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带缝隙的磁芯、使用其的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带缝隙的磁芯、使用其的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缝隙的磁芯,其使直流叠加特性的调整容易,此外减小这些特性的偏差,使制造效率优良。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缝隙的磁芯(10)将包括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环状的磁性体和覆盖磁性体的树脂包覆部的模制磁芯(20)在横切外周面和内周面且朝向模制磁芯的内周彼此接近的第一切断部和第二切断部处切断,从而获得主体(30)和扇形部(40),所述主体(30)具有在第一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主体侧第一端面、在第二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主体侧第二端面,所述扇形部(40)具有在第一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在第二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扇形部侧第二端面,所述带缝隙的磁芯(10)在主体的形成于主体侧第一端面与主体侧第二端面之间的切口部(31)配置扇形部而成,主体侧第一端面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主体侧第二端面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中的至少一方存有缝隙(11)地相向。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7408444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7-11-28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SHT有限公司;

    申请/专利号CN201680019508.3

  • 申请日2016-06-02

  • 分类号

  • 代理机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李婷

  • 地址 日本大阪府泉佐野市

  • 入库时间 2023-06-19 03:54: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22-06-07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IPC(主分类):H01F27/24 专利号:ZL2016800195083 申请日:20160602 授权公告日:20190809

    专利权的终止

  • 2019-08-09

    授权

    授权

  • 2017-12-22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H01F27/24 申请日:20160602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7-11-28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装备于电源电路、变换器等的交流设备中的整流电路、防噪音电路、共振电路等的线圈部件的磁芯、使用其的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搭载于各种交流设备的电路的线圈装置包括在环状的磁芯上卷绕线圈的线圈部件。

为了容易地在磁芯上进行线圈的绕线,提出了下述线圈部件,该线圈部件形成局部形成有空隙的磁芯,从该空隙插入预先绕线而成的空芯线圈,之后,利用磁性或非磁性的填充材料回填空隙,将所述空隙作为缝隙(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0)。

相对于此,申请人提出了下述无缝隙磁芯,该无缝隙磁芯将预先形成为环状的磁芯在两处切断而切出扇形部,在形成于余下的C字状的主体的切口部嵌入扇形部,使各自的端面彼此抵接(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350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愿2013-244043号。

对于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的无缝隙磁芯而言,存在如下课题,:因为电感、磁饱和电流由磁性材料的特性确定,所以获得适于各种电源电路的所期望的直流叠加特性的范围被限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使直流叠加特性的调整变得容易、此外减小这些特性的偏差、制造效率也优良的带缝隙的磁芯、使用其的线圈部件及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所涉及的带缝隙的磁芯将模制磁芯在横切外周面和内周面、朝向模制磁芯的内周方向彼此接近的第一切断部和第二切断部处切断,所述模制磁芯包括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环状的磁性体和覆盖所述磁性体的绝缘性的树脂包覆部,从而获得:

主体,其具有在所述第一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主体侧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二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主体侧第二端面;

扇形部,其具有在所述第一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二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扇形部侧第二端面;

所述带缝隙的磁芯在所述主体的形成在所述主体侧第一端面与所述主体侧第二端面之间的切口部配置所述扇形部而成,所述主体侧第一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一端面、所述主体侧第二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二端面中的至少一方存有缝隙地相向。

能够在所述主体侧第一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一端面之间、及/或所述主体侧第二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二端面之间,插入非磁性的间隔件。

所述间隔件能设成下述配件,该配件将插入所述主体侧第一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一端面之间、及/或所述主体侧第二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二端面之间的树脂板在所述扇形部的至少内周侧、外周侧或侧方连结。

所述树脂包覆部能够设成下述结构,该结构从所述主体侧第二端面侧的端缘朝向外周侧及/或侧方突出设置有主体侧凸缘部,

从所述扇形部侧第二端面侧的端面朝向外周侧及/或侧方突出设置有扇形部侧凸缘部。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从所述切口部将预先绕线而成的空芯线圈插入到上述带缝隙的磁芯的主体后,将所述扇形部压入所述切口部而构成。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将模制磁芯在横切外周面和内周面、朝向模制磁芯的内周方向彼此接近的第一切断部和第二切断部处切断,所述模制磁芯包括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环状的磁性体和覆盖所述磁性体的绝缘性的树脂包覆部,从而获得:

主体,其具有在所述第一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主体侧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二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主体侧第二端面;

扇形部,其具有在所述第一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在所述第二切断部处切断而得的扇形部侧第二端面;

从形成于所述主体侧第一端面与所述主体侧第二端面之间的切口部向所述主体插入预先卷绕而成的空芯线圈,

以下述方式配置所述扇形部:所述主体侧第一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一端面相向,所述主体侧第二端面与所述扇形部侧第二端面相向,在至少一方中存在缝隙。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第一切断部处和第二切断部处切断模制磁芯,主体和扇形部的全长缩短该切断余量那么大的量。因此,仅通过向主体的切口部插入扇形部,就能够将切断余量作为缝隙。

由于本发明的带缝隙的磁芯从相同的模制磁芯制作主体和扇形部,所以这些部件的磁特性等相同,制作而得的带缝隙的磁芯、使用其的线圈部件能够发挥稳定的磁特性等。另外,通过将缝隙形成于磁芯,能够容易地调整直流叠加特性。

而且,不需要分别制作主体和扇形部,并且能够直接利用切出的扇形部,因此几乎没有原材料的损失,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制造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带缝隙的磁芯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带缝隙的磁芯的立体图。

图3是磁性体的立体图。

图4是切断前的模制磁芯的侧视图。

图5是切断前的模制磁芯的仰视图。

图6是切断前的模制磁芯的立体图。

图7是从与图6相反一侧观察切断前的模制磁芯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连结模制磁芯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连结了模制磁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模制磁芯的切断工序的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将模制磁芯切断为主体和扇形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安装于扇形部的配件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扇形部安装配件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4是将安装有配件的扇形部安装于主体的带缝隙的磁芯的立体图。

图15是带缝隙的磁芯的树脂包覆部的剖视图。

图16是不同实施方式的配件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将图16的配件安装于扇形部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18是将安装有图16的配件的扇形部安装于主体的带缝隙的磁芯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将空芯线圈插入到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安装有配件的扇形部插入到已插入空芯线圈的主体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21是将空芯线圈嵌入到带缝隙的磁芯而成的磁芯部件的立体图。

图22是安装磁芯部件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23是壳体的俯视图。

图24是壳体的侧视图。

图25是表示在壳体安装磁芯部件的工序的立体图。

图26是表示将磁芯部件安装于壳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磁芯装置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中的直流叠加特性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首先,参照附图对带缝隙的磁芯10进行说明,之后,对使用该带缝隙的磁芯10的线圈部件50及将其安装于壳体70的线圈装置55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及图2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带缝隙的磁芯10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带缝隙的磁芯10由局部形成有切口部31(图1中箭头所示的范围)的主体30和嵌入主体30的切口部31的扇形部40构成。

如图1所示,扇形部40和切出了扇形部40的主体30的切口部31分别是抵接面朝向主体30的内周面接近的形状,即,大致扇形。主体30的切口部31具有作为端面的主体侧第一端面32和主体侧第二端面33,扇形部40具有作为端面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和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

并且,扇形部40以使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相向、并且使主体侧第二端面33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相向的方式插入主体30的切口部31。主体侧第一端面32和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主体侧第二端面33和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彼此不抵接,而存有缝隙11、11地相向。

上述结构的带缝隙的磁芯10能够以下述要领制作。

首先,制作包括磁性体21的模制磁芯20。

如图3所示,模制磁芯20将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磁性体21的周面如图4至图7所示地利用绝缘性的树脂包覆部22覆盖。

在图3中,使磁性体21的截面形成为大致矩形,但磁性体2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为圆形、椭圆形等。

另外,模制磁芯20的形状能够采用环形(圆环状)、椭圆环状、长圆环状、矩形环状或泪滴状等。图4至图7是环形的模制磁芯20。

作为磁性体21所采用的磁性材料,能够示例铁系、铁-硅系、铁-铝-硅系、铁-镍系的材料;铁系、Co系的非晶态材料等。磁性体21能够采用对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粉末加压成形而成的压粉成形体、对由磁性材料构成的粉末进行烧结而成的铁氧体磁芯的成形体、对由磁性材料构成的薄板进行层叠或卷绕而成的层叠磁芯。

