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电饭甑

电饭甑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饭甑,其包括上锅体、下锅体、篦子、锅盖、加热件、密封罩、导流喉管以及排气组件。篦子设置于上锅体内,篦子将上锅体分隔成置物腔和沥蒸腔,沥蒸腔和下锅体之间具有气流通道。锅盖打开或盖合于上锅体,锅盖上具有排气孔。加热件设置于下锅体,加热下锅体内的水以产生蒸汽。密封罩设置于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且密封盖合于下锅体。导流喉管设置于密封罩,导流喉管的上端连通上锅体的沥蒸腔,下端延伸至下锅体内且与下锅体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水流间隙。排气组件包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的第一排气阀,排气组件改变下锅体内的气压以使水通过导流喉管在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往复转移并将下锅体内的蒸汽传输至上锅体的沥蒸腔。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9012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杭州向田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1145568.4

  • 发明设计人 李鑫;田忠良;钱学峰;方黎锋;

    申请日2020-10-23

  • 分类号A47J27/00(20060101);A47J36/00(20060101);A47J36/06(20060101);A47J36/20(20060101);A47J36/24(20060101);A47J36/38(20060101);

  • 代理机构31253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冯子玲

  • 地址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桥南区块鸿兴路393号西二楼201-207室(自主分割)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30:39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电领域,且特别涉及一种电饭甑。

背景技术

常见的煮饭方式,无论是用电饭煲、土灶,还是高压锅、蒸箱,都是米和水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加热。这种做饭工艺存在两大缺点:加热不均匀和吸水不均匀。在现有的煮饭方式中,热源在米饭外面,从外向内传热以逐渐煮熟米饭,因此存在外层熟得快而内层熟得慢的加热不均匀问题;进一步的,现有的煮饭方式中,在煮饭过程中水位逐渐下降,上层泡水时间少、吸水少,而下层吸水多,故而出现吸水不均匀的问题。内层和外层的熟度不一致以及上层和下层的吸水量不一致导致一锅饭只能有一小部分刚刚好,其余部分不是夹生就是烧焦,不是干瘪就是稀烂,用户很难操作。

此外,现有煮饭方式还存在米饭表面过度糊化的问题。米和水一起煮沸的时候淀粉会水解、糊化,因此做出的米饭互相粘性,口感粘牙,容易消化吸收,不仅不耐饿,而且也不利于血糖控制。

饭甑是中国传统的做饭工具,是一种底部有的镂空的桶状容器。用饭甑做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据《古史考》、《周书》等记载,“黄帝始做甑”、“黄帝蒸谷为饭,烹谷为粥”。能“烹谷为粥”,只要减少水量就能“烹谷为饭”,非常方便。黄帝之所以要大费周章做出饭甑,不用水煮,而是用更加费时费力的方法做甑蒸米饭,其原因很可能是那时粮食匮乏,人们发现水煮会让做出的饭不耐饿,煮得越烂消化越快、越不耐饿,才不得不用蒸代替煮。相比常规水煮米饭,以甑为工具,用不水煮的工艺做出的米饭外观更松散、口感更清爽,消化慢,不仅更耐饿,而且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近几年,市场上出现了一批沥水饭煲,其原理是先用大量水煮米饭,米饭吸够水后沥掉水分,再蒸熟,通过先煮后蒸的方法使米饭中的还原糖溶解在水中并随着沥水除去。沥水饭煲降低了米饭中的还原糖含量,因此也称为低糖饭煲、降糖饭煲、脱糖饭煲。与常规电饭煲相比,这些饭煲缩短了米饭水煮的时间,可以看作电饭煲和电饭甑的中间产品。但是这种沥水饭煲还是采用水煮的方式进行煮饭,同样还是存在米饭糊化的问题。

