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复配杀菌剂

一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复配杀菌剂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复合杀菌剂,属于生物农药配制剂研发领域。该复合杀菌剂是以四霉素和氟啶胺为基料,按照四霉素与氟啶胺7:1~1:7的质量配比配制而成,优选四霉素与氟啶胺质量配比为3:1。本发明的复合杀菌剂,两种基料不发生化学反应,具有明显的增效或者相加效果,使用安全,对于目前田间不同类型的灰霉病有很好的毒杀活性,且明显高于四霉素或是氟啶胺单剂,适用于广大农村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

著录项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4-14

    授权

    授权

  • 2018-03-09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01N43/90 申请日:20170928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8-02-09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农药配制剂研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复配杀菌剂。

背景技术

番茄灰霉病是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exFr.)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在设施蔬菜上危害尤为严重,可造成大量烂果,化学防治是减轻灰霉病为害的主要手段。目前防治灰霉病的药剂主要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杀菌剂(乙霉威)、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腐霉利、异菌脲)、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嘧霉胺)、百菌清和代森锰锌,前4类药剂均因灰葡萄孢抗药性的产生而大大降低了防治效果。因而生物防治成为替代化学防治的一种重要补充手段,然而生物防治由于见效慢,效果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影响其应用前景,采用生物-化学协同防治成为两者互益的最佳方式。基于这种思考,本发明通过筛选高效的生物杀菌剂,开展生物-化学协同防治的复配研究。合理的生物-化学杀菌剂复配或混配具有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延长施药适期、减少用药量、降低药害、减少残留、延缓真菌耐药性和抗药性的产生,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四霉素(梧宁霉素)为不吸水链霉菌梧州亚种的发酵代谢产物,它包括A1,A2,B和C四个组分,其中A1和A2为大环内脂类的四稀抗生素;B为嘧啶核甘酸类抗生素;C为含氮杂环芳香族抗生素。它对谷物、果树、蔬菜等作物上的多种植物病害均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尤其对灰霉病(番茄、黄瓜、辣椒等作物)、白粉病(麦类、瓜类、果树等)、黑星病(苹果、梨等)等真菌病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氟啶胺(fluazinam),属2,6二硝基苯胺类化合物,是日本石原公司开发的新杀菌剂,对交链孢属、葡萄孢属、疫霉属、单轴霉属、核盘菌属和黑垦菌属非常有效,对抗苯并咪唑类和二羧酰亚胺类杀菌剂的灰葡萄孢也有良好效果,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兼有优良的控制食植性螨类的作用,对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也有卓越的防效,对由根霉菌引起的水稻猝倒病也有很好的防效。常用于防治辣椒疫病、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等,是一种良好的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孢子萌发、菌丝突破、生长和孢子形成而抑制所有阶段的感染过程。但因其价位高,在实际推广中受到阻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复合杀菌剂,它对番茄灰霉病菌具备较强的毒杀能力,能够应用于防治番茄灰霉病,使占农产品重要地位的蔬菜产业增产增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发明人对具有杀灭番茄灰霉病菌活性的生物农药进行反复筛选,并对混配药剂的原料药质量配比进行反复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找到一种复合杀菌剂,对番茄灰霉病菌具备较强的毒杀能力。

经过室内活性测定,发明人发现四霉素对灰霉病菌的菌丝生长的EC50值为0.23μg/ml,且尤其显著的抑制分生孢子萌发,对分生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0.008μg/ml;同时,本发明人研究灰霉病菌对四霉素的抗药性风险,发现四霉素不同于抗性风险极高的其它任何选择性抗生素和化学杀菌剂,在实验室和田间条件下均无法筛选到四霉素抗性灰霉菌。由此推断,四霉素可能还存在其他特殊的抗病作用机制。

一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复配杀菌剂,以四霉素和氟啶胺为基料,按照四霉素和氟啶胺的质量配比7:1~1:7配制而成。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一种防治番茄灰霉病的复配杀菌剂,四霉素和氟啶胺的最佳质量配比为3: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为:1.组合物将两者复配后大大降低了化学用药量,防治效果远高于单剂,具有减药增效的作用,符合目前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2.通过将生物-化学杀菌剂复配后,有效降低化学杀菌剂的抗性风险,同时提高生物药剂的速效性。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发明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凡是不背离本发明构思的改变或等同替代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发明人对于四霉素与氟啶胺的复配组合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具体实验如下:

试验1、氟啶胺与四霉素混配对番茄灰霉病的毒力测定

以对氟啶胺敏感的番茄灰霉病菌为试验靶标,室内测定四霉素和氟啶胺不同比例的组合物对靶标的毒力和互作增效系数。其方法采用95%氟啶胺原药用甲醇溶解成1000μg/mL母液,四霉素的原药用水稀释1000μg/mL母液,均在4℃保存备用。将四霉素与氟啶胺按有效含量分别配制成1:7、1:5、1:3、1:1、3:1、5:1、7:1混剂的系列试液,然后混入培养基质(PDA),测定对番茄灰霉菌株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计算EC50值和增效系数。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计算出回归方程和EC50值。按Wadley法,计算增效系数(SR)。