在上述各种磁性材料中,优选采用压粉成形体作为磁性体21。这是因为压粉成形体的尺寸精度高,另外设计自由度也高。

另一方面,如果利用切断刀(砂轮)切断由压粉成形体构成的磁性体21,则有在碰到切断刀时周面会崩塌的情况。因此,优选的是,利用绝缘性树脂对由压粉成形体构成的磁性体21进行镶嵌成型,如图4至图7所示,通过在磁性体21的周面形成树脂包覆部22而获得模制磁芯20。由此,能够防止在切断时磁性体21崩塌。此外,模制磁芯20也可以借助树脂粉体涂覆方法而制作。

树脂包覆部22在相当于上述主体侧第二端面33和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的位置,形成有朝向外周侧及/或侧方突出的凸缘部23。凸缘部23在切断模制磁芯20时,作为用于向切断装置的夹具的定位及固定的保持部,并且规定切断位置。另外,如后所述,在将线圈部件50并列、集中地切断时,为了将线圈部件50彼此相互连结而使用。

凸缘部23通过切断而成为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在插入空芯线圈51时,主体侧凸缘部25用于向夹具的定位及空芯线圈51的防脱。另外,扇形部侧凸缘部27在将扇形部40安装于主体30时用于空芯线圈51的防脱。而且,在将线圈部件50安装于壳体70时,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能够用于向壳体70的定位及固定。

更详细地说,凸缘部23从树脂包覆部22向外周侧突出,并且向侧方突出。凸缘部23的外周侧在作为主体侧凸缘部25的一侧形成有主体侧被卡止部。图示的主体侧被卡止部是形成于主体侧凸缘部25的宽度方向的槽25a。

另外,在凸缘部23的侧方,在作为主体侧凸缘部25的一侧形成有一方是凹条25b、另一方是凸条25c的主体侧卡合部。在将线圈部件50集中地切断时,这些主体侧卡合部与相邻的线圈部件50的主体侧卡合部卡合,起到定位及止转的作用。

在树脂包覆部22的内侧,以与所述主体侧凸缘部25的相反侧、即主体侧第二端面33连续的方式,突出设置有向模制磁芯20的内周侧延伸的连结部件28。如图8及图9所示,在将线圈部件50彼此并列、集中地切断时,连结部件28与相邻的线圈部件50卡合,起到线圈部件50的定位的作用。例如,连结部件28能够被设为,在沿模制磁芯20的中心延伸的末端处,一方的面为凸轴28a(参照图7),另一方的面为供凸轴28a嵌入的轴孔28b。

另外,在树脂包覆部22中,在侧面上形成有多个孔24。在镶嵌成型时借助用于将模制磁芯20定位于模具内的镶嵌销,从而形成孔24。能够将这些孔24的一部分用于后述的配件60的安装。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6所示,在树脂包覆部22中,在一方的侧面上突出设置有多个肋29。在图示中,使三个肋29从树脂包覆部22突出设置。如后述的图8及图9所示,这些肋29起到在将模制磁芯20集中地切断时确保模制磁芯20彼此的间隔的间隔件的作用。

此外,优选的是,在主体30侧和扇形部40侧至少形成一个肋29。在图示中,在主体30上形成两个肋29,在扇形部40上形成一个肋29。

肋29仅在将模制磁芯20集中地切断时利用,在切断后,对于线圈部件50的制作、构成而言是不需要的。因此,在切断模制磁芯20后,需要拆除。在此,肋29优选设成将肋29的周围构成为薄壁、仅用手指轻轻地朝斜向按压就能够切除的结构。

另外,如图7所示,在树脂包覆部22中,在与肋29相反一侧的面上设置有供肋29嵌入的嵌合孔29a。由此,在将模制磁芯20集中地切断时,将相邻的模制磁芯20的肋29嵌入嵌合孔29a,从而不仅能够确保模制磁芯20彼此的间隔,还能够对模制磁芯20彼此进行定位。

上述结构的模制磁芯20利用切断刀,如图10及图11所示地在两处切断,切断为主体30和扇形部40。模制磁芯20的切断可以每次一个地实施,但通过将多个模制磁芯20并列连结并集中地切断,能尽可能地提高作业效率。