此外,现有的沥水饭煲在沥水时一般采用动力泵或排水阀进行排水沥水,结构复杂且能效低;进一步的,对于排水阀而言,煮米后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淀粉,排水阀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被淀粉污染且排水阀很难清洁。因此这类沥水饭煲不仅使用不方便且洁净度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煮饭器具煮饭均匀性差且米饭容易糊化的问题,提供一种无需煮米且煮饭后米饭均匀性非常好的电饭甑。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饭甑,其包括上锅体、下锅体、篦子、锅盖、加热件、密封罩、导流喉管以及排气组件。篦子设置于上锅体内,篦子将上锅体分隔成置物腔和沥蒸腔,沥蒸腔和下锅体之间具有气流通道。锅盖打开或盖合于上锅体,锅盖上具有排气孔。加热件设置于下锅体,加热下锅体内的水以产生蒸汽。密封罩设置于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且密封盖合于下锅体。导流喉管设置于密封罩,导流喉管的上端连通上锅体的沥蒸腔,下端延伸至下锅体内且与下锅体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水流间隙。排气组件包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的第一排气阀,排气组件改变下锅体内的气压以使水通过导流喉管在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往复转移并将下锅体内的蒸汽传输至上锅体的沥蒸腔。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气流通道形成于密封罩,第一排气阀设置于密封罩。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密封罩具有向下锅体所在一侧凸起且用于安装第一排气阀的安装槽,安装槽的上端连通上锅体,安装槽的侧壁或底壁上具有多个连通下锅体的汽孔,安装槽和多个汽孔形成气流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第一排气阀为电磁阀,第一排气阀包括阀体、可拆卸式连接于阀体的弹性件以及连接于阀体末端以打开或封堵气流通道的密封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下锅体的侧壁上具有排气口,上锅体沥蒸腔所在的侧壁具有进气口,第一排气阀的两端通过导气管分别连接于排气口和进气口,排气口、导气管以及进气口形成气流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排气组件还包括第二排气阀,第二排气阀的一端连通于下锅体,其另一端连通于上锅体或外部大气;

在沥水时,第二排气阀打开以降低下锅体内压力,水通过导流喉管从上锅体转移至下锅体;

在蒸制时,第二排气阀关闭,第一排气阀打开以使蒸汽经气流通道进入沥蒸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导流喉管的上端不伸入沥蒸腔内,沥蒸腔内的泡米水、蒸汽冷凝水和蒸汽携带的起气泡均经导流喉管回落至下锅体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密封罩和上锅体为分体式结构,密封罩密封连接于下锅体或与下锅体一体成型,上锅体的底部具有向下延伸的翻边喉孔,翻边喉孔密封套接于导流喉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当气流通道形成于密封罩时,上锅体的底部还具有连通气流通道的气流输出孔,下锅体内的气流经气流通道和气流输出孔传输至上锅体的沥蒸腔内。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密封罩连接于上锅体或与上锅体一体成型,密封罩作为上锅体的底部密封盖合于下锅体。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电饭甑中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盖合于下锅体的密封罩;当导流喉管的末端被水密封时,下锅体内呈一密闭空间。加热件加热下锅体内的水可使下锅体内的压力增加,从而实现水从下锅体转移至上锅体内进行泡米。在沥水时,通过控制排气组件内的一个或两个排气阀即可降低下锅体内的压力,从而使上锅体的内水转移至下锅体内以实现沥米。本发明提供的电饭甑只需通过控制或两个结构简单的排气阀和加热件即可实现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水的往复转移。相比现有沥米饭煲中动力泵和泄压阀所组成的调压结构,该设置不仅大大简化了电饭甑的整体结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所示为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图3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5所示为图1所示的电饭甑在泡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图1所示的电饭甑在沥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所示为图1所示的电饭甑在蒸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图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所示为图9在沥水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所示为图9在蒸制阶段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所示为图13的分解示意图。

图15所示为图13所示的电饭甑在泡米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所示为图13所示的电饭甑在沥米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所示为图13所示的电饭甑在蒸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所示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包括上锅体1、下锅体2、篦子3、锅盖4、加热件5、密封罩6、导流喉管7以及排气组件8。篦子3设置于上锅体1内且其外观为拱形以用于将米层腾空,篦子3将上锅体1分隔成置物腔101和沥蒸腔102,沥蒸腔102和下锅体2之间具有气流通道10。锅盖4打开或盖合于上锅体1,锅盖4上具有排气孔41。加热件5设置于下锅体2,加热下锅体2内的水以产生蒸汽。密封罩6设置于上锅体1和下锅体2之间且密封盖合于下锅体2。导流喉管7设置于密封罩6,导流喉管7的上端连通上锅体的沥蒸腔102,下端延伸至下锅体2内且与下锅体2的内底壁之间形成水流间隙20。排气组件8包括打开或关闭气流通道的第一排气阀81,排气组件8改变下锅体2内的气压以使水通过导流喉管7和水流间隙20在上锅体1和下锅体2之间往复转移并将下锅体2内的蒸汽传输至上锅体的沥蒸腔102。

