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

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包括:用户从多个渠道获取垃圾积分;将所述垃圾积分存储至区块链平台内与该用户对应的预设账号下;将存储于所述预设账号下的所述垃圾积分转换为所述区块链平台内的通用积分;将所述通用积分在与所述区块链平台相连的使用平台内消耗。通过使用该积分管理方法,使不同系统间的积分可实现互通互兑,提高用户的积极性,进而增强用户对垃圾分类的意识。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12163978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苏州纳故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2010921097.5

  • 发明设计人 邵心怡;

    申请日2020-09-04

  • 分类号G06Q50/26(20120101);G06Q20/38(20120101);G06Q30/02(20120101);G07F7/08(20060101);B65F1/14(20060101);

  • 代理机构32366 苏州隆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金京

  • 地址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培源路1号软件大厦5号楼2楼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9:23:00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垃圾分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垃圾分类,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现阶段,我国居民对垃圾分类还在适应阶段。因此,在实践阶段存在较多困难。为了加快居民认可垃圾分类,并最终身体力行的实践。各地都实行了相关的鼓励措施。如在垃圾回收装置上设置积分管理系统,将居民每次投放垃圾后进行积分,利用积分进行相关礼品的兑换。但是,现有的积分管理系统只能在单一系统上流通,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积分对居民垃圾分类的干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通过使用该方法能够将不同系统间的实现互通互兑,提高用户的积极性,进而增强用户对垃圾分类的意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包括:

用户从多个渠道获取垃圾积分;

将所述垃圾积分存储至区块链平台内与该用户对应的预设账号下;

将存储于所述预设账号下的所述垃圾积分转换为所述区块链平台内的通用积分;

将所述通用积分在与所述区块链平台相连的使用平台内消耗。

上述技术方案中,“用户从多个渠道获取垃圾积分”包括通过向投放点分类投放垃圾获取垃圾积分,通过回收可回收垃圾获取垃圾积分,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活动获取垃圾积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向投放点分类投放垃圾获取垃圾积分”的步骤包括:

投放点的督导员根据垃圾袋上二维码获取该垃圾袋对应的用户;

对垃圾袋内垃圾的分类质量给出该用户获得的垃圾积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回收可回收垃圾获取垃圾积分”的步骤包括:

通过扫描或刷卡方式获取提交可回收垃圾对应的用户;

将投放于投放点或投递至回收箱或提交给回收员的可回收垃圾,利用回收垃圾计算方式给出该用户获得的垃圾积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活动获取垃圾积分”的步骤包括:

通过报名方式获取参与活动对应的用户;

将用户参与的不同的垃圾分类活动给出该用户获得的垃圾积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垃圾积分为非零实数。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使用平台包括有多个。

上述技术方案中,“将所述通用积分在与所述区块链平台相连的使用平台内消耗”包括将所述通用积分在所述使用平台内抵扣消费金额,将所述通用积分在所述使用平台内兑换物品。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中将从多个渠道内获取的垃圾积分存储至区块链平台,并通过区块链平台将垃圾积分转换为平台内的通用积分,打破不同系统积分之间的壁垒,使与区块链平台相连的各个系统间的积分可以互通互兑,从而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快速高效的增强用户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使垃圾分类真正融入生活。

2.每一渠道内获取的垃圾积分通过一账本记录,区块链为一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其安全性更高,集体维护,公开透明,全程留痕,便于用户追溯自身积分的获取与使用情况。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参见图1所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包括:

用户从多个渠道获取垃圾积分;

将所述垃圾积分存储至区块链平台内与该用户对应的预设账号下;

将存储于所述预设账号下的所述垃圾积分转换为所述区块链平台内的通用积分;

