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系统、立体图像数据作成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

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系统、立体图像数据作成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

摘要

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进行浓淡图像数据的编辑,该浓淡图像数据设定对平面方向的每个坐标规定热膨胀性薄片的膨胀高度的浓度级别,在对所述浓淡图像数据中所含的图像区域变更平面方向的尺寸时,对应于变更前后的图像区域的比率来对浓度级别进行变换。在该变换中,在存在于浓淡图像数据中的浓度级别未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的情况下,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进行变换,使得该浓淡图像数据整体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56904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9-2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申请/专利号CN201810186019.8

  • 发明设计人 木村哲;

    申请日2018-03-07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薛凯

  • 地址 日本国东京都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6:34:15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8-04

    授权

    授权

  • 2018-10-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B41J3/44 申请日:2018030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9-2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对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主张日本专利申请第2017-044591(申请日2017年3月9日)的优先权,通过参考将其完整内容并与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系统、立体图像数据作成方法以及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过去已知如下方法(例如参考特开昭64-28660号公报、特开2001-150812号公报):在一方的面上具有对应于吸收的热量而膨胀的膨胀层的介质(例如热膨胀性薄片)上通过印刷来形成将电磁波变换成热的电磁波热变换层,通过电磁波的照射使膨胀层当中的在介质形成有电磁波热变换层的部位膨胀从而隆起,由此形成立体图像。

作为立体图像用而作成的立体图像内容由图样数据与浓淡图像数据的组合构成。为了作成表现力高的立体图像内容,需要精通立体图像的形成的设计师调节浓淡图像数据,使其配合图样成为最佳的发泡凹凸量,再进行印刷、形成,如此重复。

另外,现有的立体图像内容预先决定进行印刷、形成的平面方向的尺寸,以该尺寸为前提来作成浓淡图像数据。即,一旦做出立体图像内容的尺寸固定,未设想在作成后对立体图像内容编辑来使用。

在对作成完毕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编辑、再利用来作成新的立体图像内容时,希望对原始的立体图像内容的整体或一部分能任意放大或缩小平面方向的尺寸。在这样的情况下,单纯使图样数据以及发泡数据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放大、缩小,发泡凹凸量不会变化。因而在将立体图像内容放大来使用的情况下,相对于绘画面积的发泡高度变小,不再有迫力。反之,在将立体图像内容缩小来使用的情况下,相对于绘画面积的发泡高度变大,平衡感差而不美观。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对于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系统以及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程序,使之能合适地调整基于立体图像内容的发泡高度。

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系统特征在于,具备:编辑单元,其进行浓淡图像数据的编辑,该浓淡图像数据设定对平面方向的每个坐标规定热膨胀性薄片的膨胀高度的浓度级别;和变换单元,其在由所述编辑单元变更所述浓淡图像数据中所含的图像区域所对应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时,对应于变更前后的图像区域的比率来对浓度级别进行变换。

本发明的立体图像数据作成方法特征在于,具备:编辑步骤,进行浓淡图像数据的编辑,该浓淡图像数据设定对平面方向的每个坐标规定热膨胀性薄片的膨胀高度的浓度级别;和变换步骤,在由所述编辑单元变更所述浓淡图像数据中所含的图像区域所对应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时,对应于变更前后的图像区域的比率来对浓度级别进行变换。

本发明的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是存放用于使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系统的计算机执行以下的步骤的程序的非临时性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所述步骤包括:编辑处理,进行浓淡图像数据的编辑,该浓淡图像数据设定对平面方向的每个坐标规定热膨胀性薄片的膨胀高度的浓度级别;和变换处理,在变更所述浓淡图像数据中所含的图像区域所对应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时,对应于变更前后的图像区域的比率来对浓度级别进行变换。

根据本发明,能合适地调整基于立体图像内容的发泡高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立体图像形成系统的概略的构成图。

图2是表示立体图像内容的数据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立体图像的编辑画面例的图。

图4是表示将立体图像尺寸调整为A3尺寸时的编辑画面例的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的尺寸调整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立体图像的印刷处理和发泡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印刷前的介质的截面图。

图8是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印刷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图9是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印刷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图10是图样数据印刷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图11是表面的发泡工序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图12是背面的发泡工序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的放大尺寸调整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

图14是表示尺寸调整前的立体图像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放大尺寸调整后的立体图像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的缩小尺寸调整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

图17是表示尺寸调整前的立体图像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缩小尺寸调整后的立体图像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的高度强调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是表示立体图像的高度强调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表示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一例的图表。

图21是由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22是在对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高度强调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23是表示立体图像的高度调整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表示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其他示例的图表。

图24是由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25是对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高度强调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26是表示向第3实施方式中的形成结果优选的范围的线性变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一例。