本发明提供的电饭甑是一种多功能的电器。本实施例以制作米饭为例来详细说明电饭甑的工作原理。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电饭甑也可以直接作为蒸锅或者蒸汽火锅使用。

于本实施例中,水流间隙20的间距H为12毫米。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水流间隙也可为5毫米~15毫米内的其它数值。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排气组件8只包括第一排气阀81;第一排气阀81既实现了下锅体2内压力的调节,同时也实现了蒸汽的传输。具体而言:在泡米时,第一排气阀81关闭以使下锅体2内的气压大于沥蒸腔102;在沥水时,第一排气阀81打开气流通道10,沥蒸腔102和下锅体2连通,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上锅体1转移至下锅体2;在蒸制时,第一排气阀81打开,下锅体内的蒸汽经气流通道10进入沥蒸腔102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只需通过控制第一排气阀81和加热件5即可实现下锅体2内压力的调节,从而还原传统饭甑制作工序所必须的浸泡、沥水以及蒸制这三个步骤;并且在浸泡时不煮米,米粒完整不糊化。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采用智能控制的方式还原了传统饭甑制作工艺,烹饪后获得的米饭外观松散、口感清爽且均匀性非常好。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通过设置两个排气阀来分别实现气压调节和蒸汽传输。

于本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气流通道10形成于密封罩6,第一排气阀81设置于密封罩6。具体而言,密封罩6具有向下锅体2所在一侧凸起且用于安装第一排气阀的安装槽61,安装槽61的上端连通上锅体1的沥蒸腔102,安装槽61的侧壁上具有多个连通下锅体2的汽孔62,安装槽61和多个汽孔62形成气流通道10。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排气阀也可通过水平滑动的方式来打开或封堵气流通道。或者,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下锅体2的侧壁上具有排气口21,上锅体的沥蒸腔102所在的侧壁具有进气口13,第一排气阀81的两端通过导气管30分别连接于排气口21和进气口13,排气口21、导气管30以及进气口11形成气流通道10。

于本实施例中,在下锅体2内,蒸汽自下而上传输,当其到达汽孔62所在位置时改变传输方向,沿安装槽61的径向穿透汽孔62以进入安装槽61内。传输方向的转变会产生截流,从而使得大量气泡被阻挡而无法穿透汽孔62,从而达到除泡的作用。进一步的,于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气阀81为电磁阀,电磁阀包括固定于安装槽61内的阀体811、可拆卸式连接于阀体811的弹性件812以及连接于阀体811末端以打开或封堵气流通道10的密封件813。设置于安装槽61侧壁的汽孔62也避免了蒸汽和淀粉气泡对阀体811的影响,延长阀体的使用寿命。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在安装槽的侧壁和底壁均开设汽孔。

于本实施例中,弹性件812为套设于阀体811的弹簧,密封件813为硅胶密封垫,密封件813在阀体811的驱动下打开或封气流通道10。可拆卸的弹性件812和密封件813极大方便了用户清洁。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的做饭工序为:泡米→沥水→蒸制→至少一次泡米和沥水→蒸熟。在蒸制阶段,由于下锅体2内的水是泡米后的水,其内含有淀粉,含有淀粉的水被加热沸腾后会产生大量的气泡。大量的气泡会从气流通道内溢出并跟随蒸汽进入上锅体1内。由于含有淀粉的气泡溢出高度非常高,大量的气泡进入沥蒸腔102后会不断向上溢出并浸泡于篦子3底层的米粒,从而使得篦子7底层的米粒潮湿糊化。于本实施例中,设置导流喉管7的上端不伸入沥蒸腔102内,进入沥蒸腔102内的蒸汽冷凝水和蒸汽所携带的气泡均经导流喉管7回落至下锅体2内(即导流喉管7为冷凝水和淀粉气泡提供了回流通道),有效解决淀粉气泡溢出的问题且大大简化了电饭甑的结构。

于本实施例中,密封罩6和上锅体1为分体式结构,密封罩6密封连接于下锅体2。具体而言,密封罩6和下锅体2均采用为金属模具整体冲压成型,密封罩6上经冲孔翻边后形成导流喉管7。密封罩6的周壁采用环缝焊的方式焊接连接于下锅体2以实现两者的密封连接。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密封罩和下锅体也可一体成型,导流喉管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密封罩。

