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均液结构、布液器及降膜式换热器

均液结构、布液器及降膜式换热器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均液结构、布液器及降膜式换热器,涉及换热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均液结构,当流向其的冷媒流量变化时易导致冷媒分配不均匀的技术问题。该装置包括均液部和遮挡部,遮挡部与均液部配合形成有冷媒通道;两者中至少任一在布液器内的位置可调节,且调节遮挡部和/或均液部在布液器内的位置能使遮挡部覆盖均液部的不同位置以改变冷媒通道的大小和/或位置。该均液结构,当改变冷媒通道的大小时,能够根据单位时间内或某一时间段内冷媒流量的变化调节冷媒流速,当改变冷媒通道的位置时,能够改变换热器内某一冷媒密集区域或稀疏区域的冷媒流量,提高均液结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保证内部冷媒压降及其流速稳定,冷媒滴落均匀。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2925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111601.1

  • 发明设计人 张治平;杨锦源;胡东兵;胡海利;

    申请日2020-10-16

  • 分类号F28F9/22(20060101);F25B39/00(20060101);

  • 代理机构11471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高淑凤

  • 地址 519000 广东省珠海市前山金鸡西路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5:27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均液结构、布液器及降膜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图1是现有技术中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降膜式蒸发器100上的布液器1’主要用于对气液两相混合冷媒进行均匀分布,使通过进管103进入壳体102内的冷媒均匀分布于换热管101表面,冷媒换热后由出管104流出;目前都是通过在布液器1’内部设置多层均液板或挡气板结构来提高布液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均液板在布液器1’内固定设置,其上设置的均液孔也是固定大小、固定密度;但是,现有的均液结构无法应对当单位时间内或某一时间段内冷媒流量变化时,使通过均液板上既定位置开孔的冷媒流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易造成布液器内部冷媒压降不稳定,影响布换热管上冷媒分配的均匀性、稳定性,降低机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液结构、布液器及降膜式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现有均液结构,当流向其的冷媒流量变化时易导致冷媒分配不均匀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均液结构,包括均液部和遮挡部,其中:

所述遮挡部与所述均液部配合形成有冷媒通道;

两者中至少任一在布液器内的位置可调节,且调节所述遮挡部和/或所述均液部在所述布液器内的位置能使所述遮挡部覆盖所述均液部的不同位置以改变所述冷媒通道的大小和/或位置。

优选的,所述遮挡部在所述布液器内可移动的设置,所述均液部在所述布液器内固定设置。

优选的,所述均液部上存在有均液孔,所述遮挡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均液孔相适配的孔体,所述孔体与均液孔的重叠部分形成所述冷媒通道。

优选的,所述均液孔在横向或纵向其中之一方向上孔径不同,在另一方向上孔径相同,所述遮挡部上的孔体能在移动时与不同孔径的多行或多列所述均液孔重叠。

优选的,所述均液孔在纵向方向上孔径不同时,所述孔体在所述遮挡部上横向延伸或沿横向均匀布置且所述遮挡部能在纵向方向上移动;所述均液孔在横向方向上孔径不同时,所述孔体在所述遮挡部上纵向延伸或沿纵向均匀布置且所述遮挡部能在横向方向上移动。

优选的,所述孔体为长条形孔或圆形孔。

优选的,在纵向上不同孔径的多行所述均液孔形成一阵列组,每个所述阵列组中至少存在一行所述均液孔与所述孔体重叠;或在横向上不同孔径的多列所述均液孔形成一阵列组,每个所述阵列组中至少存在一列所述均液孔与所述孔体重叠。

优选的,每个阵列组中所述均液孔的孔径在横向或纵向上呈递增或递减的趋势。

优选的,所述遮挡部连接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带动所述遮挡部在所述布液器内横向移动和/或纵向移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布液器,包括上述均液结构。

优选的,所述布液器包括有第一均液层和第二均液层,所述第一均液层和所述第二均液层均包括有上述均液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布液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均液结构,通过设置遮挡部与均液部配合共同形成冷媒通道,且调节遮挡部或均液部在布液器内的位置能够通过遮挡部覆盖均液部不同位置的方式改变冷媒通道的大小、位置;当改变冷媒通道的大小时,能够根据单位时间内或某一时间段内冷媒流量的变化调节冷媒通过均液结构的流速,当改变冷媒通道的位置时,能够改变换热器内某一冷媒密集区域或稀疏区域的冷媒流量,提高均液结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保证内部冷媒压降及其流速稳定,冷媒滴落均匀。