图28是由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29是对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线性变换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截面图。

图30是表示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其他示例。

图31是由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32是对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线性变换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33是表示使第4实施方式中的浓度级别范围的给定位置上的浓度级别变化更显著的非线性变换处理的流程图。

图34是表示非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一例。

图35是表示由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图36是对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非线性变换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各图来详细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

图1是表示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的概略的构成图。

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立体图像数据作成系统)在计算机3连接触控面板显示器2、印刷装置41和发泡装置42而构成。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在后述的热膨胀性薄片印刷碳黑作为浓淡图像,之后向该热膨胀性薄片照射近红外光、可见光。由此,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使该热膨胀性薄片的印刷了碳黑的区域膨胀,能使立体图像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热膨胀性薄片是包含于用纸或介质中的概念。

计算机3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31、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32、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33、存储部34,控制印刷装置41、发泡装置42。在存储部34中存放用于在热膨胀性薄片形成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像内容5、和用于从热膨胀性薄片作成立体图像的立体图像作成程序341。CPU31通过执行立体图像作成程序341来进行立体图像内容5的编辑、印刷装置41的控制、发泡装置42的控制。

触控面板显示器2在触控面板粘贴液晶显示面板而构成,用在该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的操作中。这些计算机3和触控面板显示器2作为引导显示印刷装置41或发泡装置42的操作步骤的显示组件发挥功能。

印刷装置41是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在介质即热膨胀性薄片的表面或者/以及背面印刷碳黑(给定的印刷材料)的墨水所形成的浓淡图像。另外,印刷装置41并不限定于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也可以是激光方式的印刷装置,给定的印刷材料可以是色粉与显影剂的组合。

发泡装置42一边运送热膨胀性薄片一边对该热膨胀性薄片照射可见光以及近红外光,使形成有碳黑所构成的浓淡图像(电磁波热变换层)的部分产生热。该发泡装置42例如具备未图示的卤素加热器和运送部,对热膨胀性薄片的单面照射光能。

在对印刷装置41的介质的插入步骤中,在触控面板显示器2显示介质向印刷装置41的插入操作的指南画面。在该指南画面中,引导显示与介质对应的图像和与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对应的图像。

在对发泡装置42的介质的插入步骤中,在触控面板显示器2显示介质向发泡装置42的插入操作的指南画面。在该指南画面中进行引导显示,让与介质对应的图像和与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对应的图像相对于介质向印刷装置41的插入操作的指南画面显示位置关系反转。

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先作成与能在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使用的用纸尺寸种类相应的立体图像内容5。这些立体图像内容5可以存放在存储部34,或者可以上传到能经由网络访问的服务器(未图示)。

在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用户能在触控面板显示器2上使用能使用的用纸尺寸。另外,能在触控面板显示器2上显示预先准备的多个立体图像内容5,用户能从其中选择任意的立体图像内容5。被用户选择的立体图像内容5被复制或粘贴在表征被用户选择的用纸尺寸的纸面区上的任意的位置。其中,针对A4的用纸尺寸的纸面区,仅能从A4尺寸用的立体图像内容5选择。

进而,复制粘贴在纸面区上的立体图像内容5,还能在粘贴后放大、缩小成任意的尺寸。如此做出来的新的立体图像内容5被变换成印刷用数据输出到印刷装置41。

在对该立体图像内容5进行尺寸调整时,CPU31对构成绘画数据的图样数据基于来自原始数据的尺寸变更信息进行尺寸调整。对于浓淡图像数据,基于来自原始数据的尺寸变更信息进行平面方向的尺寸调整,并基于尺寸变更比率变更浓淡。尺寸变更与浓淡的变更的关系在后述的图13~图15、图16~图18等中详细说明。之后,CPU31将立体图像内容5变换成印刷用数据并用印刷装置41在用纸进行印刷,形成浓淡图像。CPU31通过使印刷了浓淡图像的用纸在发泡装置42中发泡,能得到所期望的结果。

另外,还可以是将上述选择、决定、粘贴在纸面区上的立体图像内容5的任意的一部分进一步选择放大来印刷显示在纸面上等的规格。这时的印刷用数据通过对应于选择的区与进一步的放大显示区的尺寸比率变更浓淡图像数据来作成。

进而,CPU31也可以不进行平面方向的尺寸调整地变更浓淡。关于这样的浓淡的变更,在后述的图19~图36等中详细说明。之后CPU31将立体图像内容5变换成印刷用数据并用印刷装置41在用纸进行印刷,形成浓淡图像。CPU31通过使印刷了浓淡图像的用纸在发泡装置42发泡,能得到所期望的结果。

图2是表示立体图像内容5的数据结构的图。

作为立体绘画用作成的立体图像内容5,包含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图样数据53而构成。

