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其中,该方法包括:获取目的层系的钻井测井曲线;根据所述钻井测井曲线,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出分流河道的位置,得到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基于所述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根据所述地震相特征对所述目的层系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恢复得到微古地貌;基于所述地震相特征、反演得到的分流河道的位置和所述微古地貌,得到所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展布。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无法简单高效识别出浅水三角洲中分流河道的分布特征,而导致储层教难预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简单高效预测储层的技术效果。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8107469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6-01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711145503.8

  • 申请日2017-11-17

  • 分类号G01V1/30(20060101);G01V1/38(20060101);

  • 代理机构11127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辉;徐焕

  • 地址 100007 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北大街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5:28:32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9-07-09

    授权

    授权

  • 2018-06-2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G01V1/30 申请日:20171117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6-01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质勘探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构造油气藏的发现越来越困难,发现的储量越来越小。在这种趋势下,岩性油气藏的勘探越来越重要。近年来,在各个油田中,相继发现了很多岩性油气藏,尤其是有些油气产量可以达到年产5000万吨以上。以往对于破折带发育的断陷湖盆,可以通过识别坡折带,进而预测出储集体的展布特征。然而,对于破折带不发育的浅水湖盆,可以通过预测三角洲分布范围,进而预测出储集体的展布特征。

然而,针对三角洲发育的地方,储集体是否一定发育,以及如何通过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浅水三角洲中储集体分布特征,目前都需要有足够多的探井数量、以及足够多的地震资料才能实现。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勘探程度比较低、探井较少,且地震资料也不充足。

基于现有已有的研究和勘探资料,在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均已发现浅水三角洲沉积,且以陆相湖泊浅水三角洲较多。其中,浅水三角洲是在水体浅(1m-6m),地形平缓(<0.1°)的部位形成的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体的三角洲类型。这种沉积背景下形成的储集体地球物理识别的难点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古湖泊地形较为平坦,地震剖面上较难识别出古河道的特征;

2)砂岩发育,单砂体纵向相互叠置且厚度变化较大,侧向迁移快,交叉复合,稳定性差;

3)有效砂体厚度较薄,垂向上分布较为分散,且横向变化大;

4)储层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油气层分布严格受砂体形态和物性控制。

针对这种类型的古地形特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很难准确刻画出浅水三角洲中储集体的展布特征。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以简单高效的刻画出储集体的展布特征,该方法包括:

获取目的层系的钻井测井曲线;

根据所述钻井测井曲线,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

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出分流河道的位置,得到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基于所述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根据所述地震相特征对所述目的层系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恢复得到微古地貌;

基于所述地震相特征、反演得到的分流河道的位置和所述微古地貌,得到所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展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在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分流河道的位置,得到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包括:

根据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类型;

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将分流河道标定到相应的地震剖面上,以识别出相应地震剖面上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恢复得到微古地貌之后,还包括:

求取所述微古地貌中每口井的压实系数;

对每口井的压实系数进行平面插值,得到压实系数平面图;

将所述微古地貌与所述压实系数平面图相乘,得到压实校正后的微古地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求取所述微古地貌中每口井的压实系数,包括:

通过孔隙度深度压实模型,求取压实每口井目的层系的压实系数:

φ(z)=φ0e-cz

其中,φ0表示初始孔隙度,c表示压实系数,z表示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基于所述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包括:

加载所述目的层系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对所述地震资料和所述测井资料进行标定;

选择相关井样本,参照样本空间分布距离和曲线分布特征建立初始模型;

在井点的预设范围内选出与特征曲线最为相似的地震波形,采用全局优化算法,将选取的地震波形推广到无井区,得到连井地震剖面;

将所述连井地震剖面与表征分流河道的测井曲线值进行多次比较,直至得到满足预设要求的地质模型;

将建立的所述地质模型应用于整个地震数据体,以实现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装置,以简单高效的刻画出储集体的展布特征,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目的层系的钻井测井曲线;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钻井测井曲线,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

标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出分流河道的位置,得到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反演模块,用于基于所述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恢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地震相特征对所述目的层系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恢复得到微古地貌;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地震相特征、反演得到的分流河道的位置和所述微古地貌,得到所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展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标定模块包括:

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类型;

标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将分流河道标定到相应的地震剖面上,以识别出相应地震剖面上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还包括:

求取模块,用于在恢复得到微古地貌之后,求取所述微古地貌中每口井的压实系数;

插值模块,用于对每口井的压实系数进行平面插值,得到压实系数平面图;

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微古地貌与所述压实系数平面图相乘,得到压实校正后的微古地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求取模块具体用于通过孔隙度深度压实模型,求取压实每口井目的层系的压实系数:

φ(z)=φ0e-cz

其中,φ0表示初始孔隙度,c表示压实系数,z表示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述反演模块包括:

加载单元,用于加载所述目的层系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标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地震资料和所述测井资料进行标定;

建立单元,用于选择相关井样本,参照样本空间分布距离和曲线分布特征建立初始模型;

推广单元,用于在井点的预设范围内选出与特征曲线最为相似的地震波形,采用全局优化算法,将选取的地震波形推广到无井区,得到连井地震剖面;

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连井地震剖面与表征分流河道的测井曲线值进行多次比较,直至得到满足预设要求的地质模型;

应用单元,用于将建立的所述地质模型应用于整个地震数据体,以实现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将测井相、地震相、地震波形反演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准确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在地震剖面上的分布,进一步的,利用微古地貌分析技术识别出了分流河道的位置及分布特征,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无法简单高效识别出浅水三角洲中分流河道的分布特征,而导致储层教难预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简单高效预测储层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的另一方法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类型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界拉平的L1井分流河道的地震相识别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顶界未拉平的L1井分流河道的地震相识别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过L2井地震波形反演剖面;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实校正前的古地貌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实校正后的古地貌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实校正后古地貌与分流河道三维叠加显示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装置的另一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方式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此,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在本例中,考虑到可以通过测井相分析,识别分流河道,结合测井相识别的分流河道在地震剖面上位置,结合地震相及地震波形反演技术识别分流河道位置及分布特征,并可以通过压实校正,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恢复古地貌,在古地貌背景下结合前面分流河道地震相及反演剖面特征精确识别出分流河道位置。

基于此,在本例中,提供了一种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01:获取目的层系的钻井测井曲线;

步骤102:根据所述钻井测井曲线,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

具体的,可以根据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类型;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将分流河道标定到相应的地震剖面上,以识别出相应地震剖面上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即,可以根据对分流河道的测井相分析,通过精细合成记录标定到相应的地震剖面上,进而可以识别出相应地震剖面上分流河道地震相特征。多标定几口探井,可以将总结的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类型转换为地震相类型。

步骤103: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出分流河道的位置,得到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步骤104:基于所述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步骤105:根据所述地震相特征对所述目的层系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恢复得到微古地貌;

在恢复得到微古地貌之后,可以对其进行压实量校正。例如,可以在恢复得到微古地貌之后,求取所述微古地貌中每口井的压实系数;对每口井的压实系数进行平面插值,得到压实系数平面图;将所述微古地貌与所述压实系数平面图相乘,得到压实校正后的微古地貌。

其中,压实系数可以是通过孔隙度深度压实模型求取的:

φ(z)=φ0e-cz

其中,φ0表示初始孔隙度,c表示压实系数,z表示深度。

步骤106:基于所述地震相特征、反演得到的分流河道的位置和所述微古地貌,得到所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展布。

在上述步骤104中,基于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可以包括:

S1:加载所述目的层系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

S2:对所述地震资料和所述测井资料进行标定;

S3:选择相关井样本,参照样本空间分布距离和曲线分布特征建立初始模型;

S4:在井点的预设范围内选出与特征曲线最为相似的地震波形,采用全局优化算法,将选取的地震波形推广到无井区,得到连井地震剖面;

S5:将所述连井地震剖面与表征分流河道的测井曲线值进行多次比较,直至得到满足预设要求的地质模型;

S6:将建立的所述地质模型应用于整个地震数据体,以实现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下面结合一个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法进行说明,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该具体实施例仅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本例中,以微古地貌恢复、地震波形反演及测井相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可以有效识别出浅水三角洲中分流河道发育的位置,从而可以推动该沉积背景下有效储集体的识别及岩性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解决了通过常规储层预测技术难以有效识别微古地貌下分流河道发育的位置的问题。

具体的,如图2所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分流河道的测井相识别。

考虑到钻井是对分流河道最为直接的认识,因此通过对钻遇目的层系钻井的测井曲线进行分析,可以在井上确定该井点处在某深度范围内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然后,可以基于确定出的测井相特征总结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类型。

步骤202:地震相及地震波形反演综合识别分流河道。

根据上述步骤201中对分流河道的测井相分析,可以通过精细合成记录标定到相应的地震剖面上,进而可以识别出相应的地震剖面上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例如,可以多标定几口探井,那么可以将步骤201中总结的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类型转换为地震相类型;其次,可以选择几条分流河道地震相特征较为明显的地震剖面,运用地震波形反演技术,得到分流河道反演剖面。