为实现导流喉管7和上锅体1连通,上锅体1的底壁具有向下延伸的翻边喉孔11,翻边喉孔11密封套接于导流喉管7。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翻边喉孔11和导流喉管7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91密封连接。相对应的,为使气流通道10连通至沥蒸腔102,上锅体1的底壁上还具有连通安装槽61的蒸汽输出孔12。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如图8所示,当第一排气阀通过导气管连通下锅体和沥蒸腔时,密封罩上可无需设置蒸汽输出孔。

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蒸汽输出孔12为翻边结构且内套于安装槽321。为实现下锅体2的密封,避免气体从蒸汽输出孔12和安装槽61之间泄漏,设置蒸汽输出孔12和安装槽61通过第二密封圈92密封连接。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第二密封圈92设置于上锅体1的外底壁和密封罩6之间,第二密封圈92的厚度在上锅体1和密封罩62之间形成用于分离两者的手持空间40;即第二密封圈92在实现密封连接蒸汽输出孔12和安装槽61的同时极大方便了上锅体1的分离。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密封圈也可像第一密封圈一样设置于安装槽内壁和蒸汽输出孔外壁之间的装配间隙内。

以下将结合图5至图7来详细介绍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的工作原理,其中箭头a表示沥水时从下锅体进入上锅体的气流;箭头c表示蒸制时的蒸汽;箭头d表示回落的冷凝水和淀粉气泡。

首先,将淘净后的米粒放入上锅体1内的篦子3上,将上锅体1扣合于下锅体2并关闭第一排气阀81。向上锅体1内注水,在初始时刻,水在重力的作用下会沿导流喉管7逐渐下落至下锅体2内。导流喉管7内的水经水流间隙20进入下锅体2内,下锅体2内的液面3上升。当下锅体2内的液面密封导流喉管7底端后,下锅体2呈一密闭的空间。进入下锅体2内的水压缩下锅体2内的空气,使下锅体2内的气压逐渐增加。当下锅体2内的压力与上锅体1内水的重力平衡后,水不再经导流喉管7下落,上锅体1内的完全淹没篦子3的米层且水位维持不变。盖合锅盖4并静置一段时间以使米层充分吸水,如图5所示。

当静置浸泡的时间达到设定时间后,打开第一排气阀81,下锅体2和沥蒸腔102连通,气流从下锅体进入上锅体(如图6中箭头a所示),下锅体2内的压力下降。上锅体1内的水在重力的作用下经导流喉管7及安装槽61和蒸汽孔62所组成的气流通道10逐渐回落至锅体2内,米层和水分离实现沥水,如图6所示。

在沥水完成后,开启加热件5,下锅体2内的水被加热件5加热并产生蒸汽,蒸汽经汽孔62进入安装槽61,进而经蒸汽输出孔12进入上锅体1内,蒸汽自下而上穿透篦子3上的米层,均匀地加热米层(如图7中箭头c所示)。蒸汽所携带的淀粉气泡和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滴落至上锅体1的内底壁并经翻边喉孔11和导流喉管7回落至下锅体2内(如图7中箭头d所示),有效解决因淀粉气泡的溢出而导致的底层米饭糊化的问题。

为提高米饭的含水量,在蒸制一段时间后需要对米层进行补水。此时,关闭第一排气阀81,密封件813封堵蒸汽输出孔12,下锅体2内呈密封结构。加热件5产生的蒸汽使下锅体2内的气压逐渐增加,下锅体2内的水经水流间隙20逐渐进入导流喉管7并经翻边喉孔11进入上锅体1内;下锅体2内的水逐渐转移至上锅体1内并完全淹没位于篦子3上的米层,静置一段时间以进行浸泡补水,如图5所示。

在补水满足设定时间后,第一排气阀81打开,下锅体2内的压力下降,上锅体1内的水经导流喉管7和气流通道10(即气孔62和安装槽61)回落至下锅体2内,米层和水分开实现沥水,如图6所示。

沥水完成后,加热件5继续工作,蒸汽经气流通道10进入上锅体1内继续蒸制米层直至蒸煮。然而,本发明米饭的制作工序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蒸制的过程中也可进行二次以上的补水浸泡。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排气组件8还包括第二排气阀82,第二排气阀82的一端连通于下锅体2,其另一端连通于上锅体1。

