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使用叶尖计时及数字孪生模型的叶盘调频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一种使用叶尖计时及数字孪生模型的叶盘调频的测试与计算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使用叶尖计时及数字孪生模型的叶盘调频的测试与计算方法,通过叶尖计时系统获得叶片的初步标准失谐系数;构建叶盘的数字孪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迭代更新,获得叶片的最终识别的标准失谐系数;计算获得叶片的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根据设计的叶片质量失谐系数,计算获得叶片的质量失谐加工量;进行叶盘的人工失谐加工。本方法通过叶尖计时系统对旋转态叶轮的所有叶片同时进行实时失谐识别,获得叶盘质量失谐加工量,进而进行人工失谐的加工。不需要叶轮从转子系统上拆卸后再进行专门的静态振动测试,而是在机器停止后,根据识别结果直接在叶片上进行去重或者配重,调节叶盘的失谐的状态,从而节约了时间及经济成本。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41600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19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化工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2010895355.7

  • 发明设计人 王维民;户东方;张旭龙;陈康;

    申请日2020-08-31

  • 分类号G06F30/23(20200101);G06F30/17(20200101);G01H17/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03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沈波

  •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15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6:5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涡轮叶片振动失谐识别及调频的测试与计算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通过叶片非接触测量建立数字孪生模型并进行主动失谐设计的方法。

背景技术

涡轮机是国防和工业生产的关键设备,而叶片是涡轮机的核心部件,其健康状况对于涡轮机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叶片加工制造误差及运行磨损等因素,导致涡轮机叶盘出现失谐问题,进而导致部分叶片的振动幅值和应力明显高于其他叶片。在叶轮加工后一般均要进行主动失谐优化与调频设计加工。设计合理的叶盘失谐形式,调整叶片的动频,以保证叶轮的叶片最大振动幅值满足设计要求。另一方面,对于工作过一段时间后的叶轮,由于叶顶磨损等因素,叶轮的失谐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在对磨损叶轮进行检修过程中,对叶轮进行再次的调频设计和加工也是必要的。因此,对叶盘进行主动失谐优化及调频设计是叶轮设计和加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叶尖振动的非接触式测量方式为旋转态叶片的在线失谐识别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叶尖计时(Blade Tip Timing)方法是一种典型的叶片非接触测量方式。通过叶尖计时可以实时获得叶片在一定转速下的共振频率,为叶盘的在线失谐识别及建立数字孪生模型提供了可能。

主动失谐(Intentional Mistuning)即指人为失谐或人工失谐,主动失谐是相对于叶盘的自然失谐提出的。通过人为设计合理的叶盘失谐状态,对进行减振设计,达到提高叶盘寿命的目的。通常主动失谐设计关注的主要目标就是叶片的共振频率值,主要涉及到叶片的调频技术等。

传统的调频方法是对静态叶轮进频率测试,获得叶片的频率偏差,以叶片的频率偏差作为叶片调频加工依据。相对于叶尖计时的叶片旋转态测试方式,静态测试需对叶片逐一进行测试,相对耗费时间。

对比文件:

[1]王维民,户东方,赵芳慧.一种旋转态叶盘的失谐识别和模型更新方法[P].申请号:202010192402.1

[2]刘震,孙勇,等.一种燃气轮机压气机叶片调频设计方法[P].中国专利:申请号2019105902688

[3]贺进,李晓明,等.一种涡轮整体叶盘叶片固有频率调整结构及方法[P].中国专利:CN104314619B,2016.02.24

[4]张家忠,张文帆,曹盛力,王乐,党南南,张庆.一种避免叶轮振动中靶向能量传递现象发生的叶轮优化设计方法[P].中国专利:CN106499665A,2017.03.15

[5]段勇亮,臧朝平,Petrov E.P..主动失谐叶盘振动特性及鲁棒性研究[J].航空发动机,2015,(6):6-10

[6]陈玉刚.整体叶盘振动特性分析与硬涂层阻尼减振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7

[7]訾艳阳,王帅,李兵,陈景龙,曹宏瑞,成玮,张春林,万志国.一种离心压缩机裂纹叶轮结构的振动建模与分析方法[P].中国专利:CN103984813A,2014.08.13

[8]袁惠群,张亮,韩清凯,宋琳.基于蚁群算法的航空发动机失谐叶片减振排布优化分析[J].振动与冲击,2012,(11):169-172

[9]张家忠,李凯伦,康伟,雷鹏飞.一种避免振动局部化发生的离心叶轮优化设计方法[P].中国专利:CN102374190A,2012.03.14

[10]姚建尧,王建军,李其汉.基于振型节径谱的失谐叶盘结构动态特性评价[J].推进技术,2011,(5):645-653

[11]廖海涛,王建军,李其汉.随机失谐叶盘结构失谐特性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0,(1):160-168

[12]张家忠,李凯伦,康伟,雷鹏飞.一种避免振动局部化发生的离心叶轮优化设计方法[P].中国专利:CN102374190A,2012.03.14

[13]毕庆贞,尚海.针对失谐叶轮抗扰动的优化方法及系统[P].中国专利:CN109710993A,2019.05.03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叶尖计时及数字孪生模型的叶盘调频的测试与计算方法,对旋转态叶轮的所有叶片同时进行失谐识别,进而对叶盘进行主动失谐的调频加工。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叶尖计时监测及有限元数字孪生模型技术的,快速实现调频设计的测试及加工应用方法。所述的叶尖计时测试与主动失谐的调频设计是统一一体的。叶尖计时测试是以最终的失谐设计为目标进行的,叶尖计时测试的结果用于计算最终的叶片主动失谐的质量失谐加工量。

