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桥式渗透水滞水广场结构

一种桥式渗透水滞水广场结构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桥式渗透水滞水广场结构,包括地基层,所述地基层上依次铺设有滞水层、渗透水砂垫层、铺装层,所述地基层上固定有穿过渗透水砂垫层、滞水层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上设有用于承受铺装层载荷的承重骨架。有益之处是,整体结构便于铺装方便,施工速度快,而且良好的渗透水效果及保湿性,兼顾了人类活动对于硬化地面的需求,同时又通过自身性能接近自然土壤地面的生态优势,保护铺装层以下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与环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5-26

    授权

    授权

  • 2020-05-19

    专利申请权的转移 IPC(主分类):E01C11/22 登记生效日:20200430 变更前: 变更后: 申请日:20171013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

  • 2018-03-23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01C11/22 申请日:201710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2-27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桥式渗透水滞水广场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水资源短缺,不透水地面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水生态系统破坏,城市内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问题。据统计我国有234个县级以上城市遭遇过水淹洪灾。面对日益凸显的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建设势在必行。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体一样具有吸水、蓄水、释水能力,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保持原有水生态,降低雨洪灾害危害,目前,国家及地方已开展了多个海绵城市试点,但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地形地貌各异,海绵城市各项措施没有统一模式,只有因地制宜,采取海绵城市综合措施。

城市发展导致人口的聚集,需要建设广场满足人口的休闲,而城市内越来越多的硬铺广场正在建设,广场雨水多以引排为主,使原有水生态遭受破坏,带来了城市热岛效应的加剧,不附合建设环境友好型,宜居型城市的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桥式渗透水滞水广场结构,解决了现有城市广场建设均为硬铺方式,导致城市热岛效应逐渐加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桥式渗透水滞水广场结构,包括地基层,所述地基层上依次铺设有滞水层、渗透水砂垫层、铺装层,所述地基层上固定有穿过渗透水砂垫层、滞水层的支撑框架,支撑框架上设有用于承受铺装层载荷的承重骨架。

建造时,先对地基层进行施工,并同时在地基上固定支撑框架,待地基层稳固后,在地基层上先铺设滞水层,然后在滞水层上铺设渗透水砂垫层,将渗透水砂垫层铺平后,在支撑框架上固接承重骨架,然后在渗透水砂垫层上铺设铺装层并且通过承重骨架进行承载,这样铺装层以上的重量直接通过支撑框架传递到地基上,从而避免了渗透水砂垫层和滞水层受到压力后造成致密性,造成水份流通不畅的情况,可靠保证了水份可以流入地基层以下进行保存,保护了原有的水生态。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改变了现有的硬铺方式的建造结构,不透水式的灰色建筑方式,通过支撑框架和承重骨架对广场铺装层进行承载,使铺装层以上的载荷直接转递到地基层上,而位于地基层与铺装层之间的渗透水砂垫层和滞水层不承受压力,从而保持有较好的透水性,使得整个广场能通过渗透水砂垫层快速渗透到滞水层中进行保存,一方面使铺装层以上快速干燥,不产生积水问题,能有效避免城市内涝的灾害问题,同时能保护水土生态,保护了地表土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持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另一方面滞水层中的存留水份在地表温度升高时向上蒸发,从而保持空气湿润,也能给广场上的绿色植物提供水份供给,有利于控制城市热岛效应,符合构建绿色城市理念;

2、整体结构便于铺装方便,施工速度快,而且良好的渗透水效果及保湿性,兼顾了人类活动对于硬化地面的需求,同时又通过自身性能接近自然土壤地面的生态优势,保护铺装层以下的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体现了与环境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承重骨架安装在支撑框架上的平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支撑框架的结构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承重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承重骨架的侧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滞水层的联体井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地基层1、滞水层2、渗透水砂垫层3、井壁31、滞水腔室32、装层4、支撑框架5、支承柱51、承重梁52、承重骨架6、边框61、骨杆62、自排流管路7、填缝剂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桥式渗透水滞水广场结构,包括地基层1,地基层1为原土层,能够满足土壤呼吸需要。在地基层1上依次铺设有滞水层2、渗透水砂垫层3、铺装层4,在地基层1上固定有穿过渗透水砂垫层3、滞水层2的支撑框架5,支撑框架5包括在地基上间隔设置的多个支承柱51,并且每根支承柱51均穿过渗透水砂垫层3、滞水层2后进行固定,而且支承柱51的高度相同,并且与渗透水砂垫层3齐平或略低,在相邻的两个支承柱51之间固接有承重梁52,承重梁52位于支承柱51上端,通过多个支承柱51及多个承重梁52构成框架式结构,将整个底基层进行覆盖。在支撑框架5固定结束后,在地基层1上铺设滞水层2,滞水层2为蜂窝状或联体井式结构,在滞水层2中通过井壁31围成多个滞水腔室32,采用蜂窝状结构时,滞水腔室32为正六边形,采用联体井式结构时,滞水腔室32为矩形,其中井壁31可采用石材、砌砖体或者混凝土制作,可在铺设滞水层2前进行预制,有利于提高建筑速度;在滞水腔室32中填充砂石,并使整个滞水层2铺平,当水份进入滞水层2中后,首先能向下渗入地基层1下的土壤中,世广场在施工前后水体生态保持相近,而且多余的水份直接存储在滞水腔室32中的砂石之间,可在上层地面温度上升时向上蒸发,保持环境湿润,而且可以给广场上的植物提供水份。

