风方式不同的风量配比对采空区的漏风、瓦斯排放和自然发火均有重要的影响。

采空区漏风的管理工作是预防采空区煤炭自燃的重要环节,当采空区的漏风风速为0.12m/min时,用现有各种风速测定仪就无法测定。示踪气体例如SF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及方法,该发明能够根据实时检测采空区漏风情况,以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包括示踪气体释放装置、检测示踪气体释放装置与工作面之间距离的激光测距装置、若干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和地面控制器,示踪气体释放装置和激光测距装置安装在进风巷内同一位置;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安装在距离工作面40~65米处的沿空留巷,若干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在沿空留巷内等距安装,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收集的气体成分的分析检测仪,每个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设置若干深入采空区用于收集采空区的混合气体的集气管;地面控制器连接声光报警装置,声光报警器位于井口和进风巷内。

进一步,示踪气体释放装置和激光测距装置的安装位置与工作面的距离范围为25~35米。

进一步,相邻的两个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的间距范围为40~65米。

进一步,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的数量为4~8个。

进一步,每个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的集气管数量为3~6根,集气管的长度为70~80mm。

进一步,进风巷内的声光报警装置与工作面的距离为5~10米。

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方法,通过示踪气体均匀释放系统释放示踪气体,采空区示踪气体收集检测系统对示踪气体检测和分析,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系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根据工作面的位置,分别在进风巷和沿空留巷中安装示踪气体释放装置、激光测距装置和若干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相邻的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等间距安装,并对所有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进行编号;

步骤2. 在需要检测采空区漏风量的时间点,开启检测煤矿井下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示踪气体释放装置开始释放示踪气体;

步骤3. 示踪气体释放装置开启7~10分钟后,开启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对采空区的混合气体进行收集和检测,并将检测的示踪气体体积分数、示踪气体浓度的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器;

步骤4. 地面控制器通过接收的示踪气体浓度的数据计算漏风量,当距离工作面最远的一个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检测到示踪气体,本次检测结束,地面控制器输出漏风量并与漏风量阈值比较,若达到漏风量阈值,触发声光报警装置,否则等待下次检测。

进一步,激光测距装置实时检测到示踪气体释放装置与工作面的距离L,当距离L小于25米时,地面控制器发出信号,操作人员将示踪气体释放装置和激光测距装置移动至工作面的前方25~35米处,将离工作面最远处的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移动至距离工作面最近的等距位置,并将所有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重新编号,继续检测。

综上所述,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够实时检测煤矿井下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情况,判断漏风严重区域,便于迅速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或措施,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本发明实现漏风量自动化检测与信号传输,节省人力,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本发明所述系统与矿井安全生产系统联网,将每日检测漏风数据汇总,便于煤矿综合分析在各个工作时间段漏风情况;本发明系统能够在预设定时间自动启动并将检测情况上传保存,实现无人操作启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连接示意图;

图2为Y型通风方式示意图;

图3为示踪气体均匀释放系统、激光测距系统、采空区示踪气体收集检测系统的位置示意图;

图4为采空区示踪气体收集检测系统中集气管布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中:1-进风巷,2-工作面,3-沿空留巷,4-采空区,5-示踪气体释放装置,6-激光测距装置,7-第一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8-第二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9-集气管;图中的空心箭头指示工作面推进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系统通过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包括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检测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与工作面2之间距离的激光测距装置6、地面控制器和若干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和激光测距装置6安装在进风巷1内同一位置,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和激光测距装置6的安装位置与工作面2的距离范围为25~35米,激光测距装置6能够实时检测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与工作面2的距离,示踪气体可以选择SF

如图5所示,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实时检测沿空留巷开采下采空区漏风量的方法,通过示踪气体均匀释放系统释放示踪气体,若干采空区示踪气体收集检测系统对示踪气体检测和分析,并将检测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系统,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 根据工作面2的位置,分别在进风巷1和沿空留巷3中安装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激光测距装置6和若干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相邻的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等间距安装,并对所有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进行编号,距离工作面最近的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为1号,其他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根据与工作面2的距离远近依次排序。

步骤2. 在需要检测采空区漏风量的时间点,开启检测煤矿井下沿空留巷采空区漏风量的系统,可选择在需要检测的时间点人工开启本系统,也可在本系统中设定自动开启检测的时间,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释放示踪气体,示踪气体的释放量可根据具体环境如井下风量、巷道断面等,调整示踪气体的释放量。

步骤3. 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开启7~10分钟后,开启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在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开启后自动启动,根据实际检测需要设定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与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的开启时间间隔,设定后自动开启无需人为操作,对采空区4的混合气体进行收集和检测,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将检测的示踪气体体积分数、示踪气体浓度的数据传输至地面控制器。

步骤4. 地面控制器通过接收的示踪气体浓度的数据计算漏风量,当距离工作面2最远的一个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检测到示踪气体,本次检测结束,地面控制器输出漏风量并与漏风量阈值比较,当采空区4的漏风量达到漏风量阈值时,触发声光报警装置,工作人员采取漏风补救措施,否则等待下次检测;声光报警装置可与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采用联动控制即实现同时开启,也可设置为单独开启,操作人员可按照矿井实际工作状态,在地面控制器中设置漏风量阈值。

随着工作面2在生产过程中向前推进,激光测距装置6实时检测到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与工作面2的距离L,当距离L小于25米时,地面控制器发出信号,操作人员将示踪气体释放装置5和激光测距装置6移动至工作面2的前方25~35米处,距离L设定最小值为25米能够为示踪气体预留足够的扩散时间,将离工作面2最远处的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移动至距离工作面最近的等距位置,并将所有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重新编号,继续检测,为避免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与所检测位置及检测位置与工作面2的距离不对应,故重新编号,距离工作面最近的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的编号始终为1,其他示踪气体收集检测装置的编号根据与工作面2的距离依次排序。

本发明也适用于沿空留巷的其他通风方式,应用广泛。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