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包括沿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路肩边坡汇水区、易蚀边坡土工区、意外落石拦截区以及景观乔木绿化区;路肩边坡汇水区位于公路两缘的路肩外围,下凹形成用于排水的沟槽,沟槽边缘种植耐旱灌木植物;易蚀边坡土工区位于路肩边坡汇水区以上的坡面上,易蚀边坡土工区采取生态护坡砖错缝构砌,所述生态护坡砖中部留空用于种植旱生草灌;意外落石拦截区位于易蚀边坡土工区以上的坡顶下缘,密植竹类植物;景观乔木绿化区位于坡顶部,种植耐旱观赏乔木。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385702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8-10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申请/专利号CN201810212732.5

  • 发明设计人 李冬林;谢斐;王火;何冬梅;万欣;

    申请日2018-03-15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肖明芳

  • 地址 211153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6:32:0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4-14

    授权

    授权

  • 2018-09-04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2D17/20 申请日:20180315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8-10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属于交通护坡与城市园林景观设施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乡公路网建设突飞猛进。而一条结构完备、生态良好的公路系统离不开边坡绿化。成熟的边坡绿化不仅可以作到护坡坚固、防蚀,同时还要做到美化、绿化、彩化,给过往路客一美的享受。

我国北方绝大多数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不均匀,每年的夏季雨量充足,但春季却要面临严重的自然干旱,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和保存。而公路两缘,尤其是地形陡峭、土壤瘠薄的地段,由于空间、地形和水分条件的限制,植物生长与繁衍的生境与平地相比更为严酷,常规的植物栽培往往难于成功,并直接影响到边坡的景观效果。

传统的陡峭公路边坡结构往往型式单一,多为纯硬质结构或水泥护坡,这不仅成本高昂、景观不理想,更为重要的不能为植物提供生息繁衍的空间和条件,边坡绿化难以实现,不利于水土保持和现代城市环境美化的要求,更不利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以适应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生态复绿及环境整治需要,以及交通事业快速发展的公路边坡提档升级的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包括沿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路肩边坡汇水区、易蚀边坡土工区、意外落石拦截区以及景观乔木绿化区;

所述路肩边坡汇水区位于公路两缘的路肩外围,下凹形成用于排水的沟槽,沟槽边缘种植耐旱灌木植物;

所述易蚀边坡土工区位于路肩边坡汇水区以上的坡面上,易蚀边坡土工区采取生态护坡砖错缝构砌,所述生态护坡砖中部留空用于种植旱生草灌;

所述意外落石拦截区位于易蚀边坡土工区以上的坡顶下缘,密植竹类植物,形成生物护栏;

所述景观乔木绿化区位于坡顶部,种植耐旱观赏乔木,构建树种丰富、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景观优美的景观林带,起绿化点缀效应。

其中,所述生态护坡砖横截面为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上底为生态护坡砖的薄边面,下底为生态护坡砖的厚边面,直角梯形的高为生态护坡砖的上顶面,上顶面中部设有上下贯穿的孔洞;生态护坡砖的薄边中部开有缺口,缺口与孔洞相通,构成储水空腔,蓄积水分。

所述生态护坡砖底面设有与土坡斜面贴合的台阶状楞脊,以增加底部粗糙度,以利于在坡面附着堆砌;楞脊截面呈三角形,楞脊脊部突出底面2~2.5cm,相邻楞脊脊部水平间距2~3cm。

所述耐旱灌木植物为荆条、连翘、迎春、紫穗槐和胡枝子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旱生草灌包括旱生观赏草和旱生灌木,旱生观赏草为狗牙根或结缕草,植于缺口部分,旱生灌木为络石、常春藤、老鸦柿、枸杞和柘树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植于中央孔洞内。

所述竹类植物为水竹、篌竹、茶秆竹和斑竹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耐旱观赏乔木为侧柏、乌桕、朴树、榔榆、盐肤木和黄连木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修整坡面,力求坡面平整;

步骤二:构筑路肩汇水沟槽;

步骤三:自边坡基部向上堆砌生态护坡砖;

步骤三:在生态护坡砖堆砌区域到坡顶之间密植竹类,构建生物护栏;

步骤四:在坡顶部种植乔木,形成景观乔木林带。

有益效果:

1、本申请将生态系统学理论引入公路工程,通过因地制宜地划分不同功能区,引用不同生物学特性的绿色植物,并运用巧妙的工程措施为地形复杂、立地条件差的公路护坡创造出一种有利于植物生长、定居的护坡结构;

2、本申请可有效地克服当前陡峭公路护坡硬质化过高、植物难于生存、景观过于单调的弊端,在确保护坡稳固的前提下为旱生植物的生命活动创造出一个微环境,有利于护坡植物的生长繁衍,提高了公路护坡的绿化率、美景度,增加了公路边坡物种的多样性,促进了护坡生态系统的稳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更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上述和/或其他方面的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图1为护坡结构设计断面示意图;

图2为护坡生态砖横截面示意图;

图3为护坡生态砖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生态砖坡面堆砌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施例,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如图1所示,该护坡结构包括路面1、公路护栏10和延坡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路肩边坡汇水区2、易蚀边坡土工区3、意外落石拦截区4以及景观乔木绿化区5。

其中,路肩边坡汇水区2位于公路两缘的路肩外围,下凹形成沟槽9,沟槽9深度15~25cm,底部随机留放卵石,数量以不露土壤为宜,卵石直径3~4cm,沟槽9边缘种植耐旱灌木植物;所述耐旱灌木植物包括指荆条、连翘、迎春、紫穗槐、胡枝子,规格要求2~3年生,蓬径15~25cm以上,种植方式沿沟槽9对列密植,密度控制在80~100株/平方米。

易蚀边坡土工区3为路肩边坡汇水区2以上的大部分坡面,该区域内采取特制的生态护坡砖8错缝构砌,以汇集雨季雨水,维持坡面水分供应;生态护坡砖8为直角梯形结构(图2),直角梯形的上底为生态护坡砖的薄边面13a,下底为厚边面13b,高为生态护坡砖8的上顶面11;薄边面上设有缺口14,生态护坡砖8的上顶面11中央设有贯穿的圆形孔洞15,孔洞15与缺口14相通,构成储水空腔,以储积雨水和养分(见图3)。

缺口14与孔洞15填有土壤,用于种植旱生草灌7,旱生草灌7包括旱生观赏草和旱生灌木,旱生观赏草指狗牙根或结缕草,植于缺口14内,旱生灌木包括络石、常春藤、老鸦柿、枸杞、柘树等,植于中央孔洞15内。

护坡砖8俯视为长方形,并有上下面之分,其中上顶面11粗糙,底面设有台阶状的楞脊12,其与土坡斜面贴合,以增加底部粗糙度,利于生态护坡砖8在坡面附着堆砌,上下相邻的护坡砖错缝堆砌(见图4)。

生态护坡砖8的加工尺寸为长240mm,宽200mm,薄边面厚10mm,厚边面厚240mm,楞脊截面呈三角形,楞脊脊部突出底面2.5cm,相邻楞脊脊部水平间距3cm;中央孔洞半径50mm,缺口宽60mm。

意外落石拦截区4位于易蚀边坡土工区3以上的坡顶下缘,采用根系发达、枝叶茂密的竹类植物6密植,形成生物护栏;竹类植物6包括水竹、篌竹、茶秆竹、斑竹等耐旱竹种,种植方式为带根密植,每平方米8~12株,并实施横杆搭接,彼此牵固,提高群落稳定性。

景观乔木绿化区5位于意外落石拦截区4以上的高海拔区域坡顶部,种植耐旱观赏乔木,构建树种丰富、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景观优美的景观林带,起绿化点缀效应;耐旱观赏乔木包括侧柏、乌桕、朴树、榔榆、盐肤木和黄连木等,树木规格要求3~4年生,胸径6~8以上,以快速成林。

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的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修整坡面,力求坡面平整;

步骤二:构筑路肩汇水沟槽;

步骤三:自边坡基部向上堆砌生态护坡砖,在生态护坡砖留空部填充粘土,并种植旱生草灌,缺口内种狗牙根,中央孔洞内种植常春藤和柘树;

步骤三:在生态护坡砖堆砌区域到坡顶之间密植斑竹和篌竹,构建生物护栏;

步骤四:在坡顶部种植侧柏和朴树,形成景观乔木林带。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公路两缘生态护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