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横机编织三角、对应三角编织机构及三角转动驱动机构

横机编织三角、对应三角编织机构及三角转动驱动机构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横机的编织三角及对应三角编织机构,基于本发明的编织三角的对应三角编织机构至少包括:眉毛三角、成圈三角及压针三角;其中:成圈三角对称外侧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平滑连续的成圈起针面;眉毛三角对称内侧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平滑连续的回针面,成圈起针面、回针面和第一回针面构成成圈针道;成圈三角内还对称设有两集接三角,集接三角上设有接圈走针面和集圈走针面,并通过转动在集圈走针面平置的第二位置或接圈走针面斜置的第一位置之间转换;两集接三角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构成集圈针道;两集接三角同处于第一位置时,构成接圈针道。其优点是大大减少成圈过程中针踵与针道的撞击点,由此可有效提升机头运行速度。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70005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冯加林;冯天元;巫友群;

    申请/专利号CN201711117000.X

  • 发明设计人 冯加林;冯天元;巫友群;

    申请日2017-11-13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南京汇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吴静安

  • 地址 210018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邓府巷18号2栋1702室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4:34:2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8-06-22

    授权

    授权

  • 2018-03-16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D04B15/36 申请日:20171113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2-16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编织横机,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横机编织三角、对应三角编织机构及三角转动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编织三角在随机头的运动中对针床上织针的针踵作用,使织针在针槽内上下运动完成诸如成圈、翻针(移圈、接圈)、集圈和不编织的编织动作。

中国专利(CN 102817173 A)公开了一种三角编织机构,如图15,三角底板2上的一编织单元3内设有成圈三角7、眉毛三角6、压针三角8等编织三角。其中成圈三角7对称的外侧边上的分别设有成圈起针面Ⅷ和成圈脱圈面Ⅸ,该两个斜面通过一个休止平台面M连接。眉毛三角6也设有一个对应的休止平台面N,该休止平台面N与设置在眉毛三角6内侧边上的第二回针面Ⅶ连接。这样成圈三角7上的成圈起针面Ⅷ、休止平台面M、成圈脱圈面Ⅸ和第二回针面Ⅶ和眉毛三角6上的休止平台面N、及压针三角8上的第一回针面Ⅱ构成成圈针道。

起初,控制织针运动的后针踵22受到成圈三角7上的成圈起针面Ⅷ推抵而向上运动,但由于休止平台面M的存在,当织针相对运动到成圈起针面Ⅷ上端时,需改变运动方向,而织针的运动惯性在其运动方向改变处形成对针道的撞击点,参见图16中圆圈标注点2。因此现有的成圈针道存在7个运动方向改变处(图16中用圆圈标注的1-7处),即存在7个撞击点,使后针踵22在成圈编织过程中历经7次撞击,如此频密的撞击很容易使针踵脱离针道,为减小撞击,目前常常采用减小机头运动速度的方法,以图通过减小针踵与编织三角的相对运动速度,来平缓撞击力,由此横机的编织速度受到制约,使编织效率不高。

此外,成圈针道中休止平台面M还会使编织单元的横向尺寸较大,为减小横向尺寸,一般采用斜率较大的成圈起针面和成圈脱圈面(成圈起针面或成圈脱圈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小于50°),但相对陡峭的成圈起针面和成圈脱圈面会增加撞击力,而如若为了减小撞击力,使成圈起针面和成圈脱圈面比较平缓,则会使编织单元的横向尺寸增加,从而增加编织行程,降低编织效率。

因此目前的三角编织机构在提升编织效率方面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横机编织三角、对应三角编织机构及三角转动驱动机构,具体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所述横机的编织三角,设置于三角底板上的一编织单元内,包括眉毛三角、设有集接走针面的成圈三角及设有第一回针面和第一移圈起针面的压针三角,所述成圈三角对称设于编织单元的对称中心线上,眉毛三角设于成圈三角上方,两所述压针三角分别上下可滑动地紧邻于眉毛三角的左右两侧,并且该编织三角还包括两可转动的且设有集圈走针面和接圈走针面的集接三角;其中:所述成圈三角对称外侧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平滑连续的成圈起针面,并在所述集接走针面上方设置集接拦针面,所述集接三角设置在成圈三角对称两侧且处于集接走针面与集接拦针面之间,并通过转动在接圈走针面斜置的第一位置和集圈走针面平置的第二位置之间转换;所述眉毛三角对称内侧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平滑连续的第二回针面;所述成圈起针面、第二回针面和第一回针面构成平滑连续的成圈针道;两集接三角分别处于第一和第二位置时,所述集接走针面、集接拦针面、平置的集圈走针面和第一回针面构成集圈针道;两集接三角同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集接走针面、集接拦针面、一斜置的接圈走针面和第一回针面构成接圈针道。