菌丝生长平均抑制率=[(对照菌落直径均值-处理菌落直径均值)/(对照菌落直径均值-接种菌饼直径)]×100%。

根据增效系数(SR)评价药剂混用的联合作用类型,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增效作用。SR=EC50(Eth)/EC50(ob),EC50(Eth)=(a+b)/[(a/EC50A)+(b/EC50B)]。其中,A、B分别为杀菌剂单剂,a、b为相应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EC50(Eth)为混剂EC50理论值,EC50(Eob)为混剂EC50实测值。

根据表1结果可以看出,当四霉素和氟啶胺的配比为1~7:7~1时,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为0.0209~0.218μg/ml,增效系数为1.85~5.14,均达到了增效的效果。

表1四霉素·氟啶胺室内配方筛选结果(抗性菌株BJ47)

药剂回归方程相关系数EC50(μg/ml)增效系数四霉素(A)y=1.4213x+5.9013R2=0.93150.23氟啶胺(B)y=1.4213x+5.9013R2=0.97480.082A:B(1:7)y=0.7472x+5.810R2=0.98830.0342.65A:B(1:5)y=0.6186x+5.9116R2=0.99540.0481.91A:B(1:3)y=0.7542x+5.993R2=0.97070.0392.52A:B(1:1)y=1.0207x+6.4403R2=0.98630.0393.14A:B(3:1)y=0.9264x+6.310R2=0.99550.0217.60A:B(5:1)y=1.0079x+6.6931R2=0.99570.0553.22A:B(7:1)y=1.1158x+6.4059R2=0.95690.0832.26

制剂实施例1:20%四霉素·氟啶胺可湿性粉剂

四霉素15%、氟啶胺5%、NNO-11%、拉开粉3%、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凹凸棒土30%、其余为轻质碳酸钙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和过300目筛,得到20%四霉素·氟啶胺可湿性粉剂。

制剂实施例2:18%四霉素·氟啶胺悬浮剂

四霉素4%、氟啶胺14%、乙二醇4%、丙二醇4%、NNO-11%、NNO-7 1%分散剂、黄原胶粘着剂0.5%、聚乙二醇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砂磨机粉碎至90%的药剂颗粒直径≤5μm,得到18%四霉素·氟啶胺悬浮剂。

制剂实施例3:18%四霉素·氟啶胺微浮剂

四霉素10%、氟啶胺8%、N-甲基吡咯烷酮1%、烷基苯磺酸钙2%、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2%、乙二醇1.5%、硅酮类化合物0.8%、黄原胶1%、硅酸镁铝1%,其余为水补充至100%。将上述比例的四霉素、氟啶胺、溶剂N-甲基吡咯烷酮、乳化剂烷基苯磺酸钙和苯乙基酚甲醛树酯聚氧乙基醚加在一起,溶解成均匀油相;将水、抗冻剂乙二醇、增稠剂黄原胶、消泡剂硅酮类化合物混合在一起,成均一水相。在高速搅拌下,将水相加入油相,即可制得18%四霉素·氟啶胺微浮剂。

制剂实施例4:24%四霉素·氟啶胺水分散粒剂

四霉素4%、氟啶胺20%、硫酸铵10%、烷基酚聚氧乙烯醚2.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5%、脂肪酸聚氧乙烯酯3.5%,其余为轻质碳酸钙补充至100%,将上述组分充分混匀,经过粉碎制备母粉,将母粉与适量水溶液混合均匀,高速剪切并砂磨机研磨,然后进行流化床造粒,干燥、过筛,即可制得24%四霉素·氟啶胺水分散粒剂。

我们对实施例1-4制备的样品进行了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田间试验,试验于2014年1月27号和2015年3月25号,试验地点分别为天津市农科院高新农业示范园和武汉市东西湖番茄种植基地,试验对象分别为番茄灰霉病。设6种喷施处理,清水为对照,每一种处理设3次重复,一次重复为一个小区,小区面积为10平米,小区排列按照随机区组设计。番茄灰霉病的调查按照“田间药效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GB/T17980.28-2000”调查,在实验过程中,记录特殊天气(降雨、低温过程等)

表2:四霉素与氟啶胺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

两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实施例1~4的杀菌剂组合物制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防效分别达到93.65%和88.23%、89.05%和86.14%、87.93%和84.48%、88.18%和85.75%,远高于单剂四霉素和氟啶胺的防治效果,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将两者复配后进行喷施,不仅有效的降低了发病率、病情指数,提高了防治效果,而且大大降低了用药量,节省了大量的经济投入。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