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是为了使用纸发泡而印刷在用纸的表面的浓淡图像数据。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是为了使用纸发泡而印刷在用纸的背面的浓淡图像数据。图样数据53涉及图样,是印刷在用纸的表面的彩色数据。

图3是表示立体图像内容5的编辑画面6的一例的图。编辑画面6在左侧具备内容显示区域7a,在右侧显示对在内容显示区域7a显示的内容进行编辑的各种操作要素。该内容显示区域7a是A4尺寸,包含凸区域71~73。该编辑画面6作为编辑单元发挥功能,进行包含浓淡图像数据的给定尺寸的立体图像内容5(立体图像数据)的编辑,该浓淡图像数据设定对平面方向的每个坐标规定热膨胀性薄片的发泡高度(膨胀高度)的浓度级别。

在编辑画面6的右侧第1列显示「编辑」,在其右侧显示保存按钮60、A5指定按钮611、A4指定按钮612、A3指定按钮613。

保存按钮60是将显示于内容显示区域7a的内容保存在存储部34(参考图1)的按钮。

A5指定按钮611是将显示于内容显示区域7a的内容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指定为A5尺寸的按钮。A4指定按钮612是将显示于内容显示区域7a的内容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指定为A4尺寸的按钮。A3指定按钮613是将显示于内容显示区域7a的内容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指定为A3尺寸的按钮。在此,A4指定按钮612被强调显示,表示正在指定A4尺寸。

编辑画面6的右侧第2列是标题区域62。在标题区域62显示内容的标题“fuku001”。

编辑画面6的右侧第3列是目标选择按钮群63。目标选择按钮群63从左侧起依次包含线选择按钮、圆选择按钮、矩形选择按钮、字符选择按钮、点字选择按钮、印记选择按钮。

线选择按钮是将线选择为编辑对象的按钮。圆选择按钮是将圆选择为编辑对象的按钮。矩形选择按钮是将矩形选择为编辑对象的按钮。字符选择按钮是将字符串选择为编辑对象的按钮。点字选择按钮是将点字选择为编辑对象的按钮。印记选择按钮是将各种功能记号选择为编辑对象的按钮。目标选择按钮群63择一被选择并强调显示选择结果。在目标选择按钮群63之下的区域显示设定所选择的目标的属性的区域。

在此强调显示矩形选择按钮,表示正被用户选择。进而在其下的区域显示设定构成矩形的线的线属性区域64、和设定填充矩形时的属性的填充区域65。

线属性区域64具有颜色选择菜单、线的种类菜单、使线的粗细变细的按钮以及变粗的按钮、和设定发泡高度的「无」、「低」、「中」、「高」的按钮。

若轻触发泡高度「无」按钮,则浓淡图像数据中的线的浓度级别成为0%。若轻触发泡高度「低」按钮,则浓淡图像数据中的线的浓度级别成为30%。若轻触发泡高度「中」按钮,则浓淡图像数据中的线的浓度级别成为60%。若轻触发泡高度「高」按钮,则浓淡图像数据中的线的浓度级别成为90%。

填充区域65具有「无」、「单色」、「图案」单选按钮。若选择「无」单选按钮,则不对以线划分内侧的区域进行填充。

若选择「单色」单选按钮,则对以线划分的内侧的区域用单色进行填充。若选择「图案」单选按钮,则CPU31对以线划分的内侧的区域用抖动图案(dither pattern)等填充。在此选择「无」单选按钮。

在填充区域65的下侧配置编辑按钮群66。编辑按钮群66具有「撤销」、「前面」、「背面」、「剪切」、「复制」、「粘贴」、「删除」按钮。

「撤销」按钮是取消之前刚刚的编辑动作并恢复原状的按钮。「前面」按钮是使该目标比其他目标优先显示的按钮。「背面」按钮是使其他目标比该目标优先显示的按钮。

「剪切」按钮将该目标从内容剪切并删去、并将该目标存放于临时的存储区域(例如剪贴板等)的按钮。「复制」按钮是将该目标存放于临时的存储区域的按钮。「粘贴」按钮是将存放于临时的存储区域的目标粘贴的按钮。「删除」按钮是将该目标删除的按钮。

在编辑按钮群66的下侧配置与发泡高度强调相关的按钮。与发泡高度强调相关的按钮是线性强调按钮671、非线性强调按钮672。

若用户轻触线性强调按钮671,则CPU31线性地强调内容的发泡高度。若轻触非线性强调按钮672,则CPU31非线性地强调内容的发泡高度。

图4是表示将立体图像尺寸调整成A3尺寸时的编辑画面6的一例的图。

在编辑画面6中,A3指定按钮613被强调显示,表示正在指定A3尺寸。显示于内容显示区域7b的内容从图3所示的A4尺寸尺寸调整成A3尺寸。与尺寸调整相伴的放大率约是140%。对该处理,在后述的图5中详细说明。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的尺寸调整处理的流程图。