滞水层2上铺设渗透水砂垫层3,渗透水沙垫层采用砂石原料进行铺设,具有良好的渗透水性能,也符合建筑施工找平,起到调整作用,从渗透水砂垫层3中渗透到滞水层2中水份将滞水腔室32填满并溢出后需要快速将渗透水砂垫层3中水份排走,避免水份过多的情况下不能使保持渗透水砂垫层3以上干燥的情况,在渗透水砂垫层3中埋设有多根自排流管路7,自排流管路7与广场上的排水沟槽连通,从而将多余的水份通过自排流管路7排出,时刻保持渗透水砂垫层3以上处于干燥状态。自排水管路可采用渗透管,避免水份在向滞水层2渗透的过程中先被自排管路排出。当渗透水砂垫层3铺设完毕后,从底基层到渗透水砂垫层3的高度应当略低于支撑框架5的高度。

在支撑框架5上固接有承重骨架6,承重骨架6是由两个相互垂直固接的承重网架构成的“T”形结构,承重网架包括矩形结构的边框61及多个骨杆62,多个骨杆62从横交错固接在边框61上。在渗透水砂垫层3上铺设铺装层4,铺装层4采用透水材料铺装构成,透水材料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在相邻的透水材料之间使用承重骨架6作为连接件,并且将透水材料的重量完全承载在承重骨架6上,当铺设完毕后对相邻透水材料间的缝隙填充填缝剂8,使得整个铺装层4能满足热胀冷缩的环境变化,而且进一步增加透水材料的透水性能。由于整个铺装层4直接承载在承重骨架6上,使得铺装层4以上的重量通过支撑框架5直接作用到地基层1上,避免了中间的渗透水砂垫层3及滞水层2承压,使得吸附水份的效果更好,更满足保护自然土壤生态的需求。

在铺装层4中设有绿色植物,并且绿色植物直接利用滞水层2中储存的水份,一方面使得整个广场具有景观欣赏,也能通过植物根系的活力促使将铺装层4以下的生态活性保持良好,另一方面滞水层2对雨天吸收的水份可以充分利用,使雨水资源循环利用,也能使环境湿润,有效避免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中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在于铺装层4采用不透水材料铺设构成,不透水材料为石材、现浇的不透水混凝土等,铺设的不透水材料也通过承重骨架6承载在支撑框架5上,并且在不透水材料之间通过填缝剂8进行填充,也能满足环境温度变化,避免铺装层4产生裂缝等缺陷。在使用不透水材料时,铺装层4的透水性会降低,但为了满足透水性的需求,在使用不透水材料形成的铺装层4上需要纵横间隔设置渗透水接缝,为了使整个广场的透水性满足要求,渗透水接缝纵横间距均为6m。在渗透水接缝中填充透水材料,使不透水材料上的水份快速通过透水材料流淌到渗透水砂垫层3,从而满足水份的存储,循环利用。通过设置渗透水接缝的方式也能改善现有的硬铺式建设方式,使铺装层4表面无积水,也能将水分存储到滞水层2中,循环蒸发,有效控制城市热岛效应。在广场上种植绿色植物能进一步提高水体生态的保持,保护土壤活性,构建完整的生态圈,满足绿色城市的构建需求。

无论采用不透水材料还是透水材料均能按照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的方案进行建造滞水广场,将广场建设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城市内涝,暴雨等灾害时排水场所及雨水循环利用水体,充分体现海绵城市具有的特点,更加符合绿色城市建设理念,值得推广。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