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粘膜提起器具和粘膜提起方法

粘膜提起器具和粘膜提起方法

摘要

粘膜提起器具(1)具有安装于内窥镜(100)的顶端的筒状的罩(10)。弹性的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在伸展的状态下安装于罩(10)的外周面(11)。在第一条带(21)系结有线状构件(30)的第一端(30a)。线状构件(30)从第一端(30a)穿过罩(10)的外周面(11)与第二条带(22)之间延伸至第二端(30b)。当在将消化道的管壁(W)的粘膜(Mc)抽吸到罩(10)中的状态下将第一条带(21)从罩(10)朝向粘膜(Mc)推出时,第一条带(21)缩径而将粘膜(Mc)紧固,从而固定于粘膜(Mc)。接下来,同样地,将第二条带(22)固定于管壁(W)中的与第一条带(21)相对的位置。若在该状态下拉拽线状构件(30)的第二端(30b),则能够将粘膜(Mc)朝向第二条带(22)提起。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21858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880093917.7

  • 发明设计人 松尾伸子;

    申请日2018-05-30

  • 分类号A61B17/02(20060101);A61B1/00(20060101);A61B17/12(20060101);

  • 代理机构11277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日本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0:3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膜提起器具和粘膜提起方法。

背景技术

经内窥镜切除消化道的病变的治疗作为虽然是微创的但能够一并切除病变的根治治疗而广泛普及。

在内窥镜的粘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在将包含病变的区域的周围的粘膜层切开之后在粘膜下层进行剥离,从而切除病变。另外,作为使用内窥镜和腹腔鏡、不打开消化道的管腔就能够将包含病变的区域切除的手术之一,已知非穿孔式内窥镜的胃壁内反切除术(Non-exposed Endoscopic Wall-inversionSurgery:NEWS)。在NEWS的手术中也是,在内窥镜下将粘膜层切开,在粘膜下层进行剥离,从而切除病变。

粘膜下层的剥离作业需要通过恰当地拉起构成消化道的最内层的粘膜层,从而在内窥镜的视野中可靠地捕捉粘膜下层,并且需要在对剥离部位施加恰当的牵引力的同时进行。

然而,消化道内是极为有限的空间,根据病变的位置、患者的姿态,难以对剥离部位施加恰当的牵引力。因此,粘膜下层的剥离作业的难度较高,成为需要时间的作业。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粘膜牵引器具,将第1夹持构件安装于要切开剥离的粘膜层,将第2夹持构件安装于与要切开剥离的粘膜层不同的粘膜层,利用第1连接体连接第1夹持构件和弹性部的一端,利用第2连接体连接第2夹持构件和弹性部的另一端,从而使弹性部伸长,牵引要切开剥离的粘膜层。使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粘膜牵引器具,一边牵引包含病变的区域的粘膜层,一边将粘膜下层剥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550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粘膜牵引器具的牵引力量由弹性部的恢复力规定,因此难以调节牵引力。另外,由于将第一夹持构件安装于要切开剥离的粘膜,并将第二夹持构件安装于其他粘膜来使用,因此难以使要切开剥离的粘膜与其他粘膜之间的距离比粘膜牵引器具的长度短。

根据以上,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粘膜牵引器具中,难以在剥离的中途变更牵引量、牵引力的大小。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粘膜剥离的中途也能够简便地变更粘膜的牵引量、牵引力的大小的粘膜提起器具和粘膜提起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形态是粘膜提起器具,其中,该粘膜提起器具包括:罩,其呈筒状,具有能够安装于内窥镜的顶端的近位端;第一条带,其具有弹性,在伸展的状态下配置于罩的外周面上;第二条带,其具有弹性,在伸展的状态下配置于外周面上的比所述第一条带靠近近位端的部位;以及线状构件,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条带连接,该线状构件穿过罩的外周面与第二条带之间。

本发明的第二形态是一种粘膜提起方法,该粘膜提起方法使用粘膜提起器具,该粘膜提起器具包括:罩,其呈筒状,具有能够安装于内窥镜的顶端的近位端;第一条带,其具有弹性,在伸展的状态下沿着罩的外周面配置;第二条带,其具有弹性,在伸展的状态下沿着外周面的比第一条带靠近近位端的部位配置;以及线状构件,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第一条带连接,线状构件的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的部位穿过外周面与所述第二条带之间。该粘膜提起方法包括:第一条带固定步骤,在将粘膜的局部拉入到罩内的状态下,通过从罩卸下第一条带,而将第一条带固定于粘膜;以及第二条带固定步骤,在第一条带固定步骤之后,在将与粘膜相对的管壁的局部拉入到罩内的状态下,通过从罩卸下第二条带,而将第二条带固定于管壁,在第二条带固定步骤中,线状构件穿过管壁与所述第二条带之间,被管壁和第二条带夹住而被支承,在牵引线状构件的第二端时,第一条带和第一端向第二条带靠近而将粘膜提起。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粘膜剥离的中途也能够简便地变更粘膜的牵引量、牵引力的大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粘膜提起器具的图。