实施例一提供的电饭甑只需控制第一排气阀81即可同时实现下锅体2内气压的调节和蒸汽的传输,结构非常的简单。然而,由于第一排气阀81设置于密封罩6,在沥水时泡米后的水会流经打开的第一排气阀81进入气流通道10,进而回落至下锅体2内。由于泡米后的水含有一定的淀粉,第一排气阀81和安装槽62需要定期清洁。

本实施例通过增加第二排气阀82,在泡米时第一排气阀81和第二排气阀82均关闭以确保下锅体2处于密封状态。在沥水时,如图10所示,第一排气阀81关闭,第二排气阀82打开以使下锅体2和上锅体1连通,下锅体2内的压力下降,水仅通过导流喉管7从上锅体1转移至下锅体2内,水不会进入第一排气阀81。

在蒸制时,如图11所示,第二排气阀82关闭,第一排气阀81打开以使蒸汽经气流通道10进入沥蒸腔102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通过第二排气阀82来实现下锅体2内压力的调节而第一排气阀81仅仅用于控制蒸汽的传输。在整个烹饪过程中,泡米后的水不会进入第一排气阀81和气流通道10,两者具有很高的洁净度。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若为了提高沥水的速度,也可同时打开第一排气阀和第二排气阀。

或者,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当第一排气阀81通过导气管30连通下锅体2和沥蒸腔102时也可设置第二排气阀82。此时,第二排气阀82的排气端连接于外部大气。在沥水时,同时打开第一排气阀81和第二排气阀82可实现快速沥水。

实施例三

如图13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和实施例一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密封罩6与上锅体1一体成型,密封罩6作为上锅体1的底部密封盖合于下锅体2。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密封罩也可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于上锅体。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密封罩6和下锅体2之间通过锅体密封圈93密封连接。

如图15至图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的米饭制作原理和步骤与实施例一相同。在图17中箭头c表示蒸汽的传输方向,而箭头d则表示淀粉气泡和冷凝水的回流方向。

与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相同的,第一排气阀81设置于密封罩6上的安装槽61内,安装槽61侧壁上的气孔62和安装槽61形成气流通道10。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18所示,下锅体2的侧壁上具有排气口21,上锅体的沥蒸腔102所在的侧壁具有进气口13,第一排气阀81的两端通过导气管30分别连接于排气口21和进气口13,排气口21、导气管30以及进气口13形成气流通道10。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饭甑也只需通过控制第一排气阀81和加热件5即可实现下锅体2内压力的调节和下锅体2到上锅体1的蒸汽传输,结构非常的简单、控制非常的方便。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及其变化基本相同,如图19所示,区别在于:排气组件8还包括第二排气阀82,第二排气阀82的一端连通于下锅体2,其另一端连通于电饭甑外部大气。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排气阀的排气端也可连接于上锅体。

在泡米时第一排气阀81和第二排气阀82均关闭以确保下锅体2处于密封状态。在沥水时,第一排气阀81关闭,第二排气阀82打开以使下锅体2和大气1连通,下锅体2内的压力下降,水仅通过导流喉管7和水流间隙20从上锅体1转移至下锅体2内,而不会进入第一排气阀81和气流通道10以提高两者的洁净度。在蒸制时,第二排气阀82关闭,第一排气阀81打开以使蒸汽经气流通道10进入沥蒸腔102内。然而,本发明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于其它实施例中,若为了提高沥水的速度,也可同时打开第一排气阀和第二排气阀。

或者,于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当第一排气阀81通过导气管30连通下锅体2和沥蒸腔102时也可设置第二排气阀82。在沥水时,同时打开第一排气阀81和第二排气阀82可实现快速沥水。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电饭甑中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设置有密封盖合于下锅体的密封罩;当导流喉管的末端被水密封时,下锅体内呈一密闭空间。加热件加热下锅体内的水可使下锅体内的压力增加,从而实现水从下锅体转移至上锅体内进行泡米。在沥水时,通过控制排气组件内的一个或两个排气阀即可降低下锅体内的压力,从而使上锅体的内水转移至下锅体内以实现沥米。本发明提供的电饭甑只需通过控制或两个结构简单的排气阀和加热件即可实现上锅体和下锅体之间水的往复转移。相比现有沥米饭煲中动力泵和泄压阀所组成的调压结构,该设置不仅大大简化了电饭甑的整体结构,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制造成本。

虽然本发明已由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知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为准。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