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

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食品安全技术领域的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包括数据监测系统和标签处理系统;所述数据监测系统,用于通过色谱检测技术对流水线上的正在包装的食品进行色谱分析检测;所述标签处理系统,用于根据色谱检测数据给食品贴附生产标签,本发明通过在对食品质量检测的同时,将色谱检测数据与标准合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合格食品,并将合格食品数据通过电子标签的形式提供给客户进行自助检索查询食品质量,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并且在不合格时,将食品报告自动发送给工作人员,对指定食品进行重新处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36276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2-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上海衷欣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910675492.7

  • 发明设计人 田芸;

    申请日2019-07-25

  • 分类号G01N30/02(20060101);G06Q30/00(20120101);G06K1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97 上海宏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赵朋晓

  • 地址 20131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万祥镇宏祥北路83弄1-42号20幢D区792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52:3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

背景技术

食品质量检验的内容包括对食品的感官检测,食品中营养成分、添加剂、有害物质的检测等。

现有的食品质量检测只能通过色谱检测等方式对食品本身进行检测,但是检测数据无法为消费者知晓,并且在检测的过程中,都是采用逐一检测的方式,极为耗费人力物力,并且无法实现食品的流水化检测工作。

基于此,本发明设计了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目前食品质量检测只能通过色谱检测等方式对食品本身进行检测,但是检测数据无法为消费者知晓,并且在检测的过程中,都是采用逐一检测的方式,极为耗费人力物力,并且无法实现食品的流水化检测工作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包括数据监测系统和标签处理系统;

所述数据监测系统,用于通过色谱检测技术对流水线上的正在包装的食品进行色谱分析检测;

所述标签处理系统,用于根据色谱检测数据给食品贴附生产标签。

优选的,所述数据监测系统包括色谱检测模块、数据提取模块、数据对比模块、与数据对比模块相对应的合格数据存储库、分类控制模块和信息反馈模块;

所述色谱检测模块,用于对各食品未包装前进行色谱分析检测;

所述数据提取模块,用于提取色谱检测后的测取数据;

所述数据对比模块,用于将提取数据与合格数据库进行对比,测出食品是否合格;

所述分类控制模块,用于在食品测取数据不合格时,将信息反馈给信息反馈模块,并在合格时,将数据输出给标签处理系统;

所述信息反馈模块,用于向工作人员反馈信息测取结果;

所述合格数据存储库,用于存储与检测数据相对比的合格数据信息。

优选的,所述标签处理系统包括标签贴附模块、标签制作模块、云端存储模块和全网发布模块;

所述标签制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监测系统对食品的检测结果给合格产品制作电子标签;

所述标签贴附模块,用于对制成的食品上进行标签的贴附;

所述云端存储模块,用于云端对合格食品的数据进行存储;

所述全网发布模块,用于将存储的云端数据进行全网络的发布。

优选的,所述分类控制模块包括合格数据提取模块和不合格数据抽离模块;

所述合格数据提取模块,用于提取在数据对比模块处理后的食品合格数据;

所述不合格数据抽离模块,用于抽离在数据对比模块处理后的不合格数据并反馈给信息反馈模块。

优选的,所述信息反馈模块包括报警模块和报告打印模块;

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在出现不合格食品时,自动发送通知给工作人员;

所述报告打印模块,用于在出现不合格食品时,自动打印相关色谱数据报告。

优选的,所述标签制作模块包括编号添加模块和RFID添加模块;

所述编号添加模块,用于对正在检测的食品进行分类编号;

所述RFID添加模块,用于对分类编号的食品根据数据监测系统提取的合格食品数据进行电子标签的添加。

优选的,所述色谱检测模块包括液相色谱检测模块、气相色谱检测模块和固相色谱检测模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现的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在对食品质量检测的同时,将色谱检测数据与标准合格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获取合格食品,并将合格食品数据通过电子标签的形式提供给客户进行自助检索查询食品质量,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并且在不合格时,将食品报告自动发送给工作人员,对指定食品进行重新处理。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分类控制模块实施例构架图;

图3为本发明色谱检测模块的系统构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色谱检测的食品质量检验系统,包括数据监测系统和标签处理系统;

所述数据监测系统,用于通过色谱检测技术对流水线上的正在包装的食品进行色谱分析检测;

所述标签处理系统,用于根据色谱检测数据给食品贴附生产标签。

需要说明的是,在食品检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色谱检测技术将食品检测数据生成相应的电子标签,然后贴附在食品加工后的包装上,可以便于购买客户通过扫描电子标签查询到对应的食品质量检验数据,从而增大食品安全意识,放心食用。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数据监测系统包括色谱检测模块、数据提取模块、数据对比模块、与数据对比模块相对应的合格数据存储库、分类控制模块和信息反馈模块;

所述色谱检测模块,用于对各食品未包装前进行色谱分析检测;

所述数据提取模块,用于提取色谱检测后的测取数据;

所述数据对比模块,用于将提取数据与合格数据库进行对比,测出食品是否合格;

所述分类控制模块,用于在食品测取数据不合格时,将信息反馈给信息反馈模块,并在合格时,将数据输出给标签处理系统;

所述信息反馈模块,用于向工作人员反馈信息测取结果;

所述合格数据存储库,用于存储与检测数据相对比的合格数据信息;

可以便于在利用色谱检测时,将色谱检测数据与标准的合格数据进行对比,并且根据对比后在产生不合格数据时,自动报警反馈给工作人员对对应食品进行处理。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标签处理系统包括标签贴附模块、标签制作模块、云端存储模块和全网发布模块;

所述标签制作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数据监测系统对食品的检测结果给合格产品制作电子标签;

所述标签贴附模块,用于对制成的食品上进行标签的贴附;

所述云端存储模块,用于云端对合格食品的数据进行存储;

所述全网发布模块,用于将存储的云端数据进行全网络的发布;

可以将检测出来的合格食品数据标签贴附在食品包装上,并且再将对应的食品色谱检测数据发布到全网,从而可以便于客户通过扫描标签便可查询对应食品的食品质量。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所述分类控制模块包括合格数据提取模块和不合格数据抽离模块;

所述合格数据提取模块,用于提取在数据对比模块处理后的食品合格数据;

所述不合格数据抽离模块,用于抽离在数据对比模块处理后的不合格数据并反馈给信息反馈模块;

在处理检测数据时,将合格数据分离出来添加至云端并转发至电子标签内,并且将不合格数据产生时,自动控制报警给工作人员。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所述信息反馈模块包括报警模块和报告打印模块;

所述报警模块,用于在出现不合格食品时,自动发送通知给工作人员;

所述报告打印模块,用于在出现不合格食品时,自动打印相关色谱数据报告;

可以在报警的同时,将检测数据打印并发送给工作人员,实现工作人员的及时检测和处理。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所述标签制作模块包括编号添加模块和RFID添加模块;

所述编号添加模块,用于对正在检测的食品进行分类编号;

所述RFID添加模块,用于对分类编号的食品根据数据监测系统提取的合格食品数据进行电子标签的添加;

可以将合格食品信息对电子标签进行添加,便于客户对对应编号对应电子标签的查找工作。

更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为,所述色谱检测模块包括液相色谱检测模块、气相色谱检测模块和固相色谱检测模块;可以便于实现对食品液相、气相以及固相的同时检测,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系数。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发明可实施的范畴。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发明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发明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