图2是图1的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使用上述粘膜提起器具时的一过程的图。

图4是表示使用了上述粘膜提起器具的粘膜提起方法中的、第一条带固定步骤的图。

图5是表示上述粘膜提起方法中的第二条带固定步骤的图。

图6是表示上述第二条带固定步骤后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剥离了粘膜下层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提起了粘膜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使用上述粘膜提起器具时的一过程的图。

图10是表示条带操作构件的另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0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粘膜提起器具1的图。图2是图1的I-I线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粘膜提起器具1包括罩10、安装于罩10的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配置于罩10与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之间的线状构件30、以及条带操作构件40。

罩10是由树脂、金属等形成的筒状的构件。罩10能够通过使自身的筒形状的轴线方向上的第一端部(近位端)10a嵌合于内窥镜插入部,而安装于内窥镜的顶端。在罩10的外周面11形成有与罩10的轴线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槽12。

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是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的环状的构件。作为具有弹性的材料,能够使用橡胶、弹性体等。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在未作用外力的状态(以下,自然状态)下,具有比罩10的外径小的外径。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在伸展为比罩10的外径大的外径的状态下被罩10穿过,之后解除部分伸展,从而安装在外周面11上。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在安装于罩10的状态下未完全解除伸展。第二条带22安装于比第一条带21靠近第一端部10a的位置,覆盖槽12的局部。

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的材料也可以不同。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的自然状态下的尺寸也可以不同。

线状构件30例如是线、绳、线缆等。线状构件30的第一端30a系结固定于第一条带21。如图2所示,线状构件30配置于槽12内,穿过第二条带22与外周面11之间并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槽12的宽度和深度为线状构件30的直径以上。因而,收纳于槽12内的线状构件30未突出到大致圆筒状的外周面11上。

如图1所示,线状构件30的第二端30b配置为,在将罩10安装于内窥镜时,朝向内窥镜的基端侧延伸。线状构件30的长度为提起后述的粘膜所需的量以上即可。线状构件30的长度为例如10厘米以上。

条带操作构件40例如是具有能够在形成于内窥镜的通道中贯穿的程度的粗细的细长的构件。在该情况下,条带操作构件40具有第一结头41和第二结头42这两个结头。条带操作构件40的局部配置于外周面11与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之间。

第一结头41位于第一条带21与第二条带22之间。第二结头42位于第二条带22与第一端部10a之间。条带操作构件40的剩余部分从第一条带21朝向第二端部(远位端)10b延伸,在第二端部10b处折回而进入到罩10内,在罩10内穿过。剩余部分的长度比供其安装的内窥镜的通道的长度长。

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粘膜提起方法。粘膜提起方法使用本实施方式的粘膜提起器具1进行。

首先,手术者或者辅助者将粘膜提起器具1安装于内窥镜100(参照图3)。将罩10的第一端部10a嵌合于内窥镜100的顶端部,将条带操作构件40的剩余部分从内窥镜100的通道的顶端开口插入而从通道的手边侧开口拉出。

手术者将安装有粘膜提起器具1的内窥镜100向患者的消化道内插入,使内窥镜100的顶端前进至处置对象的病变附近。手术者通过内窥镜100观察病变而研究病变周围的余量的大小,确定要切除的粘膜的位置和大小。接下来,将高频刀等切开器具110(参照图7)向内窥镜100的通道插入而使切开器具110从顶端开口突出。一边利用内窥镜100观察粘膜和病变,一边使用切开器具110对粘膜进行标记,之后,将周围切开。

接下来,手术者将第一条带21固定于作为切除对象的粘膜(第一条带固定步骤)。手术者使内窥镜移动,如图3所示,使罩10的整个第二端部10b与切除范围内的粘膜Mc接触。接触的位置优选为当在内窥镜的观察光学系统的观察视野内捕捉到病变L时切除范围内的处于距内窥镜的顶端最近的位置的粘膜Mc。

手术者在使第二端部10b与粘膜接触的状态下,操作内窥镜100而抽吸粘膜。通过抽吸,将粘膜的局部拉入到罩10内,在消化道内隆起。当手术者在粘膜的局部进入到罩10内的状态下拉动从通道的手边侧开口延伸出来的条带操作构件40时,第一结头41靠近罩10的第二端部10b。第一结头41与第一条带21接触,使第一条带21朝向第二端部10b移动,最终使第一条带21自罩10脱落。