最初、CPU31对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在平面方向上进行尺寸调整(步骤S10),进而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范围内对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进行变换(步骤S11)。CPU31参考平面方向的放大、缩小率来调整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的浓度级别,从而对做出来的立体图像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尺寸调整。进而CPU31在因浓度级别饱和等而不能在高度方向上形成立体图像时,以饱和的值为限。对该处理在后述的图13到图18详细进行说明。

接下来CPU31对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在平面方向上进行尺寸调整(步骤S12),进而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范围内对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进行变换(步骤S13)。CPU31参考平面方向的放大、缩小率来调整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浓度级别,从而对做出来的立体图像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尺寸调整。进而CPU31在因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浓度级别的饱和、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的浓度级别的饱和、将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与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加起来时的发泡高度的饱和等而不能在高度方向上形成立体图像时,以饱和的值为限。

最后,CPU31对图样数据53在平面方向上进行尺寸调整(步骤S14),结束图5的尺寸调整处理。

如此,CPU31作为变换单元发挥功能,在变更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和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的平面方向的尺寸时,对应于变更前后的图像区域的比率来变换浓度级别。

图6是表示立体图像的印刷处理和发泡处理的流程图。最初,CPU31将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输出到印刷装置41,使其在用纸8A(参考图7)的表面进行印刷(步骤S20)。由此形成图8所示的用纸8B。

接下来CPU31将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输出到印刷装置41,使其在用纸8B(参考图8)的背面进行印刷(步骤S21)。由此形成图9所示的用纸8C。

进而CPU31将图样数据53输出到印刷装置41,使其在用纸8C(图9参考)的表面进行印刷(步骤S22)。由此形成图10所示的用纸8D。

用户以用纸8D的表面为上将用纸8D设置在发泡装置42(步骤S23),发泡装置42对用纸8D的表面侧照射光来使其发泡(步骤S24)。由此形成图11所示的用纸8E。

进而用户以用纸8E的背面为上将用纸8E设置在发泡装置42(步骤S25),发泡装置42对用纸8E的背面侧照射光来使其发泡(步骤S26)。由此形成图12所示的用纸8F。该用纸8F是立体图像。

如此形成的立体图像(也称作装饰添加造形)能作为用于在工业制品(例如壁材、地板材、车辆内饰材、电子设备等)的表面的添加装饰性的材料而利用。

以下参考图7到图12来说明印刷处理和发泡处理。

图7是印刷前的介质的截面图。

用纸8A依次层叠基材81、发泡树脂层82和墨水受纳层83。

该用纸8A是未经过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的工序的介质的示例。

基材81由纸、画布质地等的布、塑料等面板件等构成,材质并没有特别限定。

在发泡树脂层82,在设于基材81上的热可塑性树脂即粘合剂内分散配置热发泡剂(热膨胀性微胶囊)。由此发泡树脂层82对应于吸收的热量而发泡膨胀。

墨水受纳层83形成得覆盖发泡树脂层82的上表面整体,例如形成为10μm的厚度。墨水受纳层83由受纳喷墨方式打印机的墨水、激光方式打印机的色粉、圆珠笔或钢笔的墨水、铅笔的石墨等、并适于使之在表面定着的材料构成。

图8是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印刷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用纸8B对图7所示的用纸8A的表面(墨水受纳层83侧)印刷了电磁波热变换层84而得到。该用纸8B是在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经过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印刷工序的介质的示例。

电磁波热变换层84例如是以包含碳黑的墨水印刷的层,将可见光、近红外光(电磁波)变换成热。

图9是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的印刷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用纸8C对图8所示的用纸8B的背面(基材81侧)印刷了电磁波热变换层86而得到。该用纸8C是在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经过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印刷工序和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的印刷工序的介质的示例。

电磁波热变换层86例如是以包含碳黑的墨水进行了印刷的层,将可见光、近红外光(电磁波)变换成热。

图10是图样数据53的印刷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用纸8D在图9所示的用纸8C的表面(墨水受纳层83侧)印刷了彩色墨水层85a、85b而得到。该用纸8D是在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经过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印刷工序、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的印刷工序和图样数据53的印刷工序的介质的示例。

用纸8D是使发泡树脂层82通过加热膨胀前的状态,因此该发泡树脂层82的厚度是一样的。对于用纸8D,将印刷了电磁波热变换层84的墨水受纳层83朝上来放置在发泡装置42的用纸引导器。之后用纸8D通过在运送路照射可见光、近红外光(电磁波),发泡树脂层82因加热而膨胀,形成图11所示的用纸8E。