所述成圈三角上还设有两对称设置的第一过度斜面和第二过度斜面,第一过度斜面和第二过度斜面分别位于集圈针道和接圈针道上,且按针踵相对对应针道的运动方向由低至高斜置。

所述第一过度斜面和第二过度斜面的低端均低于成圈三角上端平面,形成对应的第一过度针道和第二过度针道。

所述横机的三角编织机构,包括上述的编织三角。并且还包括设有第二移圈起针面的移圈整理三角、设有移圈拦针面和移圈回针面的移圈拦针三角和电磁选针器,两所述移圈整理三角对称设置在眉毛三角的上方,移圈拦针三角设于移圈整理三角的上方,电磁选针器设置在成圈三角下方的四个选针位上,四个选针位,两两一对,对称置于所述编织单元中心两侧。

所述眉毛三角上端的外侧两侧分别设有移圈过度面。

所述第一移圈起针面、第二移圈起针面、移圈回针面、移圈过度面、移圈拦针面、第二回针面和第一回针面构成移圈针道。

一种集接三角的转动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两集接三角的转动并设置在三角底板上,并包括连接集接三角且设有连接端的转动块、设有两驱动端的驱动块和回位弹簧,两所述转动块通过回位弹簧可转动回位地设置在三角底板上,驱动块可转动地设置在两转动块之间的对称中心线上,且通过驱动块的转动,使对应于转动方向一侧的驱动端适配在转动块的连接端上,推动连接端使该侧转动块转动。

所述集接三角上设有集圈走针面和接圈走针面,转动块回位所处位置,是集接三角上接圈走针面斜置的位置。

所述回位弹簧设置在转动块的一侧,一端固定,一端压触在该转动块上。

本发明通过对编织机构中编织三角及走针面的改进设计,使成圈走针面不再有休止平台面,织针在成圈编织的过程中对应挺针面保持不变的作用方向连续作用于针踵上,期间没有休止过程,从而大大减少成圈过程中针踵与针道的撞击点,由此可有效提升机头运行速度,解决长期以来横机编织效率难以提高的问题,同时运行平稳、噪音低。还通过设置可转动的集接三角,在成圈针道没有休止平台面的状态下,通过两集接三角的转动形成对应集圈针道和接圈针道,使本发明的三角机构可以做多种编织。同时两集接三角的转动通过一个驱动机构进行驱动,结构简洁,占用空间小,便于准确控制三角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三角编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及成圈编织的走针轨迹图。

图2是针踵在图1所示三角编织机构的成圈针道中运行只形成二个撞击点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三角编织机构的集圈编织的走针轨迹图。

图4是图2所示三角编织机构中的F-F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三角编织机构的成圈与集圈编织的走针轨迹图。

图6是本发明三角编织机构在翻针时一侧接圈编织的走针轨迹图和另一侧移圈编织的走针轨迹图。

图7是图2所示三角编织机构中的K-K剖视图

图8是集接三角的转动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处于接圈编织状态的集接三角的转动的位置状态。

图9是图8所示集接三角的转动驱动机构的结构在处于集圈编织状态且机头自右向左运行时,集接三角的转动位置示意图。

图10是图8所示集接三角的转动驱动机构的结构在处于集圈编织状态且机头自左向右运行时,集接三角的转动位置示意图。

图11是成圈三角的一优选结构示意图,其中对应于集圈编织针道上的第一过度斜面和接圈编织编织针道上的第二过度斜面分别延伸到成圈三角对应侧边,且斜面最高端低于成圈三角上端面。

图12是图11所示成圈三角的R-R剖面图。

图13是图11所示成圈三角的S-S剖面图。

图14是集接三角的转动驱动机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是中国专利(CN 102817173 A)所公开了一种三角编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针踵在图15所示三角编织机构的成圈针道中运行形成的多个撞击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相关于编织三角及对应三角编织机构的实施例。

如图1,三角编织机构包括设置在三角底板10上的编织三角和电磁选针器40,并至少具有一个编织单元。每个编织单元至少包括成圈三角21、眉毛三角22和压针三角23,以至少可以做成圈编织。成圈三角21对称设于编织单元的对称中心线上,也就是以其对称中心线与编织单元对称中心线相贴合地设置在三角底板10上,眉毛三角22位于成圈三角21的上方,两压针三角23分别上下可滑动地紧邻于眉毛三角左右一侧。为了能做多种编织,例如翻针(移圈、接圈)、集圈和不编织等编织,三角机构上还需设置其他编织三角和选针器,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眉毛三角22的上方对称设置了设有第二移圈起针面251的移圈整理三角25,在移圈整理三角25的上方设置了设有移圈回针面241和移圈拦针面242的移圈拦针三角24,并在成圈三角下方设置四个选针位P1-P4,两两一对,对称置于编织单元中心两侧,每一选针位上设置一电磁选针器40。