在该情况下,首先,将模制磁芯20彼此连结。更详细地说,如图8及图9所示,将多个模制磁芯20并列,使模制磁芯20的凸缘部23的凹条25b与相邻的模制磁芯20的凸缘部23的凸条25c卡合,并且使连结部件28的凸轴28a与轴孔28b卡合。此时,肋29与相邻的模制磁芯20的侧面抵接,确保其之间的间隔。此外,在树脂包覆部22形成有嵌合孔29a的情况下,通过使肋29嵌入相邻的模制磁芯20的嵌合孔29a,还有助于模制磁芯20彼此的定位。

在图示中,为了容易理解说明,将两个模制磁芯20并列连结,但只要是多个即可,不限于两个。优选的是,将5~10个模制磁芯20连结,集中地切断。

接着,将切断刀插入并列的模制磁芯20,如图10及图11所示,切断模制磁芯20。在第一切断部26A和第二切断部26B这两处实施切断,使得通过切断而将模制磁芯20分割为主体30和扇形部40。第二切断部26B在凸缘部23处实施。既可以同时向第一切断部26A和第二切断部26B实施切断,也可以在进行任一切断后,进行另一方的切断。优选的是,第一切断部26A和第二切断部26B所成的角度为90°以下,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以使其所成的角度为80°的方式进行实施。此外,在图10及图11中,省略肋29的图示,但在切断模制磁芯20时,在扇形部40切断结束时,肋29可能会落下。因此,优选的是,在切断时,尤其是在进行第二次切断时,利用夹具等抓住肋29,防止其落下。

能够利用旋转的切断刀等进行模制磁芯20的切断。作为切断刀,能够例示利用金属粘接剂形成的金刚石砂轮。在切断模制磁芯20时,不能使切断余量为零来进行切断,而需要与切断刀的厚度对应的切断余量。也就是说,相对于切断模制磁芯20、切出扇形部40后的主体30的切口部31,扇形部40缩小切断余量那么大的量。该切断余量相当于缝隙11。因此,只要采用与缝隙11的宽度对应的刀厚的切断刀即可。优选的是,切断刀优选使用0.5mm~1.2mm的刀厚或比0.7mm薄的刀厚的切断刀。

此外,缝隙11、11的宽度可以相同,但也可以是不同的宽度。在该情况下,只要与缝隙宽度对应地在第一切断部26A处和第二切断部26B处使用刀厚不同的切断刀即可。

另外,在将缝隙11设置在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之间、主体侧第二端面33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之间的情况下,与端面直接对接的结构相比,即使端面的表面粗糙度降低,也能够使对电感的影响较小。因此,具有能够提高利用切断刀切断模制磁芯20的切断速度、从而提高切断作业的效率的优点。

通过切断,将模制磁芯20分割为具有切出扇形部40而成的切口部31的主体30、大致扇形状的扇形部40。

如图11所示,切出扇形部40后的主体30是大致C字状的部件,该大致C字状的部件具有在第一切断部26A处切断而成的主体侧第一端面32、在第二切断部26B处切断而成的主体侧第二端面33,在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主体侧第二端面33之间形成有切口部31,所述切口部31具有切出的扇形部40和切断余量那么大的间隔。切口部31的主体侧第一端面32和主体侧第二端面33朝向内周方向接近,主体侧第一端面32和主体侧第二端面33所成的角度朝向模制磁芯20的内周侧,与第一切断部26A和第二切断部26B所成的角度相同。

另外,同样地如图11所示,扇形部40是大致扇形状的部件,该大致扇形状的部件也具有在第一切断部26A处切断而成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在第二切断部26B处切断而成的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和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朝向内周方向接近。扇形部40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和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所成的角度朝向模制磁芯20的内周侧,与第一切断部26A和第二切断部26B所成的角度相同。

在切断模制磁芯20后,切除不需要的肋29。肋29通过使周缘形成为薄壁,而用手指轻轻地向斜向按压就能够容易地切除。将切除肋29后的主体30和扇形部40表示于上述图1及图2中。