图11是表面的发泡工序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用纸8E是在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经过表面发泡工序的介质的示例。

电磁波热变换层84在发泡装置42的第1次运送中,从图的上侧接受光的照射而变换成热,该电磁波热变换层84为了在用纸8E形成细致的立体图案而设。该电磁波热变换层84的正下方的发泡树脂层82受到热而发泡膨胀。墨水受纳层83、电磁波热变换层84、彩色墨水层85b分别具有伸缩性,追随发泡树脂层82的发泡膨胀而变形。如此形成图11所示的用纸8E。

对于用纸8E,进一步将印刷了电磁波热变换层86的基材81朝上来放置在发泡装置42的用纸引导器之后,在运送路照射可见光、近红外光(电磁波)。由此发泡树脂层82被加热而膨胀,形成图12所示的用纸8F。

图12是背面的发泡工序后的介质的截面图。

用纸8E是在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中经过背面发泡工序的介质的示例。

电磁波热变换层86在发泡装置42的第2次的运送中,从图的下侧接受光的照射变换成热,该电磁波热变换层86为了形成粗略的立体图案而设。该电磁波热变换层86的近旁的发泡树脂层82受到热而发泡膨胀。墨水受纳层83、电磁波热变换层84、彩色墨水层85a分别具有伸缩性,追随发泡树脂层82的发泡膨胀而变形。如此形成包含立体图像的用纸8F。

以下参考图13到图15来说明立体图像内容5的放大尺寸调整。

图1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内容5的放大尺寸调整时的浓度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在此显示从A4尺寸向A3尺寸的放大时的变换函数。

立体图像内容5通过平面方向的尺寸调整而被放大成约140%。因而,通过在高度方向上也放大到140%,能合适地调整发泡高度,使得平面方向和高度方向平衡。

在变换函数的图表的下方显示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如该浓度直方图所示那样,在发泡高度「无」、发泡高度「低」、发泡高度「中」和发泡高度「高」分别分布着像素。

发泡高度「高」相当于浓度级别90%。若将浓度级别90%放大为140%,就会超过100%,浓度级别不再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内。因而CPU31将浓度级别以100%为限,将浓淡图像数据整体变换得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内。即,将超过100%的浓度级别修正成100%。

图14是表示尺寸调整前的立体图像9a的立体图。

立体图像9a是A4尺寸。在图14中,将立体图像9a的整体当中一部分裁出表示为立体图。在立体图像9a中形成中央部的凸区域91、右侧的凸区域92和左侧的凸区域93。在将发泡高度饱和的高度设为100%时,凸区域91的发泡高度h1为90%,凸区域92的发泡高度h2为60%,凸区域93的发泡高度h3为30%。

图15是表示放大尺寸调整后的立体图像9b的立体图。

立体图像9b是A3尺寸。在图15中,将立体图像9b的整体当中的一部分裁出表示为立体图。

在立体图像9b中形成中央部的凸区域91、右侧的凸区域92和左侧的凸区域93。在将发泡高度饱和的高度设为100%时,凸区域91的发泡高度h4是100%,凸区域92的发泡高度h5为84%,凸区域93的发泡高度h6为42%。

通过如此在平面方向和高度方向上进行放大,能合适地调整发泡高度,使得平面方向和高度方向平衡。

以下参考图16到图18来说明立体图像内容5的缩小尺寸调整。

图1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内容5的缩小尺寸调整时的浓度变换函数和立体图像内容5的浓度直方图的图表。在此显示从A4尺寸向A5尺寸的缩小时的浓度变换函数。

立体图像内容5通过平面方向的尺寸调整而缩小到70%。因而,通过在高度方向也缩小到70%,能合适地调整发泡高度,使得平面方向和高度方向平衡。

在变换函数的图表之下显示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如该浓度直方图所示那样,在发泡高度「无」、发泡高度「低」、发泡高度「中」和发泡高度「高」分别分布着像素。

与放大尺寸调整的情况不同,在缩小尺寸调整的情况下,浓度级别必然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内。

图17是表示尺寸调整前的立体图像9a的立体图,与图14所示的立体图像9a同样。

图18是表示缩小尺寸调整后的立体图像9c的立体图。

立体图像9c是A5尺寸。在图18中,将立体图像9c的整体当中的一部分裁出而表示为立体图。

在立体图像9c中形成中央部的凸区域91、右侧的凸区域92和左侧的凸区域93。在将发泡高度饱和的高度设为100%时,凸区域91的发泡高度h7为63%,凸区域92的发泡高度h8为42%,凸区域93的发泡高度h9为21%。