压针三角23上设有第一回针面231和第一移圈起针面232,通过在三角底板10上滑动而分别处于上下两个位置,并分别作用于织针的针踵。

成圈三角21对称外侧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平滑连续的成圈起针面211,该两成圈起针面211上端光滑连接。同样的,眉毛三角22对称内侧两侧边分别设有一平滑连续的第二回针面221,该两第二回针面211上端光滑连接。成圈三角21上的成圈起针面211、眉毛三角22上的第二回针面221和压针三角23上的第一回针面231构成成圈针道A。

组合织针50由舌针51和挺针片52组合形成,并置于横机针床的对应针槽内,上述编织三角置于横机机头内并随机头在针床上运动,本实施例以机头自右向左地运动为例(图中箭头所示的运行方向),针踵相对三角编织机构自左向右运行。运动中的编织三角将作用于挺针片52上的后针踵521或前针踵522,使织针50在对应针槽内上下运动,从而完成对应的编织动作。参与成圈编织的织针在P1选针位受到对应电磁选针器的选针,被选中的织针其电磁吸合面524不再受电磁选针器的电磁吸合,在弹性杆523的作用下,前针踵522和后针踵521弹出针槽,弹出针槽的后针踵521将落入成圈针道A,受到成圈三角21上成圈起针面211的推抵,而沿针槽向上运动。针踵521受到成圈起针面211的连续向上的推抵,运动方向保持不变并没有休止过程,因此针踵521与针道的撞击仅发生在针踵处于最低位刚触碰到成圈三角处及处于最高位的结束向上爬升的两处位置,请参见图2,图中圆圈所示部位即为撞击发生的位置。因此本发明的编织三角使成圈编织过程的撞击点大大减少,这为机头运行速度提升提供了条件。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成圈三角21没有休止平台面,其横向尺寸可较大程度地减小,并由此可减小成圈起针面211的倾斜度,使之适当平缓,从而减小机头运行行程和撞击时的冲击力。本发明可使横机运行速度至少提升20%,较大程度地提升了横机的编织效率,且运行平稳、噪音低。

为了实现其它的编织,成圈三角21上还设有集接走针面212,并在集接走针面212上方设置用于集圈编织和接圈编织的集接拦针面213,在集接拦针面与集接走针面之间且相对编织单元的中心线对称设置两可转动的集接三角28,该两集接三角28设有集圈走针面281和接圈走针面282,通过对应的驱动机构驱动,带动其转动,使其上的接圈走针面处于斜置的第一位置或使其上的集圈走针面处于平置的第二位置,两集接三角28在该两位置之间转换。两集接三角分别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平置的集圈走针面281、与集接走针面212、集接拦针面213及第一回针面231构成集圈针道B(参见图3)。两集接三角同处于第二位置时,其中一斜置的接圈走针面282和集接走针面212、集接拦针面213及第一回针面231构成接圈针道C(参见图6)。与此同时,在所述眉毛三角上端的外侧两侧分别设置移圈过度面222,并由第一移圈起针面232、第二移圈起针面251、移圈回针面241、移圈过度面222、移圈拦针面242、第二回针面221和压针三角上的第一回针面231构成移圈针道D(可参见图6)。

如图3,参与集圈编织的织针在P1选针位未被选中,其上的电磁吸合面524被电磁选针器吸合着,此时前针踵522和后针踵521沉入针槽,不受编织三角的推抵作用,在织针相对运行到P2选针位时被选中,电磁选针器不再吸合对应的挺针片52,其前针踵522和后针踵521弹出针槽。此时按针踵相对运行方向位于前侧的集接三角处于集圈走针面平置的第二位置,位于后侧的集接三角处于接圈走针面斜置的第一位置。处于P2选针位的后针踵521在三角编织机构随机头运行中很快进入集圈针道B,该后针踵521首先受到集接走针面212的推抵,在运行到集圈针道最高位置时受到集接拦针面213的阻挡,防止针踵可能的上移进入成圈针道,而针踵受到集接拦针面213阻挡后有可能下行,而平置的集圈走针面281阻挡了针踵下行的可能,后针踵521在受到集接拦针面213的阻挡后沿集接三角上的集圈走针面281运行,并通过集圈针道上的第一过度斜面214进入与成圈针道共有的针道中,完成整个集圈编织的走针轨迹。第一过度斜面214按针踵相对集圈针道的运动方向由低至高斜置,且最高端与成圈三角上端面210齐平,如图4。