将所述通用积分在与所述区块链平台相连的使用平台内消耗。

与所述区块链平台相连的各个系统可分别形成一用于记录本系统内积分的账本,利用区块链分布式共享账本与数据库的特点,使用户无论从哪个渠道参与垃圾分类获取到的垃圾积分都记录为结点,共同按照块链式结构存储在公开的账本上,即记录至区块链平台内每一用户对应的预设账户下。使每一用户都可以随时查阅其各类积分的获取情况,包括其从垃圾分类中获取到的总垃圾积分,及每一渠道下获得的垃圾积分占总垃圾积分的比例,垃圾积分的消耗情况,消耗方式。使垃圾分类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从而提高用户的积极性,快速高效的增强用户对垃圾分类的意识。

为了区分每一用户获取的垃圾积分,使其分别记录于用户对应的预设账号下,在每一用户参与各类垃圾分类活动前都需要获取该用户的信息,以使其能够与数据库中的预设账号相匹配。获取用户信息的方式可通过扫码、刷卡等。如,在用户使用的垃圾袋上印刷有属于该用户的专属二维码,在用户投递垃圾前,由投放点的督导员扫描该二维码,从而获取该用户的信息。也可给每一用户发放专属的磁卡,用户在参与各类垃圾分类活动前,通过刷卡的方式使各系统读取用户的信息。

用户获取垃圾积分的渠道可包括:通过向投放点分类投放垃圾获取垃圾积分,通过回收可回收垃圾获取垃圾积分,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活动获取垃圾积分。也可设置其他的方式奖励相应的垃圾积分。上述垃圾积分为非零实数,即在达到相应活动的要求时,给予正积分。如果用户完成度低,或存在严重不符合要求时,也可给予负积分,即在用户的预设账户上扣除部分积分,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其中,通过向投放点分类投放垃圾获取垃圾积分的步骤包括:

用户将分类好的垃圾递交至投放点;

投放点的督导员根据垃圾袋上二维码获取该垃圾袋对应的用户;

根据制定好的分类规则,对用户分类好的垃圾袋内垃圾的分类质量给出该用户获得的垃圾积分。

其中,通过回收可回收垃圾获取垃圾积分可分为多种,包括:

一、通过将可回收垃圾递交至投放点进行回收

其具体步骤包括:

用户将可回收垃圾递交至投放点;

投放点督导员通过用户刷卡方式获取用户信息;

将用户的可回收垃圾根据制定好的可回收垃圾奖励规则计算用户递交的可回收垃圾的量,如可通过称重、计数等方式,规定每一范围对应奖励的垃圾积分。

二、通过预约方式将可回收垃圾提交至回收员进行回收

其具体步骤包括:

用户通过电话、小程序等提交预约回收可回收垃圾订单;如通过小程序预约,可通过用户在小程序上的登录获取用户信息;如通过电话预约,可通过扫码、刷卡等方式获取用户信息;

回收员根据用户提交的预约信息在用户指定的时间至指定地点回收可回收垃圾;

将用户的可回收垃圾根据制定好的可回收垃圾奖励规则计算用户的可回收垃圾的量,给出相应的垃圾积分。

三、通过将可回收垃圾投递至回收箱进行回收

其具体步骤包括:

通过用户在回收箱上刷卡,读取用户信息;

用户将可回收垃圾投递至回收箱内;

回收箱自动进行计算并给出相应的垃圾积分。

其中,通过参与垃圾分类活动获取垃圾积分的步骤包括:

用户根据线上或线下展开的垃圾分类活动,如分类答题活动,进行报名,管理员通过用户报名获取参与活动对应的用户信息;

将用户参与的不同的垃圾分类活动给出该用户获得的垃圾积分。

用户获取垃圾的方式还可根据使用过程中增加其他方式,而不受以上方式的限制。

该区块链平台还连接有多个使用平台,各使用平台可分别向区块链平台内存储其各自平台内的积分,并将其转换为区块链平台内的通用积分。用户获得的垃圾积分可在各使用平台内进行消耗。其消耗方式包括有:将由垃圾积分转换的通用积分在使用平台内抵扣消费金额,或将由垃圾积分转换的通用积分在使用平台内兑换相应积分的物品。

利用该垃圾分类积分管理方法,提高了积分的流通性,用户对积分来源更为重视,从而大大提高用户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与重视程度。

本发明中应用了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