通过如此在平面方向和高度方向上进行缩小,能合适地调整发泡高度,使得平面方向和高度方向平衡。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伴随放大尺寸调整而变换浓度级别的情况。还包含不管理由如何而在作成、变换、编辑、取入的数据未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内的情况下进行浓淡变换的情况、通过浓淡变换来强调发泡高度的情况。以下说明不伴随尺寸调整的浓淡变换的实施方式。

在图13~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对立体图像内容5进行放大、缩小等尺寸变更的情况下,基于该尺寸变更信息在平面方向进行尺寸调整,且变更浓淡,来对发泡高度进行尺寸调整。由此用户省去了重做立体图像内容5的工夫,即使变更尺寸也会消除不协调感,能实现活用凹凸的表现。

接下来参考图19到图21来说明将浓淡图像数据的浓度直方图变换为分布于浓度范围整体的第2实施方式。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浓淡图像数据能以10%为单位指定。

以下参考图19到图21来说明立体图像的高度强调处理。

立体图像的发泡高度不仅能进行「低」、「中」、「高」这样离散的设定,还能进行也包含渐变等的多样的灰度表现。另外,理想上,能与浓度级别0%到100%对应地形成发泡高度0%到100%的立体图像。在立体图像的形成中,通过将浓度级别范围从0%到100%地用尽,扩大了形成的发泡高度的范围,能得到有起伏的立体图像。

图1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立体图像的高度强调处理的流程图。

最初,CPU31取得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和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浓度直方图(步骤S30)。将该浓度直方图的示例在后述的图20和图23中示出。

接下来CPU31判断取得的浓度直方图是否仅分布于浓度区域的一部分。若浓度直方图仅分布于浓度区域的一部分(步骤S31→“是”)、则CPU31对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和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进行变换,使得浓度直方图分布于浓度级别范围整体(步骤S32)。将这时的浓度直方图和变换所涉及的变换函数在图20和图23中示出。进而若步骤S32的处理结束,则CPU31结束图19的高度强调处理。

若浓度直方图分别在浓度级别区域的整体(步骤S31→“否”)、则CPU31结束图19的高度强调处理。

如此地,CPU31作为变换单元发挥功能,在对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和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变更平面方向的尺寸时,对应于变更前后的图像区域的比率来变换浓度级别。

图20是表示立体图像的高度强调处理时的浓度变换函数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一例的图表。

在该示例中,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分布于0%以上50%以下。浓度级别50%的数据以横轴的浓度级别50~60%的柱形图示出。浓度直方图由于仅分布于浓度级别范围整体(0%~100%)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基于分布于浓度级别范围整体那样的线性的变换函数来变换浓度级别。即,进行修正,使得浓度级别分布于0%到100%。由此,即使是没有对立体图像的形成的充分的考虑的人作成的立体图像内容5,也能得到有起伏的立体图像。

图21是由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9d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d当中最高的凸区域97d距发泡前表面90是高度h10,相对于发泡高度的饱和量HS为约50%。即,仅使用了发泡高度范围即高度0到HS当中的一部分。

图22是对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高度强调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9e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e当中最高的凸区域97e距发泡前表面90具有与发泡高度的饱和量HS大致相等的高度。即,使用了发泡高度范围的高度0到HS的整体。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能得到如此有起伏的立体图像。

图23是表示立体图像的高度调整处理时的变换函数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其他示例的图表。

在该示例中,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分布于30%以上100%以下之间。另外,若为0%以上不足30%,则全都设为0%。

浓度直方图由于仅分布于浓度级别范围整体(0%~100%)当中的一部分,因此基于分布于浓度级别范围整体那样的线性的变换函数对浓度级别进行变换。这时,浓度级别30%通过变换函数被变换成浓度级别0%。

浓度级别40%以上不足50%被变换成浓度级别14.3%。浓度级别50%以上不足60%被变换成浓度级别28.6%。浓度级别60%以上不足70%被变换成浓度级别42.9%。浓度级别70%以上不足80%被变换成浓度级别57.1%。浓度级别80%以上不足90%被变换成浓度级别71.4%。浓度级别90%以上不足100%被变换成浓度级别85.7%。浓度级别100%被变换成浓度级别100%。若如此进行高度调整,CPU31就能使浓度直方图分布于浓度级别范围整体。

由此,即使是没有对立体图像的形成的充分的考虑的人作成的立体图像内容5,也能得到有起伏的立体图像。

图24是由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9f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f当中最高的凸区域距发泡前表面90的高度具有与发泡高度的饱和量HS大致相等的高度。立体图像9f当中最低的区域是平面94,距发泡前表面90的高度是h10。该立体图像9f仅使用了发泡高度范围即高度0到HS当中一部分。