从罩10脱落了的第一条带21恢复为接近于自然状态的形状,外径和内径变小。其结果,如图4所示,第一条带21对抽吸到罩10内的粘膜Mc的根部进行紧固,第一条带21被固定于粘膜Mc。在手术者停止内窥镜100的抽吸时,线状构件30的第一端30a被第一条带21固定于粘膜。

接下来,手术者使内窥镜100的顶端朝向消化道的与粘膜Mc相对的管壁W移动。通过内窥镜100顶端部的移动,如图5所示,罩10与第一条带21分离,线状构件30被向比第二条带22靠第二端部10b侧的位置拉出。线状构件30配置于槽12内,因此不会与第二条带22发生较大摩擦而被顺利地拉出。

接下来,手术者将第二条带22固定于与粘膜Mc相对的管壁W(第二条带固定步骤)。手术者使内窥镜100前进,使罩10的整个第二端部10b与管壁W接触。

之后,利用内窥镜100抽吸管壁W,将管壁W的局部向罩10的内部拉入。当手术者在管壁W的局部进入到罩10的内部的状态下拉动条带操作构件40时,第二结头42向罩10的第二端部10b靠近。第二结头42与第二条带22接触,使第二条带22朝向第二端部10b移动,最终使第二条带22从罩10脱落。其结果,第二条带22对抽吸到罩10内的管壁W的根部进行紧固,第二条带22被固定于管壁W。线状构件30被管壁W和第二条带22夹住,利用摩擦力被相对于管壁W支承。

在第二条带固定步骤结束时,如图6所示,线状构件30在第一端30a固定于粘膜Mc的状态下从粘膜Mc朝向管壁W延伸,成为穿过管壁W与第二条带22之间而进一步延伸的配置。

接下来,手术者从通道拔出条带操作构件40。进而,将高频刀等切开器具向通道插入而使切开器具从顶端开口突出。如图7所示,手术者从切开了的部分使用切开器具110依次将粘膜Mc下的粘膜下层剥离。根据需要,还使用生理盐水等使切除对象部位膨胀隆起。粘膜的切开和粘膜下层的剥离也能够与ESD等的手术同样地进行。

当进行粘膜下层的剥离时,由于剥离已经结束的部分的粘膜会妨碍手术,因此将粘膜Mc提起。手术者从通道将切开器具110拔出而将把持钳子向通道插入。手术者利用从顶端开口突出的把持钳子120(参照图8)把持穿过管壁W与第二条带22之间并延伸出来的线状构件30,向自第二条带22离开的方向牵引线状构件30。线状构件30被第二条带22和管壁W夹住而被支承,但未被完全固定,因此在以超过上述摩擦力的力进行牵引时,线状构件30相对于第二条带22和管壁W移动。在线状构件30移动时,与线状构件30连接的第一条带21在固定于粘膜Mc的状态下靠近管壁W。其结果,如图8所示,粘膜Mc被提起(粘膜提起步骤)。线状构件30在管壁W与第二条带22之间被施以提起了的粘膜Mc的载荷,以能够保持粘膜Mc的位置的程度被支承。

粘膜提起步骤的线状构件30的牵引量能够考虑剥离量、要切除的粘膜Mc的尺寸、想要施加于要提起的粘膜的牵引力的大小等由手术者适当地确定。在过度牵引的情况下,向使位于第二条带22与第一条带21之间的线状构件30自第二条带22离开的方向、即与上述牵引相反的方向牵引线状构件30即可。

手术者适当地操作线状构件40,一边变更粘膜的提起状态、牵引力的大小,一边将粘膜Mc下的粘膜下层进一步剥离。在结束剥离包含病变L的预定范围的粘膜Mc之后,如图9所示,手术者用把持钳子120把持线状构件30中的、穿过管壁W与第二条带22之间并延伸出来的部位和位于第二条带22与第一条带21之间的部位这两个部位。当手术者在该状态下将线状构件30向自管壁W离开的方向牵引时,第二条带22和线状构件30从管壁W脱落。

之后,在将剥离切除了的病变L和粘膜Mc向体外回收后,完成一系列的手术。病变L和粘膜Mc既可以在第一条带21被固定的状态下回收,也可以在卸下了第一条带22之后进行回收。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粘膜提起器具1,具备安装有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的罩10,因此通过将罩10安装于内窥镜100而抽吸所期望的粘膜、管壁,从而能够简便地将线状构件30配置于所抽吸的部位。因而,根据配置第二条带22的位置,能够自由地设定牵引粘膜的方向,并且,与牵引粘膜的方向无关地,仅通过将线状构件30向自第二条带22离开的方向牵引,就能够提起粘膜,可操作性良好。

