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识别的方法

一种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识别的方法

摘要

一种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识别的方法,依据油藏描述资料,动态生产数据和测试监测资料,分别从注水井、生产井和注采井井间三个步骤逐次完成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化识别,本发明提供的识别方法考虑了海相砂岩油藏复杂渗流屏障导致的空间窜流特征,可以判别不同渗流屏障下的窜流通道顺层和跨层连通性,并提高了发育深度识别的精度到小层内部1‑2m,可为后续调剖堵水层段的优选提供依据。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448197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西北大学;

    申请/专利号CN201710770871.5

  • 发明设计人 丁帅伟;姜汉桥;李俊键;席怡;

    申请日2017-08-31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西安西达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刘华

  • 地址 710069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229号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3:56:57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0-07-17

    授权

    授权

  • 2018-01-05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E21B49/00 申请日:2017083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2-0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藏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识别的方法。

背景技术

窜流通道的识别方法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多针对碳酸盐油藏由于成岩作用形成的裂缝和高渗透层而发育的水驱原生高渗通道,国内的研究发展较为迅速且比较成熟,但主要研究对象基本上都是针对东部陆相水驱砂岩油藏次生高渗通道进行的,并没有考虑海相砂岩油藏复杂渗流屏障导致的空间窜流特征,建立适合于海相砂岩油藏的窜流通道识别体系和方法。另外对于海相块状厚层砂岩油藏,识别到小层级别并不能满足后续的调剖堵水层段优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识别的方法,针对海相砂岩油藏复杂渗流屏障导致的空间窜流识别的难点,我们基于油藏描述资料,动态生产数据和测试监测资料,利用油藏描述和油藏工程手段,分别从注水井、生产井和注采井井间三个步骤逐次完成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化识别。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海相砂岩油藏窜流通道空间发育定量识别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注水井窜流通道发育层位和深度的确定

注水井窜流通道发育层位和深度的识别结合静态地质物性分析和动态开发特征分析,具体使用到的资料或指标包括小层渗透率,地层系数,岩相描述资料,吸水剖面资料,小层分层劈产数据,视吸水指数和注水指示曲线;

2)生产井窜流通道发育层位和深度的确定

生产井窜流通道发育层位和深度的识别同样结合静态地质物性分析和动态开发特征分析,具体使用到的资料或指标包括小层渗透率,地层系数,岩相描述资料,小层分层劈产数据,产液指数,含水率曲线,历史措施资料,水淹层解释资料和综合解释图;

3)注采井间窜流通道发育层位深度和类型的识别

由于一口生产井可能会受到多口注水井的影响,同样一口注水井对应多口生产井,因此上述两个步骤确定的注水井和对应生产井窜流通道可能发育的层位和深度,并不能保证两口井之间一定会发育窜流通道,还需要结合井间示踪剂资料和水驱前缘资料来确定两口井之间连通的程度,另外海相砂岩油藏由于井间渗流屏障发育不连续会导致层间窜流,因此还需要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来确定不同层之间是否跨层发育窜流通道,采用两大类三小类井间窜流通道发育的类型,分别是窜流通道顺层发育型和窜流通道跨层发育型,其中后者又分为窜流通道本层向上发育型和窜流通道本层向下发育型。

所述的注水井窜流通道发育层位和深度的识别包括以下步骤:

1)层间物性差异对比

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通过分析纵向上物性非均质程度,从整体上了解目标井是否具有发育窜流通道的地质基础以及可能发育的层位,纵向渗透率或地层系数变化较大或存在局部小层渗透率或地层系数较高的井,则较容易发育窜流通道;

2)纵向沉积岩相差异对比

以小层内部深度级别绘制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根据小层内部不同深度的岩相类型,进一步确定小层内部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岩相属性越好的深度段越容易发育窜流通道;

3)注水井相对吸水剖面对比

为满足识别精度的需求,首先需要以小层内部一米一段深度级别重新处理和绘制注水井相对吸水剖面,同时结合注水井段渗透率或地层系数较大的层位深度、小层内部最优岩相所在的层位深度和历史吸水层段以及吸水剖面非均质性变化,综合确定注水井在小层内部的主要吸水层位所在的深度,也是注水井容易发育窜流通道的层位深度;

4)注水井生产动态分析

首先绘制注水井分层注水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从小层吸水量的变化和累计注水量的大小来进一步论证容易发育窜流通道的小层,然后根据吸水指数曲线和注水指示曲线来确定该井在动态上是否表现出发育窜流通道的特征,吸水指数后期升高和注水指示曲线显示后期吸水能力有所增强,则证明该井可能发育窜流通道,如果动态上显示该井可能发育窜流通道,则从注水井角度确定的窜流通道可能发育的层位为步骤3)确定的层位深度。

所述的生产井窜流通道发育层位和深度的识别包括以下步骤:

1)层间物性差异对比

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通过分析纵向上物性非均质程度,从整体上了解目标井是否具有发育窜流通道的地质基础以及可能发育的层位,纵向渗透率或地层系数变化较大或存在局部小层渗透率或地层系数较高的井,则较容易发育窜流通道;

2)纵向沉积岩相差异对比

以小层内部深度级别绘制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根据小层内部不同深度的岩相类型,进一步确定小层内部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岩相属性越好的深度段越容易发育窜流通道;