反演的目的主要是因为利用测井资料,仅可以得到纵向上的分流河道的分布,且数量比较少。然而,基于地震反演可以得到较多的分流河道的位置。因此,在本例中,是结合反演确定的分流河道的位置作为一个较为准确的参考,来使得确定的分流河道的展布更为准确。

其中,地震波形反演,在横向上,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分布密集的地震波形信息。在纵向上,可以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钻井信息。地震波形是分布密集的空间结构化数据,反映了沉积环境和岩性组合的空间变化。地震波形反演一般是利用地震波形相似性优选出相关的井样本,参照样本空间分布距离和曲线分布特征建立初始模型,代替变差函数分析空间变异结构,对高频成分进行无偏的最优估计。

具体的,该反演方法可以分为以下步骤:

S1:加载地震、测井资料并进行标定。

S2:优选相关井样本,参照样本空间分布距离和曲线分布特征建立初始模型。

S3:在井点附近优选出与特征曲线最为相似的地震波形,采用全局优化算法,推广到无井区,以增强反演确定性,实现从完全随机到逐步确定的转变。将反演的连井地震剖面与表征分流河道的测井曲线值反复进行对比,直至建立得到合适的地质模型,将建立的地质模型应用于整个地震数据体,以达到反演分流河道的目的。

步骤203:微古地貌恢复技术识别分流河道位置及分布特征。

通过上述步骤202中分流河道的地震相识别之后,可以在三维地震资料上对分流河道所处层系的顶底进行精细解释,然后,再做微古地貌恢复。

考虑到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是地形平缓(<0.1°)且坡度较小,因此,可以对做好的古地貌做压实校正,使得坡度较小的分流河道也可以被体现出来。对于经过压实量校正后的微古地貌,再结合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可以较好地识别分流河道位置。为了更好地将压实校正前与压实校正后的微古地貌进行对比,可以将压实校正前和压实校正后的两幅微古地貌进行标准化处理,以便统一量纲。

其中,压实量校正的原理如下:

对于碎屑岩地层压实校正的研究,大多基于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经验指数模型或其他孔隙度-深度模型。碎屑岩地层中不同的岩性,其压实特征也不同。具体的,可以将碎屑岩地层粗略地划分为砂岩和泥岩两种岩性,利用这两种岩性的压实特征来概括碎屑岩地层所有岩性的压实特征。例如,可以通过利用测井曲线求取目的层系压实系数来表征压实特征。

具体的,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步骤求取压实系数:

S1:首先,求取每口井的压实系数。例如:根据单井的测井数据,将单井所处的碎屑岩地层划分为至少两个不同的岩性压实单元,通过孔隙度深度压实模型:φ(z)=φ0e-cz求取压实每口井目的层系的压实系数,其中,φ0表示初始孔隙度,c表示压实系数,z表示深度。

S2:对每口单井的压实系数进行平面插值,具体的,可以利用克里金插值方法对各个单井的压实系数进行平面插值,在插值完成之后,可以将插值后的压实系数与研究区沉积背景进行对比分析,以便确定出压实系数的平面分布是否符合研究区地质背景,否则,再认为对压实系数进行修改。

S3:将压实校正前恢复的微古地貌与求取的压实系数平面图相乘,得到压实校正后的微古地貌。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验场景说明如下:

S1:测井识别分流河道。

如图3所示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类型,通过该图可以总结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即:钟形、箱形、齿化箱形和复合形。通过对研究区目的层系大量钻井测井相的分析,发现在浅水三角洲中,分流河道最为发育,其次发育分流河道间沉积,河口坝沉积较少,重力流沉积较少。

S2:地震相及地震波形反演综合识别分流河道。

经步骤S1的测井相分析,通过精细合成记录,在地震剖面上可以较好地标定对应分流河道所处的位置。图4和图5所示较好地的展示了过L1井的地震剖面上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将目的层系顶界拉平,从图4中中,可以较好地识别出分流河道的地震相,即,地震剖面上的一系列微古地貌,类似于下切谷地震反射特征;然后,如果不将目的层系顶界拉平,从图5中,则较难识别出地震剖面上这些微古地貌就是分流河道。根据这些内容,在图6中将目的层系顶界拉平后,能够较好地识别出分流河道,按照分流河道在地震剖面上的形态,可以分为U型、V型和L型3种类型。

根据测井相识别出的分流河道,结合地震资料,利用地震波形反演技术,可以很好地刻画出分流河道在反演剖面上的特征,从图7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流河道发育的地方砂岩储集体较为发育。

S3:微古地貌恢复识别分流河道位置及分布特征。

经过步骤S2的分流河道的地震相识别之后,可以在三维地震资料上对分流河道所处层系的顶底进行精细解释,特别是目的层系底部微幅度变化,可以很好地结合地震相特征识别出来,然后做微古地貌恢复。

