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

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

摘要

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收集养殖废水,引入沉淀处理区;步骤2:通过沉淀处理区对养殖废水进行沉淀处理;步骤3:将经过沉淀处理的养殖废水引入池塘生物处理区;步骤4:在池塘生物处理区内设置与沉淀处理区的旋流沉淀池连通的池塘,在池塘内种植水生植物以及投放水生动物;在池塘中安装增氧机,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步骤5:将经过池塘生物处理区净化的养殖废水送入步骤1所述的养殖池内,实现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可以解决中华鲟过程中养殖废水的排放问题,实现中华鲟养殖废水零排放,消除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549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号CN202010942135.5

  • 申请日2020-09-09

  • 分类号A01K61/10(20170101);A01K63/00(20170101);A01K63/04(20060101);A01G31/00(20180101);C02F3/34(20060101);C02F3/32(20060101);C02F101/30(20060101);C02F101/16(20060101);C02F101/10(20060101);C02F103/20(20060101);

  • 代理机构42103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成钢

  • 地址 443100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集锦路2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23:0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鲟鱼养殖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中华鲟为江海洄游性的软骨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流和东南沿海,20世纪后期,由于过度捕捞、航运、水体污染等诸多因素,其野生种群资源不断下降。虽然中华鲟在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保护动物,但从1981~1999年的19年间,中华鲟的幼鲟补充群体仍然减少了90%左右,所以,对于中华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刻不容缓。

人工增殖放流是目前复壮中华鲟自然种群的主要方式,中华鲟的增养殖系统以流水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为主,两种养殖系统排放的废水均直接排放至天然水域中,其结果导致大量残余的饵料、排泄物等氮磷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进入天然水体中,给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压力,并逐渐成为制约中华鲟保护的限制性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可以解决中华鲟过程中养殖废水的排放问题,实现中华鲟养殖废水零排放,消除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提高养殖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中华鲟养殖和保护的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收集至少一个养殖池中的养殖废水,通过与养殖池连通的集水沟将养殖废水引入沉淀处理区;

步骤2:在沉淀处理区设置依次连通的沉淀沟、沉淀区集水井以及旋流沉淀池,沉淀沟与集水沟连通,通过沉淀处理区对养殖废水进行沉淀处理;

步骤3:将经过沉淀处理的养殖废水引入池塘生物处理区;

步骤4:在池塘生物处理区内设置与沉淀处理区的旋流沉淀池连通的池塘,在池塘内种植水生植物以及投放水生动物;在池塘中安装增氧机,对养殖废水进行净化;

步骤4中,种植的水生植物为

凤眼莲和/或绿狐尾藻;

以及美人蕉、旱伞草、香菇草和鸢尾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及苦草和/或轮叶黑藻。

步骤4中,投放的水生动物为青鱼和草鱼和鲤鱼和鲫鱼和铜锈环棱螺和背角无齿蚌。

步骤5:将经过池塘生物处理区净化的养殖废水通过进水装置送入步骤1所述的养殖池内,实现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

步骤1中,养殖池的排水方式为上、中、下三层排水,可制造旋流,利于污物集中排出,沉淀区集水井内设置有潜水泵。

步骤2中,设置的旋流沉淀池包括带有V形池底的池体,池体内设置有底部设有开口的中心筒,沉淀池进水管一端与沉淀区集水井内的潜水泵连通,沉淀池进水管另一端设置于中心筒内部空间内,中心筒与池体之间的空间顶部设置有溢流板,通过溢流板进入溢流沟中,最后通过出水管进入池塘中。

步骤4中,在池塘中安装人工生态浮岛,美人蕉、旱伞草、香菇草、鸢尾分别单独种植于人工生态浮岛的水生植物种植区中;凤眼莲和绿狐尾藻种植密度≥4kg/m

选择上述特定种类的水生植物具有以下效果:

1、所选植物均为多年生植物,在南方地区,凤眼莲、绿狐尾藻、鸢尾、美人蕉、旱伞草、亚洲苦草和轮叶黑藻均为常绿植物。

(2)植物根系发达,氮磷吸收能力强;植物根系错综复杂,分支极多,是细菌附着的绝佳场所,因此,植物根系表面附着有大量的微生物,可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氮磷。

(3)所选植物在水体中全方位立体覆盖,高效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凤眼莲、绿狐尾藻为浮水植物,浮在水体表面,鸢尾、美人蕉、旱伞草为挺水植物,根系可到达水体中层;亚洲苦草和轮叶黑藻为沉水植物,位于水体底层。

(4)暖季节植物与冷季节植物的混合搭配,保证全年都有水处理能力。

(5)具有很强的景观价值。

步骤4中,投放的青鱼、草鱼、鲤鱼选择体重>1kg的健康个体,鲫鱼选择体重>0.5kg的健康个体;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选择生长旺盛期优质体。

选择上述特定种类的水生动物具有以下效果:

向池塘中投放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浮游生物食性的鲢鱼和鳙鱼、底栖动物食性的鲤鱼和青鱼、杂食性的鲫鱼等,可以实现池塘中生物链的构建,有效降低水中氮磷的含量,具体效果为:

(1)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1)过滤净化水质:通过过滤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改变生物群落结构,使水环境朝有利方向发展;也可以直接利用水体中的小分子有机物;2)同化吸收带走氮磷: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生长需要氮磷,这种同化作用所利用的氮磷是完全稳定态的、不可逆转的,同化利用吸收后,氮磷会随着粪便再次返回水体,但三角帆蚌的假粪比例高,假粪被胶体包裹着,很难分解向水体释放氮磷,且排泄的氮磷比例很低,因此,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所利用的氮磷再次污染水体的比例有限,对水体的生物操纵作用是非常明显的;3)有很强的富集作用,可以降低水体中重金属、放射性元素等污染物的含量;4)“生态岛”效应:每个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个体上都可认为是一个“生态岛”,其上附着有大量的微生物,对水体中污染物的转移和富集有显著作用。

(2)鲢鱼、鳙鱼:1)防止水华发生。鲢鱼、鳙鱼主要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防止发生水华现象;2)去除氮磷。水体中浮游植物可以有效吸收氮磷等污染物,浮游动物主要摄食浮游植物,鲢鱼、鳙鱼主要通过摄食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将氮磷富集至鱼体中,最后通过捕获鲢鳙鱼,将氮磷永久性的移除生态系统,从而达到去除氮磷的效果。

(3)青鱼、鲤鱼、鲫鱼:用于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的生物量,避免其泛滥成灾,保证生态系统稳定平衡。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解决了中华鲟过程中养殖废水的排放问题,真正实现了中华鲟养殖废水零排放,实现了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提高了养殖用水的利用率,消除了养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

2、本发明综合运用物理沉淀和池塘生物处理的方式处理养殖废水,通过平流沉淀+旋流沉淀的方式去除水体中的大颗粒悬浮物,通过水生植物吸收、根系微生物分解及净水性水生动物摄食,去除水体中有机物及氮、磷等物质后,并再次进行重复利用,实现了中华鲟可循环可持续的养殖;经过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的废水与未经本发明方法处理的废水的各项指标如表1所示:

表1

从表2的前后对比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出,本发明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等物质,实现了中华鲟可循环可持续的养殖。

3、本发明所构建的中华鲟养殖系统,其建设的成本低,运行能耗低,水处理效率高,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少,降低了中华鲟养殖和保护的成本,处理前和处理后的效果对比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从表2的前后对比数据可以清楚的看出,本发明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提高养殖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用旋流沉淀池的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用旋流沉淀池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所用旋流沉淀池的旋流喷嘴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用人工生态浮岛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5所示,一种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收集至少一个养殖池中的养殖废水,通过与养殖池连通的集水沟将养殖废水引入沉淀处理区,集水沟为宽1.2m、深1m的排水沟;

步骤2:在沉淀处理区设置依次连通的沉淀沟、沉淀区集水井以及旋流沉淀池,沉淀沟与集水沟连通,通过沉淀处理区对养殖废水进行沉淀处理;