3)生产井生产动态分析

首先绘制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从小层产液量的变化和累计产液量的大小来进一步论证容易发育窜流通道的小层,然后根据产液指数曲线和历史含水率曲线来确定该井在动态上是否表现出发育窜流通道的特征,产液指数后期升高和含水率突然升高,则证明该井可能发育窜流通道,在分析含水率突然升高的时候需要结合历史措施资料,包括补孔封堵和酸化资料,还需要根据纵向水淹层解释资料来排除水淹层导致的含水率突变,根据上述分析最终得到生产井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层位和深度;

4)生产井窜流通道发育深度确定

上述三个步骤识别出的窜流通道发育深度存在不够精细的问题,因此这部分再结合生产井综合解释图资料,根据图中的射孔段资料和渗透率峰值资料,最终确定生产井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可以判别不同渗流屏障下的窜流通道顺层和跨层连通性,并提高了发育深度识别的精度到小层内部1-2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海相砂岩油藏构造井位图及I1和I2井组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一步叙述,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塔里木海相砂岩油藏DH在长期注水开发中形成窜流通道,从上到下共发育14个小层,分别是01, 02, 11, 12, 13, 21, 22, 31, 32, 4, 51, 52, 53 和6。利用本发明提出的方法以I1和I2典型井组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窜流通道发育区域和射孔深度识别。I1注采井组包括4口生产井P1,P2,P3和P4(由于该井为水平井且生产层位只有一层,故不做窜流通道识别分析),I2注采井组包括4口生产井P5,P6,P7和P8,具体井位分布如图2所示。

实施例1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注水井相对吸水剖面,注水井分层注水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可得到注水井I1井在21层的5799.65-5800.65m,32层的5825.39-5827.37m和4层的5835.29-5836.28m发育窜流通道。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生产井综合解释图,可得到生产井P1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为32层的5783.00-5787.25m和4层的5798.15-5799.95m。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生产井综合解释图,可得到生产井P2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为32层的5801.32-5803.32m。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生产井综合解释图,可得到生产井P3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为21层的5749.10-5751.95m和22层的5761.65-5764.30m。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水井I1在21、32和4小层发育窜流通道,而生产井P1在32和4小层发育窜流通道,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井间22层底部和32层底部都发育完全遮挡渗流屏障,因此两口井之间窜流通道只能是顺层发育型,即注水井的32小层和生产井的32小层,注水井的4小层和生产井的4小层。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水井I1在21、31和4小层发育窜流通道,而生产井P2在32小层发育窜流通道,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井间22层底部和4层顶部都发育完全遮挡渗流屏障,因此两口井之间窜流通道只能是顺层发育型,即注水井的32小层和生产井的32小层。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水井I1在21、31和4小层发育窜流通道,而生产井P3在21和22小层发育窜流通道,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井间21层底部和31层顶部都发育完全遮挡渗流屏障,因此两口井之间窜流通道是顺层发育型和跨层发育型(本层向下),即注水井的21小层和生产井的21小层,注水井的21小层和生产井的22小层。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采井组I1窜流通道发育层位深度和类型如表1所示,该井组共发育5组窜流通道,发育类型分别为窜流通道顺层发育型和窜流通道跨层发育型(本层向下),层位深度识别精度达到1-2m。

实施例2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注水井相对吸水剖面,注水井分层注水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可得到注水井I2井在31层的5856-5857m发育窜流通道。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生产井综合解释图,可得到生产井P5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为21层的5776.07-5780.31m,22层的5786.42-5792.39m和32层的5803.72-5808.19m。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生产井综合解释图,可得到生产井P6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为32层的5812.10-5814.60m。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生产井综合解释图,可得到生产井P7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为21层的5798.48-5802.12m和5805.51-5810.28m。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分别以小层深度级别绘制渗透率和地层系数纵向分布图,沉积岩相纵向分布图,生产井分层产液量曲线图和累计直方图,生产井综合解释图,可得到生产井P8可能发育窜流通道的具体深度为21层的5756.32-5761.48m和5762.72-5766.08m。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水井I2在31小层发育窜流通道,而生产井P5在21,22和32小层发育窜流通道,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井间31层顶部发育完全遮挡型隔夹层和井间31层底部发育部分遮挡型隔夹层,所以31层本层向上不能发育窜流通道,因此两口井之间窜流通道只能是跨层(本层向下)发育型,即注水井的31小层和生产井的32小层。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水井I2在31小层发育窜流通道,而生产井P6在32小层发育窜流通道,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井间31层底部发育部分遮挡型隔夹层,所以31层可以向下发育窜流通道,因此两口井之间窜流通道只能是跨层(本层向下)发育型,即注水井的31小层和生产井的32小层。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水井I2在31小层发育窜流通道,而生产井P7在21小层发育窜流通道,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井间31层顶部发育完全遮挡型隔夹层,所以31层本层向上不能发育窜流通道,因此两口井之间不能发育窜流通道。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水井I2在31小层发育窜流通道,而生产井P8在21小层发育窜流通道,根据井间渗流屏障描述资料,井间31层顶部发育完全遮挡型隔夹层,所以31层本层向上不能发育窜流通道,因此两口井之间不能发育窜流通道。

如发明内容方法所述,可得到注采井组I2窜流通道发育层位深度和类型如表2所示,该井组共发育2组窜流通道,发育类型都为窜流通道跨层发育型(本层向下),层位深度识别精度达到1-2m。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