并且,对于获得的主体30,将扇形部40插入其切口部31,从而如图1及图2所示,能够获得将切断余量作为缝隙11的带缝隙的磁芯10。

带缝隙的磁芯10通过将非磁性的间隔件插入主体30与扇形部40之间,而能够确保缝隙11。

例如,如图12、图13所示,通过将间隔件设为将与扇形部40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和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抵接的两个树脂板61、61沿扇形部40的内周侧和侧方连结的配件60的形状,从而能够与扇形部40一体化,能够使其处理容易。此时,虽然省略图示,但在配件60的内侧面上突出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嵌入扇形部40的由镶嵌销形成的孔24,通过使凸台嵌入孔24,能够将配件60容易地安装于扇形部40。

图14是将从内周侧安装有配件60的扇形部40安装于主体30的立体图,图15表示树脂包覆部22的剖视图。如果参照图15,则可知道树脂板61、61介于主体30与扇形部40的端面彼此相向的位置。

此外,在将配件60安装于扇形部40的外周侧的情况下,因为扇形部侧凸缘部27成为障碍,所以配件60如图16至图18所示地以覆盖扇形部40的外周侧及侧方的方式一体地形成有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抵接的树脂板61,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可以另行粘接树脂板,或利用后述的壳体70的间隔保持部件76确保缝隙11。

另外,如图16至图18所示,由于配件60的侧面是凸台63嵌入扇形部40的由镶嵌销形成的孔24的结构,所以能够容易地将配件60安装于扇形部40。另外,由于配件60的侧面构成为比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进一步地延伸,并在其内表面形成凸台63,使凸台63嵌入主体30的由镶嵌销形成的孔24,所以能够容易地将扇形部40安装于主体30。

由于从主体30切出扇形部40,所以主体30和扇形部40具有相同的磁特性等。因此,与由其他部件形成扇形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发挥极其稳定的磁特性等。

而且,由于将从模制磁芯20切出的扇形部40返回到主体30的切口部31,所以能够不需要由其他部件形成扇形部的工序,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原材料的损失,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能够利用切断刀的厚度来调节缝隙11的宽度。

对利用上述带缝隙的磁芯10的线圈部件5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从模制磁芯20切出扇形部40后(图11),从主体30的主体侧第一端面32插入预先绕线而成的空芯线圈51。图19表示在主体30上插入了空芯线圈51的状态。

此外,在将空芯线圈51插入主体30时,在使用线圈插入装置的情况下,将连结部件28的凸轴28a(参照图7)和轴孔28b在装置上定位,利用夹具夹持主体侧凸缘部25,从而能够以不能旋转的方式固定主体30。接着,只要在该状态下插入空芯线圈51即可。由于主体侧凸缘部25从主体30突出,所以用于空芯线圈51的防脱。

在将空芯线圈51插入主体30后,如图20及图21所示,通过在主体30的切口部31插入并固定安装有配件60的扇形部40,从而制作线圈部件50。此外,图20及图21是安装有图12至图15所示的配件60的扇形部40的插入例。对于配件60而言,在与主体侧第一端面32及主体侧第二端面33相向的树脂板61、61(间隔件)上分别涂覆粘接剂,从而能够将扇形部40固定于主体30。

在不使用配件60的情况下,可以在扇形部40的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和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分别粘接固定树脂板61、61作为间隔件,将扇形部40插入主体30的切口部31。

根据如上内容,主体30和扇形部40成为环状,如图21所示,成为卷绕有空芯线圈51的线圈部件50。

制作出的线圈部件50安装于向基板等安装用的壳体70,从而成为图27所示的线圈装置55。

图22至图24表示安装线圈部件50的壳体70。壳体70以与线圈部件50的外周形状对应地朝向中央变低的基座71为基体而构成。

基座71的中央具有侧面朝上突出的立壁,在这些立壁的内表面,形成有安装线圈部件50的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的凸缘部固定部。凸缘部固定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凹部72。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插入并固定于该凹部72。

在凹部72中,在两侧凹陷地设置引导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的侧面的引导件73,并且在与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相向的相向面上,分别突出设置有将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朝内按压的按压片74、74。图示的按压片74、74是与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的插入方向平行的两条突条。

进一步地,在凹部72的内表面突出设置有壳体侧卡止部,所述壳体侧卡止部与形成于主体侧凸缘部25的主体侧被卡止部卡合。在主体侧被卡止部为槽25a的情况下,能够将壳体侧卡止部设为以嵌入槽25a的方式突出的卡止片75。