沉淀沟为长140m、宽1.5m的沟渠,一端与集水沟相连,另一端与沉淀区集水井相连;沉淀区集水井长4m、宽3m、深3m,井内设置3台潜水泵,可根据水流量大小调整潜水泵的运行数量;

步骤3:将经过沉淀处理的养殖废水引入池塘生物处理区;

步骤4:在池塘生物处理区内设置与沉淀处理区的旋流沉淀池连通的池塘,在池塘内种植水生植物以及投放水生动物;在池塘中安装增氧机(6台浮式增氧机,使全天中水体中溶氧不低于6mg/L;浮式增氧机的流量≥35m

种植的水生植物为

凤眼莲和/或绿狐尾藻;

以及美人蕉、旱伞草、香菇草和鸢尾中的一种或多种;

以及苦草和/或轮叶黑藻。

投放的水生动物为青鱼和草鱼和鲤鱼和鲫鱼和铜锈环棱螺和背角无齿蚌。

步骤5:通过养殖池进水管路系统将经过池塘生物处理区净化的养殖废水通过进水装置送入步骤1所述的养殖池内,实现中华鲟的生态循环养殖。

养殖池进水管路系统包括泵站、水塔、PVC管路,养殖尾水经过处理后,由泵站抽至水塔中,然后通过PVC管路自流入养殖池中。

步骤1中,养殖池的排水方式为上、中、下三层排水,可制造旋流,利于污物集中排出,沉淀区集水井内设置有潜水泵。

养殖池为直径为4—18m,池深1.5—2.2m

步骤2中,设置的旋流沉淀池包括带有V形池底的池体1,池体1内设置有底部设有开口的中心筒2,沉淀池进水管3一端与沉淀区集水井内的潜水泵连通,沉淀池进水管3另一端设置于中心筒2内部空间内,中心筒2与池体1之间的空间顶部设置有溢流板4,通过溢流板4进入溢流沟中,最后通过出水管进入池塘中;沉淀池进水管3位于中心筒2的一端连接旋流喷嘴,旋流喷嘴由三盘三通、双盘短管、90°渐变弯头及喷嘴组成。

旋流沉淀池沉淀下来的污物通过排泥管排到市政污水管网中。

步骤4中,在池塘中安装人工生态浮岛,美人蕉、旱伞草、香菇草、鸢尾分别单独种植于人工生态浮岛的水生植物种植区中;凤眼莲和绿狐尾藻种植密度≥4kg/m

人工生态浮岛由浮筒、铁饼短销、钢管桩、铝合金引桥、浮盆组成,总长度为100m,总宽度为40m;呈网格状,共分为36个长18.5m,宽4.25m的水生植物种植区,各个水生植物种植区内设置有多个搭扣式拼接浮盆,用于种植美人蕉、旱伞草、鸢尾;人工生态浮岛采用钢管桩进行打桩固定。

步骤4中,投放的青鱼、草鱼、鲤鱼选择体重>1kg的健康个体,鲫鱼选择体重>0.5kg的健康个体;铜锈环棱螺、背角无齿蚌选择生长旺盛期优质体。

实施例二

取两组经过本发明方法养殖的中华鲟进行测量,养殖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从表3公开的数据可知,经过本发明方法养殖的中华鲟成活率非常高(94%以上),增重速度快,饵料系数低。

目前,中华鲟仍为濒危物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对养殖设施、空间、水质的要求远高于其它鲟鱼,抗逆性差于其它鲟鱼,易发病,养殖成活率较低于其它鲟鱼。

而现有的养殖中华鲟的方法通常采用传统的流水养殖方法,经常受限于流水供水量的大小,使得养殖池换水率低,导致鱼池水体氨氮、亚硝酸盐等水质指标经常超过安全浓度,从而导致鱼病爆发,养殖成活率低,一般为60~80%。

上述的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而不应视为对于本发明的限制,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相互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包括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方案中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方案为保护范围。即在此范围内的等同替换改进,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