如图5,参与成圈编织和参与集圈编织的织针分别在P1选针位和P2选针位被对应电磁选针器40选中,并分别沿成圈针道A和集圈针道B运行,完成对应的成圈编织和集圈编织的走针轨迹。

如图6,参与翻针编织的接圈一侧的织针在P1选针位未被选中,其上的电磁吸合面524被电磁选针器吸合着,此时前针踵522和后针踵521沉入针槽,不受编织三角的推抵作用,在织针相对运行到P2选针位时,被该选针位上的电磁选针器选中,电磁选针器不再吸合该织针的挺针片,前针踵522和后针踵521弹出针槽,处于P2选针位的后针踵521在三角编织机构随机头运行中很快进入接圈针道C,此时两个集接三角其上的接圈走针面都处于斜置的第一位置,后针踵521首先受到集接走针面212的向上推抵,此时右侧集接三角上斜置的接圈走针面282起拦针作用,在后针踵521运行到集圈针道最高位置时受到集接拦针面213的阻挡,接着沿右侧集接三角上斜置的接圈走针面282向下运行,使织针50沿针槽向下回针,后针踵521沿接圈针道C上的第二过度斜面215进入与成圈针道或集圈针道共有的针道内,完成整个接圈编织的走针轨迹。第二过度斜面215按针踵相对接圈针道的运动方向由低至高斜置,如图7,最高端与成圈三角上端面210齐平。

继续参见图6,参与翻针编织的移圈一侧的织针在P1选针位被选中,前针踵522和后针踵521弹出针槽,受到对应编织三角的推抵。此时压针三角23滑行到下位,两集接三角的位置状态与接圈编织状态相同,处于P1选针位的织针在三角编织机构随机头运行中,其后针踵521很快受到压针三角上第一移圈起针面232的向上推抵,接着前针踵522受到整理三角25上的第二移圈起针面251的向上推抵,直至运行到移圈针道的最高位,前针踵522受到移圈拦针三角24上的移圈回针面241的向下推抵,之后后针踵521受到眉毛三角22上的移圈过度面222的向上推抵再次到达移圈针道的最高位,前针踵522沿移圈拦针三角24上移圈拦针面242平移,前针踵522再次受到移圈拦针三角24上的移圈回针面241的向下推抵,直至后针踵521沿眉毛三角上的第二回针面进入与成圈针道共有的针道内,从而完成整个移圈编织的轨迹。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相关于编织三角及对应三角编织机构的实施例。

在集圈编织和接圈编织的过程中,为了使后针踵平稳进入对应的向下回针的针道,即由第一过度斜面214或第二过度斜面215平稳进入与成圈针道共有的向下回针的针道,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过度斜面214和第二过度斜面215的最高端低于成圈三角的上端面210,参见图11—13,由此形成约束针踵运行轨迹的过度针道B1和C1,使针踵按设定的轨道运行,保证织针的动作准确。

本实施例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相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相关于集接三角的转动驱动机构的实施例

如图8,上述实施例中的集接三角28通过对应驱动机构6进行驱动转动。该驱动机构包括转动块61、驱动块62和回位弹簧,本实施例回位弹簧为扭簧63。两集接三角28分别连接在一转动块61上。转动块通过扭簧63可回位地转动连接于三角底板上,扭簧63固定在转动块61的一侧(也可设于转动块的转动中心),一端固定,另一端压触在该侧转动块上,使转动块在扭簧63作用下保持在一个设定的位置。转动块61具有圆形块的本体,且在本体一端面上设有由光滑凸形圆弧面形成的连接端611。驱动块62具有基本圆形块的本体,在该本体一侧延伸出相对转动中心对称的两个驱动端621,驱动端621为与连接端611相适配的凹形圆弧面。驱动块62可转动地设置在两转动块61之间的对称中心线上,且两驱动端621分别通过驱动块62向对应转动块方向适当角度的转动而适配在对应侧转动块的连接端上,之后将通过驱动端621对连接端611的推动带动转动块61转动。

本实施例驱动块62的设定的位置(初始位置)如图8,该位置是转动块61上的集接三角28的接圈走针面处于斜置的位置,形成对应于接圈编织的接圈针道。驱动块62的转动由电机(未画出)带动,当三角编织机构进行集圈编织时,根据机头运行方向,使驱动块62推动对应一侧转动块转动,对应侧驱动端621适配在对应侧转动块的连接端611上,通过驱动端621对连接端611的推动带动转动块61转动,使集圈走针面处于平置的位置,形成对应于集圈编织的集圈针道,如图9、10。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相关于集接三角的转动驱动机构的实施例

如图14,本实施例的回位弹簧为拉簧64,拉簧64一端固定于三角底板,一端与转动块61连接,其他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不再赘述。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