另外,在使用了粘膜提起器具1的粘膜提起方法中,能够使线状构件30的位于安装于管壁W的第二条带22与安装于粘膜的第一条带21之间的部位的长度自由地变化。因而,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粘膜牵引器具不同,施加于粘膜的牵引力的大小不容易受到线状构件30的物理性质的影响。其结果,能够简便且自如地调节牵引力的大小。

而且,线状构件30被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支承于粘膜、管壁,因此与利用箍、夹具等卡定线状构件30的方法相比,对粘膜、管壁的侵入小,卸下也容易。

线状构件30配置于在罩10的外周面11形成的槽12内,不突出到外周面11上。其结果,在将第一条带21固定于粘膜Mc之后使内窥镜100的顶端靠近管壁W时,线状构件30与第二条带22难以产生摩擦,能够顺利地将线状构件30拉出。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粘膜提起器具和粘膜提起方法,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以下例示了若干变更,但这些并非全部,也能够进行除此之外的变更。也可以适当地组合2种以上这些变更。

·在第一条带固定步骤和第二条带固定步骤中,也可以代替通过抽吸粘膜、管壁的局部而将其拉入罩内,而是利用把持钳子把持而将其拉入罩内。

·在内窥镜具有多个通道的情况下,也可以使把持钳子穿过与供切开器具穿过的通道不同的通道。在该情况下,在粘膜提起步骤中,不需要切开器具与把持钳子的更换作业,能够缩短所需时间而简便地提起粘膜。

·也可以在线状构件30的第二端或者靠近第二端的部位设置圈、结头等,从而容易用把持钳子抓住。

·在粘膜提起步骤中,也可以通过除把持钳子之外的器具进行线状构件30的操作。例如,在切开器具的顶端为钩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上所述,在线状构件设置圈、结头等,将钩子挂在圈、结头等上而牵引线状构件。也可以在线状构件上安装通过抽吸而能够吸附于内窥镜顶端部的构件等,从而通过抽吸而牵引线状构件。在这些情况下,都不需要切开器具与把持钳子的更换作业。

·而且,也可以将线状构件30的第二端拉出到患者的体外。在该情况下,在粘膜提起步骤中,手术者或者辅助者能够通过抓住第二端而拉动,来提起粘膜,因此能够不使用把持钳子就将粘膜提起,操作也简便。

·线状构件的第一端也可以利用粘接剂等固定于第一条带。

·槽12也可以不与罩10的轴线大致平行。只要将第二条带22卷绕于罩10而使其与槽12的局部交叉,就起到上述的摩擦降低效果。

·槽12也可以是未完全收纳线状构件30的尺寸。在该情况下,也起到降低与第二条带22之间的摩擦的一定的效果。在粘膜提起器具1中,槽12并非必须,因此在线状构件的表面平滑等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槽12。

·也可以代替条带操作构件的第一结头和第二结头,将球状、棒状的构件安装于条带构件,利用这些构件使第一条带、第二条带移动。

·也可以设置多个条带操作构件,以更可靠地使第一条带和第二条带从罩脱落的方式构成粘膜提起器具。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组合具有结头的条带操作构件和安装有构件的条带操作构件来使用。

·也可以将罩10形成为朝向第二端部逐渐缩径的锥形状。若罩为这样的形状,则能够顺利地使第一条带和第二条带从罩脱落。

·也可以卸下罩10而进行使用了切开器具110的切开和剥离、使用了把持钳子120的各种操作。

图10示出条带操作构件的其他构成例。图10所示的条带操作构件140包括穿过通道的线141和与线141连接的柔软的片142。罩10具有外筒144和内筒143。在外筒144的内腔以内筒143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装有该内筒143。内筒143的顶端部自第二端部10b突出。

片142形成为筒状,沿着内筒143的内表面配置。片142中的从内筒143的顶端突出的部分折回而覆盖内筒143的外周面。折回的片142的端部固定于罩10的外周面11。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配置在覆盖内筒143的外周面的片142上。

在上述的构成例中,在手术者拉动线141时,与线141连接的片142在内筒143的内部朝向第一端部10a移动。片142在第二端部10b处变换方向而被向罩10内拉入。其结果,内筒143被片142按压而向外筒144内移动,内筒143自外筒144突出的突出量逐渐变小。其结果,第一条带21和第二条带22从作为罩10的局部的内筒143脱落。

在该构成例中也是,通过手术者操作条带操作构件,从而能够在所期望的时刻使第一条带和第二条带从罩脱落。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各种变更或删除。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粘膜提起器具和粘膜提起方法。

1、粘膜提起器具;10、罩;10a、第一端部(近位端);10b、第二端部(远位端);11、外周面;12、槽;21、第一条带;22、第二条带;30、线状构件;30a、第一端;30b、第二端;40、140、条带操作构件;41、第一结头;42、第二结头;100、内窥镜;Mc、粘膜;W、管壁。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