图25是对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高度强调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9g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g当中最高的凸区域距发泡前表面90具有与发泡高度的饱和量HS大致相等的高度。即,立体图像9g使用了发泡高度范围即高度0到HS的整体。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能得到如此有起伏的立体图像。

以下参考图26到图32来说明进行向形成结果成为优选的范围的线性变换处理的第3实施方式。

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理想是能从浓度级别0%到100%形成立体图像。但在现实中,若浓度级别过低,就会有发泡就会不稳定或不能认识为凹凸的情况。另外,若浓度级别过高,就会有成为过发泡或发泡树脂层开裂的课题。

根据经验,在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情况下,在浓度级别20%到80%,形成结果优选。在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的情况下,在浓度级别30%到90%,形成结果优选。因而考虑在该范围调整浓度级别。

图26是表示向第3实施方式中的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范围的线性变换处理的流程图。

最初,CPU31取得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和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浓度直方图(步骤S40)。将该浓度直方图的示例在后述的图27中示出。

CPU31从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除外来作成表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步骤S41)。浓度级别0%的数据所涉及的区域由于不发泡,发泡高度不会变得不稳定,因此能从变换对象数据除外。

该变换对象数据暂时存放在RAM33(参考图1)。

CPU31算出将直方图的上限和下限与表面的浓度级别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建立对应的表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步骤S43)。由此能得到后述的图27、图30所示的表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

CPU31用表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对表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进行变换(步骤S44),使变换的变换对象数据反映到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步骤S45)。

接下来,CPU31从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除外,来作成背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步骤S46)。该变换对象数据暂时存放在RAM33(参考图1)。CPU31算出将直方图的上限和下限与背面的浓度级别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建立对应的背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步骤S47)。由此能得到后述的图27、图30所示的背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

CPU31用背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对背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进行变换(步骤S48),使变换的变换对象数据反映到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步骤S49),结束图26的处理。

另外,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在关于立体图像的发泡高度而希望表现连续平滑的灰度的情况下,也可以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包含在变换对象数据中。

如此,CPU31作为变换单元发挥功能,对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和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进行与浓度级别的分布相应的变换。

图27是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一例。

图27所示的立体图像是渐变表现的计算机图形等。该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遍布浓度0%到100%的全域而存在。成为变换的对象的是这当中浓度10%到100%的区域。

在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中,用实线表示表面用变换函数,用虚线表示背面用变换函数。

表面用变换函数将以阴影表示的浓度级别10%到100%变换成浓度级别20%到80%。由此形成结果变得优选。即,发泡稳定并能认识为凹凸,且不会成为过发泡而不会产生破裂。即,修正得分布于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浓度级别。

背面用变换函数将以阴影表示的浓度级别10%到100%变换成浓度级别30%到90%。由此形成结果变得优选。即,发泡稳定并能认识为凹凸,且不会成为过发泡,不会产生破裂。即,修正得分布于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浓度级别。

进而,通过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从变换对象数据除外并作为未发泡区域留下,发泡高度的下限值成为0。与此相对,在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包含在变换对象数据中时,发泡高度的下限值成为通过让立体图像的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给定的浓度级别范围的下限发泡的高度。因而通过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从变换对象数据除外,能扩大发泡高度的范围的下限。

图28是由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9h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h当中凸区域的顶点的区域98h,由于是超过让立体图像的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上限浓度级别的浓度级别区域,因此产生过发泡引起的破裂。另外,高度HU是以让立体图像的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上限浓度级别来使发泡时的高度。

凸区域的缓坡的区域99a~99d,由于是不足立体图像的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下限浓度级别的浓度级别区域,因此发泡不稳定,难以认识为凹凸。另外,高度HL是以让立体图像的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下限浓度级别来发泡时的高度。

图29是对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线性变换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9i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i的凸区域的顶点为高度HU以下,不会成为过发泡,不会产生破裂。凸区域陡峭地抬升,高度HL的区域几乎没有,因而发泡能稳定地认识为凹凸。如此,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能形成优选的立体图像9i。

图30是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其他示例。

立体图像例如是手工作业中描绘的图画,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不含超过浓度0%不足浓度30%。

在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中,用实线表示表面用变换函数,用虚线表示背面用变换函数。

表面用变换函数将浓度级别30%到100%变换成浓度级别20%到80%。由此形成结果变得优选。即,发泡稳定并能认识为凹凸,且不会成为过发泡,不会产生破裂。即,修正得分布于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浓度级别。

背面用变换函数将浓度级别30%到100%变换成浓度级别30%到90%。由此形成结果变得优选。即,发泡稳定并能认识为凹凸,且不会成为过发泡,不会产生破裂。即,修正得分布于让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浓度级别。