2、本发明提供的布液器,由于具备上述均液结构,同样能够形成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冷媒通道,保证布液器冷媒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3、本发明提供的降膜式换热器,由于具备上述布液器,具有换热管上冷媒分布均匀、稳定,换热性能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布液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布液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均液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与图4中均液孔配合的遮挡部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第一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第一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图9是均液部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与图9中均液孔配合的遮挡部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2是第二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3是第二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均液部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与图4中均液孔配合的遮挡部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第三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一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第三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二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第三种实施例中均液部与遮挡部配合的第三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遮挡部与驱动部配合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布液器;2、伸缩气缸;3、滑杆;

11、第一均液层;101、遮挡部;1011、孔体;

12、第二均液层;102、均液部;1021、均液孔;

13、进液管;14、挡液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高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1

参见图2-图1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均液结构,包括均液部102和遮挡部101,其中:遮挡部101与均液部102配合形成有冷媒通道;两者中至少任一在布液器1内的位置可调节,且调节遮挡部101和/或均液部102在布液器1内的位置能使遮挡部101覆盖均液部102的不同位置以改变冷媒通道的大小和/或位置。

本实施例的均液结构,通过设置遮挡部101与均液部102配合,当改变冷媒通道的大小时,能够根据单位时间内或某一时间段内冷媒流量的变化调节冷媒通过均液结构的流速,当改变冷媒通道的位置时,能够改变换热器内冷媒密集区域或稀疏区域的冷媒流量,提高均液结构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保证内部冷媒压降及流速稳定,冷媒滴落均匀。其中,可通过安装视液镜直接观察或通过机组性能调试分析间接了解换热器内的布液情况,在此不做赘述。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均液部102为均液板,遮挡部101为遮挡板,两者中至少任一在布液器1内可移动的设置,两者中另一在布液器1内固定设置。

本实施例中,遮挡部101在布液器1内可移动的设置,均液部102在布液器1内固定设置。通过遮挡部101在布液器1内移动,能覆盖均液部102的不同位置,方便调节冷媒通道的大小和位置。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2-图18,本实施例的均液部102上存在有均液孔1021,遮挡部101上设置有与均液孔1021相适配的孔体1011,孔体1011与均液孔1021的重叠部分形成冷媒通道。

参见图4-图18,当遮挡部101移动时,孔体1011在移动过程中能与不同位置、不同大小的均液孔1021重叠,从而形成新的允许冷媒通过的组合孔,即冷媒通道,且组合孔的位置和大小能够随遮挡部101的位置不同而变化,以此实现冷媒通道大小、位置的调节。

本实施例的遮挡部101和均液部102沿冷媒的流向布置,便于冷媒顺利通过冷媒通道,减少通过时的阻力,且方便调整冷媒通道的大小、位置。

其中,上述遮挡部101上的孔体1011大小、形状不限,相邻孔体1011间的间距相等或不等。本实施例中的均液部102上的均液孔1021呈矩阵排列,且为了能够实现冷媒通道大小可调的目的,本实施例中均液部102上的均液孔1021大小不相同。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图18,均液孔1021在横向或纵向其中之一方向上孔径不同,在另一方向上孔径相同,遮挡部101上的孔体1011能在移动时与不同孔径的多行或多列均液孔1021重叠。

当孔径不同的均液孔1021与遮挡部101的孔体1011重叠时能形成大小不同的组合孔,即不同横截面积的冷媒通道。一方面,单位时间内或某一时间段内进入布液器1的冷媒流量越大,则所需的均液结构上冷媒通道的横截面积越大,以有效保证内部冷媒压降和流速相对稳定,冷媒滴落均匀。另一方面,对应换热管上冷媒密集区域,冷媒通道的横截面积应适当减小,对应换热管上冷媒稀疏区域,冷媒通道的横截面积应适当增大,最终更好的保证和提高换热管上冷媒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均液孔1021在另一方向上孔径相同便于与停止运动后的遮挡部101配合,将冷媒均匀分配。

遮挡部101上孔体1011的分布应当与均液部102上均液孔1021的分布相适配,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结合图4-图8,图14-图18所示,图中示出了均液部102与遮挡部101配合的两种实施例,均液孔1021在纵向方向上孔径不同(此时均液孔1021优选的在横向方向上孔径相同),孔体1011在遮挡部101上横向延伸或沿横向均匀布置且遮挡部101能在纵向方向上移动;该两种实施例中,均液孔1021在纵向方向上孔径不同,遮挡部101上的孔体1011在横向上延伸(孔体1011为长条形),如图4-图18;或者遮挡部101为与均液孔1021相适配的圆形孔,孔体1011在横向上均匀布置,如图14-图18;遮挡部101在纵向方向上移动时,能分别与不同行的均液孔1021重叠,如图6-图8的三种不同状态,形成了三种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冷媒通道。