另外,构成有缝隙11,从而在主体侧凸缘部25与扇形部侧凸缘部27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在凹部72中突出设置有间隔保持部件76,所述间隔保持部件76嵌入该间隙,维持主体侧凸缘部25与扇形部侧凸缘部27的间隔。

另外,在壳体70中,在基座71的侧面突出设置有保持空芯线圈51的引出线52、52(参照图27)的保持装置77、77。保持装置77具有:插入部77a、77a,其分别向内弯曲,具有弹性;承受部77b,该承受部77b使引出线52穿过其与该插入部77a、77a的末端之间,保持引出线52。通过将引出线52从插入部77a、77a彼此之间插入,而使插入部77a、77a弹性变形,允许引出线52穿过,穿过后的引出线52嵌入并保持于插入部77a、77a的末端与承受部77b之间。

如图25所示,相对于上述结构的壳体70,安装线圈部件50,从而如图26所示地构成线圈装置55。线圈部件50通过将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插入成为凸缘部固定部的凹部72,而安装于壳体70。更详细地说,使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的两侧通过引导件73而压入,从而主体侧凸缘部25和扇形部侧凸缘部27嵌入凹部72,在被按压片74、74按压的同时插入。另外,从凹部72的底面突出设置的间隔保持部件76嵌入主体侧凸缘部25与扇形部侧凸缘部27之间。

并且,作为形成于主体侧凸缘部25的主体侧被卡止部的槽25a嵌入作为壳体侧卡止部的卡止片75,从而线圈部件50相对于壳体70不能脱落。

接着,通过将空芯线圈51的引出线52、52分别插入保持装置77、77,如图27所示,能够获得线圈装置55。

上述说明用于说明本发明,不应理解为限定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或者限制缩小其范围。另外,本发明的各部分结构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不言而喻,能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在制作多个相同形状的模制磁芯20的情况下,可以不使扇形部40返回到切出扇形部40的主体30,而是返回到其他主体3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相向,并且使主体侧第二端面33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相向,但是也可以是使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相向,并且使主体侧第二端面33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相向的结构。

除此以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之间、以及主体侧第二端面33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之间,分别设置缝隙11、11,但是缝隙11可以仅形成在任一端面之间,而另一方的端面之间对接而无缝隙。

例如,构成为使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对接而无缝隙,并且在主体侧第二端面33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之间设置缝隙11,从而能够抑制线圈51内的磁通泄漏的产生。其结果是,由于与线圈51交链的磁通变少,所以能够降低涡流损耗,能抑制发热。

另外,与上述相反地构成为使主体侧第二端面33与扇形部侧第二端面43对接而无缝隙,并且在主体侧第一端面32与扇形部侧第一端面42之间设置缝隙11,从而具有能使初始电感减小、虽然饱和磁特性降低但能减小直流叠加特性的斜率的优点。

实施例

作为磁性体21,由Fe-Ni系合金粉制作多个压粉成形体,借助镶嵌成型获得形成有树脂包覆部22的模制磁芯20。磁性体21为具有宽度9.8mm、高度25mm的截面的环形,外径为40mm。

发明例1在主体30与扇形部40之间,插入间隔为0.5mm的树脂板61、61(间隔件),形成宽度为0.5mm的缝隙11、11。发明例2是改变切断刀厚度而使一方的缝隙11为0.5mm、而另一个缝隙11为1.0mm的实施例。此外,为了比较,利用与专利文献2相同的方法制作了将扇形部压入主体而设成无缝隙的参考例。

对于所获得的发明例及比较例,流通0~30A的DC偏置电流,研究直流叠加特性。将结果在图28中表示。如果参照图则可知,如果将发明例与参考例相比,则通过设置缝隙11,能够降低初始电感,直到大电流区域地减小电感的变化。即,可知利用缝隙11,能够获得所期望的电感,能够良好地调整直流叠加特性。

附图标记说明

10 带缝隙的磁芯

11 缝隙

20 模制磁芯

25 主体侧凸缘部

27 扇形部侧凸缘部

30 主体

31 切口部

32 主体侧第一端面

33 主体侧第二端面

40 扇形部

42 扇形部侧第一端面

43 扇形部侧第二端面

50 线圈部件

51 空芯线圈

55 线圈装置

70 壳体。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