由于浅水三角洲发育的古构造背景是地形平缓(<0.1°),坡度较小。压实系数的大小能够很好地反映富砂与富泥背景下地貌的特征,因此,应该对古地貌做压实校正。对于经过压实量校正后恢复出的微古地貌,结合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可以较好地识别分流河道的位置及分布特征。为了更好地将压实校正前与压实校正后的微古地貌进行对比,可以将微古地貌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量纲。如图8所示,为压实校正前的古地貌,如图9所示,为压实校正后的古地貌。如图10所示,为压实校正后古地貌与分流河道三维叠加显示示意图。

通过上例所提供的方法,解决了浅水三角洲中分流河道在地震剖面上难以识别的问题。具体的,通过测井相、地震相、地震波形反演相结合,准确识别了分流河道在地震剖面上的分布,利用微古地貌分析技术识别了分流河道的位置及分布特征,从而准确识别出了浅水三角洲中分流河道(也叫古河道)的分布特征,进而解决了储层预测难等问题。

将该技术应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效果,起到了较好的生产实效。通过对老井复查,发现了油气显示较为活跃的钻井基本都钻到分流河道上,油气显示较差的钻井都钻到了分流河道边部。

在上例中,利用测井相分析技术、地震相技术、地震反演以及微古地貌恢复技术识别出了分流河道的位置。具体的,通过测井相分析技术识别出了分流河道,联合地震相技术及地震反演技术识别出了分流河道位置;通过微古地貌恢复精确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分布特征和发育程度。受地震资料品质影响,在地震剖面上较难识别分流河道位置,综合测井相、地震相及地震波形反演技术识别分流河道位置,通过压实校正后,运用微古地貌恢复技术可以精确识别出分流河道位置及分布特征。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装置,如下面的实施例所述。由于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装置解决问题的原理与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相似,因此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装置的实施可以参见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方法的实施,重复之处不再赘述。以下所使用的,术语“单元”或者“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分流河道位置的确定装置的一种结构框图,如图11所示,可以包括:获取模块1101、第一确定模块1102、标定模块1103、反演模块1104、恢复模块1105和第二确定模块1106,下面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获取模块1101,用于获取目的层系的钻井测井曲线;

第一确定模块1102,用于根据所述钻井测井曲线,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

标定模块1103,用于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在地震剖面上标定出分流河道的位置,得到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反演模块1104,用于基于所述测井曲线进行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恢复模块1105,用于根据所述地震相特征对所述目的层系进行构造精细解释,以恢复得到微古地貌;

第二确定模块1106,用于基于所述地震相特征、反演得到的分流河道的位置和所述微古地貌,得到所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展布。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标定模块1103可以包括: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确定出分流河道的测井相特征类型;标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测井相特征,将分流河道标定到相应的地震剖面上,以识别出相应地震剖面上分流河道的地震相特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求取模块,用于在恢复得到微古地貌之后,求取所述微古地貌中每口井的压实系数;插值模块,用于对每口井的压实系数进行平面插值,得到压实系数平面图;处理模块,用于将所述微古地貌与所述压实系数平面图相乘,得到压实校正后的微古地貌。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求取模块具体可以用于通过孔隙度深度压实模型,求取压实每口井目的层系的压实系数:

φ(z)=φ0e-cz

其中,φ0表示初始孔隙度,c表示压实系数,z表示深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反演模块1104可以包括:加载单元,用于加载所述目的层系的地震资料和测井资料;标定单元,用于对所述地震资料和所述测井资料进行标定;建立单元,用于选择相关井样本,参照样本空间分布距离和曲线分布特征建立初始模型;推广单元,用于在井点的预设范围内选出与特征曲线最为相似的地震波形,采用全局优化算法,将选取的地震波形推广到无井区,得到连井地震剖面;比较单元,用于将所述连井地震剖面与表征分流河道的测井曲线值进行多次比较,直至得到满足预设要求的地质模型;应用单元,用于将建立的所述地质模型应用于整个地震数据体,以实现地震波形反演,得到目的层系中分流河道的位置。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该软件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方案。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软件,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盘、软盘、硬盘、可擦写存储器等。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通过将测井相、地震相、地震波形反演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准确识别出了分流河道在地震剖面上的分布,进一步的,利用微古地貌分析技术识别出了分流河道的位置及分布特征,从而解决了现有的无法简单高效识别出浅水三角洲中分流河道的分布特征,而导致储层教难预测的技术问题,达到了简单高效预测储层的技术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实施例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实施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