结合图9-图13所示,均液孔1021在横向方向上孔径不同(此时均液孔1021优选的在横向方向上孔径相同),孔体1011在遮挡部101上纵向延伸或沿纵向均匀布置且遮挡部101能在横向方向上移动。

如图11-图13中所示,随遮挡部101在横向方向上的移动,孔体1011能够与不同列的均液孔1021重叠,形成了三种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冷媒通道。

本实施例中的上述结构,便于灵活地调节冷媒通道的大小和位置,能够实现冷媒的均匀、稳定分布。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如图4-图18中所示,遮挡部101上的孔体1011为长条形孔或圆形孔,或者其他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上述长条形或圆形的孔体1011,便于与均液孔1021相配合形成组合孔。

为了充分利用均液部102的面积,同时可形成多种大小不同的冷媒通道,使得冷媒通道的大小调节更为灵活、方便,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图18所示,在纵向上不同孔径的多行均液孔1021形成一阵列组,每个阵列组中至少存在一行均液孔1021与孔体1011重叠;或在横向上不同孔径的多列均液孔1021形成一阵列组,每个阵列组中至少存在一列均液孔1021与孔体1011重叠。

结合图4-图8,图14-图18所示,孔体1011在遮挡部101上的纵向间隔与每个阵列组的纵向宽度对应,该两个实施例中的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中,不同行的均液孔1021直径不同,即,每三行形成一阵列组,如第一行-第三行、第四行-第六行、第七行-第九行……(列数不限),在每个阵列组中,均存在一行均液孔1021与遮挡部101上的孔体1011重叠,如图4,第一行、第四行、第七行……均液孔1021与孔体1011重叠,当向下移动遮挡部101时,如图5,第二行、第三行、第八行……均液孔1021与孔体1011重叠,依次类推。由于每个阵列组中纵向方向上的均液孔1021孔径不同,则可形成大小不同的冷媒通道,此时冷媒通道的位置是在上下方向(图中视角)上变化的。

结合图9-图13所示,孔体1011在遮挡部101上的横向间隔与每个阵列组的横向长度对应该实施例中第一列、第二列、第三列中,不同列的均液孔1021直径不同,即,每三列形成一阵列组,如第一列-第三列、第四列-第六列、第七列-第九列……(行数不限),同理,当左右移动遮挡部101时,孔体1011能分别与不同列的孔体1011重叠,同样可形成大小不同的冷媒通道,此时冷媒通道的位置是在左右方向(图中视角)上变化的。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每个阵列组中均液孔1021的孔径在横向或纵向上呈递增或递减的趋势。

如图4-图8,均液孔1021孔径在每个阵列组中纵向递增;上述结构使得均液部102和遮挡部101组合后的冷媒通道可随遮挡部101的位置变化呈现出递减或递增趋势,既冷媒通道的大小可调,但有最小开孔总面积,以冷媒具有一定的流速,保证换热效果。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19所示,图中箭头方向表示气缸内进气方向。遮挡部101连接有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带动遮挡部101在布液器1内横向移动和/或纵向移动。

上述驱动部件可包括伸缩气缸2和设置于伸缩气缸2端部的滑杆3,滑杆3的另一端与遮挡部101的一端连接,伸缩气缸2伸缩时能够通过滑杆3带动遮挡部101在横向运动或纵向运动,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设置伸缩气缸2的延伸方向使遮挡部101横向或纵向移动。

本实施例的均液机构,在每层均液部102(均液板)上增设遮挡部101(遮挡板),遮挡部101可根据冷媒流量进行横向或纵向移动,孔体1011与均液孔1021合并形成不同的开孔结构(位置和大小不同),更好的保证和提高冷媒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实施例2

参见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布液器1,包括上述均液结构。

本实施例的布液器1,由于具备上述均液结构,同样能够形成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冷媒通道,保证布液器1冷媒分布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参见图2和图3所示,布液器1包括有第一均液层11和第二均液层12,第一均液层11和第二均液层12均包括有上述均液结构。

上述第一均液层11和第二均液层12配合,冷媒由进液管13进入布液器1,依次经过第一均液层11和第二均液层12,能够提高布液器1冷媒分配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优选的,参见图2,布液器1还包括用于阻挡液态冷媒流出的挡液板14,挡液板14设置于均液结构的上部。

上述挡液板14的设置,能够防止液态冷媒被气态冷媒带出而降低换热管上的冷媒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降膜式换热器,包括上述布液器1。

本实施例的降膜式换热器,由于具备上述布液器1,具有换热管上冷媒分布均匀、稳定,换热性能好的优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