本方法主要解决如何由叶尖计时方法在线获得叶片主动失谐加工量,避免在静态下对叶轮的所有叶片进行逐一的振动频率测试,以缩短叶轮的加工(或修复)的周期。这也是本发明的一大优点。该方法主要应用于透平机械中叶片在加工和叶轮修复过程中的主动失谐的调频设计与加工上。本发明方法不包括如何设计叶盘主动失谐形式,即本方法中设计的叶片质量失谐系数是已知的。

此外在本方法中,使用了对比文件[1]“一种旋转态叶盘的失谐识别和模型更新方法”中的失谐识别与数字孪生模型建立方法,获得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因此,本方法中预先获得参考叶片(即标准叶片)的静态响应频率,和指定转速下的响应频率。之后基于叶尖计时监测系统、依据本方法,快速地对同一批次、同型号的数个叶轮进行旋转态响应频率测试,进而完成主动失谐加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方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1)对同一个叶轮或同一批次、同型号的数个叶轮进行旋转态叶尖计时系统测试,依据对比文件[1]方法获得初步标准失谐系数——

(2)依据对比文件[1]方法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对于函数

其中,

所述的对有限元模型进行更新,即对有限元模型的材料参数进行更新。材料参数的更新,依据对比文件[1]中标准失谐系数与叶片的材料参数关系进行。

依据对比文件[1],对于标准失谐系数

其中δ

其中,ρ

当最终求取的所有

(3)由步骤2获得的最终识别的标准失谐系数

(4)由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δ

其中p为通过有限元预先获得的质量失谐转换系数。对于同一型号尺寸的叶轮,在叶轮失谐为较小程度时,p为定值。

(5)以计算获得质量失谐加工量Δ

与传统调频测试与计算方法对比,本计算方法针对于旋转态的失谐叶盘,直接对旋转态叶轮的所有叶片进行振动测试,并计算获得其质量是的加工量。具有经济快速的特点。

基于叶尖计时系统的优点,应用本方法对同型号多个叶轮进行测试与调频设计时,本方法将更加经济快速。

综上所述,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使用叶尖计时及数字孪生模型的叶盘调频的测试与计算方法。本方法可快速地通过叶尖计时测试系统,获得叶轮所有叶片的质量失谐加工量,从而快速完成主动失谐加工的设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的失谐识别和模型更新的流程图;

图中:

步骤101-叶盘旋转态叶尖计时系统测试;

步骤102-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及模型迭代更新;

步骤103-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计算;

步骤104-质量失谐加工量计算,步骤105-叶片的主动失谐加工;

数据201-初步标准失谐系数

数据202-最终识别的标准失谐系数

数据203-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δ

数据204-设计的叶片质量失谐系数

数据205-质量失谐加工量Δ

图2示出了实施例中的失谐叶盘有限元模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首先,对本申请可适用的应用场景进行介绍。本申请可以应用于国防和工业系统中,对涡轮机叶片进行主动失谐,以便控制叶片振动最大幅值,延长叶片寿命。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实施例的失谐识别和模型更新的流程图。图中:步骤101-叶盘旋转态叶尖计时系统测试;步骤102-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及模型迭代更新;步骤103-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计算;步骤104-质量失谐加工量计算,步骤105-叶片的主动失谐加工;数据201-初步标准失谐系数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失谐叶盘有限元模型图。

为实现本发明所述的使用叶尖计时及数字孪生模型的叶盘主动失谐的测试与计算方法,本方案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流程:

步骤101-叶盘旋转态叶尖计时系统测试:获取数据201-初步标准失谐系数

本步骤依据对比文件[1]所述原理,现简要概述如下:

将叶盘扇区振动视为叶片主导振动模态,则每个叶片扇区振动状态可单独分离考虑。扇区振动动力学方程为:

其中

上式化简为单自由度模型为

其中

式(7)可写为:

其中

对于

在式(8)中,

接下来针对两个叶片的特征频率进行分析:失谐叶片-s和标准叶片-o。标准叶片o在转速Ω

其中

其中Δ

根据不等式关系有

因此

进而有

综上,考虑旋转效应的标准失谐因子表达式,即

依赖于叶尖计时系统获取旋转态叶片的响应频率,并代入式(1)中

依靠对比文件[1]所述计算方法,实现了在线识别计算失谐叶片的初步标准失谐系数

步骤102-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及模型迭代更新,获取数据202-最终识别的标准失谐系数

步骤102的具体实施细节为:由步骤101获得数据201-初步标准失谐系数

本步骤相比于对比文件[1]所述方法,加入了迭代计算步骤,获得了更为精确的标准失谐系数

表1:最终识别的标准失谐系数

步骤103-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计算;将数据202-最终识别的标准失谐系数

表2: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δ

步骤104-质量失谐加工量计算。将数据203-测量的质量失谐系数δ

表3:设计的叶片质量失谐系数

步骤105-叶片的主动失谐加工:根据获得的

本方法依赖于实时在线监测的叶尖计时系统和精准的叶盘数字孪生模型,实现了对在运行叶轮进行实时失谐识别及在线主动失谐设计的功能。运用本方法可以在叶轮运行过程中就对叶轮进行主动失谐加工量计算(对应步骤101至105的计算步骤)。在叶轮进行检修维护时,可直接进行叶片的主动失谐加工(对应步骤105中的加工步骤),不必进行额外的叶轮静态振动测试等试验步骤。节省了叶轮的维护时间和维护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可轻易想到变化,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变化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