图31是由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9j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j当中凸区域的顶点的区域98j,由于是超过让立体图像的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上限浓度级别的浓度级别区域,因此产生过发泡引起的破裂。另外,在该示例中,由于凸区域陡峭地抬升,因此高度HL的区域几乎没有,因而发泡稳定并能认识为凹凸。如此,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能形成优选的立体图像9j。

图32是对其他示例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线性变换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9k的截面图。

立体图像9k的凸区域的顶点为高度HU以下,不会成为过发泡,不会产生破裂。如此,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能形成优选的立体图像9k。

以下参考图33到图36来说明进行向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范围的非线性变换处理的第4实施方式。图33是表示使第4实施方式中的让浓度级别范围的中间位置上的浓度级别变化更显著的非线性变换处理的流程图。

最初,CPU31取得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和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的浓度直方图(步骤S50)。将该浓度直方图的示例在后述的图34示出。CPU31从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除外,来作成表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步骤S51)。该变换对象数据暂时存放在RAM33(参考图1)。

CPU31算出将直方图的上限和下限与表面的浓度级别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建立对应的表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步骤S52)。CPU31从该表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算出让中间位置上的浓度级别变化变得显著的非线性变换函数(步骤S53)。这样的非线性变换函数成为概略S字型的曲线。由此能得到后述的图34所示的表面用的非线性变换函数。

CPU31用表面用的非线性变换函数对表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进行变换(步骤S54),使变换的变换对象数据反映到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步骤S55)。

接下来,CPU31从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将浓度级别0%的数据除外,来作成背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步骤S56)。该变换对象数据暂时存放在RAM33(参考图1)。CPU31算出将直方图的上限和下限与背面的浓度级别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建立对应的背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步骤S57)。CPU31从该背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算出让浓度级别范围的中间位置上的浓度级别变化变得显著的非线性变换函数(步骤S58)。这样的非线性变换函数成为概略S字型的曲线。由此能得到后述的图34所示的背面用的非线性变换函数。

CPU31用背面用的线性变换函数对背面用的变换对象数据进行变换(步骤S59),使变换的变换对象数据反映到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步骤S60),结束图33的处理。

如此CPU31作为变换单元发挥功能,对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和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进行与浓度级别的分布相应的变换。

图34是表示非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和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的一例的图表。

图34中的立体图像是照片等。该立体图像的浓度直方图存在于浓度级别30%到80%的区域,且变成中间浓度级别成为大的峰的正态分布那样的形状。

在非线性变换处理时的变换函数的图表中,用实线表示表面用变换函数,用虚线表示背面用变换函数。

表面用变换函数将浓度级别30%到80%非线性地变换成浓度级别20%到80%。即,修正得让浓度级别范围的中间位置上的浓度级别变化变得更显著。由此形成结果变得优选,并且像素数多的中间的发泡高度的差变得明确,在立体图像出现起伏。为此,成为作为整体而言对比度更佳、更好获知整体的高度的差的立体图像。

背面用变换函数将浓度级别30%到80%非线性地变换成浓度级别30%到90%。即,修正得让浓度级别范围的中间位置上的浓度级别变化变得更显著。由此形成结果变得优选,并且数据量多的中间的发泡高度的差变得明确,在立体图像出现起伏。由此,成为作为整体而言对比度更佳、更好获知整体的高度的差的立体图像。

另外,通过非线性变换函数使浓度级别变化显著的位置并不限于浓度级别范围的中间位置,可以是任意的位置(给定位置)。由此能形成良好获知任意的位置的高度的差的立体图像。

图35是由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形成的立体图像9m截面图。

立体图像9m以发泡高度h12的平面95为中心从该平面95形成高度L1的凸部和深度L2的凹部。

图36是对例示的立体图像内容进行非线性变换处理后形成的立体图像9n截面图。

立体图像9n以发泡高度h12的平面95为中心,从该平面95形成高度L3的凸部和深度L4的凹部。高度L3高于原本的高度L1,深度L4深于原本的深度L2。如此,立体图像形成系统1能形成像素数多的中间的发泡高度的差变得明确的立体图像9n。

(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实施变更,例如有如下(a)~(c)那样的示例。

(a)存在于浓淡图像数据中的浓度级别未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的情况,包含伴随放大尺寸调整进行了浓度变换的情况。但也可以是不管理由如何而作成、变换、编辑、取入的数据未收敛在能形成立体图像的浓度级别范围内。

(b)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结果变得优选的给定的浓度级别范围是发泡稳定并能认识为凹凸、且不会成为过发泡、不会产生破裂的范围。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浓度级别与发泡高度的关系保持线形性的范围。

(c)上述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像内容5均包含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图样数据53。但并不限于此,可以是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单体、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单体、表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1与图样数据53的组合、背面用浓淡图像数据52与图样数据53的组合,并不限定。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